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为了了解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酶(IMPDH)对猪链球菌2型GN061215致病力的影响机制,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敲除猪链球菌2型GN061215的impdh基因,重组后的GN061215命名为GN061215(△IMPDH),比较GN061215与GN061215(△IMPDH)培养特性、生化特性、致病力以及基因转录水平差异。结果显示impdh基因敲除后,引起GN061215生长曲线迟缓期延长,降低了GN061215生长曲线平台期OD600峰值,同时截短了GN061215菌株成链长度;GN061215、GN061215(△IMPDH)对46种代谢底物利用能力一致,对2种代谢底物利用存在差异;GN061215(△IMPDH)对Balb/c小鼠的致病力较GN061215菌株有一定程度的下降。SDS-PAGE显示GN061215(△IMPDH)菌体的粗提蛋白质条带较GN061215有显著减少;基因芯片比较GN061215、GN061215(△IMPDH)基因转录差异发现,下调基因中存在36个关联核糖体大、小亚基合成的基因,而在上调基因中不存在该类基因,表明impdh基因的丢失影响了GN061215菌株核糖体大、小亚基的合成,进而显著减少了GN061215菌株菌体蛋白质的表达,这可能与GN061215菌株毒力的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2.
用斑马鱼检测猪链球菌2型的致病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猪链球菌2型(Streptococcus suis type 2,SS2)菌株致病力各异,以斑马鱼为实验动物,建立了较为简便可靠的SS2致病力检测方法。【方法】选用1 005尾AB系斑马鱼(Danio rerio)以检测SS2不同分离株的致病力。检测8株基因型均为mrp+ef+、对猪有致病力的SS2菌株。【结果】结果斑马鱼接种菌株12 h后呈败血症病变,96 h内对斑马鱼的半数致死量(LD50)在5.36×103至5.01×104 cfu之间。上述接种菌株的斑马鱼均从体内重新分离到接种菌。同时检测1株基因型为mrp-ef-、对猪无致病力的SS2菌株,斑马鱼接种后96 h内不表现任何病变,亦不出现死亡,对斑马鱼的LD50>106 cfu。SS2有毒力株和无毒力株对斑马鱼的LD50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斑马鱼可作为研究猪链球菌2型菌株感染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
布鲁氏菌S2 WboA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免疫效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WboA基因编码光滑型布鲁氏菌脂多糖(LPS)O-侧链合成必须的糖基转移酶,该基因的缺失或破坏会影响布鲁氏菌光滑型表型的形成。本研究拟构建WboA基因缺失的重组粗糙型布鲁氏菌,以使布鲁氏菌弱毒疫苗与野毒株布鲁氏菌感染相区分。【方法】以猪源光滑型布鲁氏菌S2株为研究对象,通过同源重组将氯霉素抗性基因(Cmr)完全替代S2株的WboA基因,获得重组粗糙型布鲁氏菌rS2-WboA株。【结果】rS2-WboA株在适宜的培养基(TSA)上传50代后仍保持对氯霉素的抗性。用1×107 CFU rS2-WboA免疫Balb/c小鼠和豚鼠,1个月后均能通过平板凝集试验检测到粗糙型抗体。1×1011 CFU rS2-WboA菌攻毒Balb/c小鼠后,不会引起死亡,并且能抵抗200 CFU强毒M28的攻击。小鼠试验显示了rS2-WboA与原始株S2相似的保护性和更高的安全性,其保护性也略高于另一重组株rS2-WbkC。【结论】WboA可作为构建重组粗糙型布鲁氏菌疫苗株缺失的靶基因。  相似文献   

4.
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酶(IMPDH)是猪链球菌2型的毒力相关因子,该基因的丢失降低了猪链球菌2型菌株ZY05719黏附HEp-2、PK15细胞的能力。为全面掌握IMPDH对ZY05719致病力的影响机制,采用定制的Agilent猪链球菌2型基因表达谱芯片,比较了亲本菌株ZY05719(ZY)和impdh敲除菌株(ΔZY)的基因转录情况。结果显示,impdh的丢失影响了254个基因的转录,其中包括impdh的下调基因177个,上调基因77个。对差异基因进行同类群聚类(Clusters of Orthologous Groups,COG)分析,显示差异基因主要集中于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的转运代谢,以及核糖体、细胞壁、细胞膜的生物合成和防御机制。本研究较为全面地分析了impdh对猪链球菌2型基因转录谱的影响,为解释impdh在猪链球菌致病中发挥的作用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丝氨酸/苏氨酸磷激酶(STK)在猪链球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利用大肠杆菌-猪链球菌穿梭质粒p SET4s构建STK基因缺失株△stk。结果显示,stk基因缺失后,缺失株△stk易形成长链状结构;缺失株的半致死剂量(LD50)较亲本株高7倍,对CD1小鼠的致病能力降低;体内定植试验结果表明缺失株△stk在小鼠体内各器官的定植能力显著降低。这些数据表明STK与猪链球菌2型(SS2)的致病性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构建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Ⅲ型分泌系统2(ETT2)转录因子eivF缺失株,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及转录组学分析,探究转录因子eivF基因在APEC致病过程中的作用,为后期深入研究ETT2致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Red同源重组技术构建APEC ETT2转录因子eivF基因缺失的APEC AE81△eivF株及其回复株AE81 C-eivF,通过运动性、生物被膜形成等试验分析eivF对APEC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并利用转录组学方法分析eivF在转录调控网络中对细菌鞭毛和生物被膜等相关因子的转录调控作用。【结果】成功构建了APEC eivF基因缺失株AE81△eivF和回复株AE81 C-eivF;生物学结果表明,与野生株AE81相比,缺失株AE81△eivF运动能力降低,生物被膜形成褶皱堆砌且厚度增大,空间结构呈立体、多层次状,并形成类似于三维塔状结构的突起,回复株AE81 C-eivF运动能力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基本恢复;与野生株AE81相比,缺失株AE81△eivF有576个基因差异表达,且鞭毛和生物被膜等相关基因在转录水平上均发生显著变化。【结论】ETT2的转录因子eivF参与调控APEC的生物表型变化,其可能通过调控鞭毛、生物被膜相关基因而调控APEC致病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构建鼠伤寒沙门菌BaeSR和AcrB双基因缺失株,探究BaeSR和AcrB对鼠伤寒沙门菌耐药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自杀质粒pLP12介导的同源重组系统构建鼠伤寒沙门菌标准株CR的AcrB基因缺失株CR△AcrB以及AcrB和BaeSR双基因缺失株CR△BaeSR△AcrB,比较分析鼠伤寒沙门菌缺失株与标准株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头孢噻呋、阿米卡星、安普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阿奇霉素、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氟苯尼考、氯霉素12种药物的敏感性及生长特性、生物膜形成能力、运动性等生物学特性差异。【结果】成功构建了鼠伤寒沙门菌标准株CR的基因缺失株CR△AcrB和CR△BaeSR△AcrB。药物敏感性结果显示,与标准株CR相比,CR△AcrB对12种药物的MIC值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与CR△AcrB相比,CR△BaeSR△AcrB对除青霉素类(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以外的10种药物MIC下降了50%~87.5%。与标准株CR相比,CR△AcrB和CR△BaeSR△AcrB的生长速率无明显变化,但其生物膜形成能力(P0.01)及运动性(P0.05)均显著下降。【结论】鼠伤寒沙门菌AcrB和BaeSR基因缺失后,细菌的运动性及生物膜形成能力显著下降,对多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增强。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O157∶H7大质粒pO157编码的蛋白质ToxB与O157∶H7在肠道黏附、定殖的关系,构建含有toxB基因同源臂的重组自杀性质粒pMEG375-BN-Kan-BC,转化SM10宿主菌获得重组SM10(pMEG375-BN-Kan-BC)。将SM10(pMEG375-BN-Kan-BC)与O157∶H7进行混合培养,通过同源重组,获得杂交toxB基因缺失株。用体外接种的HEp-2细胞和体内感染链霉素处理的小鼠,明确缺失株黏附定殖能力。经PCR和Western blot鉴定,toxB基因被卡那霉素(Kan+)选择标记基因表达盒所代替。O157∶H7(△toxB)生长特性与亲本株相比无明显差异。O157∶H7(△toxB)与亲本株相比,对HEp-2细胞的黏附能力降低了2倍。口服感染小鼠后,O157∶H7(△toxB)第3 d粪便排菌量仅为3.1×105 CFU,持续排菌11 d;而亲本株排菌量高达4.03×107 CFU,持续排菌时间超过14 d。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研制针对猪伪狂犬病病毒流行毒株的疫苗提供候选毒株。【方法】构建针对猪伪狂犬病病毒流行毒株的gE/gI缺失重组转移质粒pMD-LA-RA及携带EGFP标记基因的重组转移质粒pMD-LA-EGFP-RA,将pMDLA-EGFP-RA与伪狂犬病病毒流行毒株PRV AH进行同源重组,利用EGFP为筛选标记,获得携带EGFP基因的gE/gI基因缺失突变株PRV AH gE~–/gI~–/EGFP~+,以此毒株与pMD-LA-RA进行第2次同源重组,筛选去除EGFP基因的gE/gI基因缺失突变株PRV AH gE~–/gI~–,并通过生长曲线、易感细胞连续传代和动物免疫评价其增殖能力、遗传稳定性及免疫原性。【结果】通过2次同源重组,结合荧光观察、空斑纯化和PCR检测,成功获得了PRV AH gE~–/gI~–,经PCR鉴定、荧光观察及测序鉴定,证实该毒株g E和g I基因被成功缺失,且不携带EGFP标记基因。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毒株增殖能力与亲本毒株相当,遗传稳定性及免疫原性良好。【结论】采用同源重组技术成功构建了免疫原性良好的猪伪狂犬病病毒流行毒株gE/gI基因缺失突变株,为研制针对流行毒株的基因缺失疫苗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鮰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ictaluriⅥ型分泌系统(T6SS)EivpP与其他分泌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在细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在克隆到eivpP基因上、下游同源臂的基础上,采用融合PCR技术制备了eivpP基因缺失用的融合片段,并成功克隆到自杀质粒pDM4内,再将重组自杀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S17-1λ(pir)中,与鮰爱德华菌野生菌株ATCC33202共培养。经同源重组和蔗糖负筛获得鮰爱德华菌eivpP基因缺失突变阳性克隆,经PCR鉴定结果显示,突变株未检测出eivpP基因,即eivpP基因彻底敲除成功。本试验结果可为研究eivpP基因在鮰爱德华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供数据资料,为鮰爱德华菌弱毒疫苗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初步鉴定的牛种布鲁氏菌分离株(B. abortus 343)进行全面的生物学特性检定,为深入研究布鲁氏菌病提供参考菌株。【方法】将B. abortus 343划线培养及梯度稀释,使其形成单个菌落,观察菌落形态。挑取单个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和柯氏染色,观察其染色特点;分别接种1.5×106 CFU到含硫瑾(1﹕25 000)或含碱性复红(1﹕25 000)的TSA平板上,观察其生长状态;将接种有B. abortus 343的TSA平板分别置于普通培养箱和CO2培养箱37℃培养72 h,观察其对CO2的依赖性;通过醋酸铅试纸条测定B. abortus 343代谢过程中是否释放H2S。通过平板凝集试验测定布鲁氏菌单相特异性血清( 牛种布鲁氏菌单因子血清A、羊种布鲁氏菌单因子血清M 和 布鲁氏菌粗糙型血清R )与B. abortus 343抗原的反应性;利用布鲁氏菌AMOS-PCR种属分型等方法对B. abortus 343进行了PCR种属特性鉴定;将B. abortus 343免疫小鼠,分别测定其抗血清与光滑型和粗糙型抗原的反应性;通过小鼠和豚鼠感染试验,全面评价该分离株的毒力;分别以1×105 CFU感染6周龄Balb/c小鼠,测定B. abortus 343在小鼠体内存活时间;以1×109 CFU感染Hartley豚鼠,2周后测定试验豚鼠每克脾脏含菌量;分别以10 000、1 000、100、25 CFU/只4种不同剂量感染豚鼠,初步测定分离株对豚鼠的最小感染量(MID),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以40、60和90 CFU/只测定MID。【结果】分离株B. abortus 343 为光滑型牛种布鲁氏菌,菌落逆光观察微带蓝绿色乳光;革兰氏染色为阴性,柯氏染色为红色,H2S试验阳性。该菌能在含硫瑾和碱性复红的培养基上生长,不依赖于CO2。B. abortus 343抗原能与A因子血清呈明显凝集反应,免疫小鼠后能产生特异性抗体。以1×105 CFU感染6周龄Balb/c小鼠,可在小鼠体内存活29周;以1×109 CFU感染350-400 g雌性豚鼠,14 d后豚鼠每克脾脏含菌量2.4×105-1.2×106;以1×105 CFU感染豚鼠1个月后,所有试验豚鼠均能产生特异性光滑型抗体,试管凝集效价为320-1 280;B. abortus 343对豚鼠的最小感染量约为40 CFU。【结论】鉴定了一株中等毒力牛种布鲁氏菌(B. abortus 343),为深入研究布鲁氏菌病提供了参考菌株,丰富了布鲁氏菌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12.
【目的】克隆、表达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O157:H7转位紧密素受体(Tir)基因,并研究其抗原性。【方法】选用pET28原核表达载体,体外构建Tir原核表达重组菌,并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表达。选用家兔制备高滴度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分析其免疫原性。选用HEp-2细胞进行粘附和粘附抑制试验,通过光镜、电镜和荧光显微镜进行观察。选用Balb/c小鼠进行免疫试验。【结果】成功获得高效表达重组Tir蛋白,并制备了兔源Tir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分析此抗体能与Tir发生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表达Tir蛋白能够抑制O157:H7对HEp-2细胞的粘附和A/E损伤。二免后Balb/c小鼠保护率高达75%以上。【结论】在大肠杆菌中成功克隆表达了Tir基因,所获重组Tir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可能用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人工感染猪链球菌对小鼠肝脏药物代谢酶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猪链球菌感染对小鼠肝脏药物代谢酶活性的影响。【方法】120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2个感染组,后者分别人工感染猪链球菌2型强毒力株HA9801和弱毒力株SS2-H,于感染不同时间测定小鼠体内肝脏药物代谢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感染HA9801菌株的小鼠,细胞色素P450(CytP450)、细胞色素b5(Cytb5)、NADP-细胞色素C还原酶(NCCD)活性从第3日开始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降低,第10日时降至最低(NCCD于第5天时最低),第15日时活性有所增强,但仍显著低于对照组;红霉素-N-脱甲基酶(ERND)活性从第5日开始极显著地降低(P<0.01),变化趋势与CytP450、Cytb5相似;氨基比林-N-脱甲基酶(AND)活性虽有变化,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苯胺-4-羟化酶(AH)活性在第10日时开始极显著地下降(P<0.01),第15日时稍有上升。感染SS2-H的小鼠,CytP450、Cytb5的活性从第5日开始显著降低(P<0.05),第10日降至最低;NCCD、ERND和AH活性第10日时显著降低(P<0.05),而AND活性在感染期间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HA9801感染组与SS2-H感染组小鼠的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H-S-T)活性从感染后第3日开始即显著(P<0.05)降低。HA9801感染组与SS2-H感染组比较,CytP450、Cytb5活性在感染前期均有极显著(第3日、第5日)差异(P<0.01),而在感染后期,差异不显著(P>0.05)。微粒体蛋白浓度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猪链球菌感染可调节小鼠肝脏药物代谢酶CytP450、Cytb5、NCCD、ERND、AH和GSH-S-T活性,故在感染期间选择药物进行治疗时,应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避免药物毒性反应产生,加重病情。  相似文献   

14.
水稻条斑病菌xopQ1_(Xoc)在病程中功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基因组学揭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Xoc)中存在与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omato,Pst)中通过Ⅲ型分泌系统分泌的HopQ1-1同源的XopQ1Xoc,但其是否为T3S效应分子以及在病菌致病性中的功能并不清楚。【方法】通过基因敲除技术,获得了水稻条斑病菌xopQ1Xoc的突变体。【结果】致病性测定结果发现,xopQ1Xoc突变后,病菌在水稻上的毒性增强,细菌生长能力增强。非常有意义的是,xopQ1Xoc突变体菌液浓度为3×108CFU/mL时仍能在烟草上激发过敏反应,但在浓度为104CFU/mL时,8d后可在烟草上产生坏死症状。功能互补结果显示,xopQ1Xoc能够恢复突变体在水稻上的毒性至野生型水平和在烟草上丧失产生坏死病斑的能力。Western杂交结果显示,XopQ1Xoc不能通过T3S装置进行分泌。【结论】XopQ1Xoc是水稻条斑病菌T3S效应分子,可能作用于植物的免疫系统,有利于病害的发展。为进一步揭示水稻-黄单胞菌互作的分子机理提供了科学线索。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益生菌L. casei Zhang(2.0×1010 CFU/d、2.0×109 CFU/d和2.0×108 CFU/d)及其发酵乳饮料(2.0×108 CFU/mL/d)对高胆固醇血症大鼠肝脏脂质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高脂饲料诱导高脂血症,采用相应试剂盒测定肝脏总胆固醇水平(TC)和甘油三酯(TG)水平、粪便总胆汁酸水平与胆固醇水平以及血清载脂蛋白ApoAⅠ与ApoB水平。【结果】益生菌各剂量组和发酵饮料组与高脂模型组相比,肝脏总胆固醇水平(TC)和甘油三酯(TG)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 或P<0.01)。各试验组均可显著增加高血脂大鼠粪便总胆汁酸水平和血清载脂蛋白ApoAⅠ水平以及显著降低血清载脂蛋白ApoB水平(P<0.01),但对粪便胆固醇水平影响不明显(P>0.05)。【结论】益生菌L. casei Zhang主要通过增加总胆汁酸的排出和调节载脂蛋白水平来改善高血脂大鼠肝脏脂质水平。  相似文献   

16.
邓冲  张维  刘群  刘晶  丁隽 《中国农业科学》2009,42(3):1123-1128
 【目的】建立Balb/c小鼠感染新孢子虫的急性和亚急性发病模型,并研究新孢子虫在小鼠体内的发育过程。【方法】分别对两组小鼠腹腔接种新孢子虫8×106个/只和5×105个/只,接种后小鼠进行定时宰杀,取心、肝、肺、脑和后肢肌肉等进行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和PCR检测。【结果】发现Balb/c小鼠感染后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各器官组织的广泛性出血,非化脓性脑炎和肝细胞空泡变性。接种后第16天观察到脑组织内包囊,在其它组织中未观察到包囊样结构。PCR检测结果显示,接种后12 h即可检测到肺脏和心脏组织内的新孢子虫特异性基因Nc-5,脑内最早于第8天检测到。接种25 d后在肝脏、肺脏和脑内仍能检测到新孢子虫基因。综合观察和检测结果,发现新孢子虫对肝脏、肺脏和脑组织有一定的组织亲嗜性;雄性小鼠对新孢子虫更为敏感。【结论】 成功建立了新孢子虫感染Balb/c小鼠的急性和亚急性发病的动物模型;跟踪观察了新孢子虫在小鼠体内各器官组织出现时间、持续时间以及分布的规律,初步掌握了新孢子虫在其体内发育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7.
洞庭湖区氮肥外部成本及稻田氮素经济生态最佳投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以中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的洞庭湖区为研究对象,研究氮肥的外部成本和稻田经济生态最佳投入量。【方法】采用环境影响经济评价方法估算氮肥的外部成本,运用外部不经济性原理和生产函数模型方法研究兼顾农户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稻田适宜施氮量。【结果】2002年洞庭湖区因氮肥施用不当带来的渔业损失0.1×107元,饮用水源污染损失1.02×108元,旅游业损失0.9×107元和居住环境损失0.3×107元。每公斤纯氮的外部成本约为0.41元。兼顾生产与农户经济效益的施氮量为138 kg•ha-1,兼顾生产与生态效益的施氮量为137 kg•ha-1。【结论】洞庭湖区实际施氮量已经达到并超过农户经济效益最佳施氮量和生态施氮量,氮肥给生态环境带来的负外部影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建议政府在一些氮肥高投入、高污染的县(市)征收环境税。  相似文献   

18.
氮肥面源污染控制的绿税激励措施探讨—以洞庭湖区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氮肥税的设计,为中国氮肥面源污染控制提供新途径。【方法】运用外部性理论和需求弹性理论,探讨氮肥税的设计。【结果】氮肥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为-0.21,说明氮肥在短时期内市场需求缺乏弹性,对氮肥厂商影响不大。将洞庭湖区农田施氮量超过平均生态施肥量的11个县(市、区)列为氮肥税征收范围,征税后将减少环境损失0.07×108元,为国家增加税收0.89×108元,因粮食减产带来的损失为0.58×108元,社会净效益是0.38×108元,农户支出增加的变化范围在0.95%~1.49%之间,农户收入变化范围在-8.41%~6.44%。征税后表现为粮食增产的云溪区、君山区、汉寿县、津市市、资阳区等五县(市、区)将减少环境损失0.01×108元,为国家增加税收0.16×108元,因粮食增产带来的经济效益0.67×108元,社会净效益是0.84×108元,农户支出增加的变化范围在0.95%~1.06%之间,农户收入增加量约占总纯收入的0.69%~6.44%。【结论】从全社会福利角度考虑,在洞庭湖区对氮肥征税的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期考察不同菌剂对发酵产物中生物腐植酸含量的影响,探索畜禽粪便规模化发酵生产高生物腐植酸含量肥料的可行性。【方法】以猪粪为原料,按添加不同菌剂设3个处理(菌剂A:8个菌种,浓度1.5-2.0×108 CFU/g,添加比例为0.3%;B:5个菌种,0.5-1.5×108 CFU/g,0.3%;C:3个菌种,≥2.0×108 CFU/g,3%),另设不添加菌剂处理为对照,进行单因素自然堆沤发酵试验,测定发酵产物中的生物腐植酸含量。【结果】不同菌剂处理下达到最高生物腐植酸含量的时间不同,添加菌剂处理均有利于提高发酵物料的腐植酸含量,以菌剂A处理效果最佳,生物腐植酸含量达15.63%,生物腐植酸提高率达112.94%。【结论】添加菌剂可提高猪粪发酵中生物腐植酸含量,但要获得高生物腐植酸含量肥料则须注意选择合理的发酵周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克隆、表达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O157:H7转位紧密素受体(Tir)基因,并研究其抗原性。【方法】选用pET28原核表达载体,体外构建Tir原核表达重组菌,并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表达。选用家兔制备高滴度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分析其免疫原性。选用HEp-2细胞进行粘附和粘附抑制试验,通过光镜、电镜和荧光显微镜进行观察。选用Balb/c小鼠进行免疫试验。【结果】成功获得高效表达重组Tir蛋白,并制备了兔源Tir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分析此抗体能与Tir发生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表达Tir蛋白能够抑制O157:H7对HEp-2细胞的粘附和A/E损伤。二免后Balb/c小鼠保护率高达75%以上。【结论】在大肠杆菌中成功克隆表达了Tir基因,所获重组Tir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可能用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