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本研究通过探索低浓度阿奇霉素对猪链球菌2型蛋白表达、荚膜多糖与药物敏感性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环境中低浓度抗生素对微生物的影响奠定基础。用低浓度阿奇霉素处理猪链球菌2型,利用蛋白质组学iTRAQ技术,筛选关键差异表达蛋白。同时测定猪链球菌2型的荚膜多糖含量和药物敏感性。结果显示,共鉴定到差异表达蛋白174个,占总鉴定蛋白的11.6%,多数差异表达蛋白参与催化和代谢过程,属于膜蛋白,其中,3个荚膜多糖蛋白、9个ABC转运蛋白、1个50 S核糖体蛋白、1个核糖体RNA甲基转移酶、1个DNA回旋酶上调表达;8个荚膜多糖蛋白、4个50S核糖体蛋白、4个30S核糖体蛋白、1个核糖体RNA甲基转移酶、1个DNA聚合酶IV下调表达。用低浓度阿奇霉素处理猪链球菌2型,发现其对多种抗生素的敏感性降低,存活下来的菌株,恢复正常培养后,药物敏感性恢复。用低浓度阿奇霉素处理猪链球菌2型,荚膜多糖含量也未发生大幅度变化。猪链球菌2型通过改变自身蛋白质组的表达量,以适应低浓度阿奇霉素的选择压力。与低浓度阿奇霉素共存时,猪链球菌2型开启外排泵系统,会增加细菌产生多重耐药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旨在观察蒲公英水提物对猪链球菌的抑菌作用及其对生物被膜形成的干预作用。通过水提法提取蒲公英的活性成分,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蒲公英水提物中绿原酸的含量。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分别测定蒲公英水提物和绿原酸对猪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利用结晶紫染色(CV)和扫描电镜(SEM)检测蒲公英水提物和绿原酸对猪链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蒲公英水提物中绿原酸含量为5.833mg·mL-1;蒲公英水提物对猪链球菌的MIC和MBC分别为62.5和250mg·mL-1;绿原酸对猪链球菌MIC和MBC分别为2.5和10mg·mL-1。扫描电镜观察可见阴性对照组细菌镶嵌于生物被膜中,细菌周围有厚厚的黏液层,而蒲公英水提物和绿原酸均能使细菌生物被膜中的细菌数量和生物被膜的形态发生明显变化,细菌数量明显减少,未见有黏液成分和胞外基质,二者对猪链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均有抑制作用,均呈剂量依赖性。结果提示,蒲公英水提物对体外猪链球菌生物被膜形成具有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蒲公英水提物对体外猪链球菌生物被膜形成抑制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为绿原酸。  相似文献   

3.
通过丁香叶水提物对猪链球菌生物被膜干预与消除作用的研究,为猪链球菌生物被膜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分别通过结晶紫染色(CV)和扫描电镜(SEM)的方法研究了丁香叶水提物对猪链球菌生物被膜的作用及生物被膜的形态变化。结果显示,1/2 MIC时,丁香叶水提物对猪链球菌生物被膜的干预、消除作用影响极显著(P<0.01)。表明丁香叶水提物不仅对猪链球菌生物被膜形成有抑制作用,而且对成熟的生物被膜有消除作用。  相似文献   

4.
猪链球菌耐药性与生物被膜的形成有关,本试验选取常用的20味清热解毒的中药,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20味中药水提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采用卡尔加里生物被膜装置和平板稀释法测定20味中药在亚MIC(1/2 MIC)药物浓度下对生物被膜的干预作用,结果表明:丁香叶、金银花、黄芩、穿心莲、黄柏和鱼腥草等中药水提物干预生物被膜效果显著(P0.05)大黄、黄连水提物干预生物被膜效果极显著(P0.01),通过细菌计数发现,0~72h,1/2MIC中药提取物对猪链球菌数量影,响不显著(P0.05)。丁香叶、大黄和黄连水提物对生物被膜中的猪链球菌具有很好的杀灭作用(P0.05)。  相似文献   

5.
通过微量稀释法、结晶紫染色法、生物被膜内活菌计数及生物被膜的形态学观察,探讨黄连水提物、盐酸小檗碱及黄连碱对猪链球菌生物被膜的体外干预作用。结果显示,黄连水提物、盐酸小檗碱、黄连碱对猪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100μg/mL、62.5μg/mL、62.5μg/mL。亚抑菌浓度的黄连水提物、盐酸小檗碱和黄连碱均可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盐酸小檗碱作用后生物被膜内活菌数较阴性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电镜观察可见与阴性对照组相比,黄连水提物、盐酸小檗碱和黄连碱试验组生物被膜结构被破坏,菌量明显减少。研究表明,50μg/mL黄连水提物、31.25μg/mL盐酸小檗碱和31.25μg/mL黄连碱对猪链球菌体外生物被膜的形成具有显著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6.
穿心莲内酯影响猪链球菌生物被膜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探究穿心莲内酯对猪链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作用,为猪链球菌病的耐药性提供替代疗法。试验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穿心莲内酯对猪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利用结晶紫染色(CV)和扫描电镜(SEM)检测穿心莲内酯对猪链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穿心莲内酯对猪链球菌的MIC和MBC分别为0.25和0.5mg·mL~(-1);2)扫描电镜观察可见阴性对照组细菌镶嵌于生物被膜中,而穿心莲内酯在亚抑菌浓度下(1/2MIC、1/4MIC、1/8MIC)能使细菌生物被膜中的细菌数量和生物被膜形成量均减少,并呈剂量依赖性;3)luxS基因和毒力基因的RT-PCR检测显示亚抑菌浓度(1/2MIC、1/4MIC)的穿心莲内酯明显降低gapdh、sly、fbps、ef和luxS基因的转录,显著增加cps2J、mrp和gdh基因的转录;4)哈维氏弧菌生物发光法测定细菌培养液显示穿心莲内酯在亚抑菌浓度下(1/2MIC、1/4MIC、1/8MIC)对猪链球菌AI-2信号分子的产生有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穿心莲内酯亚抑菌浓度的干预可抑制猪链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并且可致毒力基因表达水平差异。  相似文献   

7.
试验旨在研究抗菌肽Temprine-La(S)(T-La(S))、Temprine-La(FS)(T-La(FS))、RGD-T-La(S)和RGD-T-La(FS)对2型猪链球菌(SS2)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作用。通过结晶紫染色法(CV)检测SS2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微量稀释法测定抗菌肽对SS2生物被膜的最小生物被膜抑菌浓度(MBIC)和最小生物被膜杀菌浓度(MBEC);结晶紫染色法和扫描电镜(SEM)检测抗菌肽对SS2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XTT法检测抗菌肽对SS2生物被膜代谢活性的影响;苯酚硫酸法检测抗菌肽对SS2生物被膜胞外多糖含量的影响;建立猪链球菌-斑马鱼感染模型,HE染色法观察T-La(FS)对斑马鱼脑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析抗菌肽对SS2生物被膜相关基因及对斑马鱼炎性细胞因子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SS2具有良好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T-La(S)、RGD-T-La(S)、T-La(FS)和RGD-T-La(FS)对SS2生物被膜的MBIC分别为31.3、15.6、7.8和15.6μg/mL;MBEC分别为62.6、31.2、15.6和31.2μg/mL;结晶紫染色结果表明,抗菌肽对SS2生物被膜的形成有抑制作用;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抗菌肽使SS2生物被膜中的细菌数量和生物被膜的形态发生明显变化,细胞外基质大量减少;XTT法结果显示,抗菌肽可显著降低SS2生物被膜的代谢活性;苯酚硫酸法结果显示,抗菌肽能有效抑制SS2生物被膜合成胞外多糖;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抗菌肽作用后降低了SS2生物被膜基因的转录水平;T-La(FS)作用后TLR2、MyD88及促炎性细胞因子基因的转录水平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P<0.01),抗炎性细胞因子基因的转录水平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P<0.01)。抗菌肽主要通过影响生物被膜相关基因转录水平和阻断胞外多糖的合成与分泌来抑制SS2生物被膜的形成,其中T-La(FS)可能通过抑制TLR2信号通路中TLR2和MyD88分子表达,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减轻脑膜炎的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8.
试验旨在研究抗菌肽Temprine-La(S)(T-La(S))、Temprine-La(FS)(T-La(FS))、RGD-T-La(S)和RGD-T-La(FS)对2型猪链球菌(SS2)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作用。通过结晶紫染色法(CV)检测SS2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微量稀释法测定抗菌肽对SS2生物被膜的最小生物被膜抑菌浓度(MBIC)和最小生物被膜杀菌浓度(MBEC);结晶紫染色法和扫描电镜(SEM)检测抗菌肽对SS2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XTT法检测抗菌肽对SS2生物被膜代谢活性的影响;苯酚硫酸法检测抗菌肽对SS2生物被膜胞外多糖含量的影响;建立猪链球菌-斑马鱼感染模型,HE染色法观察T-La(FS)对斑马鱼脑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析抗菌肽对SS2生物被膜相关基因及对斑马鱼炎性细胞因子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SS2具有良好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T-La(S)、RGD-T-La(S)、T-La(FS)和RGD-T-La(FS)对SS2生物被膜的MBIC分别为31.3、15.6、7.8和15.6 μg/mL;MBEC分别为62.6、31.2、15.6和31.2 μg/mL;结晶紫染色结果表明,抗菌肽对SS2生物被膜的形成有抑制作用;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抗菌肽使SS2生物被膜中的细菌数量和生物被膜的形态发生明显变化,细胞外基质大量减少;XTT法结果显示,抗菌肽可显著降低SS2生物被膜的代谢活性;苯酚硫酸法结果显示,抗菌肽能有效抑制SS2生物被膜合成胞外多糖;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抗菌肽作用后降低了SS2生物被膜基因的转录水平;T-La(FS)作用后TLR2、MyD88及促炎性细胞因子基因的转录水平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P<0.01),抗炎性细胞因子基因的转录水平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P<0.01)。抗菌肽主要通过影响生物被膜相关基因转录水平和阻断胞外多糖的合成与分泌来抑制SS2生物被膜的形成,其中T-La(FS)可能通过抑制TLR2信号通路中TLR2和MyD88分子表达,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减轻脑膜炎的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丁香叶水提取物的不同有机溶剂萃取物对猪链球菌体外生物被膜(BF)的干预作用,确定丁香叶发挥作用的有效部位,试验采用结晶紫染色(CV)的方法对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对猪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6.25μg/μL、12.5μg/μL;3.125,1.562 5,0.781 25μg/μL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猪链球菌生物被膜干预作用的影响极显著(P0.01)。说明抑制猪链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有效部分为乙酸乙酯部分。  相似文献   

10.
通过细胞培养板法研究了猪链球菌2型生物被膜的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大部分猪链球菌均具有不同程度形成生物被膜的能力,其中3株(3/15)形成能力较强;猪链球菌生物被膜的成熟约需60 h,培养基中葡萄糖浓度是影响生物被膜形成的重要因素;生物被膜中的多糖含量显著高于浮游菌;氨苄青霉素钠和阿莫西林对这3株猪链球菌生物被膜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均高于游离菌约2 500倍;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生物被膜内猪链球菌彼此黏连,形成致密的三维立体结构。对猪链球菌生物被膜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为进一步揭示生物被膜的形成机制、耐药机理,以及清除生物被膜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了筛选与单增李斯特菌(LM)生物被膜形成相关的非编码小RNA(sRNA),并初步探索sRNA及其靶基因生物学功能,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比较LM浮游菌和生物被膜形成不同时段sRNA的差异情况,筛选与LM生物被膜形成相关的sRNA;预测sRNA的靶基因及分析其可能参与生物被膜形成的调节通路。结果表明:与LM浮游菌相比,预测到38个新的sRNA,其中sRNA00085、sRNA00019、sRNA00058在LM生物被膜形成中显著上调,sRNA00054、sRNA00081、sRNA00111显著下调;3个上调sRNA和3个下调sRNA的靶基因可能参与碳代谢、不同环境中微生物代谢、核糖体、糖代谢、氨酰基-tRNA生物合成及脂肪酸代谢6条调控通路,是潜在的LM生物被膜调控因子。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LM生物被膜sRNA调控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奶牛细菌性乳腺炎的主要原因,生物被膜的形成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不利环境条件下持久性存在的关键因素。探索同一株菌在生物被膜态与浮游态生长状态下的耐药性与其生长状态的相关性,可为进一步探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机制奠定基础。本研究培养了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物被膜,使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其形成过程。测定并比较了9种抗菌药物对3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生物被膜态和浮游态的最小抑菌浓度,并对两种状态下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转录组学测序,筛选出具有显著性差异的细胞信号通路和表达基因,同时对主要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RT-qPCR验证。结果发现,在生物被膜形成前期,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生物被膜态菌聚集面积越来越大,结构也越来越紧密,培养至72 h后,生物被膜逐渐开始分散。MIC测定结果显示浮游态菌的抑菌浓度低于生物被膜态菌。转录组结果显示两种状态菌的差异表达基因共1 512个,其中,生物被膜态菌中上调基因760个,下调752个。GO与KEGG富集分析显示,相比于浮游态菌,生物被膜态菌中与代谢相关的通路显著富集,其次为氨基酸的生物合成和ABC转运蛋白通路。与生物被膜形成相关的基因,如编码ABC转运蛋白的基因表达上调,而与代谢途径相关的基因下调。RT-qPCR验证了10个主要差异基因,其表达差异趋势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这些差异可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态的高耐药性和细菌毒力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研究鱼腥草水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干预作用。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鱼腥草水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B)26003的最低抑菌浓度;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扫描电镜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评估鱼腥草水提物对CMCC(B)26003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最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鱼腥草水提物对O-乙酰丝氨酸硫化氢裂解酶B(O-acetylserine sulfhydrylase-B)cysM基因转录的影响。结果显示,鱼腥草水提物在12.500 mg/mL、6.250 mg/mL、3.125 mg/mL质量浓度下均可以有效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在12.500 mg/mL质量浓度下可下调cysM基因的表达。鱼腥草可能通过下调cysM基因的表达而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可以对体外培养的2型猪链球菌强毒株和无毒株进行胞外蛋白质组比较,寻找与毒力相关的蛋白质.2型猪链球菌强毒株和无毒株在无蛋白细菌培养液中37℃摇床培养16 h,从培养物上清中获得胞外蛋白.第一向电泳用pH4-7线性IPG胶条进行等电聚焦,第二向电泳用SDS-PAGE凝胶再分离蛋白,经过考马斯亮蓝R350染色,图像扫描后,利用软件分析处理图像.在2型猪链球菌强毒株和无毒株的胞外蛋白质图谱中都分别检测出180±10个蛋白质斑点,它们的蛋白质分子质量分布基本相似;在所检测到的差异蛋白质斑点中,其中有50个蛋白斑点只存在于无毒株中而强毒株中不存在,有52个蛋白斑点只存在于强毒株中而无毒株中不存在,有7个蛋白斑点的表达量相差达5倍以上.这为研究2型猪链球菌的致病机理提供了蛋白质组学方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猪链球菌抗氧化应激的机制,采用比较蛋白组学方法,鉴定猪链球菌抗氧化应激相关蛋白。提取猪链球菌全菌蛋白,以THB培养基培养的细菌作为对照,经H2O2处理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共鉴定出54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28个蛋白在H2O2处理组中上调表达,26个蛋白下调表达。这些差异表达的蛋白主要参与代谢、生物合成、抗应激等过程。深入分析,发现7个新的蛋白可能参与猪链球菌抗氧化应激;从中选择在H2O2处理组显著上调表达的2个蛋白YbaB/EbfC家族核苷相关蛋白(YED)和2-氨基-4-羟基-6-羟甲基二氢蝶啶二磷酸激酶(AHH)进行验证。分别构建二者缺失株ΔYED和ΔAHH;生长曲线分析表明,2个缺失株在THB培养基中生长与野生株相似;氧化应激试验表明,经H2O2作用后,野生株存活率为97.12%,而ΔYED与ΔAHH则显著降低,分别为72.69%(P<0.05)和79.49%(P<0.05);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吞噬与存活试验表明,RAW264.7对野生株和2个缺失株的吞噬率无显著差异,但与野生株相比,2个缺失株在RAW264.7内的存活率均显著降低。本研究鉴定的与氧化应激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有助于揭示猪链球菌的抗氧化应激机制,其中YED和AHH与猪链球菌在吞噬细胞内存活相关,提示它们在猪链球菌致病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生化试验及PCR等方法对13株猪链球菌进行鉴定分型,用结晶紫染色(CV)和扫描电镜(SEM)的方法对其形成生物被膜的能力进行研究,并对形成的生物被膜进行形态观察。结果显示:经鉴定的13株猪链球菌中1株为1型,4株为9型,2株为7型,另2株为2型,其他菌株为未知;13株菌均能形成生物被膜,其中1号、2号、3号、4号、7号、9号、10号、12号、13号菌形成生物被膜能力较弱,5号、6号、8号、11号菌形成生物被膜能力中等。这些结果为研究猪链球菌致病性及为生物被膜研究提供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7.
核糖体蛋白在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细胞的代谢与凋亡、机体免疫、信号转导等方面有重要作用。采用RT-PCR方法克隆了柞蚕(Antheraea pernyi)核糖体蛋白基因S3a的开放阅读框(ORF),ORF序列长795bp,编码264个氨基酸。序列比对表明,柞蚕S3a蛋白与其它10个物种S3a蛋白的相似性介于72%~99%之间,其中与柳蚕(Actias selene)S3a蛋白的相似性最高。用RT-PCR方法分析该基因在柞蚕幼虫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柞蚕S3a基因在柞蚕幼虫的血液、中肠、丝腺和脂肪体组织中均有表达,且转录水平无显著差异。SDS-PAGE和Westernblotting检测显示柞蚕S3a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正确表达。  相似文献   

18.
2型猪链球菌分泌组双向电泳样品制备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进适用于2型猪链球菌分泌组双向电泳样品的制备方法,本研究将无蛋白细菌培养液培养2型猪链球菌,分别以超滤-冻干法、超滤-冻干-丙酮沉淀法和改良超滤-冻干-三氯乙酸(TCA)/丙酮沉淀法富集培养物上清中的细菌分泌蛋白质,通过比较双向电泳的结果优选最佳的样品制备方法.结果证明改良浓缩-冻干-TCA/丙酮沉淀法较为理想,蛋白丢失少、溶解性佳,所得双向电泳图谱清晰,分辨率高.因此,改良浓缩-冻干-TCA/丙酮沉淀法更适用于制备体外培养的2型猪链球菌分泌组双向电泳样品,并可以满足进一步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为分析副猪嗜血杆菌血清5型与4型菌株的差异表达蛋白,本研究利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 TRAQ)技术结合质谱分析,经过菌体蛋白提取、蛋白质酶解、i TRAQ标记、标记肽段的SCX分离、质谱分析、蛋白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共获得45 540张肽段谱图,含6 830个肽段,其中6 783个为特有肽段,分属于874个蛋白。对所获得的蛋白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副猪嗜血杆菌血清5型菌株与4型菌株相比,有99个蛋白的表达发生2倍以上的变化,其中表达上调的蛋白有86个,表达下调的蛋白有13个。根据COGs数据库将99个表达差异蛋白进行功能分类,分为能量产生和转化、离子转运、氨基酸转运和代谢、辅酶转运和代谢、糖转运和代谢、DNA复制和损伤修复、RNA加工和修饰、细胞外结构、细胞膜/壁形成、细胞运动性、转录后加工/分子伴侣、转录、翻译/核糖体结构及功能未知14类。本研究结果为副猪嗜血杆菌的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为鉴定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avian Pasteurella multocida,Pm)四环素(Tetracycline,Tet)敏感株与耐药株(MIC=32μg/mL)在转录组水平上的差异,本研究采用RNA-seq技术对Tet敏感株与耐药株进行双向测序,通过GO、KEGG和ARDB数据库对表达差异基因进行注释和富集性分析。结果显示,共筛选出44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包括103个上调基因和339个下调基因。通过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多数富集于核糖体结构成分、rRNA结合、跨膜运输和离子转运等生物过程;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信号通路富集性分析,大多数差异表达基因分布在ABC转运蛋白与核糖体代谢途径中;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耐药基因注释(ARDB),发现其中的耐药基因主要为核糖体保护蛋白和外排系统两类。本研究表明禽源Pm对四环素耐药的耐药机制可能与细胞膜上ABC转运蛋白的过量表达以及核糖体保护蛋白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