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为了解H11N3亚型禽流感病毒(AIV)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对2020年在福州市某活禽市场鸭中分离的一株H11N3亚型AIV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遗传进化分析和对BALB/c小鼠的致病性试验。测序结果显示,分离株HA裂解位点为PAIASR↓GLF,符合低致病性AIV分子特征;HA蛋白226L和228S突变显示病毒具有结合人源受体(SAα-2,6 Gal)的特征性氨基酸。PB1、PA、NP和M1蛋白均出现对哺乳动物致病性增强的特征性氨基酸。遗传进化分析显示,H11N3 AIV的8个基因节段均属于欧亚分支,其HA基因与A/duck/Fujian/SD061/2017 (H11N3)株HA基因序列相似性最高,而NA基因与A/EN/Fujian/02754/2016 (H3N3)株NA基因序列相似性最高。该病毒内部基因分别与浙江、福建和云南等地鸭和鸡体内分离的H7N9、H7N7、H1N2、H7N2、H7N7和H9N6等亚型AIV相关基因高度同源。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该病毒未经适应即可在小鼠鼻甲和肺脏中高效复制,表明该病毒株具备感染哺乳动物的能力。上...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LPAIVs)在广西地区家禽中的流行情况,对广西地区活禽市场的家禽进行LPAIVs流行病学监测,分离鉴定出7株H6亚型禽流感病毒(AIV)。通过在广西地区活禽市场采集家禽咽喉和泄殖腔棉拭子样品,将其接种SPF鸡胚,收集尿囊液进行HA和HI试验,结果显示这7株只与H6亚型AIV的阳性血清发生反应,产生血凝抑制现象,初步鉴定为H6亚型AIV。通过HA和NA基因的克隆与测序鉴定,进一步确定为H6亚型AIV,与NA基因存在5种组合,包括H6N1、H6N2、H6N5、H6N6和H6N8。鸡致病性试验表明分离株可感染但不致死SPF鸡,并通过咽喉和泄殖腔排毒,结合HA裂解位点附近的氨基酸序列,表明所分离到的7株H6亚型AIV符合LPAIV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禽流感病毒(AIV)在我国华南地区的流行情况,我们对活禽市场中分离得到的两株鸭源H6N8亚型AIV[A/duck/Fujian/S2191/2011 (H6N8) (FJ/191/11)和A/duck/Guizhou/S4035/2011 (H6N8) (GZ/035/11)]进行全基因序列测定,并进行其对SPF鸡和BALB/c小鼠的致病性试验.序列分析显示:HA裂解位点基序为339pQIETR ↓GLFG348,为低致病性AIV特征.内部基因分别源于两个国内流行的H6亚型病毒家系(ST339-like和HuN573-like).序列分析表明FJ/191/11和GZ/035/11为H6亚型病毒与其他亚型AIV的N8NA基因发生重组,呈现明显的异源性.两分离株的感染性试验显示,它们对鸡和小鼠均呈低致病性;而且不能在鸡体内有效复制;对小鼠的感染性实验结果显示,小鼠肺脏和鼻甲病毒分离结果为阳性,其他脏器病毒滴定结果为阴性.  相似文献   

4.
2012年在我国重庆市活禽交易市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时,从鸭体内分离到1株H5N2亚型禽流感病毒(AIV),DK/CQ036/12(H5N2).为了解该株H5N2亚型AIV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对其进行了全基因组分析及对SPF鸡和BALB/c小鼠的致病性试验.序列分析显示:HA裂解位点序列为341R-----346TRGLF350,为低致病性AIV特征.内部基因来源较复杂,与KD/CQ/036/12分离株的M基因NP基因同源性最高的病毒株均来自H4、H7等亚型分离株,呈明显的异源性.分离株的感染性试验显示,该分离株在鸡体内可以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向外排毒,但并不能在鸡体内有效的复制.对小鼠的感染性试验结果显示,仅在鼻甲和肺能检测到病毒存在,其他脏器病毒滴定结果为阴性,表明病毒对鸡和小鼠均呈低致病性.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分析了免疫鸡群H5N1和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混合感染中H9N2亚型分离毒株A/chicken/Yuyao/01/2010(H9N2)的基因组特征。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HA蛋白裂解位点为PSRSSR/GL,具有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特征,HA受体结合位点出现了人流感病毒结合位点226L,D基因出现了S31N的突变。遗传分析表明,A/chicken/Yuyao/01/2010病毒的HA基因、NA基因和NS基因在进化上属于CK/BJ/94-Like谱系,D基因和PB2基因属于G1-Like谱系,NP基因、PA基因和PB1基因属于Ck/SH/F/98-Like谱系。结果表明,从H5N1和H9N2亚型混合感染鸡体内分离的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是一株来源于CK/BJ/94-Like谱系、G1-Like谱系和Ck/SH/F/98-Like谱系的重组病毒。  相似文献   

6.
一株H10N7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从秦皇岛野鸟林鹬体内分离到一株H10N7亚型禽流感病毒(AIV),命名为A/Wood Sandpiper/Qinhuangdao/660-662/2013(H10N7)[简称WSP/QHD/660-662/2013(H10N7)]。本研究对该分离株的全基因序列进行测定,并对其进行致病性研究。基因组序列分析表明:该病毒的HA蛋白裂解位点为334PELMQGRGL343,属于低致病性AIV的分子特征,其HA基因与A/Duck/Hunan/S11205/2012(H10N3)的相似性达到97.90%,NA基因与A/Domestic Duck/Republic of Georgia/1/2010(H10N7)的相似性达到97.46%,内部基因与H9N2等多亚型AIV的相应基因节段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推测该分离株可能为一株多亚型流感病毒的重组株。对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该病毒可以感染哺乳动物模型BALB/c小鼠,并且仅能够在鼠的肺脏和鼻甲骨粘膜上皮细胞中复制,表明该病毒分离株对小鼠也呈现低致病性。  相似文献   

7.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IV)h9.4.2.5分支近年在我国广泛流行,为了解其分子特征及变异特点和进化规律,对从2017年我国不同地区分离到的10株H9N2亚型AIV进行了全基因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10株H9N2亚型AIVHA裂解位点均没有连续的碱性氨基酸插入,属于低致病性。遗传进化分析表明:10个分离株的HA基因均属于h9.4.2.5分支,NA基因均处于Y280-like分支;6个内部基因(PB2、PB1、PA、NP、NS、M)与H5、H7亚型高致病性AIV处于同一分支,有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基因重配。  相似文献   

8.
旨在对2021年分离自我国宁夏回族自治区野鸟粪便中的1株低致病性H7N3禽流感病毒(AIV)A/mallard/Ningxia/Y37/2021(H7N3)株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遗传进化分析及对小鼠致病性试验。全基因组序列分析表明,HA基因裂解位点仅有1个碱性氨基酸,符合低致病性AIV的分子特性。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HA基因和韩国野鸭源H7N7亚型AIV同源性较高;NA基因与韩国野鸟源H5N3亚型AIV同源性较高;PB2、PA基因与H5N2亚型AIV有较高的同源性;PB1基因与H5N3亚型AIV有较高的同源性;NP基因与H3N2亚型有较高同源性;M、NS基因与H3N8亚型有较高同源性,具有明显的遗传多样性。血凝抑制(HI)试验结果表明,该毒株与H7N9-Re4疫苗株抗血清的HI效价比同源毒株低16倍,抗原性差异显著。小鼠感染性试验结果显示,该病毒能在小鼠的肺部与鼻甲中复制,并引起感染小鼠体重下降,表明该毒株有感染哺乳动物的风险。本试验通过对1株野鸟源H7N3亚型AIV部分生物学特性的分析,为H7N3亚型禽流感的预警和综合防控提供重要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IV)对哺乳动物的致病力,本研究选取了2009年~2010年从我国南方地区分离到的6株H9N2 AIV,测定分析了其基因组序列及在小鼠体内的复制能力。HA基因分析显示:6株病毒均属于A/CK/BJ/94谱系,HA均含有人样受体结合位点Leu226。PB2基因分析表明,6株H9N2 AIV分离株均具有AIV低致病力的分子特征(Glu627和Asp701)。对BALB/c小鼠感染试验显示:感染组无任何临床症状及增重;病毒仅局限于小鼠呼吸道复制。本研究结果有助于全面了解近年我国H9N2 AIV分子进化情况,并对评估H9N2AIV对哺乳动物的潜在威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气源性传播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以1株2008年山东省分离的H9N2亚型AIV为研究对象,对其全基因组序列进行分子特性和遗传进化分析;利用反向遗传操作技术,对具有气源性传染能力的山东分离株(SD01株)和不具有气源性传染能力的广东分离株(SS94株)进行重组,转染细胞拯救出重组株R01/NASS,对其在鸡群间的气源性传染能力进行测定。对SD01株序列分析表明,SD01株的M、NS、NP和HA基因与HK/G9/97相似性最高,NA、PB1和PB2基因与HK/Y280/97相似性最高,PA基因与SH/F/98相似性最高。病毒在SPF鸡群间传播性试验发现,重组病毒R01/NASS接种鸡群后,可以经直接接触途径传染鸡群,但是却未感染气溶胶被动感染组鸡群,表明NA基因的替换使病毒失去了气源性传染的能力。该试验结果为从分子水平上深入研究SD01株AIV NA蛋白氨基酸位点与气源性传染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免疫鸡群中分离的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分子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浙江省禽流感病毒(AIV)的流行病学情况,本实验应用鸡胚传代方法从AIV疫苗免疫鸡群中表现典型呼吸症状的产蛋鸡体内分离1株H9N2亚型AIV A/Chicken/Jiande/01/2009(H9N2)。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HA受体结合位点出现了人流感病毒结合位点226L,M基因出现S31N的突变。遗传进化分析显示,A/Chicken/Jiande/01/2009的M基因和PB2基因属于G1-Like谱系,HA基因、NA基因和NS基因属于Ck/BJ/1/94-Like分支,而NP基因、PA基因和PB1基因属于Ck/SH/F/98-Like谱系。这些资料表明,A/Chicken/Jiande/01/2009(H9N2)为一株重排病毒。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IV)在哺乳动物间的传播能力,本研究以豚鼠为模型评价了5株H9N2亚型AIV在豚鼠体内的复制能力和水平传播能力,并分析了5株病毒血凝素(HA)蛋白的分子特征。结果表明,5株病毒均属于CK/Beijing谱系,其中2株病毒的HA具有人样受体特征(Lys226),2株病毒具有禽样受体特征(Gln226),而A/Chicken/JN/Li-2/2010(H9N2)株在该位点的氨基酸残基为苯丙氨酸(Phe226)。裂解位点分析表明,5株病毒均具有低致病性AIV特征。个别病毒的潜在糖基化位点存在增加或缺失现象。感染试验表明,5株病毒均能够在豚鼠呼吸道复制。并且在鼻甲骨处复制稳定,平均病毒滴度为2.01 Log EID50/mL~4.5 Log EID50/mL。传播试验表明,所有病毒株的人工接种豚鼠的鼻洗液中均能够检测到病毒,最长排毒期为接毒后第8 d,而接触组豚鼠鼻洗液中未检测到病毒。本研究表明,5株H9N2亚型AIV均属于CK/Beijing谱系,部分病毒株的HA蛋白已具备人样受体结合特征,并且关键氨基酸位点(226位)处出现新的突变。5株病毒均能够在豚鼠呼吸道复制并通过上呼吸道排毒,但不能在豚鼠间同群传播。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从湖南省某活禽市场分离的一株鸭源H10N1亚型禽流感病毒(AIV) A/duck/Hunan/S10078/2015(H10N1)(简称Hu N/78/15)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对其进行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及遗传演化分析,并对其进行BALB/c小鼠的感染试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病毒HA基因的裂解位点只含有一个碱性氨基酸,为低致病性AIV (LPAIV)的分子特征。遗传演化分析结果表明该病毒的HA基因与NA基因分别来源于H10N7与H5N1亚型AIV,内部基因来源于H7N9、H4N6、H3N2、H11N7亚型AIV,呈现明显的遗传多样性。小鼠感染试验结果显示,Hu N/78/15能够在小鼠的鼻甲和肺脏中有效复制,但仅引起小鼠轻微的体重变化,表明其对小鼠呈低致病性。本研究结果为H10亚型AIV的持续监测和生物学特性研究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2019年11月本实验室从家禽监测样品中分离鉴定到一株低致病性H5N6亚型禽流感病毒(AIV),命名为A/chicken/Hebei/S1/2019(H5N6)(简称CK/HeB/S1/19)。为进一步了解其生物学特点,本实验对其全基因组测序并进行遗传演化分析,结果显示,该病毒属于2.3.4.4h分支,碱性裂解位点为PLRESR↓GLF,属于低致病性AIV(LPAIV)。对其各基因节段分别经BLAST比对后发现,其外部基因来源于H5N6亚型AIV,内部基因完全来源于H9N2亚型AIV,推测该分离株为一株重组病毒。将CK/HeB/S1/19病毒株接种SPF鸡及BALB/c小鼠研究其致病性,结果显示,该病毒虽然能够感染鸡,但不能在鸡体内有效复制,而该病毒未经适应就可在3只小鼠的鼻甲和肺中进行复制,对小鼠呈低致病性。本研究为H5亚型AIV的检测和其感染的综合防控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测定了2株禽流感病毒(AIV)Dk/YZ/231/02和Dk/YZ/3/04对SPF鸡和BALB/c小鼠的致病性;对其血凝素(HA)基因和神经氨酸酶(NA)基因的序列进行了测定,并与GenBank中收录的其他序列进行了比较。结果,此2株AIV对SPF鸡具有较低的致病性,而对BALB/c小鼠无致病性;Dk/YZ/231/02株的HA基因与Dk/Ukraine/1/63(H3N8)株的同源率最高,Dk/YZ/3/04株的HA基因与Petbird/HK/1559/99(H3N8)株的同源率最高;而Dk/YZ/231/02株的NA基因与Dk/Fuiian/17/2001(H5N1)株的同源率最高,Dk/YZ/3/04株的NA基因与Gs/Guangdong/1/96(H5N1)株的同源率最高。进化分析结果表明,Dk/YZ/231/02和Dk/YZ/3/04株的NA基因均可能起源于水禽源H5N1亚型AIV,这可能是不同亚型AIV在水禽体内基因重组的结果。推导的氨基酸剪切位点序列均为PEKQTR,属于非高致病性AIV的特征序列。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兽医学报》2016,(4):623-629
为了从分子水平上掌握新疆油鸡H9亚型禽流感病毒的遗传进化情况,本研究采用RT-PCR技术克隆并测序分离毒株的HA和NA基因,并对其分子特征及全基因序列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新疆油鸡分离株的HA和NA基因均属于欧亚分支中的A/CK/BJ/94谱系,HA基因与A/CK/BJ/94在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的同源性依次为90.2%和91.9%,NA基因与A/CK/BJ/94在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的同源性依次为89.3%和90%。分离毒株HA基因的裂解位点为-PSRSSR/G-,符合低致病性AIV的序列特征,HA基因具有人样受体结合的特征(Leu~(234))。HA基因在313位发生突变,比同一谱系的BJ/1/94多1个糖基化位点,NA基因在44位发生突变,比同一谱系的BJ/1/94在该位点多1个糖基化位点,NA基因在3个红细胞吸附区域发生多处突变。试验结果为从分子水平上研究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跨种传播的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江苏地区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IV)流行株的生物学特性,从江苏某养殖场分离到2株H9N2亚型AIV,A/chicken/Jiangsu/25/2019(CK/JS/25/19)和A/chicken/Jiangsu/43/2019(CK/JS/43/19),进行病毒纯化、全基因组测序、遗传进化分析,并研究其对小鼠的致病性。结果显示:2株分离株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与BJ/94、Y280、G1、F/98等代表性毒株同源性较低;HA、NA基因位于Y280分支,PB2、M基因位于G1分支,PB1、PA、NP、NS基因位于F/98分支,符合当前H9N2流行趋势;HA基因裂解位点的氨基酸组成为RSSR↓GLF,符合低致病性AIV特征;抗原性、受体结合特性、致病性等关键位点存在一定的变化,且HA、NA存在潜在糖基化位点的增加或缺失;小鼠试验表明,CK/JS/43/19对小鼠的致病性更强,且聚合酶活性更高。提示:近年来江苏地区H9N2亚型AIV发生了较大程度的进化,具有感染哺乳动物的潜在威胁,相关研究结果为监测和防控H9N2亚型AIV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掌握华东地区H9亚型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的流行情况及变异程度,采集临床疑似病料和活禽交易市场家禽的棉拭子样品,通过鸡胚接种、HA和HI试验及RT-PCR等方法分离鉴定H9 AIV,对其中部分毒株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筛选4个代表毒株免疫SPF鸡制备抗血清,利用交叉血凝抑制试验测定抗原差异性。结果如下:共分离鉴定出62株H9亚型禽流感病毒,分离率为2.02%(62/3 074)。对25株H9亚型禽流感病毒株序列分析发现,分离株属于h9.4.2.5谱系,并进一步细分为A和B亚系。 HA 基因裂解位点氨基酸为PSRSSR↓G,符合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特征。与Y280代表株 HA 基因的推导氨基酸相比,分离株受体结合位点左侧臂全部变为NGLMGR。在抗原位点92位氨基酸出现R(64%)/K(36%)的变化。交叉血凝抑制试验结果表明分离株间的HI抗体滴度相差2~8 log2,可分为2类抗原型。因此,目前流行的H9亚型AIV发生了抗原变异,至少同时存在两种抗原型。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IV)的分子特征及其对家禽和哺乳动物小鼠的致病性,本研究对2020年分离到的两株H9N2亚型AIV:A/chicken/Jiangsu/S1625/2020(H9N2)(简称CK/JS/S1625/2020)株和A/duck/Sichuan/S1537/2020(H9N2)(简称DK/SC/S1537/2020)株,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序列分析及其对SPF鸡、鸭和BALB/c小鼠的致病力评价。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两株病毒HA和NA基因的同源性分别为93.3%和95.8%,其编码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5.4%和95.9%,同源性较低。且两株病毒HA蛋白裂解位点分别为~(333)PSRSSR↓GLF~(341)、~(333)PSRSNR↓GLF~(341),均不存在多个连续的碱性氨基酸,符合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LPAIV)HA序列特征。两株病毒的HA蛋白均为典型的人源受体结合特征,即~(155)T、~(183)N和~(226)L。遗传演化分析结果显示,两株病毒的HA、NA基因均属于欧亚分支,但二者的亲缘关系较远。鸡感染性试验结果显示,CK/JS/S1625/2020株感染组鸡可通过喉头和泄殖腔向外界环境排毒。虽然在全部鸡的喉头中检测到了DK/SC/S1537/2020株,但仅在部分鸡的泄殖腔检测到了该病毒,且喉头的排毒量明显高于泄殖腔。鸡血清抗体检测结果显示,两株病毒感染鸡血清的HI抗体全部阳转,效价在1.128~1.2 048。表明,鸡源H9N2病毒比鸭源H9N2病毒在鸡体内的适应性和复制能力更强;鸭感染性试验结果显示,两株病毒均只能通过鸭的喉头向外界环境排毒,但病毒滴度均较低,且均不能在鸭体内有效复制;小鼠感染性试验结果显示,两株病毒仅能在小鼠的鼻甲中有效复制,而在小鼠的脑、脾脏和肾脏中均未检测到病毒。以上结果表明两株H9N2亚型AIV对家禽和小鼠均呈低致病力。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H9N2 AIV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数据,有必要对自然界中传播的H9N2流感病毒持续监测和进化分析。  相似文献   

20.
对宁夏地区2011年分离到的5株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进行了基因组测定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宁夏地区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具有多样性,5株分离株可分为3类,其中1株为类人H1N1猪流感病毒,2株为经典猪流感病毒,另外2株为重组猪流感病毒,其PB2、PB1、PA、NP、NS基因来源于北美三元重组猪流感病毒,HA、NA、M基因来源于经典猪流感病毒;HA蛋白裂解位点附近氨基酸分析显示5株H1N1亚型猪流感分离株均为低致病性毒株;序列分析结果显示5株病毒在HA蛋白受体结合位点、抗原位点,以及NA蛋白潜在糖基化位点处氨基酸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具有分支特异性。5株病毒在NA和M2蛋白上均未出现与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和金刚烷胺耐药性相关的氨基酸变异,但其中3株病毒的PB2蛋白基因具有哺乳动物适应性变异E627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