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9 毫秒
1.
鸭细小病毒病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分布的病毒,近年来出现了新型的鸭细小病毒危害养鸭业,我国的多个省份也受到了鸭细小病毒的侵袭。该病容易导致僵鸭的出现,对养殖业经济效益的影响较大。因此,要加强对该病的预防,并在发病后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本文对鸭细小病毒病的防治措施进行了简单阐述。  相似文献   

2.
鸭细小病毒病是由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或番鸭细小病毒(Muscovy duck parvovirus,MDP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经典MDPV和GPV毒株引起的病鸭主要症状为腹泻、脚软、渗出性肠炎,三周龄内雏鸭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但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福建省、浙江省、安徽省及江苏省等地的雏半番鸭和樱桃谷鸭陆续出现一种新型细小病毒病,该病发病率10%~30%,病死率低于3%,临床症状主要为软脚、短嘴和生长障碍。通过对该病病原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及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发现该病原与鹅细小病毒亲缘性很近。本文通过比较新型鹅细小病毒(Novel goose parvovirus,N-GPV)与经典的MDPV和GPV在基因组、感染宿主范围和致病性的区别,为新型鹅细小病毒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新型鹅细小病毒主要引起发病鸭临床表现为短喙、舌外伸、生长发育受阻的疾病,根据该病临床特征又称为"鸭短喙侏儒综合症"。本文综合了目前最新的新型鹅细小病毒研究,并与经典鹅细小病毒在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生物学特性、检测方法方面进行对比,突出了新型鹅细小病毒在发病宿主、临床和剖检症状、核苷酸序列方面发生的改变,以期为新型鹅细小病毒病的诊断、检测、及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新型鸭瘟的诊断和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鸭瘟(new duck plague)是一种由新型疱疹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该病同鸭瘟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都极为相似,使用已有的鸭瘟疫苗、高免血清、高免卵黄抗体及药物均不能有效防治该病,给我国养鸭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对山东省某养鸭场发病症状比较明显的病鸭采取临床剖检、病理组织学观察、病毒的分离鉴定以及血清学检查等诊断措施,确诊该鸭场病鸭感染的疾病是新型鸭瘟.详细介绍了该次新型鸭瘟的诊断过程,旨在为生产中新型鸭瘟的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鸭细小病毒病也叫做鸭三周病、鸭细小病毒感染症,是由于感染鸭细小病毒而发生的一种急性或者亚急性败血性传染病,通常是出壳后几日龄至3周龄的雏鸭易感。该病的特点是快速传播、高病死率,发病率可超过80%,病死率为30%~70%不等,通常为40%~50%。随着雏鸭日龄的增大,发病率和病死率逐渐降低,最大可在5周龄出现发病。患病雏鸭主要症状是肠炎、腹泻以及气喘。现概述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以及防控措施,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新型鹅细小病毒病是一种由新型鹅细小病毒(novel goose parvovirus,NGPV)引起的病毒性传染病.临床上以鸭喙变短、舌头外伸、胫骨短粗、跛行瘫痪等为特征,又称短喙侏儒综合征(short beak and dwarfism syndrome,SBDS).该病发病率为10%~30%,可对我国养鸭业造成严重...  相似文献   

7.
新型鹅细小病毒(novel goose parvovirus, NGPV)是由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 GPV)变异而来,可感染雏鸭,引起以鸭短喙侏儒综合征为主要特征的传染性疾病。2015年该病在我国鸭群中大暴发,严重影响鸭出栏率,给我国的养殖行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为建立一种鸭源NGPV抗体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用于鸭感染细小病毒的血清学检测和鸭免疫细小病毒疫苗后抗体水平监测,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预测了NGPV YICH株的结构蛋白VP3的抗原表位,选择了抗原富集区域(aa250~525)进行原核表达,经蛋白纯化获得了可溶性的VP3截短蛋白VP3-tr。以VP3-tr为包被抗原,经过棋盘滴定方法优化各个反应条件,建立了NGPV抗体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利用优化后的间接ELISA方法对30份GPV阴性鸭血清进行检测,确定阴阳性临界值为0.219。ELISA方法的灵敏性、特异性和重复性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灵敏度较高,特异性良好,不与鸭坦布苏病毒、新城疫病毒、禽流感病毒、鸭疫里默杆菌、大肠杆菌病原阳性血清发生交叉反应;批内和批间重复试验的变异系数均小于6%,重...  相似文献   

8.
鸭瘟是鸭、鹅和天鹅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为血管破坏、组织出血、消化道黏膜破渍、淋巴器官损伤和实质器官变性。该病传播迅速,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严重威胁着鸭、鹅养殖业的发展。对一例鹅患鸭瘟的诊治进行了介绍.以期为有效防治该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鸭瘟是由疱疹病毒科的鸭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是危害养鸭业的二类传染病之一.前几年,很少爆发大型鸭瘟,而且及时的预防措施一般能防止鸭瘟的流行和发生.2000年以来,一种新型鸭瘟已在我省的几个地区流行,且呈爆发性,其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与传统鸭瘟相同,但该病主要侵害1月龄以下的雏鸭,成年鸭很少发病,常规的鸭瘟疫苗不能预防该病的发生,且发病后用鸭瘟抗血清治疗无效.根据对这几个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该病的发病率可达70%~100%,死亡率高达50%~80%.由于目前对该病无有效的防治措施,因而给我省的养鸭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现就这一“新型鸭瘟”(暂命名)的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病原分离与培养、电镜观察及国内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叫鸭疫里默氏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菌引起鸭的一种接触性、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已成为近年影响龙岩市新罗区养鸭业的一种主要传染病之一,危害性日益突出。为更好地防治该病,提高广大养鸭户效益,现结合笔者实践将该病的诊治方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研究旨在比较不同羽色及性别番鸭在屠宰性能及肌肉成分上的差别,为选育优良番鸭品种提供依据。试验选取1日龄黑羽番鸭、白羽番鸭及黑白花番鸭公、母共324羽,按羽色、性别分为6个处理,每处理设6个重复,每重复9只鸭,各处理饲喂相同日粮,试验期90d。结果表明:雄性黑羽番鸭屠宰率、全净膛率显著高于雄性白羽及黑白花羽番鸭(P〈0.05),而雌性黑白花番鸭及白羽番鸭的胸肌率和瘦肉率相近且均显著高于雌性黑羽番鸭(P〈0.05);各处理番鸭肌肉中汞、镉、砷、铅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且均很微量;各同羽色雄性番鸭肌肉水分、无氮浸出物和粗蛋白质含量均基本略高于其同羽色雌性番鸭,而各处理雌性番鸭肌肉粗脂肪、粗灰分含量则高于其同羽色的雄性番鸭;雄性白羽番鸭和黑白花番鸭肌肉粗蛋白质含量相近且均显著高于雄性黑羽番鸭(P〈0.05);各同羽色番鸭中基本上肌肉氨基酸含量均以雄性高于雌性,而同性别的番鸭比较,雄性白羽番鸭肌肉中多种氨基酸的含量显著高于雄性黑羽及雄性黑白花羽番鸭(P〉0.05);同时雌性各羽色番鸭肌肉中多种氨基酸含量呈现出:黑白花番鸭〉黑羽番鸭〉白羽番鸭,但该趋势不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雄性黑羽番鸭屠宰性能有一定优势,白羽番鸭肌肉养分和氨基酸含量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2.
将216只1日龄健康樱桃谷肉公鸭随机分成3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处理1喂正对照基础饲粮,处理2喂负对照基础饲粮(降低能量水平),处理S喂负对照基础饲粮加1860μg/kg的木聚糖酶。试验结果表明。在低能量饲粮中添加木聚糖酶可显著降低1~14.日龄肉鸭的料肉比(P〈0.05),显著降低7日龄盲肠酸度(P〈0.05),肉鸭生长性能可达到高能量饲粮的饲养效果.而各处理间的平均日增重和肠道相对黏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对安徽省怀宁县养殖的枞阳媒鸭新类群(皖山媒鸭)300日龄产蛋母鸭进行了体尺、屠宰性能测定及相关性分析,为以后进行媒鸭新品系的选育提供参考资料。本研究对200只母鸭进行称重、体尺测量及屠宰,并测定屠体重、半净膛、全净膛、胸肌、腿肌、皮脂、腹脂等性状指标,并分析了各指标间的相关性。测定结果显示,枞阳媒鸭新类群(皖山媒鸭)母鸭体型较小,平均体重为1.5kg,屠宰率为87.53%,皮脂率为27.99%,腹脂率2.76%,瘦肉率为24.31%。各指标间相关性分析表明,活体重与多数指标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其中与皮脂率、腹脂率相关极显著(P<0.01),与瘦肉率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测定结果表明,皖山媒鸭成年母鸭体重较小,具有瘦肉率高,皮脂率低的特点,是选育高瘦肉低脂肪型肉鸭的理想素材,应当加大对该类群媒鸭的品种保护,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4.
2011年4月份,河北省某地一些鸭场饲养的20~45日龄的樱桃谷肉鸭发生了以腹腔中充满大量清亮、茶色或啤酒样腹水为主要病变特征的疾病,即鸭腹水综合征。采集两个不同日龄的病死鸭肝脏样品,接种SPF鸭胚进行病毒分离,获得两个病毒分离物(HB01和HB02)。这两个病毒分离物对鸡、鸭和鹅的红细胞均无血凝活性。RT-PCR或PCR检测表明,HB01和HB02中鸭肝炎病毒检测为阳性,而鸭呼肠孤病毒、鸭圆环病毒、鸭黄病毒等检测均为阴性。将HB02接种5日龄SPF鸭,致死率为40%;对20日龄的鸭不致死。HB02分离物中鸭肝炎病毒的序列分析表明其与鸭肝炎病毒NA株及弱毒疫苗株C80和F64遗传距离较近。根据试验结果,推测鸭肝炎病毒可能是诱发本次鸭腹水综合症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选择1日龄健康雏番鸭45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喂以每kg含锌离子20mg、40mg、200mg的饲料,饲养期为45d。于15日龄、30日龄和45日龄每组随机宰杀5只,取法氏囊、脾脏、胸腺,Carnoy法固定,甲苯胺蓝染色,显微镜观察肥大细胞数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5日龄时,低锌日粮组鸭子胸腺和脾脏的肥大细胞数量均比另外两组高,(P〉0.05),而法氏囊中低锌日粮组肥大细胞数量比另外两组明显高(P〈0.01)。30日龄时,低锌日粮组鸭子胸腺、脾脏和法氏囊中肥大细胞数量均比高锌日粮组显著增多(P〈0.05),而与正常锌日粮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45日龄时,法氏囊高锌日粮组与低锌日粮组和正常锌日粮组差异显著(P〈0.05);脾脏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高锌日粮组肥大细胞数量最多;胸腺低锌日粮组与高锌日粮组和正常锌日粮组差异极显著(P〈0.01)。因此,锌具有稳定免疫器官中肥大细胞数量的重要作用,但长时间添加高剂量锌反而会增加肥大细胞数量。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安徽省番鸭细小病毒病的流行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该省内部分番鸭群进行鹅细小病毒的血清抗体检测,同时对疑似病鸭进行了病原的PCR检测。结果发现,在被检测的44份血清样本中鹅细小病毒血清抗体阳性率高达34.1%;PCR检测结果显示,所检测的样品中,有2份为鹅细小病毒阳性,1份为番鸭细小病毒阳性,且3份被检样品均来自雏番鸭。该研究结果表明,该省番鸭群中存在鹅细小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感染,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7.
VIPR-1基因是研究家禽就巢性状的重要候选基因,以就巢期黑番鸭和非就巢期黑番鸭为研究对象,通过PCR-RFLP和测序的方法,对VIPR-1基因内含子12进行多态性检测,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VIPR-1基因内含子12存在一个StuI酶切位点,该位点由于在内含子988 bp处发生了A→G的碱基突变,产生了AA、AG、GG三种基因型.其中就巢黑番鸭只表现为AG(1.0)一种基因型,而非就巢黑番鸭表现为AG(0.4167)、AA(0.1666)、GG(0.4167)三种基因型,就巢期黑番鸭与非就巢期黑番鸭两者之间基因型的分布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表明黑番鸭VIPR-1基因第12内含子A988G突变与黑番鸭的就巢性状显著相关,为利用分子遗传标记辅助选择来降低或消除黑番鸭的就巢性,最大程度上提高黑番鸭的产蛋性能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信阳地区肉种鸭病毒性肝炎防疫情况,应用ELISA方法对信阳地区33家规模化鸭场的1127份血样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鸭肝炎抗体平均合格率为67.0%,低于国家70%的群体合格标准,其中潢川县最高,为74.8%,光山县最低,为53.0%。今后,要加强对肉种鸭病毒性肝炎的免疫,以提高对整个鸭群的保护力。  相似文献   

19.
在成功筛选出防治鸭传染性浆膜炎效果较好的中药组方P基础上,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21日龄雏鸭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IFN-γ和IL-6 mRNA的表达水平,研究该组方对鸭只免疫器官的影响。结果表明,P1组(预防组)鸭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显著或极显著高于y组(阳性对照组)与K组(健康对照组)(P〈0.05;P〈0.01),P2组(治疗组)鸭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极显著高于K组(P〈0.01);P1组极显著提高鸭外周血淋巴细胞IFN-γ mRNA的表达量(P〈0.01);P2组显著提高IFN-γ mRNA的表达量(P〈0.05);P1组、P2组IL-6 mRNA的表达量有升高的趋势(P〈0.1)。说明组方P能促进机体免疫器官的发育和分泌IFN-γ及IL-6,提高机体抗病力和免疫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20.
对鸭源新城疫病毒(NDV)强毒株JSD0812对鸭的致病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对于15日龄雏鸭,JSD0812株病毒尿囊液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为101mL。15,30,45,60。110日龄鸭肌肉注射感染试验结果表明,所有日龄鸭感染JSD0812株后均可发病,但死亡率随日龄的增长而下降,110日龄鸭感染后未见死亡。鸭感染后可经咽喉和/或泄殖腔短期排毒,感染鸭组织器官中病毒分离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