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田霞  田红  孙世清 《长江蔬菜》2021,(24):34-35
为发挥油菜的菜用功效[1],丰富广大市民菜篮子,开辟新的产业链[2],助力乡村振兴, 2020-2021 年开展了菜用油菜大地95生长和产量影响的对比试验,对适宜江汉平原的最佳播种密度、播期、产量、效益、口感及栽培技术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菜用油菜大地95 的生长、油菜薹产量及效益有极显著影响.江汉平原菜用油菜大地95 于9 月下旬(9 月20~25 日)播种,播量0.35 kg/667 m2可获得最大油菜薹产量及经济效益.从周边各地广大食客反馈信息来看, 大地95 油菜薹口碑良好,既可清炒,也可凉拌,还可制咸菜,口感脆甜、爽滑、适口.表明其品质优良, 经济效益显著,推广前景广阔.为此,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探索总结了菜用油菜大地95 相应配套的高效栽培技术[3,4],供广大菜农参考.  相似文献   

2.
荆门雨量丰富、光照充足,是全国油料产业带的核心区、湖北最大的优质油菜生产区,利于菜用油菜规模化种植和产业化开发。总结了菜用油菜的栽培技术要点,并引进种植了几个菜用油菜品种,与红菜薹进行产量及效益比较,虽油菜薹产量及效益略低于红菜薹,但油菜薹既可采摘菜薹,又可采收油菜籽榨油,还可作绿肥培肥土壤,兼具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可作为淡季蔬菜的补充。  相似文献   

3.
自菜薹和菜籽两用油菜品种问世以来,经过广大农业技术人员和油菜种植者十多年的共同努力,油菜薹已逐步被广大市民所认识.近几年,油菜薹的销售价格一直高于红菜薹和白菜薹,油菜薹的销售收入远远高于油菜籽的销售收入,尤其是城市周边,中油杂11号等菜薹和菜籽两用油菜品种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4.
油菜是很好的茬口作物,但效益比较低,通过对其栽培技术的改良优化,实施规模化、轻型简化栽培技术,每1hm2可节本增效1200元,优质油菜"一菜两用"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每1hm2收鲜菜薹4500kg,增收4500元,大大提高了油菜种植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油菜是鄂西山区主要油料作物,近年来发展两用油菜,其油菜薹可作蔬菜,油菜籽可榨油,深受广大农民朋友的喜爱,实现了油菜的一菜两用,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还解决了山区冬季蔬菜短缺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品种、新技术不断涌现,油菜在农业生产中逐渐形成了产业链,为山区种植者创造了更高的收益。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油菜薹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菜薹是一种具有高营养价值的蔬菜,富含糖类、维生素类和锌、硒等微量元素。油蔬两用型油菜品种栽培相对简单,产量高[1],具有填补春季应季蔬菜种类短缺的优势,是油菜产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新业态。因此,在全国油菜种植区域掀起了油蔬两用型/油菜薹专用型油菜新品种培育、油菜薹高产栽培技术、油菜薹品质分析技术和油菜薹产业化方面研究热潮[2~6]。  相似文献   

7.
《蔬菜》2021,(4)
为充分发挥宜春地区富硒土壤资源丰富的优势,同时提高油菜的种植效益,满足人们对富硒蔬菜产品以及风味独特、口感甘甜的油菜薹的旺盛需求,近年来当地摸索出富硒油菜薹早熟栽培模式。与传统油菜栽培模式相比,采用富硒油菜薹早熟栽培模式,油菜薹11月中下旬开始采摘上市,不仅上市时间早,而且硒含量高,达到了富硒蔬菜标准,市场售价可观,每667 m~2收入超过5 000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8.
紫菜薹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和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紫菜薹 (Brassicacampestrisssp .Chinensesvar.PurpurcaHort.)又名红菜薹 ,以其柔嫩的花薹为食用器官 ,其色泽诱人、味道鲜美 ,深受广大消费者和生产者的青睐。随着栽培面积的日益扩大 ,对其种子数量的需求越来越大 ,对其质量的要求亦越来越高。近年来笔者将波里马油菜核胞质雄性不育转育到紫菜薹上 ,以期选育出紫菜薹雄性不育系 ,提高紫菜薹的杂交育种技术水平 ,更好地为科研和生产服务。1 紫菜薹雄性不育系的选育1988年用紫菜薹品种大股子作轮回亲本 ,将波里马油菜核胞质雄性不育特征向紫…  相似文献   

9.
双低甘蓝型油菜既是油料作物又是蔬菜作物,薹期摘取主薹可作蔬菜用,成熟时收获菜籽供榨油用,可一菜两用。油菜在采收菜薹增加收益的同时,通过摘薹还可促进油菜植株二次分枝,从而增加菜籽产量,提高油菜的生产效益。该文从选用良种、播前准备、育苗、移栽、田间管理、适时摘薹、冻后处理、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方面介绍了双低甘蓝型油菜一菜两用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
为分析珠三角地区冬种油菜的菜薹采摘效益,以油菜“希望669”为材料,在广东江门新会区采用直播方式播种,分析比较不同播期(稻收后15 d和稻收前3 d)下油菜薹宜采期的品质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播期下油菜不同生育时期品质存在显著性差异,均略优于菜心。其中,在油菜初花期之前(春节期间)的宜采期,油菜薹单位面积生物量与油菜薹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含量及叶片SPAD值均表现出稻收前播种优于稻收后,而纤维素含量则相反。在油菜初花期后,油菜薹可溶性糖含量表现为稻收前播种优于稻收后。2个播期下冬种油菜的菜用可采期均与珠三角蔬菜市场短缺期重合;因此,冬种油菜可以调节春节市场油菜薹的有效供给,产生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一菜两用”油菜新品种菜臺、油菜籽产量以及经济效益,于2020-2021年开展10个菜用油菜品种在采主薹和不采薹条件下的产量与效益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取合理的栽培技术,摘取主薹后19崇11-2每667 m2菜薹和油菜籽产量最高,分别为769.94、163.16 kg,其采薹后再生能力较强,可以确保既采收菜薹又收获籽粒,且油菜籽产量不减,每667 m2净收入增加1 125.33元,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较适合“一菜两用”;狮山2017熟期较早,苗期短,为提早菜薹上市时间,可作为早熟品种推广。苗期天数与菜薹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如选择苗期天数短的油菜品种,虽菜薹产量较低,但上市初期单价较高,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不同施钾技术对甘蓝型油菜菜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笔者通过对高钾含量品种(玉油7号)、较高钾含量品种(中双8号)和低钾含量品种(保油10号)进行不同施钾处理,摘取菜薹进行产量和品质指标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施钾处理能提高菜薹产量,玉油7号产量有所增加,但其产量远低于其他2个油菜品种,中双8号在T3处理下菜薹产量最高(20.66 kg·小区-1),保油10号在T8处理下菜薹产量最高(23.30 kg·小区-1);中双8号在T1处理下菜薹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最高,T3处理下钾含量最高,T4处理下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而保油10号在T2处理下综合营养品质最高。高钾含量油菜品种玉油7号不适合作为摘薹品种,中双8号提高施钾量有利于油菜菜薹产量和品质的提高,保油10号在抽薹期追施钾肥有利于菜薹产量的增加,一定范围内提高施钾量也有利于其营养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前菜薹主要包括菜心、白菜薹、红菜薹等。生产上菜心主要为直播或移栽,白菜薹也有少部分直播栽培,但红菜薹尚未见直播栽培的报道。湘潭红菜薹已有30多年栽培历史,大多数是采用稻一菜或稻一稻一菜的耕作栽培模式,通过育苗后进行大田移栽,但由于农户栽培面积大,育苗和移栽用工较多,移栽时往往由于劳力紧张而造成生产成本较高,同时由于品种混乱,栽培效果较差,效益不高。  相似文献   

14.
正油菜是我国第一大油料作物。近年来,除油用外,油菜的菜用、饲用、肥用、花用和蜜用等功能被不断开发和整合,大大提升了油菜的种植效益[1~3]。通过研究、示范和实践,形成了多种利用模式,并建立了相应的技术体系。1油菜多功能利用模式我国油菜种植优势区域主要  相似文献   

15.
贺刚 《长江蔬菜》2016,(9):47-47
正甘蓝型油菜通常作为油料作物栽培,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蔬菜品种、口味要求也不断增加,油菜薹作为绿色健康蔬菜端上了人们餐桌,成为可口的菜肴,油菜的蔬菜性俨然而生,那么怎样既能收获较多的油菜薹,又能有较好的油菜籽收成呢?成都市崇州市江源土壤肥沃,适宜油菜栽培,通过在该地4年的栽培试验,总结出甘蓝型油菜作为油、菜兼用作物的栽培技术,不仅油菜薹收益好,且较小甚至不影响油菜籽产量,现将该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随着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以大白菜、萝卜为主的传统秋菜供应已不能满足消费者需要,为此,我站从1984年开始在近郊四个点进行秋菜品种多样化生产示范、推广。通过引种筛选,市场受欢迎,销售快,效益高的有:青帮油菜、塌棵菜、结球莴  相似文献   

17.
甘蓝型油菜与白菜薹种间杂交制种的播期和行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字花科种间杂交一代具有极强的营养体生长优势 ,但因十字花科种间杂交的亲和性较差 ,所以无法进行大面积制种应用于生产。通过近几年的研究 ,已找到一种提高十字花科种间杂交亲和性的办法〔1〕,如利用油菜雄性不育系与其它十字花科蔬菜品种杂交 ,可大大提高种间杂交的亲和性 ;利用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系与红菜薹、白菜薹、白菜型油菜进行种间杂交 ,一般结实率可达到 70 %~ 80 %,亲和指数可达 10以上。这样就可以通过杂交制种获得种间杂种F1种子 ,通过种植F1来利用杂种F1的营养体优势生产菜薹 ,且菜薹的主要营养成分与红菜薹和白菜相近。…  相似文献   

18.
洪山菜薹是武汉洪山地区的地方特色蔬菜,以其菜薹粗状、颜色紫红、口感独特而深受消费者青睐,是一种高档优质的区域品牌农产品。自2020年开始,湖北省长阳县基层农技推广单位从武汉楚天洪山菜薹产业开发公司引进洪山菜薹良种,在长阳山地进行海拔200、500、800、1 100 m区域示范种植,种植结果表明,不同海拔生产的洪山菜薹于11月中旬开始采收,次年2月中旬采收结束,商品菜薹单株平均质量300~400 g,每667 m2可售商品菜薹1 000 kg,海拔500~800 m区域平均每667 m2商品菜薹达到1 050 kg,海拔200、1 100 m区域平均每667 m2商品菜薹950 kg。从生产基地选择、施肥作畦、育苗、大田移栽、田间管理及采收各环节介绍了洪山菜薹在长阳山地不同海拔栽培技术,2年的试验示范结果表明,长阳山地发展洪山菜薹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9.
油蔬两用油菜按照油菜栽培技术规程种植,不仅可收获油菜籽,还可以增收一季油菜薹。油菜薹按照原料挑选→清洗→漂烫→冷却→烘干→封装流程,在前期试验基础上总结出脱水富硒油菜薹加工工艺。该工艺选取新鲜富硒油菜薹为原料,加工过程中添加食盐进行护色,不添加任何防腐剂,在保证营养成分和口感的前提下,延长了油菜薹储藏期。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氮肥用量对菜用油菜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薹用油菜大地95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梯度氮肥用量处理,比较分析各处理菜薹的产量、品质、养分积累量。结果表明,施氮显著增加油菜薹薹长、薹粗、薹叶片数,进而提高油菜薹产量,当氮肥用量为135 kg/hm2时,油菜薹产量达到最高,为25.19 t/hm2,相应地油菜薹氮素积累量也达到最大,为89.7 kg/hm2。氮肥用量对油菜薹蛋白质、可溶性糖、维生素C、硝酸盐及膳食矿质元素存在显著影响,在适宜的氮肥用量范围内(135~180 kg/hm2)施氮对油菜薹内在整体品质具有明显改善效果。综上,本研究明确了氮肥施用量对薹用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具有协同性,施用适量氮肥既能提高产量又能提高油菜薹品质,以产量为依据的最佳推荐施氮量为161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