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s)是一类来自共同祖先基因的小分子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14~16 ku,广泛存在于动物肠道、心脏、脑、脂肪和肌肉等多种组织的细胞内,占细胞内可溶性蛋白总量的1%~8%[1]。研究表明,机体内脂肪酸跨膜运输是被动扩散或由膜蛋白介导的过程,脂肪酸结合蛋白主要结合细胞内游离的脂肪酸(FA)和其他疏水性配体,并将其输送到过氧化物酶体、线粒体和细胞核等细胞器,进而调控脂肪酸氧化和甘油三酯及磷脂合成等脂代谢过程[2](图1)。脂肪酸结合蛋白家族成员的命名是根据其首次分离或鉴定出的组织来命名的,例如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等。然而,很多组织中往往有多种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fabps基因)同时表达,研究者又对不同的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按阿拉伯数字命名[3],如fabp1基因(肝型)、fabp2基因(肠型)、fabp3基因(心脏型)等。  相似文献   

2.
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nin,MT)是一类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分子量低、半胱氨酸含量丰富、能够与二价重金属离子结合的蛋白质.MT在清除自由基、解除重金属毒性、参与体内微量元素代谢、防止细胞癌变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构建大珠母贝外套膜全长cDNA文库,首次克隆得到大珠母贝金属硫蛋白(PmMT)全长cDNA序列.该序列全长599bp,5'UTR (Untranslated Region)为75bp,3'UTR为296 bp,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为228bp,编码75个氨基酸.编码的氨基酸中半胱氨酸含量丰富,达到29.3%;赖氨酸和甘氨酸含量也较高,均为9.3%;不含苯丙氨酸、组氨酸、色氨酸、酪氨酸等芳香族氨基酸;含有软体动物等无脊椎动物金属硫蛋白的特征序列.序列特征分析表明,该序列具备金属硫蛋白的典型特征,是金属硫蛋白家族成员.  相似文献   

3.
利用非变性电泳与病毒铺膜印迹技术(VOPBA)分离了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鳃细胞(FG)上淋巴囊肿病毒结合蛋白,结果显示在FG细胞膜上有分子量为135 kD的蛋白与淋巴囊肿病毒特异结合;对该蛋白切胶回收后进行SDS-PAGE与双向电泳,发现135 kD蛋白由3个蛋白组成,分子量分别为58.3 kD、44.6 kD及37.6 kD;135 kD蛋白SDS-PAGE的VOPBA显示,仅出现37.6 kD的蛋白带,而58.3 kD、44.6 kD蛋白皆不与淋巴囊肿病毒结合。结果表明牙鲆FG细胞上135 kD蛋白是淋巴囊肿病毒的结合蛋白,其37.6 kD蛋白具有病毒结合活性。  相似文献   

4.
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是一类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分子量低、半胱氨酸含量丰富、能够与二价重金属离子结合的蛋白质。MT在清除自由基、解除重金属毒性、参与体内微量元素代谢、防止细胞癌变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构建大珠母贝外套膜全长cDNA文库,首次克隆得到大珠母贝金属硫蛋白(PmMT)全长cDNA序列。该序列全长599bp,5’UTR(Untranslated Region)为75bp,3’UTR为296bp,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为228bp,编码75个氨基酸。编码的氨基酸中半胱氨酸含量丰富,达到29.3%;赖氨酸和甘氨酸含量也较高,均为9.3%;不含苯丙氨酸、组氨酸、色氨酸、酪氨酸等芳香族氨基酸;含有软体动物等无脊椎动物金属硫蛋白的特征序列。序列特征分析表明,该序列具备金属硫蛋白的典型特征,是金属硫蛋白家族成员。  相似文献   

5.
分泌蛋白是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蛋白质,其在许多原生动物寄生虫操纵宿主细胞和影响虫体的毒力中起着重要作用。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是一种可感染多种经济虾类的专性细胞内寄生虫,是近年来影响全球对虾养殖生产较严重的病害之一。本研究利用真核生物分泌蛋白预测流程EuSecPred2.0对EHP全基因组的分泌蛋白进行预测,并对分泌蛋白长度、信号肽长度、切割位点处氨基酸分布等信息进行分析,对分泌蛋白功能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分泌蛋白氨基酸长度主要集中在30~400 aa之间;信号肽长度集中在9~32 aa之间;信号肽切割位点处以疏水性氨基酸为主。对信号肽进行基序分析,发现存在基序NV[VT][IK]CA[ED][SA]。对所获蛋白质进行功能注释,发现了多种与微孢子虫黏附侵染、调节细胞周期和免疫反应等相关的关键蛋白。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EHP对宿主的侵染机制,同时为进一步明确EHP的致病相关因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鱼肉的营养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史氏鲟鱼肉的氨基酸及脂肪酸组成进行检测,证实史氏鲟鱼肉蛋白质中的两种限制氨基酸赖氨酸和含硫氨基酸的评分分别为163、123,必需氨基酸指数为108,远远高于FAO模式的理想蛋白;精氨酸含量为62.62mg/g,占氨基酸总量的6.51%;支链氨基酸含量为162.94mg/g,与芳香氨基酸的比值为3.52,是一种具有保肝功效、有利于促进儿童生长发育的营养价值较高的蛋白质;其脂肪酸组成的营养价值比大部分的海、淡水鱼低.  相似文献   

7.
脂肪酸转运蛋白1(FATP1)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俊 《畜禽业》2016,(4):16-18
脂肪酸转运蛋白1(FATP1)是转运长链脂肪酸的重要的蛋白,参与LCFA的摄取、氧化、脂类代谢、甘油三酯合成等等,同时也被激素和一些转录因子调控,同时在畜禽研究中发现该基因是肉质等性状的重要候选基因。文章对FATP1基因的结构、表达、定位、功能以及转录调控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钙离子浓度对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感光细胞中可溶性Gq蛋白α亚基含量的影响.以暗适应状态日本沼虾的复眼视网膜为材料,分别用高钙溶液、生理溶液、低钙溶液进行孵育,应用SDS-PAGE及免疫印迹技术对其可溶性蛋白粗提取液进行分离和鉴定,并利用Tanon GIS凝胶图像处理系统对蛋白条带的含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钙离子浓度中孵育的日本沼虾感光细胞蛋白的条带数量和分子量大小基本相同.兔抗Gqα多克隆抗体在高钙溶液、生理溶液及低钙溶液处理的日本沼虾感光细胞中均识别了可溶性Gq蛋白α亚基,分子量为42 ku,可溶性Gq蛋白α亚基的含量分别是8.6%、8.4%和7.2%.在暗适应条件下,细胞中可溶性Gq蛋白α亚基的含量与钙离子浓度成正比,这表明钙离子浓度的升高可促进膜结合的Gq蛋白α亚基转化为可溶性的Gq蛋白α亚基.  相似文献   

9.
利用冻融破碎、乙醇沉淀及凝胶层析等手段从培养至平衡期后的扁藻和螺旋藻细胞内提取分离出不同级分的多糖,对其理化性质和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同一乙醇体积分数范围沉淀的扁藻多糖的分子量比螺旋藻多糖的分子量略大,并且多糖中结合的蛋白质比螺旋藻多糖结合的蛋白质略高;但扁藻多糖的糖基含量、溶解度和相对黏度却低于螺旋藻多糖。红外光谱结果表明螺旋藻多糖和扁藻多糖中均含有硫酸基,后者还含有氨基。这些结果说明不同微藻多糖及同一微藻的不同级分多糖,其组成不相同,而且扁藻多糖比螺旋藻多糖更复杂。所得结果为2种微藻多糖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和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10.
研究摇瓶、连续充气、补充二氧化碳气体(CO2)3种充气方式对盐藻生长、氮,磷营养盐利用及藻细胞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5 d后,连续充气组细胞密度为(1.62±0.40)×107 ind/mL,显著高于其它实验组。在培养前3天盐藻主要利用细胞贮存的氮进行生长繁殖,之后主要依靠吸收培养液中的N来维持生长。盐藻细胞能迅速吸收培养液中的P,并贮存在细胞内以备生长繁殖之用。充气方式影响盐藻对培养液中N的吸收,培养3 d后,连续充气组培养液中N水平显著低于其它实验组。充气方式不影响盐藻对培养液中P的吸收。连续充气组藻细胞总脂、粗蛋白、氨基酸及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低于其它实验组。连续充气组藻细胞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百分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实验组。以上结果表明,充气方式不但影响盐藻的生长,还影响其细胞的营养组成,连续充气组生长性能提高,氨基酸营养价值降低,脂肪酸营养价值升高。  相似文献   

11.
热应激蛋白(HSPs)也称为应激蛋白和外源性伴侣蛋白,是一组分子量不同的高度保守的蛋白,包括s Hsps、Hsp60、Hsp70、Hsp90和Hsp110。HSPs指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合成,用于应对应激状态的物质。蛋白多肽链的折叠与组装、受损蛋白质的复性、免疫识别、细胞凋亡等都有HSPs的参与。在鱼类、甲壳动物和棘皮动物中,HSPs除了增强水生生物抗应激能力外,还能在免疫调控、细胞凋亡、炎症反应中的各个方面发挥作用。外源性HSPs可以作为疫苗,通过刺激宿主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来增加对病原的抵抗力。HSPs也可以作为疫苗佐剂,在开发水生动物疫苗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可以作为水生动物的重要靶位点,通过调节HSPs的表达,提高水生动物的抗应激能力,在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肉食品蛋白质的营养价值,是以其被消化率和所含氨基酸的种类、含量而决定的。肉类中,以鱼肉最易被人体吸收,鱼蛋白质中含有对人体必须的11种氨基酸;鱼油中则含有对人体必须的三种脂肪酸,这三种脂肪酸在其它动物体自身还不易合成。这些脂肪酸的可贵之处,在于它能抑制胆固醇在人体血管壁中沉积。所以鱼是人们优良的付食品之一。但是,鲜鱼易腐;渔业生产又有很强的季节性和地区局限性,要使广大群众经常吃上鲜  相似文献   

13.
特别推荐     
《科学养鱼》2015,(3):66
<正>水霉净本品具有强氧化作用,可以破坏或分解真菌的细胞壁中的甘露聚糖和甘露聚糖-蛋白质复合物,迅速扩散进入细胞内,氧化细胞内的酶或RNA、DNA,从而致死菌原体。此外,本品还可以同细菌的细胞壁中的脂蛋白或细胞膜中的磷脂质、蛋白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使细菌的细胞壁和细胞受到破坏(即所谓的溶菌作用),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细胞内物质外流,使其失去活性。  相似文献   

14.
条斑紫菜泛素结合酶基因的cDNA序列克隆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proteasomes system,UPS)是真核生物重要的翻译后修饰系统,参与了许多重要的生理反应,同时也参与了蛋白质的质量控制和细胞的稳态维持,因此研究条斑紫菜UPS有助于阐明条斑紫菜在逆境胁迫下通过UPS降解异常蛋白和调节蛋白的生物学活性。泛素结合酶(ubiquitinconjugating enzyme,E2)是UPS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电子克隆结果指导RT-PCR实验,成功克隆了条斑紫菜泛素结合酶基因(PyE2)的cDNA序列(GenBank accession:FJ232910)。该cDNA序列含有长444 nt的完整ORF,编码蛋白(PyE2)的分子量16.6 ku,长147 AA。PyE2与其它物种的E2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反映出E2在进化上相当保守。PyE2含有E2活性位点的保守序列及半胱氨酸残基,其三维结构与人的I类E2高度一致。PyE2不含C端和N端延伸结构,所以在条斑紫菜E2家族中属于I类E2。  相似文献   

15.
孟良玉 《畜禽业》2005,(1):49-50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对II型猪链球菌致病因子进行了大量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II型猪链球菌的可能致病因子有荚膜多糖、、溶菌酶释放蛋白和细胞外因子、蛋白质片段、溶血素等,这些致病因子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被证明,其致病机理也未查明,需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李正  李健  刘淇  王群 《水产学报》2008,32(6):939-944
为获得对大菱鲆肠道具有较强黏附能力的益生菌株,了解其黏附机制,采用体外黏液黏附模型及Western-blot技术,对黏红酵母等4株益生菌的大菱鲆肠黏液黏附性能及黏红酵母表面粘附蛋白和肠黏液受体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4株益生菌均可黏附于大菱鲆肠黏液;但各菌株的黏附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黏红酵母黏附能力最强,鼠李糖乳杆菌次之,假丝酵母和枯草芽孢杆菌相对较低.黏红酵母表面蛋白预先与肠黏液孵育2h后,显著抑制了黏红酵母与肠黏液的结合,其黏附百分率下降了83.6%;但上述处理对其他3株益生菌的黏附没有明显影响.Western-blot显示黏红酵母表面蛋白中分子量为38.5ku和28.6ku的两个蛋白参与对肠黏液的黏附过程,大菱鲆肠黏液中分子量为27.3ku和22.3ku两个蛋白可与黏红酵母表面蛋白特异性结合.糖原染色显示上述4个蛋白均为糖蛋白.  相似文献   

17.
为揭示中华绒螯蟹围食膜的分泌、形态和功能,实验采用组织切片技术和电镜技术观察了中华绒螯蟹消化道及围食膜的基本形态,采用几丁质酶溶解法和SDS-PAGE电泳法研究了围食膜的基本组成成分,采用液相色谱电离串联质谱(LC-ESI-MS/MS)分析了围食膜蛋白的种类。显微切片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整个消化道表面都有围食膜存在,除中肠外围食膜区室化作用明显;围食膜与上皮细胞分离时,柱状细胞变成不规则圆形,核消失。电镜结果显示,围食膜形成时上皮细胞内含有大量线粒体和分泌泡;中肠上皮细胞表面密生微绒毛。围食膜能被几丁质酶溶解,围食膜蛋白质SDS-PAGE图谱显示有7条比较清晰的电泳条带,蛋白质分子量主要分布在40 ku以上。LC-ESI-MS/MS分析结果发现,中华绒螯蟹围食膜蛋白主要包括钠、钾-ATP酶、ATP合成酶、肌动蛋白、微管蛋白、硫氧还原蛋白、加氧酶等。研究表明,中华绒螯蟹的围食膜由上皮细胞分泌形成,可能参与免疫、渗透调节和营养物质转运等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8.
杨丽梅  马力  庄金秋 《畜禽业》2006,(23):18-20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Ⅱ型猪链球菌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结果表明:已发现的Ⅱ型猪链球菌的致病因子包括荚膜多糖、溶菌酶释放蛋白、细胞外因子、蛋白质片段和IgG结合蛋白、溶血素等。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上述致病因子的致病机理及其基因的结构特点在分子水平上得到进一步阐释,现对这些成果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鱼虾贝类的主要过敏原分子免疫学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启沅  李荔  刘志刚 《水产科学》2008,27(3):154-156
鱼虾贝类是常见的水产类食物过敏原,其过敏原大部分为热稳定、水溶性的糖蛋白,分子量为10~70 kD[1-2],其中鱼类的主要过敏原是小清蛋白(Parvalbumin),分子量约12 kD,是一种钙结合蛋白;虾、贝类的主要过敏原为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分子量约40 kD[3],现将鱼虾贝类过敏原的分子免疫学特性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蔡鑫  邓灯  王颖  王文琪 《水产科学》2017,(3):303-310
采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技术、免疫印迹技术和流式细胞术3种方法对鼠抗三疣梭子蟹血细胞多克隆抗体与黄道蟹、日本蟳、中华绒螯蟹、勘察加帝王蟹血细胞的免疫交叉反应进行分析。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结果表明,该抗体与黄道蟹、日本蟳、勘察加帝王蟹、中华绒螯蟹血细胞均发生了免疫交叉反应,且发生反应的抗原决定簇均位于细胞膜上;流式细胞术测定该抗体与黄道蟹颗粒血细胞和透明血细胞交叉反应阳性率最高,分别为99.45%、98%,与中华绒螯蟹颗粒血细胞和透明血细胞交叉反应阳性率最低,阳性率分别为81.34%、78.56%;免疫印迹结果显示该抗体与日本蟳血细胞结合的蛋白分子量是80、38.5ku;与勘察加帝王蟹血细胞结合的蛋白分子量是80、93ku;与中华绒螯蟹血细胞结合的蛋白分子量是82、41、30ku;与黄道蟹血细胞结合的蛋白分子量是70、43k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