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于新城疫病毒(NDV)的分类地位,见诸我国有关书刊的归属有风疹病毒属[1]、副黏病毒属[2]、腮腺炎病毒属[3,4]等。现据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 ittee on T axonom y of V iruses,ICTV)2002年发布的报告,已归类于副黏病毒亚科下新设的A vu lav irus属[5]。1修改  相似文献   

2.
鹅副黏病毒病是由禽副黏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表现为发病急,传播快,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在我国屡有发生,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我国学者已对该病做了详尽的研究,认为是由Ⅰ型禽副黏病毒即新城疫病毒引起的,基因型为Ⅶ型。2001年以来海南省发生了该病,笔者对此开  相似文献   

3.
新城疫(ND)常侵袭家鸡和珍珠鸡,也能感染许多家禽和野鸟。水禽和海鸟通常抵抗力甚强,但可作为带毒者。新城疫病毒(NDV)又称禽副黏病毒Ⅰ型(APMV-1),属于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亚科腮腺炎病毒属的成员。NDV各毒株对不同宿主的致病力变化很大,鸡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4.
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的病原学与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ovine respiratory syncytialvirus,BRSV)属副黏病毒科、肺病毒属。牛、绵羊、山羊及其他动物易感,大多数为无症状感染,但集约化养殖的刚断奶犊牛及青年牛可致肺炎、间质性肺水肿及肺气肿等呼吸道疾病,一般发病率高,死亡率低。1生物学特性病毒粒子通常呈球  相似文献   

5.
鸭副黏病毒(DPMV)属于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亚科腮腺炎病毒属禽1型副黏病毒(APMV-1)中的一员。近年研究表明,鸭副黏病毒的感染呈上升趋势,对我国的养鸭业产生巨大危害。本病没有明显的流行季节,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发生该病后,病鸭并非在短时间内大批死亡,而是不间断地陆续死亡,同  相似文献   

6.
根据鸭副黏病毒(DPMV)和鸭圆环病毒(DuCV)保守基因序列,设计了2对针对鸭副黏病毒和鸭圆环病毒的特异性引物和2条不同荧光基团标记的TaqMan探针,建立了鸭副黏病毒和鸭圆环病毒的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该方法敏感性好,对鸭副黏病毒和鸭圆环病毒的检测敏感性分别达到160和140个拷贝数;该方法特异性强,对鸭肝炎病毒、番鸭细小病毒、鸭瘟病毒和H9型禽流感病毒等病原体的检测全为阴性;应用该方法对118份临床病料进行检测,结果检出鸭副黏病毒和鸭圆环病毒阳性感染率分别为0.85%和8.47%,无混合感染。本试验建立的二重荧光定量PCR具有快速、特异、敏感和重复性好等优点,适用于鸭副黏病毒和鸭圆环病毒的快速诊断和监测。  相似文献   

7.
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鹅副黏病毒F基因序列,设计合成1对引物,利用RT-PCR扩增出1条与目的片段大小一致,约856bp的基因片段,回收并纯化此PCR产物。用随机引物法合成cDNA,地高辛标记,建立了地高辛标记探针检测鹅副黏病毒的方法。该探针能与鹅副黏病毒核酸发生特异性杂交,最低检出限量为3ng/L;而与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鹅细小病毒、大肠杆菌等核酸杂交均为阴性。对疑似鹅副黏病毒感染病变组织检测结果表明,气管、肺脏、脾脏、肝脏均可检测出鹅副黏病毒,以气管的检出率为最高。该研究为鹅副黏病毒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了确定鸽Ⅰ型副黏病毒(S-1株)灭活疫苗的保存期,对不同温度下保存不同时间的3批鸽Ⅰ型副黏病毒(S-1株)灭活疫苗实验室制品的物理性状、安全性和免疫效力进行了检测。试验结果表明,该疫苗冷藏(2~8℃)保存12个月、室温(25℃左右)保存6个月,其物理性状、安全性和免疫效力无明显变化,均能达到《鸽Ⅰ型副黏病毒(S-1株)灭活疫苗质量标准》的要求。因此,在《鸽Ⅰ型副黏病毒(S-1株)灭活疫苗制造及检验试行规程》中规定该疫苗的保存期为:冷藏(2~8℃)保存,保存期为12个月。  相似文献   

9.
鹅副黏病毒病是由鹅副黏病毒引起的以消化道病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急性病毒性烈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高达98%.此病最早于1997年7月被扬州大学王永坤等和华南农业大学辛朝安等在国内首次发现.王永坤等首先用SPF鸡胚分别从不同患病鹅群中分离出多株病毒,并经病毒形态、结构、理化、生物学特性和血清学研究,证明此病毒为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亚科、腮腺炎病毒属APMV-1型中的成员.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鹅副黏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鹅副黏病毒病是自 1997年以来出现的一种新的鹅的病毒性急性传染病。国外学者认为禽副黏病毒一般不会感染鹅 ,即使感染也不会发病。但我国学者王永坤和辛朝安分别报道了由鹅副黏病毒引起的疾病爆发 ,他们分别在江苏和广东等地的病例中分离到了对鹅具有强致病力的副黏病毒。随后 ,在上海、安徽、吉林、山东、浙江、江西、福建、广西、四川等地也陆续报道发生鹅副黏病毒病。 2 0 0 1年 5月 ,我们在黑龙江省铁力市某鹅场的发病鹅中分离到 1株对禽类高致病率、高死亡率的病毒。经过流行病学调查、动物回归感染试验、病毒形态结构观察和血清学检…  相似文献   

11.
鹅副黏病毒(GPMV)属于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亚科腮腺炎病毒属APMV-1中的成员,为单股负链RNA病毒,基因组所编码的6种蛋白NP、P、M、HN、F、L是其生物功能的主要体现者.  相似文献   

12.
新城疫是由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亚科腮腺炎病毒属的禽副黏病毒Ⅰ型引起的高度接触性禽烈性传染病,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是危害养禽业的一种主要传染病.文章采用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测等综合方法对漳县疑似鸡新城疫疫情进行了确诊,并按鸡新城疫防治技术规范果断采取了扑杀、无害化处置、紧急免疫等措施,及时有效的扑灭了疫情,减少了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3.
重庆部分地区鹅副黏病毒的分离鉴定及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重庆部分地区规模化鹅场收集以肝、脾肿大瘀血,肠黏膜出血、坏死为主要病理变化的病死鹅,无菌取其肝脏、脾脏组织,进行病毒的分离培养、血清学试验和动物回归试验,分离鉴定出一株鹅副黏病毒;并做了鸡、鸭、鹅的鹅副黏病毒和鸡新城疫病毒HI抗体检测,以了解该地区鸡、鸭、鹅群中副黏病毒的流行情况,结果表明,鸡的阳性率分别为70.1%、83.9%,鸭分别为1.7%、6.8%,鹅分别为61.2%、55.4%。证实鹅副黏病毒在这些地区感染比较严重,同时与鸡新城疫病毒存在交叉免疫原性。应引起当地养鹅专业户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鹅副黏病毒病是由一种Ⅰ型副黏病毒引起的一种新的鹅传染病.Ⅰ型副黏病毒不但侵害鹅, 鸡、鸽等禽类也可受此病毒的侵害,副黏病毒给养禽业造成很大的危害.现将我市的鹅副黏病毒病诊治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鹅源副黏病毒NA-1株全长cDNA克隆的构建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cRACE法扩增鹅源副黏病毒NA-1株cDNA 5'末端.参照Peter等的方法设计引物,扩增鹅源副黏病毒NA-1株cDNA的3'末端.根据GenBank上发表的鹅源副黏病毒序列设计6对引物,应用RT-PCR方法分6段扩增此病毒结构基因序列,并将其连接完成后与连接有鹅源副黏病毒NA-1株末端序列的转录载体连接,构建得到全长cDNA克隆.鹅源副黏病毒NA-1株全长cDNA克隆成功构建,为下一步病毒的拯救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正>鹅副黏病毒病是由禽I型副黏病毒引起的,1997年在我国由辛朝安等首先报道,是各种鹅龄都易发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达98%,已成为养鹅业危害极大的传染病。与新城疫病毒相比,鹅副黏病毒不仅能感染鹅、鸭等水禽,还  相似文献   

17.
鸽Ⅰ型副黏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属,是鸡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的一变异株[1],其基因组为无节段的负链单股RNA,鸽子感染后常突然发病,在潜伏期、体温反应、死亡时间、死亡率方面与鸡新城疫均有差异,多表现为神经症状,病鸽呆滞和震颤,偶伴有腹泻,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死亡率达80%~100%),该病的流行给养鸽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8.
《兽药市场指南》2007,(5):34-34
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属于副黏病毒科(Pammyxoviridae)、副黏病毒属(Paramyxovirus)中的一个种。弱毒株仅引起鸡群呼吸道感染和产蛋量下降。但可迅速康复。新城疫病毒有包膜。病毒颗粒具有多形性,成熟的病毒粒子直径为100~400纳米。包膜为双层结构膜,表面有长12~15纳米的刺突,具有血凝素、神经氨酸酶和溶血素。  相似文献   

19.
鹅源副黏病毒NA-1株反向遗传操作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cRACE等方法扩增鹅源副黏病毒NA-1株cDNA5′末端和3′末端,分6段扩增得到病毒的结构基因序列,而后连接本室构建的TLH-T转录载体,构建其cDNA全长克隆。在引入分子标签和验证辅助质粒的功能后,4质粒系统共转染VT7细胞系,成功拯救出了具有感染性的鹅副黏病毒。鹅源副黏病毒NA-1株反向遗传操作体系的建立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该病毒基因组的功能以及新型疫苗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为了制备鸽Ⅰ型副黏病毒融合蛋白(F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以鸽Ⅰ型副黏病毒F基因抗原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得到能稳定分泌抗F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3株。对效价最高的一株进行特性测定,结果显示其腹水抗体效价达到6.4×104以上,细胞培养上清液的效价达1︰800,其抗体亚类为lg G 2b,轻链为κ链,染色体数目为98条;血凝抑制试验显示单抗没有血凝抑制效价;间接ELISA进行特异性试验表明单抗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鸡减蛋综合征病毒、鸡马立克氏病病毒、猪瘟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羊痘病毒、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没有交叉反应,而与鸡新城疫病毒具有较强的交叉反应。PPMV-1 F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为鸽Ⅰ型副黏病毒病新诊断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