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鼠IL-6、iNOS TaqMan荧光定量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讨脑心肌炎病毒(EMCV)感染后IL-6、iNOS基因的表达水平,从分子水平深入研究EMCV的致病机制,分别针对小鼠IL-6、iNOS及管家基因β-actin 的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构建含有各自引物扩增序列的重组质粒作为阳性标准品,建立了检测IL-6、iNOS和β-actin的TaqMan real-time PCR检测方法。该方法线性关系好,IL-6、iNOS和β-actin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均达到0.998;敏感性高,初始模板的检出下限均达到1×101拷贝/μL;特异性强,只有以总RNA反转录成的cDNA为模板,并加入特异性引物和探针的反应才检测到荧光信号;重复性好,组内与组间的变异系数均小于2%。应用所建立的检测方法,对猪源EMCV GXLC株感染小鼠的脑、心脏中IL-6、iNOS mRNA的表达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TaqMan real-time PCR检测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可以用于小鼠IL-6、iNOS基因的检测及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2.
采用荧光SYBR Green I建立小鼠细胞因子mRNA实时定量PCR的检测方法;并利用建立的实时定量PCR的检测方法时感染H5N1禽流感病毒的BALB/c小鼠不同时间采集的肺脏组织中几种重要致炎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mRNA表达水平进行了检测.对HSN1禽流感病毒感染的BALB/c小鼠肺脏细胞因子的检测具有高度的特异性,检测的灵敏度为10~1~10~2拷贝数.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BALB/c小鼠后,小鼠肺脏中IL-1β、IL-6、TNFα、MIG、IP-10、RANTES、MIF和HMGB1细胞因子mRNA表达水平与时照组小鼠相比均有明显差异.建立的实时定量PCR能在基因转录水平敏感和特异地反应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该技术在基础和临床免疫研究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猪源脑心肌炎病毒(EMCV)GXLC株对小鼠的致病性,将其接种4周龄健康BALB/c小鼠,观察临床症状,检查病理变化,测定心重/体重比值,检测心脏、脑、脾脏组织及血清中病毒含量,检测心脏、脑、脾脏组织中细胞因子IL-1β、TNF-α、IL-6 mRNA表达水平及血清中IL-1β、TNF-α蛋白含量。结果显示,感染小鼠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感染后第4天开始死亡,第5~7天死亡达到高峰;心脏、脑出现典型的大体病理变化和组织病理学变化,心重/体重比值显著升高、组织病理学炎症分值显著增加;感染后第1天即可在心脏、脑、脾脏及血清中检测到大量病毒,直至第14天仍能检测到病毒;血清中IL-1β、TNF-α蛋白含量显著升高,心脏、脑、脾脏组织中IL-1β、TNF-α、IL-6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而且细胞因子表达的高峰期与出现明显临床症状、严重病理损害及死亡高峰期密切相关。结果表明,猪源EMCV GXLC株对小鼠具有高度致病性,IL-1β、TNF-α、IL-6等促炎细胞因子在EMCV对小鼠的致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在寄生虫入侵宿主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能够参与到入侵宿主、免疫逃避、炎症反应、凝血系统和细胞迁徙等过程。为了探讨两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Ts Ad SPI和Ts Ka SPI)对巨噬细胞所分泌炎性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两种SPIs分别处理的小鼠巨噬细胞进行TNF-α、IL-1β、IL-6、IL-12、IL-10、TGF-βmRNA表达水平的检测。结果显示,Ts Ad SPI和Ts Ka SPI均可不同程度的抑制LPS活化的小鼠巨噬细胞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和IL-12 mRNA的表达水平。并且两种SPI均可不同程度的促进巨噬细胞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和TGF-β的表达。表明这两种旋毛虫SPI可通过调节宿主巨噬细胞影响入侵时宿主的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5.
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和猪圆环病毒2型(PCV2)单感染和共感染6周龄健康仔猪,采用Real-ti me PCR技术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IL-1β、IL-6、IL-8和TNF-α等促炎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病毒感染后,PRRSV感染组、PCV2感染组IL-1β、IL-6、IL-8和TNF-α的mRNA表达水平均上调,其中PRRSV感染组的IL-6、IL-8显著上调,PCV2感染组的IL-6、IL-8和TNF-α显著上调;PRRSV/PCV2共感染组仅有IL-8和TNF-α的mRNA表达水平上调且差异显著;并且,PRRSV/PCV2共感染组IL-1β、IL-6和IL-8的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单独感染组,仅TNF-α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单感染组。结果提示,TNF-α的过量表达可能在PRRSV和PCV2协同致病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白毛藤多糖对小鼠脾脏细胞因子IL-2、IL-12、TNF-α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成4组:白毛藤多糖高(H组)、中(M组)、低(L组)3个剂量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连续ip 7 d后,用RT-PCR的方法检测脾脏IL-2、IL-12、TNF-α mRNA表达水平。结果:白毛藤多糖M组、H组可明显促进小鼠脾细胞中细胞因子IL-2、IL-12的mRNA表达,IL-2与C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IL-12呈极显著差异(P<0.01)。白毛藤多糖L组、M组2个剂量组能增加TNF-α的mRNA表达,与C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白毛藤多糖能有效提高IL-2、IL-12、TNF-α mRNA三种细胞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NOD1/NOD2介导的信号通路在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引发小鼠乳腺炎中的作用,本实验通过人工接种不同剂量的S.aureus复制小鼠乳腺炎模型,利用组织切片法观察小鼠乳腺病理变化,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乳腺组织中NOD1、NOD2、下游的受体作用蛋白2(RIP2)、核转录因子κB(NF-κB)以及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的m RNA转录水平。结果显示,接种S.aureus的小鼠乳腺组织中炎性细胞增多,NOD1、NOD2、RIP2、NF-κB、IL-6、TNF-α的m RNA转录水平比未接种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5),TNF-α、IL-6的m RNA转录水平变化与NOD1/NOD2相一致。以上结果表明NOD1/NOD2受体及其介导的炎性信号通路参与了S.aureus感染小鼠乳腺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促炎性细胞因子IL-17是否参与羊口疮炎症的发生,用羊口疮强、弱毒株分别体外刺激山羊外周血单个核淋巴细胞(PBMCs),采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IL-17及与Th17细胞分化并活化相关的细胞因子mRNA水平。结果表明用羊口疮病毒强毒株刺激山羊PBMCs后,IL-17转录水平升高;与Th17细胞分化并活化相关的细胞因子如TGF-β、IL-1β、IL-6和IL-23P19转录水平变化明显。证明羊口疮病毒强毒株能刺激羊PBMCs增殖,使初始T细胞分化为Th17细胞并活化分泌IL-17,从而介导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宿主巨噬细胞(J774A.1细胞)在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Procine hemagglutinatin encephalomyelitis virus,PHEV)感染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参与炎性反应的应答特征,本研究通过CPE观察、TCID50、免疫荧光(IFA)、ELISA和PT-PCR等方法,对PHEV感染J774A.1细胞的增殖特性及炎性因子IL-6、TNF-a、IL-1β等mRNA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分析。IFA的检测结果显示,感染后8h后仅有少量的被荧光抗体标记细胞出现绿色荧光,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荧光标记的细胞逐渐增加,直至感染后32~40h出现大量细胞出现荧光。TCID50结果显示,PHEV感染滴度的增值趋势与mRNA含量的变化基本一致,在感染后24~32h增殖速度最快,至32h病毒感染滴度达到最高。荧光定量RT-PCR结果显示,PHEV感染可诱导J774A.1细胞分泌的TNF-a、IL-6、IL-1βmRNA转录水平均显著升高,尤其IL-6mRNA的表达量显著增加,在48h达到对照组的25倍;TNF-αmRNA的表达量在感染后8h内增加为对照组的4倍,随后一直维持较高水平。ELISA结果显示,TNF-a、IL-6、IL-1β蛋白水平表达也显著增加。上述研究结果表明,PHEV不仅可以感染J774A.1细胞,而且能诱导其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免疫应答,为进一步阐明机体重要免疫细胞在PHEV过程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炎症反应或在氧化应激的情况下,机体内的蛋白酶体会转变成免疫蛋白酶体,从而在炎症类疾病中发挥作用。为了研究免疫蛋白酶体在伪狂犬病毒(PRV)感染中的作用,本研究随机将25只C57BL/6小鼠分成5组,5只/组,1组对照组,4组实验组:分别为感染5 d(5 dpi)组、感染7 d(7 dpi)组、感染9 d(9 dpi)组和感染11 d(11 dpi)组。将PRV Bartha株以6.8×10~4TCID_(50)的剂量经后肢皮下注射感染小鼠,每天观察其临床症状。在感染后的11 d内,小鼠出现了被毛凌乱、体重减轻和轻微的神经症状。于感染后的第5 d、7 d、9 d和11 d颈椎脱臼迫杀各组小鼠后采集脑组织,经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小鼠脑组织的病毒拷贝数。结果显示,在小鼠脑组织检测出了PRV,且9 dpi组小鼠病毒的拷贝数高达4.93×10~6拷贝/μL;小鼠脑组织病理切片可见,小鼠产生了非化脓性脑炎,脑组织出现血管套现象并伴有炎性细胞的浸润;经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各组小鼠脑组织免疫蛋白酶体亚基和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转录水平。结果显示,各感染组小鼠脑组织免疫蛋白酶体亚基LMP2、LMP7以及LMP10的转录水平均明显上调,其中LMP2亚基的转录水平最高,与对照组相比9 dpi组小鼠脑组织LMP2亚基的转录水平上调了332倍(p0.001);各感染组小鼠促炎性细胞因子IFN-γ、IL-6、IL-1β和TNF-α的转录水平也均上调,其中9 dpi组小鼠的IFN-γ转录水平与对照组相比上调了1 420倍(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各感染组小鼠脑组织免疫蛋白酶体亚基LMP2、LMP7和LMP10均被诱导表达。上述结果表明PRV Bartha株感染小鼠后,会诱发其脑组织炎症和免疫蛋白酶体的表达,且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5 dpi~9 dpi),小鼠脑组织炎性因子与免疫蛋白酶体亚基的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均呈增加趋势。本实验为研究免疫蛋白酶体在PRV致病机理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并为进一步研究疱疹病毒诱发的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反应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建立定量检测猪Janus激酶(JAK)和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 mRNA的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本研究针对猪JAK-1,JAK-2,STAT-1、STAT-2及管家基因β-actin的序列设计了特异性的引物和探针,分别构建了各自的阳性重组质粒,建立了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检测方法荧光定量PCR扩增均无非特异性产物的产生;检测下限均达1.0×101 copies/μL;批内及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2%.利用该方法对猪细小病毒(PPV)感染ST细胞48 h后JAK-1、JAK-2、STAT-1和STAT-2 mRNA的转录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JAK-1和JAK-2转录水平显著上调,STAT-1和STAT-2转录水平呈现下调趋势,本研究建立的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复性好,适于猪细胞传导因子JAK和STAT的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12.
采用竞争定量RTPCR技术(qcRT—PCR)对PCV2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IL-2、IL-4、IL-10、IL-12p40、IFN-γ和TNF-α mRNA转录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14和21 DPI(Dayspost inoculation)感染组Th1类细胞因子IL-2 mRNA转录水平分别为对照组的5.1(P〈0.01)和24.0(P〈0.01)倍;IL-12p40 mRNA转录水平在14和21 DPI分别为对照组的1.7(P〈0.05)和1.2(P〈0.05)倍;感染组IFN-γ mRNA转录水平除在7 DPI低于对照组外(P〈0.05),在28和42 DP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对照组的38.2(P〈0.01)和4.0(P〈0.05)倍。Th2类细胞因子波动较为明显,28 DPI IL-4 mRNA转录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感染组IL-10 mRNA在7(P〈0.01)和14 DPI(P〈0.05)的转录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在35 DP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整个试验过程中TNF—α mRNA转录水平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上述6种细胞因子mRNA变化结果显示,PCV2感染猪Th1细胞的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升高,而Th2细胞的细胞因子在28 DPI前后出现明显波动,尤其是在35 DPI IL-10 mRNA显著下降(P〈0.05),提示PCV2感染可造成猪体内Th1/Th2免疫应答的失衡,导致细胞免疫应答功能增强而体液免疫应答下降。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禽呼肠病毒(ARV)对SPF鸡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4+、CD8+T细胞数量变化和细胞因子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测定了ARV感染后1、7、14、21、28、35d感染组和对照组SPF鸡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4+、CD8+T细胞含量和细胞因子IL-1β、IL-6、IL-17、IL-18、IFN-γ、TNF-α基因mRNA相对转录时相。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SPF鸡感染ARV后7d和14dCD4+、CD8+T细胞比值高于对照组,其中感染7d,CD8+T细胞含量差异显著(P0.05);感染后1、21、28、35d感染组CD4+、CD8+T细胞比值均低于对照组,感染1d后CD4+、CD8+T细胞含量均差异显著(P0.05),说明外周血T细胞亚型变化是ARV感染的重要表现之一。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IL-1β、IL-6(除7d外)、IL-18(除14d外)和TNF-α在整个感染过程中表达上调,IL-17和IFN-γ除感染1d外,均表达下调,说明IL-1β、IL-6、IL-17、IL-18、IFN-γ和TNF-α均参与了ARV的感染进程。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rfaE基因在副猪嗜血杆菌(HPS)脂寡糖(LOS)刺激猪肺泡巨噬细胞(PAMs)炎性因子(IL-1α、IL-1β、IL-6、IL-8和TNF-α)mRNA转录中的作用,提取HPS SC096株及其rfaE基因缺失株(ΔrfaE)和互补株(cΔrfaE)的LOS,分别用5和10μg HPS-LOS、ΔrfaE-LOS、cΔrfaE-LOS和E.coli-LPS刺激PAMs,分别在2、4、6、12和24h后收集细胞,提取RNA并反转录成cDNA,运用RT-PCR检测IL-1α、IL-1β、IL-6、IL-8和TNF-αmRNA的转录水平。结果表明用5μg HPS-LOS刺激细胞时,2、4、6、12和24h后IL-1αmRNA的转录水平均升高,显著高于ΔrfaE-LOS刺激细胞后的IL-1αmRNA转录水平(P0.05),12和24h后IL-1β、IL-6和IL-8mRNA的转录水平均升高,显著高于ΔrfaE-LOS刺激细胞后的mRNA转录水平(P0.05),24h后TNF-αmRNA的转录水平升高,显著高于ΔrfaE-LOS刺激细胞后的mRNA转录水平(P0.05);10μg HPS-LOS刺激细胞后IL-1α、IL-1β、IL-6、IL-8和TNF-αmRNA的转录水平均升高,显著高于ΔrfaE-LOS刺激细胞后的mRNA转录水平(P0.05)。同时cΔrfaE-LOS刺激PAMs后IL-1α、IL-1β、IL-6、IL-8和TNF-αmRNA的转录水平能够恢复到HPSLPS水平。首次证实rfaE基因在HPS LOS刺激PAMs炎性因子mRNA转录水平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辣蓼黄酮正丁醇部分(FNB)对内毒素血症小鼠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采用酶解-超声偶联法提取辣蓼全草中的总黄酮,结合大孔树脂纯化富集获得辣蓼正丁醇部分黄酮,通过不同剂量的FNB作用于脂多糖(LPS)刺激所诱导的小鼠内毒素血症模型,测定丙二醛(MDA)、MPO、T-AOC、T-SOD、GSHPX、GSH、LZM、ACP及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IFN,IFN-α、IFN-γ)、白介素-2(IL-2)水平。结果表明,FNB能通过提升小鼠肝脏的抗氧化防御酶促体系的活性,减少LPS刺激所诱导的促炎因子TNF-α、IL-1β、IL-6、IL-8的释放,降低肺部TNF-α、IFN-α、IFN-γ以及IL-2mRNA的表达水平。说明一定浓度的FNB能减轻LPS诱导的内毒素血症对小鼠的损伤,改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PRRSV感染后机体的体液免疫应答、从分子水平深入研究PRRSV的免疫机制,本研究针对Th2型细胞因子IL-4、IL-6、IL-10以及看家基因β-actin的基因序列分别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构建含有各自引物扩增序列的重组质粒作为阳性标准品,建立了检测IL-4、IL-6、IL-10及β-actin的SYBR Green Ⅰ real-time PCR方法。该方法线性关系好,各种细胞因子及β-actin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均达到0.997以上;敏感性高,初始模板的检出下限均达到1×101copies/μL;特异性强,扩增产物形成单一的特异性熔解峰;重复性好,组内与组间的变异系数均小于3%。应用所建立的方法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感染仔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IL-4、IL-6和IL-10mRNA的表达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real-timePCR检测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可以用于猪Th2型细胞因子的检测及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通过给小鼠腹腔注射脂多糖(LPS),检测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鼠血液细胞因子水平和肠道组织形态的变化。25只雄性ICR小鼠经腹腔注射LPS(5 mg/kg BW),在不同致炎时间[LPS注射前(0 h)以及注射后3、6、12、24、48和72 h]采血制备血清,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肠碱性磷酸酶(IAP)活性及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4、IL-6和IL-8的水平;同时采集小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盲肠样品,苏木精-伊红(HE)染色制作组织切片,观察各肠段病理学变化,并测量各肠段绒毛高度(VH)和隐窝深度(CD),计算VH/CD(V/C)。结果显示:血清IAP活性,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6和IL-8以及抗炎细胞因子IL-4的水平在LPS注射后6 h时达到高峰,随后下降;而血清促炎细胞因子IL-1β的水平在LPS注射后6 h时略有升高,在注射后48 h时达高峰。与注射前(0 h)相比,LPS致炎小鼠在LPS注射后6 h肠道病理变化比较明显,小鼠肠黏膜损伤明显,上皮脱落、绒毛破裂、黏膜萎缩、水肿、且绒毛较短;随着时间的推移,肠黏膜在LPS注射后48 h时已开始缓慢恢复。与注射前(0 h)相比,LPS致炎小鼠十二指肠和空肠的V/C均在注射后6 h时出现显著或极显著下降(P0.05或P0.01),但在注射后72 h时已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得出,LPS(5 mg/kg BW)腹腔注射后6 h时小鼠血清促炎性细胞因子水平达到高峰,肠黏膜损伤明显,之后逐渐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通过给小鼠腹腔注射脂多糖(LPS),检测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鼠血液细胞因子水平和肠道组织形态的变化。25只雄性ICR小鼠经腹腔注射LPS(5 mg/kg BW),在不同致炎时间[LPS注射前(0 h)以及注射后3、6、12、24、48和72 h]采血制备血清,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肠碱性磷酸酶(IAP)活性及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4、IL-6和IL-8的水平;同时采集小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盲肠样品,苏木精-伊红(HE)染色制作组织切片,观察各肠段病理学变化,并测量各肠段绒毛高度(VH)和隐窝深度(CD),计算VH/CD(V/C)。结果显示:血清IAP活性,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6和IL-8以及抗炎细胞因子IL-4的水平在LPS注射后6 h时达到高峰,随后下降;而血清促炎细胞因子IL-1β的水平在LPS注射后6 h时略有升高,在注射后48 h时达高峰。与注射前(0 h)相比,LPS致炎小鼠在LPS注射后6 h肠道病理变化比较明显,小鼠肠黏膜损伤明显,上皮脱落、绒毛破裂、黏膜萎缩、水肿、且绒毛较短;随着时间的推移,肠黏膜在LPS注射后48 h时已开始缓慢恢复。与注射前(0 h)相比,LPS致炎小鼠十二指肠和空肠的V/C均在注射后6 h时出现显著或极显著下降(P<0.05或P<0.01),但在注射后72 h时已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得出,LPS(5 mg/kg BW)腹腔注射后6 h时小鼠血清促炎性细胞因子水平达到高峰,肠黏膜损伤明显,之后逐渐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促炎、抗炎细胞因子在小鼠LPS致炎模型中的动态变化,探讨中药方剂清温消热饮的抗炎治疗作用,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112例用LPS致小鼠急性炎症模型治疗过程中血清中促炎因子(TNF-α、IL-1β、PGE2)、抗炎因子(IL-10)含量。与LPS致小鼠急性炎症模型组比较:清温消热饮组在18、24 h血清中IL-1β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5);清温消热饮组在6、12、18 h血清中TNF-α含量明显降低,6、18 h差异显著(P0.05),12 h差异极显著(P0.01);清温消热饮组血清中的PGE2含量均低于模型组,在6、18、24、36 h时血清中的PGE2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极显著(P0.01);清温消热饮组在18、48 h血清中IL-10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极显著(P0.01)。同时,清温消热饮组与地塞米松组在各时间段血清中TNF-α、IL-1β、IL-10、PGE2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清温消热饮在急性炎症模型中能有效降低血清促炎因子TNF-α、IL-1β、PGE2含量水平,提升抗炎因子(IL-10)含量水平以表现出明显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猪圆环病毒2型(PCV2)感染对TLR3信号通路及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本研究将30只6周龄ICR雌鼠随机分成两组(感染组和对照组),腹腔接种PCV2b/YJ株,在接种后第7 d、14 d、21 d、28 d和35 d采集小鼠外周血及脾组织。以临床观察、脾组织PCV2基因拷贝、小鼠血清抗体效价、IL-10和TNF-α的mRNA水平等指标评估感染模型;荧光定量PCR检测小鼠脾组织TLR3、TRIF、IFN-β、Mx1的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TLR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PCV2感染期间感染组小鼠无可见的临床症状,第7 d至35 d感染组小鼠脾组织PCV2基因拷贝数呈逐渐降低趋势,PCV2的IPMA血清抗体在感染后第7 d转阳、35 d达到最高,IL-10 mRNA在感染后第14 d起升高、维持高水平;TNF-αmRNA在感染后第21 d和28 d升高。在感染后第7 d和14 d感染组小鼠TLR3、TRIF mRNA和TLR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IFN-βmRNA在感染后第7 d具有显著升高过程;Mx1 mRNA在感染后第14 d时有上调过程。本实验在建立PCV2b/YJ亚临床感染ICR小鼠模型的基础上,体内实验表明PCV2感染小鼠激活了TLR3信号通路。本研究为利用敲除小鼠模型阐明TLR3参与PCV2感染引发的免疫应答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