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方法,对洛阳地区八点黑獭兔的染色体核型与G-带带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洛阳八点黑獭兔的二倍体染色体数为2n=44,公兔的染色体核型为44,XY;母兔的染色体核型为44,XX。21对常染色体中,1~8号染色体为中着丝粒染色体,9~11号染色体为近中着丝粒染色体,12~17号染色体为近端着丝粒染色体,18~21号染色体为端着丝粒染色体。X染色体为近中着丝粒染色体,Y为最小的端着丝粒染色体。八点黑獭兔的带型基本上与其他家兔品系的染色体带型一致。  相似文献   

2.
草原红牛染色体核型与C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短期培养及常规染色体标本制备技术,研究了草原红牛染色体核型及C显带,并着重分析了Y染色体的形态。结果表明:草原红牛二倍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2n=60,公牛为XY,母牛为XX,常染色体为端着丝粒染色体,X染色体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Y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草原红牛C带带型特征与已报道的普通牛C带特征相一致:所有常染色体着丝粒区深染,常染色体臂和整个X染色体为浅染,Y染色体为半深染。  相似文献   

3.
家猪体细胞的染色体经查明是相当恒定的二倍体染色体组。家猪细胞的染色体组型其模式一般都认为是38条染色体,但是对染色体的形态,对染色体的辨认和染色体组型的组分尚有许多分岐意见。例如对染色体组型的组分,一些学者把染色体分为两类,另一些学者分为五类,更有一些学者把染色体分为七类。因此各学者对染色体的编号是不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每种生物都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都有一定排列次序的基因.在某种条件下,染色体的数目和它上面的基因排列次序发生变化,称为染色体畸变(chromosome aberration).由染色体畸变所致的疾病,统称染色体病. 染色体畸变有两种形式:染色体数目变异和染色体结构变异.后者即染色体上基因排列次序的变异.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云岭牛外周血及耳组织成纤维细胞培养制作染色体G带标本,结果显示,云岭牛染色体数目为2n=60,公牛核型为60,XY;母牛核型为60,XX。其中1~29号染色体全部为端着丝粒染色体,X染色体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Y染色体为一较小的端着丝粒染色体,Y染色体为瘤牛型的Y染色体。云岭牛染色体G带明暗相间,与其他牛品种间的带纹特征差异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对金定鸭染色体核型和带型进行了研究。核型研究结果表明:金定鸭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78,染色体基本臂数为NF=84(♂)或NF=83(♀),1号染色体为亚中央着丝粒染色体,2号染色体为中央着丝粒染色体,Z染色体具有明显短臂,属亚端着丝粒染色体,其余常染色体和W性染色体均为端着丝粒染色体;性染色体按大小顺序排列,Z为4号,W为7~8号。C-带研究发现:W染色体整条深染,极易识别。Ag-NORs研究结果表明:Ag-NORs常位于1号、2号、3号、6号染色体及Z染色体和一对小染色体上,Ag-NORs数目分布范围为1~6,平均每个细胞的Ag-NORs数雌鸭中为3.04雄鸭中为3.06。  相似文献   

7.
1桑树多倍体的概念染色体是植物遗传基因的主要载体.植物细胞核内都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其数目的多少视各个种或品种而不同,如桑树的体细胞内有28条染色体,水稻的体细胞内有24条染色体……,这些染色体常集合而成组,称为染色体组.在一般情况下,经过减数分裂后的细胞核内只有一个染色体组,而体细胞核内常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染色体组.细胞核内只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称为单倍体,具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称为二倍体,具有三个染色体组的称为三倍体,  相似文献   

8.
伏牛白山羊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常规染色体标本制作技术,分析了伏牛白山羊的染色体核型,同时通过G-显带分析所呈现的带型对染色体进行分析配对.结果表明:伏牛白山羊染色体数目为2n=60;其中有29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母羊为60(XX),公羊为60(XY).所有的常染色体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X染色体为第2对大端部着丝点染色体,Y染色体是最小的而且是唯一的中部着丝粒染色体.数据处理后显示,公羊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在5.64~1.12之间,母羊的相对长度在5.50~1.76之间.研究结果还显示,伏牛白山羊的染色体存在一定的畸形率,大约是6.7%.  相似文献   

9.
旨在研究新品种乾华肉用美利奴羊染色体的核型和G-带,揭示该品种的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变异特征.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法及常规染色体标本制备技术,分析染色体核型和G-带.结果表明,乾华肉用美利奴羊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54,26对常染色体中有3对为中着丝粒染色体,23对端着丝粒染色体;在性染色体中,X染色体为最大的端着丝粒...  相似文献   

10.
家蚕染色体核型分析是研究家蚕遗传、变异和基因定位等的重要方法之一。用Luc ia染色体分析软件对家蚕品种大造卵母细胞粗线期染色体的长度和染色粒分布情况作了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细胞的染色体总长度差异较大,同一细胞内各染色体绝对长度也互不相同,而且不同细胞相同序号染色体之间的长度差异也很大,但不同细胞相同序号染色体的相对长度比较接近,差异较小,适合作为建立核型模式的参数。对家蚕粗线期染色体的染色粒分析表明:染色粒在整个染色体群的各条染色体中含量均较高,染色粒相对长度在1%~3%之间的染色体比例最大。综合4种参数,建立了一个家蚕粗线期染色体的核型模式图,初步反映粗线期每条染色体各自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用骨髓细胞染色体制备法研究了豚鼠染色体核型及带型。结果表明:豚鼠染色体核型为2n=64,雄豚鼠为XY,雌豚鼠为XX;在常染色体中,亚中着丝粒或近端着丝粒的染色体有14对、端着丝粒的有17对;X染色体为中着丝粒,Y染色体为端着丝粒。所有染色体均能出现明显的C带带型,其中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的着丝粒部位被深染,两个臂均为浅染;Y染色体几乎全部深染,极易识别。染色体标本经G显带技术处理后,豚鼠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的着丝粒区均浅染,两臂上显示出清晰的G-带带型。Ag-NOR s位于1、19、20号染色体上,Ag-NOR s的众数为3个,分布范围1~6之间,Ag-NOR s具有多态性,在不同的染色体上银染的颗粒大小、深浅度不同。  相似文献   

12.
岩羊染色体核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常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火焰干燥染色体制备和核型分析技术,对青海省珍稀野生经济动物岩羊的染色体核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岩羊的染色体数目为2n=54,染色体臂数NF=60;常染色体形态为4个近端(ST)着丝粒染色体,48个端(A)着丝粒染色体;性染色体形态为X是较大的中(M)着丝粒染色体,Y为最小的中(M)着丝粒染色体。公母岩羊的染色体核型公式为54,XY和54,XX。  相似文献   

13.
采用常规及分带技术,对Wistar系大鼠染色体研究的结果如下:2n=42;1;X号染色体为亚端着丝点染色体;2~10;Y号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11~13号为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14~20号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染色体G-带与天津Ⅰ系大鼠G-带基本一致.染色体Ag—NORs定位于11,12,13以及X号染色体上,分布范围为1~7个,众数为6个.染色体C-带明显者为4~8,10~12,14~19,X号染色体,C-带不明显者为1~3,9,13,20,Y号染色体.  相似文献   

14.
采用改进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法对浙东白鹅和四季鹅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浙东白鹅和四季鹅的染色体2n=78,它们染色体形态十分相近,No.1染色体都为sm型染色体,No.2、No.4、Z和W染色体都为m型染色体,No.3、No.5、No.6、No.7、No.8和No.9染色体都为t型染色体.研究结果为明确我国鹅种染色体的数目和鹅核型的标准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通过对连城白鸭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秋水仙素处理后制备染色体标本,并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表明,连城白鸭体细胞数目为2n=78±,1号常染色体为亚中央着丝粒染色体;2号常染色体为中央着丝粒染色体;3~9号常染色体及W性染色体为端着丝粒染色体;Z性染色体为亚端着丝粒染色体。本文通过对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为进一步研究连城白鸭品种选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屏边大围山原鸡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直接骨髓法制备云南屏边大围山原鸡染色体,并对其进行核型研究,结果表明,屏边大围山原鸡染色体数目2n=78, 前10对为大染色体,后29对为微小染色体,性染色体为ZZ(♂)/ZW(♀)型;根据前5对染色体相对长度、臂比值及着丝点指数的测量结果,各染色体的形态为:1号、2号和Z染色体为中央着丝粒(m)染色体,3号为端着丝粒(t)染色体,4号为亚中央着丝粒(sm)染色体。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近10年来我国牦牛染色体研究的情况,认为牦牛与普通牛在部分常染色体和Y染色体结构上的差异是导致犏牛雄性不育的原因之一,并指出我国牦牛染色体的研究,今后应以染色体带型标准化,染色体带型与经济性状的相关性,牦牛与其它牛种染色体的比较研究等为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8.
鸡的染色体数目繁多,大小差异很大,为满足染色体原位杂交等试验的较高要求,获得分散较好、数量充足、固定好的鸡中期染色体展片.本研究改进了传统的制片方法,采用蒸汽法制备鸡分裂中期染色体,克服了染色体分散差、染色体数量少、在杂交实验中出现染色体脱落现象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短期培养方法,以及G—带、C—带技术,对云南小耳猪染色体进行了核型分析。其结果表明小耳猪二倍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0=38。雄性为18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XY;雌性为18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XX。根据染色体测量结果,将所有常染色体分为四组:A组,1—5对,为近中着丝点染色体;B组、6—7对、为近端着丝点染色体;C组,8—12对,为中着丝点染色体;D组,13—18对,为端着丝点染色体。性染色体X为中着丝点染色体,Y为最小的近中着丝点染色体。G—带分析表明,每一对同源染色体都有其特殊的染色体带型。C—带分析揭示,1号和13—18号染色体的着丝点区域皆为深染,而Y染色体的着丝点区和整个长臂深染尤为明显,其余各对染色体的C—带染色则随着不同细胞而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在WHO倡导的血吸虫病二元化防治策略的指导下,对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的研究日渐深入。取材问题、秋水仙素浓度、低渗处理时间和染色体的制备方法是成功制备钉螺染色体标本的关键。钉螺染色体核型主要包括染色体的数目和染色体形态。地域差异或者不同地理种群是造成染色体核型差异的主要原因,染色体显带技术的发展,为钉螺染色体核型研究提供了技术基础。论文对钉螺染色体核型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