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低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2α,HIF-2α)在1岁牦牛肺脏组织中的表达分布。方法:选取1岁牦牛肺脏组织作为试验样本,制成石蜡切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牦牛肺脏组织的形态并检测HIF-2α在牦牛肺脏器官中的分布。结果:血管外膜、肺泡导管、末端细支气管和肺泡上皮细胞中HIF-2α的表达为强阳性。结论:通过分析HIF-2α于牦牛肺脏组织不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得出低氧能够促进HIF-2α在牦牛肺脏中的表达,进而推测HIF-2α因子对牦牛适应高原低氧环境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藏羊肺脏中缺氧诱导因子1 (hypoxia-induciblefactor-1α,HIF-1α)表达特性,揭示藏羊高原适应性,试验选取不同海拔生活的藏羊肺脏组织,采用石蜡切片、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肺组织结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肺脏中HIF-1α的表达。结果表明,较高海拔藏羊肺脏被膜厚度和肺泡平均大小与较低海拔藏羊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但其被膜中弹性纤维占比、单位面积内肺泡数量、肺泡隔中毛细血管含量、肺泡隔厚度显著高于较低海拔藏羊(P0.05);HIF-1α在较高海拔藏羊肺脏中,表达强度显著高于较低海拔地区藏羊(P0.05)。研究表明,藏羊肺脏结构出现适应性改变,且肺脏中HIF-1α蛋白表达与其生存海拔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绵羊肺脏中的表达分布特征。方法取成年绵羊肺脏组织,制备石蜡切片,利用HE染色法观察绵羊肺脏组织的形态结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EGF在绵羊肺脏组织中的分布。结果肺脏的各类型细胞均可见VEGF表达,在绵羊肺脏导气部的细支气管和终末细支气管的上皮细胞,呼吸部的肺泡管和呼吸性细支气管的上皮细胞,以及肺的血管内皮细胞均可检测到VEGF的强阳性表达信号。结论VEGF广泛分布于绵羊肺脏组织中,对其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牦牛肺脏组织中的表达分布。方法:选取1岁牦牛肺脏组织样本,制成石蜡切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牦牛肺脏组织的形态并检测VEGF在肺脏器官中的分布。结果:肺脏各级支气管上皮细胞、肺血管内皮细胞中VEGF的表达为强阳性。结论:通过分析VEGF于牦牛肺脏组织不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得出VEGF对其肺脏血管网的构建有着促进功能,进而推测VEGF因子对牦牛适应高原低氧环境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5例购自金塔县成年绵羊的肺脏、支气管淋巴结和纵隔淋巴结进行了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5例绵羊肺脏均有程度不等的尘肺病变。绵羊尘肺病变可为局灶型或弥漫型。局灶型尘肺表现为,尘细胞结节与尘灶呈散在分布于肺泡隔、细支气管周围和肺胸膜结缔组织中;弥漫型尘肺则尘细胞与尘灶弥漫性分布于整个肺组织中。在尘灶周围常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局部结缔组织程度不等增生,肺泡隔显著增宽,肺泡腔萎缩。同时,5例病羊肺脏均有程度不等单核巨噬细胞性肺炎。病变肺组织周围有程度不等肺气肿区。5例病羊支气管淋巴结和纵隔淋巴结均有严重的尘灶和尘细胞结节。  相似文献   

6.
一例体细胞克隆黄牛肺脏的组织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应用石蜡切片及HE染色技术对体细胞克隆黄牛的肺脏及其细胞类型和形态进行了详细的观察。结果表明,光镜下,该体细胞克隆黄牛肺脏的组织结构与自然繁殖的黄牛肺脏的组织结构基本一致,包括支气管、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及肺泡等结构,但体细胞克隆黄牛的细支气管管壁内的皱壁消失,其黏膜以单层立方上皮为主;肺泡处于半充容状态,肺泡腔狭小,肺泡膈较厚,其中含有较多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肺泡壁的细胞结构不清,肺泡腔内有内容物,可能是发生病变引起。  相似文献   

7.
高原低氧适应性研究对于了解高原土著动物的遗传进化和高原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意义。HIF(hypoxia inducible factor)是氧信号转导系统的重要转录因子,在细胞的低氧应答中起着关键作用。实验旨在研究HIF-1α和HIF-2α基因表达特征在藏绵羊低氧适应中的意义。采用RT-q PCR技术对藏绵羊HIF-1a和HIF-2a基因进行了组织表达分析。结果表明:HIF-1α和HIF-2α基因在藏绵羊的8种组织(心、肝、脾、肺、肾、大脑、小脑和脑干)中均有表达。HIF-1α基因在肺和小脑中有高水平表达,其他依次是肾、脑干、大脑、心、脾和肝。HIF-2α基因在肺中表达水平最高,其他依次是脑干、心、肾、小脑、大脑和肝。结论:该研究首次证实,HIF-1α和HIF-2α基因在藏绵羊脾、大脑、小脑和脑干中均有表达,且HIF-1α在小脑中的表达水平较高。HIF-1α和HIF-2α基因在藏绵羊上呈表达广泛性和组织差异性,与其他高原土著动物有着类似的表达特征。这种个别组织HIF-1α和HIF-2α表达水平的提高提示,其正是维持低氧环境下生物体功能活动正常运转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在牦牛肺脏各支气管中的表达差异性,本试验以高原牦牛肺脏作为研究对象,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对牦牛肺脏各支气管中EPO的分布与表达差异进行研究。H&E染色结果表明牦牛肺脏组织结构正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EPO在各支气管均有表达且黏膜皱襞为强阳性表达,平滑肌层、黏膜下层和外膜呈弱阳性表达。以上结果表明,牦牛肺脏各级支气管中EPO表达程度表现为黏膜上皮细胞强于平滑肌细胞、黏膜下层细胞与外膜细胞;且EPO在各级支气管均有表达,说明EPO对牦牛肺脏低氧适应性具有重要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在高原藏羊和平原绵羊睾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本研究采集藏羊和绵羊的睾丸组织,采用H&E染色法观察二者睾丸组织的形态结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藏羊和绵羊睾丸组织中EPO表达分布差异性进行分析。H&E结果显示,藏羊和绵羊睾丸组织结构均正常,绵羊生精小管形状较藏羊更为规则,且生精上皮细胞数量较多。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藏羊和绵羊的睾丸组织中均能检测出EPO,但EPO在藏羊睾丸组织中的表达量高于绵羊睾丸组织。由此看来,藏羊在长期适应高原低氧环境的过程中,生殖器官组织结构发生了一定适应性变化,EPO在藏羊睾丸组织中的表达程度高于绵羊睾丸组织,对藏羊睾丸低氧适应性有重要调控作用,说明EPO可能与藏羊在高原环境下维持正常繁殖性能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小鼠心源性肺水肿肺脏组织超微结构的病理变化,试验以昆明小鼠为模型动物,通过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肾上腺素导致小鼠产生心脏和呼吸系统血液循环障碍,然后采用病理解剖学、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病理学的检测方法对试验小鼠的肺脏组织结构进行观察,以确定心源性肺水肿肺脏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小鼠支气管管壁间隙增宽,血管扩张,红细胞积聚;肺泡管腔狭窄,炎性细胞浸润,肺泡扩张、气肿等缺氧变化。电镜观察可见,小鼠支气管上皮肿胀,气管内有红细胞和浆液产生;支气管黏膜肿胀增厚,气管黏膜表面纤毛断裂、脱落;病变肺泡中隔断裂,肺泡融合扩张,肺泡体积增大。说明将剂量为0.01~0.03 m L/g的肾上腺素注射到小鼠体内均可导致小鼠死亡。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二氧化碳对动物呼吸系统影响的机制,试验选取40只30日龄健康状态良好的KM小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第1组小鼠在正常环境中饲养,第2~4组小鼠饲养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分别是1 500,2 500,3 500 mg/m~3,试验周期为14 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图像分析技术对肺脏和气管壁黏膜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情况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IL-6免疫反应阳性物质在呼吸性终末细支气管的黏膜层、肺泡上皮细胞、气管壁黏膜层分布最多,TNF-α在肺泡隔、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分布最多,其平均灰度值均为第4组最高且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第1组(P0.05或P0.01)。说明随着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小鼠肺脏和气管壁中IL-6和TNF-α的表达量增多,高浓度二氧化碳会使肺脏和气管壁黏膜发生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2.
比较观察和测量了高原藏羊和平原小尾寒羊的肺组织结构,并就藏羊肺组织形态测量指标与高原低氧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藏羊肺组织在肺泡大小、单位面积肺泡数和细小血管数、肺泡隔的厚度、肺泡隔内弹性纤维含量和毛细血管数量、终末细支气管的管径及细小动脉管壁中弹性纤维和平滑肌的含量等方面与小尾寒羊的肺组织相应值比较,表现有一定的差异和特点,这些差异和特点正是藏羊肺组织适应高原低氧的形态学特点。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兽医学报》2017,(5):888-892
为了探讨成年牦牛肺脏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性结构的形成过程和机理,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成年牦牛肺脏中CTGF和FGF-2的准确分布位置和表达量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CTGF主要分布于肺支气管及其分支上皮细胞,表达程度较强;少量分布在肺血管上皮、平滑肌细胞,表达程度较弱。FGF-2大量分布于肺支气管及其分支、肺动脉以及肺小动脉平滑肌层细胞,呈强表达;在内皮细胞细胞质中也有分布,其表达强度弱于平滑肌。结果表明,CTGF和FGF-2共同促进了成年牦牛肺脏对高原适应性结构的形成和维持。  相似文献   

14.
为阐明运输应激对小鼠肺脏的病理损伤及热休克蛋白表达的影响,本实验运用HE染色、醋酸铀-枸橼酸铅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图像分析等方法,分析运输应激小鼠显微结构、超微结构以及HSP27、HSP70和HSP90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运输应激小鼠肺泡腔塌陷或发生融合,肺泡腔中可见脱落的细胞及胞质内容物,肺泡隔增厚,毛细血管明显扩张,炎性细胞浸润,肺泡Ⅰ型和Ⅱ型上皮细胞均发生明显的超微病理损伤,部分细支气管上皮脱落;与对照组相比,运输应激小鼠肺脏HSP27蛋白表达未见明显变化,HSP70蛋白表达量是对照组的10倍(P0.01),HSP90蛋白表达量下降。综上可知,运输应激对小鼠肺脏组织结构造成较大损伤,细胞病变较明显,HSP70和HSP90蛋白与肺脏应激损伤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15.
旨在探究LRP6和VEGFR2在不同年龄段牦牛肺组织中的表达和定位,以及两者对牦牛肺低氧适应性结构形成和可能的调控作用。选取新生(1~7日龄)、半岁(5~6月龄)、成年(3~6岁)和老年(7~10岁)健康牦牛肺组织样品各5头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Western-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不同年龄的牦牛肺组织中LRP6和VEGFR2的表达量和准确分布位置进行研究。结果显示:LRP6和VEGFR2在初生和半岁牦牛组之间的表达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初生、半岁与老年组牦牛的表达量均差异显著(P0.05),成年和老年牦牛组之间的表达量差异显著(P0.05)。LRP6主要分布于肺内支气管和其分支的上皮细胞以及肺泡Ⅱ型细胞,其表达较强;少量分布在肺血管内皮细胞和管壁平滑肌细胞,表达较弱;VEGFR2主要分布于肺内支气管及其分支的上皮细胞、管壁平滑肌细胞和肺泡隔细胞以及肺泡Ⅰ型细胞中,其表达较强;在肺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内也有分布,但表达较弱。综上表明,LRP6和VEGFR2不仅在不同年龄段的牦牛肺组织中表达量具有差异性,而且它们对高原环境下牦牛肺适应低氧适应性的结构形成和维持可能的调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鸡肺脏不同时期的免疫状态,本实验选择不同日龄的海兰白鸡的肺脏组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MHC-Ⅱ+细胞的出现、定位分布及数量变化过程。结果显示,MHC-Ⅱ+细胞最初于胚胎13 d出现。胚胎13 d至18 d期间,MHC-Ⅱ+细胞数量有所增多,并主要分布在三级支气管的肺房房间隔中。1日龄时,MHC-Ⅱ+细胞在小叶间结缔组织中也有分布。4日龄时,在初级支气管与次级支气管交汇处有淋巴细胞的聚集物,即形成了明显的支气管相关性淋巴组织(BALT),此时BALT中的大多数细胞都表达MHC-Ⅱ,成为主要的细胞群体。7至14日龄时,MHC-Ⅱ+细胞数量逐渐增加,在呼吸性毛细管管壁上出现较多的MHC-Ⅱ+细胞。21至90日龄时,无论是BALT中,还是肺小叶中MHC-Ⅱ+细胞的数量都持续增加,并且遍布于整个肺脏。结果表明,鸡肺脏中MHC-Ⅱ+细胞的分布和数量均呈现日龄相关性变化,并且其变化可以反映出胚胎期及出壳初期肺脏中抗原呈递细胞较少,随后日龄显著增多,从而进行有效的抗原递呈,参与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7.
为阐明兔胎儿肺脏发育的组织形态学特征,采集4组兔胎儿(平均体长分别为1.9、2.75、4.7 cm和10.35 cm)肺脏,经制备石蜡切片,显微镜观察组织结构变化。结果显示,1.9 cm组,肺脏只见两条主支气管,由假复层柱状上皮组成;2.75 cm组,已形成支气管树,分支形成许多腺管状的细支气管结构,末端形成终蕾;在4.7 cm组,已形成终末细支气管,由单层立方上皮构成;10.35 cm组,已形成终囊(原始肺泡),囊壁较厚,只有少量终囊分化出肺泡Ⅰ型和Ⅱ型细胞,但也存在未形成终囊及终末细支气管的肺间质区域。这些结果表明,4组兔胎儿肺脏发育分别处于肺芽期、假腺期、小管期和终囊期。  相似文献   

18.
采用光镜、电子探针微分析仪及原子发射光谱(ICP),对购自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5例确诊为尘肺的藏獒肺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例藏獒肺脏均有程度不等的尘肺病变,肺脏尘肺病变可表现为局灶型或弥漫型。局灶型:尘灶与尘细胞结节呈星散状分布,多位于细支气管周围、肺泡隔和肺胸膜结缔组织中;弥漫型:尘灶与尘细胞弥漫性分布于大范围肺组织中;并可见巨噬细胞性肺炎。元素分析表明,肺和淋巴结中的粉尘多为铝硅酸盐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9.
为了确定宁夏某羊场发生一起以体温升高、咳嗽、呼吸困难为临床特征且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的病原,采集濒死病羊的病理组织,应用细菌分离培养、分子生物学鉴定、病理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等方法对采集的病料进行病原检测和诊断。结果显示,细菌分离培养获得3株支原体分离株,分子进化分析发现其均属于绵羊肺炎支原体,与国际标准株Y-98的序列一致性为100%。病理组织学观察显示,肺泡上皮细胞坏死、增生,支气管管腔内和肺泡腔内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支气管和气管黏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固有层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对不同脏器的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绵羊肺炎支原体主要集中于肺脏和气管内,且肺脏的阳性组织百分比最高,其次是支气管和气管。结合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该羊场所发疾病为运输应激后感染绵羊肺炎支原体导致,该病原侵染并定植于肺脏、气管及支气管上皮细胞,引起羊严重的呼吸道病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藏羊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基因进行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检测其在藏羊不同组织中的表达,为探究MSTN基因在藏羊中的生物学功能提供参考。【方法】 以藏羊背最长肌组织cDNA为模板,克隆藏羊MSTN基因完整CDS区序列并测序,用SeqMan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拼接,并用BLAST在线程序对组装后的序列进行分析鉴定。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相似性比对、系统进化树构建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STN基因在藏羊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结果】 藏羊MSTN基因CDS全长为1 128 bp,编码375个氨基酸。藏羊MSTN基因氨基酸序列与绵羊、牦牛、牛、猪、恒河猴、人、黑猩猩、犬、鸡及斑马的相似性依次为100.0%、93.4%、93.4%、95.2%、94.4%、94.2%、94.4%、93.1%、87.8%和87.5%;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藏羊与绵羊的亲缘关系最近,与斑马和鸡的亲缘关系最远。藏羊MSTN蛋白属于亲水性分泌蛋白,且具有不稳定性,不含跨膜结构,含1个信号肽,存在31个潜在的磷酸化位点、2个N-糖基化修饰位点,主要分布在线粒体和细胞质中;MSTN蛋白二级结构以无规卷曲为主,其次是α-螺旋、延伸链和β-转角;三级结构预测结果与二级结构一致。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MSTN基因在藏羊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臂三头肌和半腱肌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肺脏、下丘脑、心脏、肝脏、十二指肠、瘤胃和肾脏(P<0.05)。【结论】 成功克隆了藏羊MSTN基因;该基因在藏羊肌肉中的表达量高于内脏组织。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MSTN基因对藏羊肌肉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