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为了解动物源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情况及其与gyrA基因突变的联系,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200株猪鸡源大肠埃希菌对恩诺沙星和氧氟沙星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对大肠埃希菌的gyrA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产物进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检测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200株动物源大肠埃希菌对恩诺沙星和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44.5%和41.0%;144株大肠埃希菌gyrA基因产物的DHPLC图谱有异常峰型,即核苷酸突变率为72.0%;测序证实gyrA基因存在5个突变位点,其中2个位点的突变可导致Ser83→Leu和Asp87→Asn/Tyr,突变率分别为54.0%和24.0%,其余3个位点为同义突变点;结合恩诺沙星耐药情况可知,敏感菌株gyrA基因的氨基酸突变率最低(18.5%),其次为中介菌株(56.5%),耐药菌株最高(78.6%),氧氟沙星测试结果与此趋势一致。由此可知动物源大肠埃希菌gyrA基因突变引起的氨基酸替代与氟喹诺酮耐药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2.
探讨不同禽源大肠埃希菌中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情况及耐药基因gyrA的分布和突变特征。采用K-B药敏纸片法、gyrA基因的PCR扩增,对9株大肠埃希菌进行喹诺酮类药物试验,并将gyrA基因的PCR产物测序,对测序结果采用DNA MAN、DNA Star、MEGA6等软件分析。药敏试验结果表明,C1、C2、C3菌株对左氧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敏感,D1、D2、D3、B1、B2和B3菌株对左氧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均表现为耐药和中介;gyrA基因的测序结果表明,除B1菌株有1处核苷酸突变位点和B2菌株有14处核苷酸突变位点;B2菌株gyrA基因的氨基酸突变发生在87位Ile→Val替代、101位Leu→Met替代、102位Ala→Ser替代、129位Lys→Gln替代。9株禽源大肠埃希菌的同源性和进化树分析表明,不同禽源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大肠埃希菌菌株中B2菌株gyrA基因与其他9株菌株相比,同源性在90%左右,进化树不在一个分支上,研究中的B2菌株将为大肠埃希菌的氟喹诺酮类耐药机制的研究提供候选菌株。  相似文献   

3.
嗜水气单胞菌gyrA氟喹诺酮抗性决定区的克隆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从病鱼体内分离的嗜水气单胞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的分子机理。以4株对诺氟沙星等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菌株及2株敏感菌株为模板,参照杀鲑气单胞菌gyrA基因序列,设计了1对引物,进行gyrA基因氟喹诺酮抗性决定区PCR扩增,将扩增产物克隆入pMD18-T载体,转化入大肠埃希氏菌DH5α中,小提质粒,酶切鉴定,测序并分析比较耐药菌和敏感菌的氨基酸残基序列。发现耐药菌有5个氨基酸突变位点,分别是83位点的Ser→Ile,92位点的Leu→Met,174位点的Ile→Phe,202位点的Asn→Asp,203位点的Leu→Arg,耐药菌突变后的氨基酸残基均比敏感菌正常的相对应氨基酸残基分子量大。83位点的突变与大肠埃希氏菌的耐药性突变一致。122位点具有保守的Try。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氟喹诺酮耐药性与gyrA、gyrB突变的关系,本研究对氟喹诺酮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耐药诱导,获得一系列不同氟喹诺酮耐药水平的人工诱导耐药菌,应用PCR扩增野生菌和人工诱导菌的gyrA、gyrB基因并测序,经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氟喹诺酮耐药菌的gyrB基因无突变,氟喹诺酮耐药菌的gyrA有Ser85→Leu和Ser84→Pro的突变。实验结果表明:gyrA突变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氟喹诺酮耐药水平增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内江市猪源大肠埃希菌抗菌药与消毒剂交叉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内江市猪源大肠埃希菌对抗菌药与消毒剂的交叉耐药情况及交叉耐药机制。本试验以大肠埃希菌标准菌株(ATCC 25922)为质控菌,检测从内江市分离的66株猪源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常用抗菌药恩诺沙星、土霉素和消毒剂苯扎溴铵、戊二醛对受试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进行耐药性检测,并筛选出对抗菌药和消毒剂均耐药的交叉耐药菌;PCR扩增标准菌株和交叉耐药菌的qacE△1、acrA、acrB和tolC基因,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基因携带和扩增情况,并对acrA、acrB和tolC基因进行测序,以标准菌株的acrA、acrB和tolC基因为参照,比对交叉耐药菌相应基因突变情况。结果显示,从内江市分离的66株猪源大肠埃希菌对恩诺沙星和土霉素完全耐药,对苯扎溴铵耐药的有3株,而所有菌株均对戊二醛敏感,即对抗菌药和消毒剂均耐药的交叉耐药菌有3株,编号分别为5、6、7号。在检测的3株交叉耐药菌中,仅6号菌检出qacE△1基因;基因序列比对结果显示,与标准菌株相比,交叉耐药菌的acrA、acrB和tolC基因碱基和氨基酸均有突变发生,碱基突变率最高的是7号菌的tolC基因(2.10%),突变率最低的是7号菌的acrA基因(0.97%);氨基酸突变率最高的为7号菌的acrB基因(2.39%),突变率最低的是tolC基因,且3株菌突变率相同(均为0.22%);3个基因有部分碱基或氨基酸有一致突变。所检测的内江市猪源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恩诺沙星和土霉素耐药性严重,已有对抗菌药和消毒剂交叉耐药的菌株,且其交叉耐药的机制与外排泵AcrAB-TolC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内江市猪源大肠埃希菌对抗菌药与消毒剂的交叉耐药情况及交叉耐药机制。本试验以大肠埃希菌标准菌株(ATCC 25922)为质控菌,检测从内江市分离的66株猪源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常用抗菌药恩诺沙星、土霉素和消毒剂苯扎溴铵、戊二醛对受试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进行耐药性检测,并筛选出对抗菌药和消毒剂均耐药的交叉耐药菌;PCR扩增标准菌株和交叉耐药菌的qacE△1、acrA、acrB和tolC基因,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基因携带和扩增情况,并对acrA、acrB和tolC基因进行测序,以标准菌株的acrA、acrB和tolC基因为参照,比对交叉耐药菌相应基因突变情况。结果显示,从内江市分离的66株猪源大肠埃希菌对恩诺沙星和土霉素完全耐药,对苯扎溴铵耐药的有3株,而所有菌株均对戊二醛敏感,即对抗菌药和消毒剂均耐药的交叉耐药菌有3株,编号分别为5、6、7号。在检测的3株交叉耐药菌中,仅6号菌检出qacE△1基因;基因序列比对结果显示,与标准菌株相比,交叉耐药菌的acrA、acrB和tolC基因碱基和氨基酸均有突变发生,碱基突变率最高的是7号菌的tolC基因(2.10%),突变率最低的是7号菌的acrA基因(0.97%);氨基酸突变率最高的为7号菌的acrB基因(2.39%),突变率最低的是tolC基因,且3株菌突变率相同(均为0.22%);3个基因有部分碱基或氨基酸有一致突变。所检测的内江市猪源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恩诺沙星和土霉素耐药性严重,已有对抗菌药和消毒剂交叉耐药的菌株,且其交叉耐药的机制与外排泵AcrAB-TolC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鸭疫里默氏菌的gyrA基因的检测与变异位点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喹诺酮类药物的广泛应用,尤其是一些养殖场的盲目滥用和超量服用,导致耐药菌株不断出现。关于耐药的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细菌在其螺旋酶gyrA基因的喹诺酮类药物决定区(QRDR)的突变热点已有很多报道,这些菌株的突变热点相对于大肠杆菌来说,发生在第83位和87位的氨基酸上。到目前为止,鸭疫里默氏菌螺旋酶gyrA基因还是未知的,其耐药基因的突变更没有报道。本试验测出了鸭疫里默氏菌gyrA的部分基因,找到了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菌株的基因突变热点和突变规律。为以后研究鸭疫里默氏菌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血清型沙门氏菌在环丙沙星抗生素压力下突变频率及在耐药发展过程中靶位基因突变、外排泵及调控基因表达的差异。选取临床分离的印第安纳型、肠炎型和鼠伤寒型沙门氏菌的敏感菌株,在环丙沙星压力下诱导耐药突变,分别获得一系列不同程度的耐药突变株。分别检测不同血清型沙门氏菌突变株的突变频率、靶位基因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s)和外排泵调控基因ramR-ramA突变及外排泵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同时检测了母株在羰基氰化物间氯苯腙(CCCP)存在情况下环丙沙星药物的蓄积浓度,以确定母株是否存在外排泵的作用。结果表明,在环丙沙星压力下,印第安纳型沙门氏菌较肠炎型和鼠伤寒型有更高的突变频率,易获得耐药株;印第安纳血清型菌株耐药性的获得主要是由于靶位基因gyrA发生单突变,协同外排泵外排作用增强而获得高水平耐药;肠炎型沙门氏菌耐药性获得主要是由于靶位基因gyrA发生83和87位双位点突变,并随着gyrB和parC基因的多位点同时突变而获得高水平耐药,耐药性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外排泵作用参与;而鼠伤寒沙门氏菌在抗生素压力下不易发展成耐药菌,耐药性发生主要是由于靶位基因gyrB发生突变,而伴随parC基因突变及微弱的外排泵作用导致耐药水平增加。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肉牛溶血性大肠埃希菌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分布情况及药物敏感性,从河北省围场县采集的健康肉牛鼻腔棉拭子中分离鉴定溶血性大肠埃希菌,采用PCR检测大肠埃希菌的4个毒力基因和12个耐药基因,并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从116份健康的肉牛鼻腔中分离鉴定出23株溶血性大肠埃希菌,分离率为19.8%;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6株菌同时携带LEE(Ler、eaeA)毒力基因,携带率26.1%,18株同时携带高致病性毒力基因HPIirp2、fyuA,携带率78.3%,6株同时携带LEE和HPI毒力基因,携带率为26.1%;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blaTEM、aadA1耐药基因的携带率最高,为100%;药敏试验结果显示,23株溶血性大肠埃希菌对头孢氨苄、复方新诺明、磺胺间甲氧嘧啶耐药。结果表明,溶血性大肠埃希菌普遍存在于健康肉牛鼻腔中,HPI毒力基因和β-内酰胺类和耐链霉素类耐药基因携带率高。对河北省围场县肉牛溶血性大肠埃希菌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进行了研究,并进行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提示溶血性大肠埃希菌对肉牛养殖存在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10.
取临床分离的、对5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恩诺沙星、单诺沙星和沙拉沙星)均耐药的9株鸡源性沙门氏菌耐药株,提取其染色体DNA。设计引物gyrAF和gyrAR、gyrBF和gyrBR,分别扩增菌株DNA旋转酶gyrA基因和gyrB基因的氟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QRDR),对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及序列分析。与质控菌株相比,9株临床分离耐药株中只有菌株38和60的gyrA基因发生单碱基突变,菌株38的gyrA基因第371位碱基发生C→T突变,菌株60的gyrA基因第350位碱基发生A→C突变,两处突变均位于QRDR内,其余菌株的核苷酸未发生任何突变。菌株38的碱基突变导致gyrA基因第99位氨基酸发生R→C取代,即Arg→Cys;菌株60的碱基突变导致gyrA基因第92位氨基酸发生M→L取代,即Met→Leu。9株临床分离鸡源性沙门氏菌氟喹诺酮类耐药株gyrB基因QRDR的核苷酸序列与质控菌株完全相同;只有菌株42的gyrB基因第1592位碱基发生C→A突变,但其位于gyrB基因QRDR之外,且菌株42的gyrB基因的碱基突变并没有导致相应氨基酸的改变。上述结果提示,DNA旋转酶gyrA基因和gyrB基因QRDR突变可能并非沙门氏菌耐药性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研究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和耐药基因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对大肠埃希菌耐药质粒消除作用。以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为试验菌株,采用K-B药敏纸片法对6种抗菌药物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并对大肠埃希菌耐药质粒TEM1型耐药基因进行PCR检测,采用SDS消除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菌株的耐药质粒,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质粒条带,药敏试验检测大肠埃希菌耐药质粒消除前后的药物敏感性。结果表明,大肠埃希菌对庆大霉素敏感,对大观霉素中敏,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头孢拉定、环丙沙星耐药;大肠埃希菌耐药质粒检测出TEM1型耐药基因;试验菌株经7.5g/L的SDS处理至第3代时,质粒条带有明显的减少,TEM1型耐药基因消失,并且恢复了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说明耐药质粒已经成功消除。  相似文献   

12.
15株动物源性耐氟喹诺酮类药物大肠杆菌进行PCR检测、测序、WDNASIS软件分析gyrA基因中的氟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AcrA以及编码与质粒介导的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相关的qnrA、qnrB、qnrS、qepA和aac(6′)-Ib-cr基因。结果表明,15株耐药菌中,QRDR基因在其编码第72、75、83位或第87位氨基酸均发生突变;AcrA基因未检测到氨基酸的突变;qnrS、qepA和aac(6′)-Ib-cr耐药基因阳性菌各检测到1株,序列分析表明不存在氨基酸突变。QRDR基因编码的氨基酸4个位点发生突变,其中Ser83→Leu和Asp87→Asn 2个基因的突变均与文献报道的突变相同,双突变的7个菌株均表现为高度耐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表明gyrA基因为大肠杆菌耐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一个重要机制。高度耐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菌株中有2株没有检测到氨基酸突变的存在,但是aac-(6′)-Ib-cr基因和qnrS检测为阳性,表明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也可单独导致菌株的耐药。存有一个菌株gyrA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发生突变Ser83→Leu,AcrA基因和qnrA、qnrB、qnrS、qepA和aac(6′...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采集于山东省肉鸡屠宰场的202株空肠弯曲菌进行喹诺酮类耐药分子机制的研究,包括7种可以移动耐药基因筛查,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突变检测和parC的筛查,确定了我国山东省鸡源空肠弯曲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表型主要为gyrA中QRDR C-257-T突变所造成.并发现在空弯中存在于gyrA和gyrB基因上的部分沉默突变有着地域流行性特点.这些观察结果为解释我国食品动物源空肠弯曲菌耐药性现状,防控耐药空肠弯曲菌传播和流行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奶牛子宫内膜炎源性大肠埃希菌耐药基因及其耐药性之间的关系。采用K-B纸片法对临床分离的54株奶牛子宫内膜炎源性大肠埃希菌进行12种抗菌药物敏感性测定,应用PCR进行这些抗菌药物相关耐药基因的检测。结果显示,54株大肠埃希菌对复方新诺明、恩诺沙星和四环素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67%、39%和35%。分离的54株大肠埃希菌中有41株至少含有所检测耐药基因中的1种,CyrA、CyrB、ParC和Tet耐药基因较为普遍,其耐药菌基因检出率依次为96%、83%、100%和95%,13株没有检测到相应的耐药基因。奶牛子宫内膜炎源性大肠埃希菌对常见抗菌药物耐药严重,耐药基因普遍存在于耐药菌株中,除氨基糖苷类耐药菌株,其他3种抗菌药物类型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有较高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对河南省猪产业链中分离的28株耐头孢菌素沙门菌进行血清学分型、药敏试验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筛查,并进一步采用PCR扩增和DNA测序检测β-内酰胺基因、喹诺酮类耐药基因以及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QRDR)氨基酸突变。结果显示,河南省猪产业链中耐头孢菌素沙门菌的流行率为0.89%(28/3 137),其中肝脏样品流行率最高(4.98%,16/321);28株检测菌,共分为7种血清型,主要血清型为印第安纳(46.43%,n=13)和单相鼠伤寒变种(25%,n=7)。所有菌株除了黏杆菌素,对其他11种药物耐药率均高于60%,多重耐药率为100%;至少携带1种β-内酰胺酶基因,携带率最高的基因是blaCTX-M(89.29%,n=25),共携带有6种组合的β-内酰胺酶基因谱;共检测到4种喹诺酮类耐药基因(aac(6)-Ib-cr、oqxAB、qnrS和qnrC),gyrB和parE均无氨基酸突变,其中15株菌同时发生gyrA(Ser83Phe与Asp87Asn/Gly)突变和parC(Thr57Ser与Ser80Ile/Arg)突变,无论是否存在喹诺酮耐药基因,对环丙沙星均呈高水平的...  相似文献   

16.
猪源大肠杆菌质粒和染色体介导的喹诺酮类药的耐药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31株猪源大肠杆菌进行6种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测定,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PMQR)基因qnr、qepA和aac(6′)-Ib-cr,并分析PMQR基因阳性菌株染色体gyrA、gyrB、parC、parE基因的喹诺酮耐药决定突变区(QRDRs)突变。结果显示,31株猪源大肠杆菌对兽医临床常用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均呈现耐药。在31株猪源肠杆菌中共检测到2株携带qnrB10和4株携带qnrS1基因的大肠杆菌,未检测到qnrA、qepA和aac(6′)-Ib-cr。在PMQR阳性菌株gyrA基因的QRDRs中,低耐药菌株的gyrA基因出现83位S→W突变,高耐药菌株的gyrA基因同时出现83位S→L和87位D→N突变。而在parC基因的QRDRs中,大部分耐药菌株出现80位S→I突变,1株耐药菌株出现45位V→L突变。gyrB和parE基因的QRDRs未检测到突变。结果表明,本地区猪源大肠杆菌对兽医临床常用的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严重,PMQR的出现和QRDRs的点突变可同时协同贡献对喹诺酮类耐药,而PMQR的出现加速了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的快速传播。  相似文献   

17.
旨在了解猪链球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与parC、gyrA基因突变的相关性,通过微量稀释法测定34株猪链球菌对4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MIC值,采用PCR方法扩增并测序分析了临床分离的猪链球菌对氟唪诺酮类约物10株耐药株和9株敏感株的parC和gyrA基因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s).在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菌株parC基因QRDRs发生Ser79→Phe、Arg 87→Leu的氨基酸突变,在4株高度耐药菌株gyrA基因QRDRs发生Arg66→Ser,Ser81→Arg氨基酸突变;当菌株对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时,parC和gyrA基因的QRDR区均未有突变;而当MIC≥32 μg·L-1 时,parC的氨基酸发生了 Ser79→Phe的突变,同时发生gyrA氨基酸Arg66→Ser,Set81→Arg突变.结果表明,猪链球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低水平类耐药是由parC单一位点突变引起,而高水平耐药是由parC和gyrA双位点突变引起.  相似文献   

18.
广东水禽源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及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调查广东地区水禽源大肠埃希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现状和耐药基因的流行情况,探索大肠埃希菌的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型与耐药表型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琼脂梯度稀释法测定251株广东地区水禽源大肠埃希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性和采用PCR方法检测耐药基因。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对链霉素耐药较严重,鸭源和鹅源的耐药率分别为81.58%和75.43%,对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较敏感,耐药率分别为25%和54.86%,对阿米卡星最为敏感,其中鸭源的菌株耐药率仅为1.32%。PCR方法检测显示,aadA1和aph(3′)-1检出率较高,为84.6%和91.9%,表明携带aadA1和aph(3′)-1耐药基因的水禽源大肠埃希菌在广东地区呈流行趋势。耐药基因型与耐药表型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耐药基因rmtB的携带与4种药物(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卡那霉素和壮观霉素)耐药株的产生具有显著相关性,表明耐药基因rmtB对大肠埃希菌耐药株的产生起重要的作用。本试验结果可为指导广东地区水禽大肠埃希菌病的临床用药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大肠埃希菌的耐药基因提供相关的数据。  相似文献   

19.
选择11株动物源沙门菌(包括6种血清型)进行环丙沙星耐药性体外诱导.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对11株诱导株不同诱导阶段的靶基因gyrA、gyrB、parC、parE的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和mar操纵子基因marO、marR、marA、marB、soxR、soxS及外排泵acrAB的抑制基因acrR(包括启动子区)进行基因突变筛选,并对筛选出的突变基因进行测序确证.结果显示,6种血清型沙门菌在诱导过程中,GyrA突变集中在S83F和/或D87G,marR、soxR、acrR均出现新突变,提示在环丙沙星诱导压力下,因靶基因和调控基因突变使耐药性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20.
禽源大肠埃希菌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我国部分地区病、死家禽中分离到大肠埃希菌403株。按照CLSI(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推荐的K-B药敏纸片法对其中的344株分离株进行药敏纸片试验;根据GenBank上发表的序列,设计并合成了五对引物,对所有分离细菌进行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的扩增:qnrA、qnrB、qnrS、aac(6′)-ib-cr和qepA。1993年-1996年禽源大肠埃希菌分离株仅对萘啶酸的耐药率超过60%;2001年-2008年禽源大肠埃希菌分离株对1-3代7种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均超过58%。在403株禽源大肠埃希菌中共检出3(0.7%)株qnrB阳性菌株,2(0.5%)株qnrS阳性菌株,5(1.2%)株aac(6′)-ib-cr阳性菌株以及5(1.2%)株qepA阳性菌株,未检测到qnrA阳性菌株。结果显示,近20年来,我国禽源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不断上升,同时,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在禽源大肠埃希菌中呈不断上升的流行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