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 SPF雏鸡人工感染 REV后局部免疫组织盲肠扁桃体和哈德氏腺的 Ig A、Ig G和 Ig M抗体生成细胞数量动态变化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 ,REV感染 SPF雏鸡后 7~ 4 9天消化道局部免疫组织盲肠扁桃体和呼吸道相关局部免疫组织哈德氏腺的 Ig A、Ig G和 Ig M抗体生成细胞数量明显低于未感染对照雏鸡。表明雏鸡感染 REV后消化道局部组织盲肠扁桃体和呼吸道相关免疫组织哈德氏腺体液免疫机能均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2.
在鸡场中对NDV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的免疫失败时而发生,由不同免疫抑制性病毒亚临床感染造成的免疫抑制很可能是引起这种免疫失败的流行病学因素。我们的研究表明,在这些亚临床感染中,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REV)是最强的免疫抑制性病毒。在中国鸡群中REV感染非常普遍,而且经常是以与其它病毒共感染的形式存在,如马立克氏病病毒(MDV)、传染性贫血病病毒(CAV)、J亚群白血病病毒(ALV-J)等。动物试验表明,REV的早期感染可显著抑制NDV,H5-和H9-AIV疫苗的抗体反应。而且,这种免疫抑制作用至少可持续4个半月。REV与ALV-J、MDV和CAV的共感染又能进一步增强这种免疫抑制作用。由免疫抑制性病毒亚临床感染造成的免疫抑制有可能造成不完全免疫抑制的个体,进而成为鸡群中被NDV和AIV进一步感染的靶动物和传染源。鸡群的免疫抑制状态还将有助于NDV和AIV在鸡场中持续循环和变异。  相似文献   

3.
选择B亚型禽白血病病毒(ALV-B)感染雏鸡造成免疫机能低下,建立免疫抑制模型,以探索免疫抑制条件下共感染禽波氏杆菌后对雏鸡致病性的影响。设计了ALV-B单独感染组,B.avium单独感染组,ALV-B和B.avium共感染组,空白对照组,并且比较相互之间的差异。通过对雏鸡免疫学指标、生长性能及病毒血症和排毒状况的检测,对二者混合感染雏鸡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ALV-B和B.avium共感染能引起雏鸡的免疫力低下,表现为免疫器官的发育、抗体的产生、淋巴细胞的转化、IL-2和IFN-γ的合成和分泌等受到明显抑制;混合感染组延长了B.avium的病程,增强其对雏鸡的致病性;同时机体出现明显的生长迟滞现象,尤其是第5周龄,共感染组平均体质量仅相当于对照组的40%。结果表明,ALV-B和B.avium在雏鸡体内的增殖方面起协同作用,从而促进了病原在鸡群间的散播;而B.avium对ALV-B导致的病毒血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ALV-B免疫抑制作用下,B.avium对雏鸡的致病性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4.
为分析雏鸡母源抗体滴度与抗禽网状内皮增生病毒(REV)感染之间的相关性.将蛋用型海兰褐种鸡在用REV弱毒疫苗免疫接种,种鸡均在2周内产生REV特异性抗体.来自免疫REV疫苗种鸡的雏鸡均呈母源抗体阳性,而且母源抗体滴度与对应种鸡的抗体滴度呈正相关性.分别对有母源抗体和无母源抗体的雏鸡人工接种REV低代毒,比较它们的生长速度和对新城疫病毒(NDV)和禽流感病毒(AIV)灭活苗免疫后的抗体反应.结果表明,种鸡提供的母源抗体,不仅可预防REV野毒感染引起的生长迟缓,也可预防REV引起的对NDV和AIV灭活疫苗免疫反应的抑制作用.雏鸡的REV母源抗体水平与对NDV和AIV的灭活疫苗免疫后的抗体滴度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正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REV)是一种感染禽类的免疫抑制性、致瘤性逆转录病毒,它可引起鸡、鸭、火鸡和其他禽类发生矮小综合征和慢性肿瘤,导致严重免疫抑制。当前REV在我国流行非常严重,是威胁我国养禽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疫病之一。REV不仅可以发生单独感染,该病毒与其他禽类病毒混合感染的现象也十分普遍,这进一步增加了防控的难度。REV与鸡马立克氏病病毒(MDV)的混合感染以及重组不仅能够增强MDV的致病性,还加剧了MDV的不断变异。然而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商品化疫苗用于REV的预防,也没有行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拟通过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REV)分子克隆化病毒REV-C99株对1、8日龄SPF鸡的致病性比较,探讨REV的致病性与感染日龄的关系。在1、8日龄SPF鸡,分别腹腔注射REV-C99株1000个TCID50.只-1,以新城疫病毒(NDV)灭活疫苗免疫后HI抗体滴度的测定结果为指标,比较了REV对不同日龄SPF鸡的致病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日龄SPF鸡感染REV后,即使经过NDV灭活疫苗的二次、三次免疫,对NDV的HI抗体滴度仍然差异显著(P0.05);而8日龄SPF鸡感染REV后则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以及NDV灭活疫苗的二次、三次免疫,对NDV的HI抗体滴度差异不显著(P0.05)。本研究表明,REV感染1日龄SPF鸡可显著抑制对NDV灭活疫苗免疫后的体液免疫反应,并且这种免疫抑制作用可持续至4个月;而8日龄SPF鸡感染REV后更多表现为一过性的致病作用。显然,REV的致病性对雏鸡感染日龄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从而揭示出控制REV早期感染的重要性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禽波氏菌为产碱杆菌科波氏杆菌属成员,主要导致咳嗽等呼吸道症状。为探索禽波氏菌经呼吸道的入侵过程及其病变发生发展规律,本试验利用筛选到的强毒株经鼻腔感染SPF雏鸡,在感染后的不同时间检测气管和肺荷菌量的变化,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禽波氏菌在气管的定植及其病变规律,利用间接免疫酶组化研究禽波氏菌在肺中的定植规律,分析肺和支气管的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发现,在感染之初气管中细菌数量较多,而肺中较少,之后气管和肺的荷菌量均呈明显上升趋势。感染后1d即发现禽波氏菌已经在气管纤毛上定植,且纤毛开始出现脱落;到5d时气管黏膜表面呈斑驳状,纤毛大面积脱落,甚至出现空洞。肺在感染后2d检测出细菌定植,主要分布在肺房和呼吸毛细管壁的细胞质中,之后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阳性信号不断增加。肺和支气管的病理变化在5d时出现,主要表现淤血;至感染后10d,大量细胞坏死。试验结果表明所筛选禽波氏菌分离株对雏鸡的呼吸道具有很强的亲嗜性,优先定植于气管上皮细胞的纤毛上,并随之在气管、支气管和肺产生一系列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相似文献   

8.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流行现状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RE)是禽类一种重要的致瘤性和免疫抑制性疾病。近年来,国内外鸡群中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V)流行比较严重;REV与马立克病病毒(MDV)、鸡贫血病病毒(CAV)和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vianleukosis virus subgroup J,ALV-J)几种免疫抑制性病毒的混合感染在我国部分养鸡场中均普遍存在,使得鸡群处于免疫力低下的状态,导致禽流感、新城疫等重要疫苗免疫失败,并容易造成继发感染,使疫病的诊断和防控难度加大。另外,REV可以整合到MDV和鸡痘病毒(Fowlpox virus,FPV)基因组中,从而导致商品化疫苗受到污染,并可用做将外源基因插入到鸡和哺乳动物细胞内的表达载体;基于REV传统检测方法的基础上,新型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如PCR、实时荧光PCR、LAMP提高了诊断REV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Reticuloendotheliosis,RE)是禽类一种重要的致瘤性和免疫抑制性疾病.近年来,鸡群中REV流行比较严重;REV与马立克氏病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MDV)、鸡贫血病病毒((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CAV)和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Subgroup J Avian Leuko-sis Virus,ALV-J)等几种免疫抑制性病毒的混合感染也比较普遍.鉴于REV正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RE的诊断和综合防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感染REV雏鸡免疫器官中抗体生成细胞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 ( RE)是指由逆转录病毒科中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 ( REV)引起的鸡、鸭、火鸡和其它禽类的病理综合征。包括急性网状内皮细胞肿瘤形成 ,矮小综合征 ,淋巴组织和其它组织的慢性肿瘤形成。REV是马立克氏病和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之后 ,第三种病因清楚的禽类病毒性肿瘤病 [1] ,自 5 0年代末首次在美国分离到 REV以来 [2 ]许多国家相继分离到 REV[3 ,4 ,5,6] ,根据病原分离和血清学调查结果 ,认为 REV呈世界性分布。REV侵害雏鸡后 ,引起的免疫抑制是该病的主要发病环节 ,是导致感染雏鸡免疫防御能力降低 ,易发其它禽…  相似文献   

11.
CAV与REV共感染SPF鸡对疫苗免疫反应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1日龄SPF鸡人工感染鸡贫血病毒(CAV)和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REV),探讨病毒感染对鸡体疫苗免疫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用禽流感病毒(AIV,H5和H9)疫苗免疫后,CAV与REV单独感染均显著抑制了鸡体对H5和H9亚型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的HI抗体反应,在CAV与REV共感染后,这种抑制作用更为明显。CAV单独感染后鸡体对新城疫病毒(NDV)和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疫苗的免疫反应受到抑制,但与对照组在统计学上的差异不显著,然而,CAV可以显著加重REV感染对鸡体在NDV和IBDV疫苗免疫后抗体反应的抑制作用。从而证实CAV与REV共感染在疫苗免疫抑制上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病毒感染宿主后首先应攻破宿主机体免疫屏障后才能在宿主机体内繁殖。病毒感染后,常能出现免疫抑制现象,给养禽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禽白血病病毒、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和马立克氏病病毒常能损害免疫器官而引起免疫抑制,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新城疫病毒和禽呼肠孤病毒也能损害免疫细胞而引起免疫抑制。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和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更是众所周知的十分重要的免疫抑制病。实验表明,禽流感病毒感染后对免疫器官损害极大,而且常与新城疫等病毒病和大肠杆菌等细菌病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最近的试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现象。因此我…  相似文献   

13.
为检测禽波氏杆菌鸡胚分离株和呼吸道分离株对雏鸡的致病性差异,本研究对2004年~2011年分离鉴定的12株禽波氏杆菌进行了鸡胚半数致死量和雏鸡半数致死量的检测,筛选强毒菌株进行雏鸡的鼻腔感染试验。结果表明LL、XT和AQ分离株的毒力最强,其它分离株的毒力稍弱。3株强毒菌株均可感染雏鸡呼吸道和肺脏,引起呼吸道症状以XT和AQ的症状最为明显,而在其它内脏中造成感染的鸡只比例以LL株最高,可达30%~40%;AQ最低,仅10%。HE染色结果显示对气管的损伤以XT最强,而肺脏、肝脏等内脏器官的病理变化以LL最严重。免疫酶组化试验也证实LL在内脏组织中的载量要多于XT和AQ。3株菌株均可导致雏鸡的生长抑制和免疫器官损伤,对新城疫灭活苗免疫后的抗体水平具有轻微的抑制作用,且均以LL的抑制作用最强。实验结果显示在所检测的12株禽波氏杆菌中,鸡胚分离株LL毒力最强,具有比呼吸道分离株XT和AQ更强的感染雏鸡内脏组织的能力,本研究为进一步鉴定禽波氏杆菌毒力因子和免疫原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1 病因分析 牛高热病的病原主要为高致病性牛蓝耳病等多种病毒和细菌、支原体、寄生虫的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牛只在病毒或霉菌毒素、不良饲养条件等多个免疫抑制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牛群免疫失败,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多病原混合或继发感染引起的急性、热性,高致病性和致死性的传染性疾病。牛蓝耳病(牛繁殖与呼吸综合症)、圆环病毒等免疫抑制性疾病和霉菌毒素、不良的饲养管理引起的应激反应等主要的免疫抑制因素导致牛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抵抗力降低。  相似文献   

15.
为了更好地揭示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V)感染致瘤及免疫抑制的机制,利用Illumina HiSeq~(TM)技术对REV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后宿主细胞的转录组学进行了全面分析,鉴定REV感染24 h宿主差异表达基因1 147个,感染120 h差异表达基因2 254个。通过差异表达基因GO分析和KEGG分析,发现TLRs、NLRs、RLRs等模式识别受体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等在REV的致瘤及免疫调控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REV感染后可以诱发宿主的炎症反应,进一步加强REV的致病性及与其他病原的混合感染。结果对揭示REV的致病、致瘤及免疫抑制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信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RE)是危害养禽业的一种重要的致瘤性和免疫抑制性疾病。近年来,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REV)感染范围不断扩大,已证明野鸟也能够携带该病毒。免疫抑制、混合感染、基因整合使得该病的防控形势日趋严峻。目前,生物制品的污染已经不是该病传播的主要原因,REV已经从早期的种源性病毒演变成了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的病原。通过疫苗免疫将该病控制到尽可能低的水平,进而进行REV的种群净化,是防控该病的科学策略。  相似文献   

17.
以分离保存的整合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V)基因的鸡痘病毒(FPV)野毒株接种CEF细胞,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REV,结果未检测到游离REV病毒粒子;以该毒株人工感染7日龄SPF雏鸡,同时设阴性对照,常规免疫新城瘦弱毒苗(ND)。接毒后每周采血动态检测NDV抗体、REV抗体、REV病毒血症;同时对试验鸡免疫器官指数、组织学变化动态观察,并对免疫器官的细胞凋亡动态检测。结果表明,整合REV基因的FPV感染后2周可引起鸡REV病毒血症,并产生REV抗体;导致中枢免疫器官发育分化不良,尤其对胸腺的影响最为明显,攻毒2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胸腺指数明显下降(P〈o.05);免疫器官主要表现实质细胞数量少,正常结构发育不良,间质结缔组织增生而发生纤维化;细胞凋亡检测证实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均有明显的凋亡现象,细胞凋亡是引起免疫器官萎缩的主要原因。对新城疫疫苗免疫反应呈显著的抑制作用,攻毒3周后,试验组血清新城疫病毒抗体滴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抗体滴度峰值低,维持时间短,下降速度快。本试验证实FPV整合REV前病毒基因组会明显改变FPV的致病性,表现某些REV的致病特征,使感染鸡REV抗体转为阳性并出现病毒血症,进一步证实REV可以通过基因组整合于FPV而进行传播的推测。  相似文献   

18.
目前在美国,爆发禽痘疾病有多种原因,即使家禽已被免疫也不例外。最近的一个报道中,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的DeokiTripathy博士指出:导致发病的一个最主要的致病因素是病毒基因组组成的改变。在家禽疾病中,REV和MDV都是免疫抑制性疾病,常导致抗禽痘免疫力的降低。特别在家禽遭受各种应激,如换羽、一些细菌或IBV等非相关性疾病的继发感染时。禽痘病毒基因组较大,由此引起了一些研究,包括在痘病毒基因组中插入网状内皮增生症(REV)或马立克氏病(MDV)的基因组,会导致禽痘的发生。这些研究成果表明,在野生状态下,病毒的遗传物…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禽白血病、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和鸡传染性贫血在本地鸡群的感染情况,对宁波市7个区、县的15个鸡群进行了3种疫病4种抗体的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362份被检血清中,AB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AB)抗体阳性率为55.0%,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抗体阳性率为21.5%,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V)抗体阳性率为32.0%,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AV)抗体阳性率为66.8%;15个鸡场AB亚群禽白血病和鸡传染性贫血共感染率为100.0%;12个鸡场共感染了3种免疫抑制性疫病,混合感染率高达80.0%。调查结果表明免疫抑制病在宁波市鸡群中非常普遍。  相似文献   

20.
不同来源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株的致病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来源的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REV)对1日龄SPF鸡的致病性.用包括分子克隆化病毒REV-C99在内的不同来源的6个REV株人工感染1日龄SPF鸡,以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H9-AIV、H5-AIV)与新城疫病毒灭活疫苗(NDV)免疫后HI抗体滴度的测定结果为指标,比较不同REV株的致病性.结果表明,分别用3000TCID_(50)·只~(-1)的剂量人工感染1日龄SPF鸡,6个REV感染组与对照组相比,H9-AIV、H5-AIV与NDV免疫后4、5与6周的HI抗体水平均极显著降低(P<0.01).但6个REV感染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来源REV株感染1日龄SPF鸡后均造成生长迟缓,并对体液免疫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这也揭示出REV感染可能是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