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14年1月至今,我国部分地区所饲养的樱桃谷北京鸭商品肉鸭发生了一种疾病。为诊断该病,从1个38日龄感染鸭群选典型病例和外观正常者各9只,对其体重、喙和舌头进行了测量和分析,随后进行了分子检测和人工感染试验。结果显示,典型病例的体重(1.40±0.51 kg)和喙长(4.00±0.26 cm)与外观正常者(2.87±0.51 kg和5.74±0.58 cm)存在显著差异,提示该病具有半番鸭短喙和侏儒综合征(Short beak and dwarfism syndrome,SBDS)的特征,即喙短、舌头伸出、生长发育严重受阻。用水禽细小病毒的PCR进行检测的结果显示,从37日龄病例采集的36份组织样品均为小鹅瘟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阳性。用VP1和VP3序列进行进化分析的结果均显示,樱桃谷北京鸭源毒株与导致半番鸭SBDS的毒株聚为一个分支,二者属GPV的同一类变异株。用GPV阳性样品感染2日龄北京鸭,可复制出与自然病例相似的短喙症状。结果表明,GPV变异株与樱桃谷北京鸭SBDS相关。  相似文献   

2.
为了深入揭示引起樱桃谷鸭短喙与矮小综合征(SBDS)的新型鹅细小病毒(NGPV)的鹅胚增殖特性及分子特征,对从山东省不同地区采集的3份SBDS典型病例在9日龄鹅胚上进行了病毒分离,并对其全基因组序列及编码蛋白序列进行比对.结果成功分离到3株NGPV,分别为SDHT16、SDJN19和SDLC19.3株病毒均能在鹅胚中稳...  相似文献   

3.
2014年11月以来,我国部分地区所饲养的肉鸭发生了以雏鸭发育迟缓,上下喙萎缩,舌头外伸为特征的疾病。根据病变,暂将该病称为鸭短喙-侏儒综合征。为确定引起该病的病原,本研究从山东聊城发病鸭群采集14份病料样品,其中包括舌及各脏器组织样品。经PCR方法检测,所有发病鸭肝脏、脾脏中均可检出细小病毒,将其中5份阳性病料样品处理后接种9日龄鸭胚,分离得到1株鸭源细小病毒分离株(命名为SD株)。此外,该分离株的659 bp的Rep和VP1核苷酸序列与鹅细小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SD株与鹅细小病毒具有相近的遗传进化关系。将该分离株人工感染1日龄樱桃谷肉鸭,可以复制出相似病例。结果表明,从鸭短喙-侏儒综合征自然病例分离到的一株鸭源鹅细小病毒,该病毒可能与鸭短喙-侏儒综合征有关。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实验室试制短喙矮小综合征(SBDS)灭活疫苗免疫种鸭后代的母源抗体消长规律及被动保护效果,本研究收集了160份SBDS灭活疫苗免疫樱桃谷鸭种鸭后代不同日龄的血清,用鹅细小病毒(GPV)胶乳凝集抑制试验(LPAI)跟踪检测抗体效价,并对8日龄不同母源抗体雏鸭进行攻毒,记录发病情况并测定攻毒后第14 d的体重、喙长宽值。结果显示,樱桃谷种鸭免疫SBDS灭活疫苗后能够使其后代携带较高水平的母源抗体,至10日龄为2.4±0.7514(-log2),阳性率100%;21日龄为0.2±0.37(-log2),阳性率15%。拟合出1日龄~14日龄母源抗体消长曲线公式为y=6.409e~(-0.10x),R~2=0.99421,其中y表示抗体水平,x表示日龄。母源抗体被动保护试验结果显示雏鸭母源抗体LPAI效价≥2(-log2)可抵抗SBDSV强毒攻击,获得有效被动保护。表明SBDS灭活疫苗免疫种鸭可保护其后代雏鸭抵抗SBDSV强毒感染,有效被动保护期10 d以上。本研究为鸭SBDS的免疫程序制定和有效防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确定安徽省某鸭场发生的以雏鸭发育迟缓、鸭喙萎缩、舌头外伸下弯为特征的疾病病因,本研究利用PCR对病鸭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扩增出鹅细小病毒(GPV)特异性目的片段。将PCR阳性病料组织样品接种11日龄樱桃谷鸭胚,盲传3代后,可致鸭胚胚体出血严重,并且鸭喙畸形,证实分离到一株鸭源细小病毒(命名为AH-D15株)。利用第3代尿囊液感染2日龄健康樱桃谷肉鸭,2周后感染鸭出现短喙症状,并从鸭脑、肾、脾、胰腺和肝脏组织内检测到病毒。将分离病毒株的VP3核苷酸序列与Gen Bank中登录的GPV和番鸭细小病毒进行比对,结果表明AH-D15株与德国的VG32/1株和匈牙利的virulent B株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分别为96.3%和96.5%。上述结果表明从病鸭体内分离到的鸭细小病毒可能来源于GPV,因此为该病的防控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2015年以来山东、江苏等地的樱桃谷肉鸭暴发了一种由新型鹅细小病毒(NGPV)引起的短喙-侏儒综合征(BADS)的疾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为探究该病毒在鸭体内分布规律,本研究根据Gen Bank已登录的NGPV的VP3基因设计了3条引物,建立了检测NGPV的半套式PCR方法。该方法对其它常见鸭病原微生物无特异扩增,特异性好;最低可检出100拷贝/μL的病毒核酸,灵敏度高。采用建立的半套式PCR方法对山东、江苏两地8个樱桃谷肉鸭鸭群120只病死鸭的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胸腺、法氏囊、胰腺、脑和胆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患病鸭群的群体检出率为100%,个体检出率为80.8%(97/120);10种组织脏器中均检出NGPV,其中心脏检出率最高为93.8%,脑组织检出率最低为9.3%。本研究首次对NGPV在鸭体内10个脏器组织的分布进行统计分析,证明了NGPV对樱桃谷鸭具有广泛的组织嗜性。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大陆地区暴发了一种由新型鹅细小病毒(NGPV)感染引起的鸭"短喙侏儒综合征"的疫病。为了建立一种特异性好、灵敏度高适合临床大批量样本检测的方法,本试验将鸭源NGPV的VP3保守区域1段长390bp的序列克隆制成核酸探针。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制备的该核酸探针特异性高,只与鹅细小病毒(GPV)反应;灵敏性试验结果表明,针对NGPV最低检出量约为6pg。应用该核酸探针对来自山东、江苏、安徽3省的87只疑患"短喙长舌-侏儒综合征"的樱桃谷肉鸭的870份组织脏器进行检测,结果个体阳性率为89.7%(78/87),检测的10种组织脏器中均有NGPV检出,说明该病毒对樱桃谷鸭具有广泛的组织嗜性。同时,利用PCR方法对采集的样品进行检测,比较发现与核酸探针法的阳性个体检出率及阳性个体检出符合率为100%。以上结果表明,制备的NGPV核酸探针特异性强,灵敏性高,适合不同来源的NGPV临床批量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8.
新型鹅细小病毒病是一种由新型鹅细小病毒(novel goose parvovirus,NGPV)引起的病毒性传染病.临床上以鸭喙变短、舌头外伸、胫骨短粗、跛行瘫痪等为特征,又称短喙侏儒综合征(short beak and dwarfism syndrome,SBDS).该病发病率为10%~30%,可对我国养鸭业造成严重...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短喙与矮小综合征鹅细小病毒(SBDS-GPV)对樱桃谷鸭的致病性,本研究以SBDS-GPV M15分离株人工感染2日龄樱桃谷鸭,测定感染鸭发病情况、体重、喙长宽和抗体水平变化。结果显示:该病毒可经口服和同居感染2日龄樱桃谷鸭,感染鸭症状与自然感染一致,发病率70%~100%,死亡率10%~30%;耐过鸭的体重和喙长分别为正常鸭的61.1%~67.6%和63.1%~64.8%;感染后7 d和14 d血清中的抗GPV抗体阳转率分别为60%~80%和100%,直至感染后66 d仍维持在高水平;应用抗GPV单克隆抗体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病死鸭肝脾心等组织检测结果均为阳性。上述结果表明SBDS-GPV M15株可经消化道传播,对樱桃谷鸭具有很强的致病性,以短嘴与矮小综合征为临床特征。本研究可作为相关临床病例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0.
新型鹅细小病毒(novel goose parvovirus, NGPV)是由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 GPV)变异而来,可感染雏鸭,引起以鸭短喙侏儒综合征为主要特征的传染性疾病。2015年该病在我国鸭群中大暴发,严重影响鸭出栏率,给我国的养殖行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为建立一种鸭源NGPV抗体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用于鸭感染细小病毒的血清学检测和鸭免疫细小病毒疫苗后抗体水平监测,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预测了NGPV YICH株的结构蛋白VP3的抗原表位,选择了抗原富集区域(aa250~525)进行原核表达,经蛋白纯化获得了可溶性的VP3截短蛋白VP3-tr。以VP3-tr为包被抗原,经过棋盘滴定方法优化各个反应条件,建立了NGPV抗体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利用优化后的间接ELISA方法对30份GPV阴性鸭血清进行检测,确定阴阳性临界值为0.219。ELISA方法的灵敏性、特异性和重复性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灵敏度较高,特异性良好,不与鸭坦布苏病毒、新城疫病毒、禽流感病毒、鸭疫里默杆菌、大肠杆菌病原阳性血清发生交叉反应;批内和批间重复试验的变异系数均小于6%,重...  相似文献   

11.
为更好地了解能引起鸭短喙侏儒综合征(SBDS)的新型鹅细小病毒(NGPV)的遗传变异特性,对从湖北地区采集的病样进行病原检测,经鸭胚接种成功分离到两株NGPV,分别命名为HBXY07和HBWH07,并对其进行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和重组鉴定。全基因组系统发育树和序列比对表明水禽细小病毒主要有两个分支,分别为GPV和MDPV,分离株HBXY07和HBWH07和其他NGPV株同处于GPV组内的一个独立分支上,两者同源性为96.6%;对分离株非结构蛋白NS的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两者序列一致,与经典GPV相比,有16个突变位点;对分离株衣壳蛋白VP的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两者间有11个突变位点,其中第487位突变(T→A)是HBXY07株所独有的;重组分析表明分离株HBXY07和HBWH07潜在的主要亲本分别为HN1P和GXN45株,潜在的次要亲本均为RC45。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NGPV的遗传进化及致病性提供依据,为水禽细小病毒疫苗的使用和研发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兽医学报》2017,(10):1874-1879
以短嘴型小鹅瘟病毒(SB-GPV M15株)分别经消化道(口服),直接接触(同居)和呼吸道(空气传播)等途径人工感染2日龄半番鸭,测定感染后不同时间的试验鸭体质量,喙长宽值,血清LPAI抗体水平和发病死亡程度,探讨短嘴型小鹅瘟病毒不同感染途径对半番鸭致病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口服和同居感染途径均能复制出与野外自然发病一致的症状,感染鸭的体质量和喙长宽值等指标均不同程度低于健康对照组组,且口服感染组的发病程度与感染剂量呈正相关,而呼吸道感染组的体质量和喙长宽值与健康对照组则无明显差异;试验鸭血清抗体测定显示口服和同居感染组的抗GPV LPAI抗体产生期早于空气感染组,且PI 14d抗体全部阳转而空气感染组抗体阳转率仅20%。结果表明,短嘴型小鹅瘟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消化道和直接接触感染,而空气传播能力则较弱。  相似文献   

13.
从山东、江苏两省10个未免疫过减蛋综合症病毒的樱桃谷父母代种鸭场,采集其50日龄、100日龄、150日龄、250日龄的血清,应用血凝抑制试验(HI)检测其减蛋综合症病毒(EDS)感染性抗体水平;  相似文献   

14.
试验对鸭源新型鹅细小病毒(Duck derived goose parvovirus,DDPV)DS15株在鸭胚上的增殖特性及对鸭胚的致病力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鸭胚接种DDPV DS15株以后,96~120 h出现死亡,胚体全身出血,病毒滴度ELD50为10-5.5/0.2 m L。以鸭胚增殖的病毒攻击樱桃谷肉鸭,复制出典型的鸭"大舌病"临床症状,并从发病鸭脏器中分离到病毒。对DDPVDS15株VP2基因进行克隆并并将其因序列与国内外报道的部分鹅细小病毒(GPV)及番鸭细小病毒(MDPV)分离株的VP2基因进行比对和分析。结果表明,DS15株VP2基因与GPV之间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89.2%~96.5%和93.4%~97.8%,而与MDPV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则较低,分别为80.1%~89.3%和87.8%~93.5%;在亲缘关系方面,DDPV DS15株与GPV较近,提示二者可能是由同一病毒进化而来。  相似文献   

15.
2015年2月,山东兖州某鸭场送检的32日龄樱桃谷肉鸭临床上表现为喙变短、舌头伸出(俗称鸭"长舌病"),从其脏器中分离到病毒,经纯化后通过负染电镜观察病毒粒子直径为20~25 nm,以鸭常见病毒进行PCR(RT-PCR)检测,经核苷酸同源性和遗传进化分析,发现该病毒与鹅细小病毒核苷酸同源性为95%以上,并处于同一遗传进化分支,因此确定自患"长舌病"樱桃谷肉鸭脏器中分离的病毒为鹅细小病毒。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信阳地区新型鹅细小病毒(NGPV)的遗传变异特性,对疑似NGPV感染麻鸭病例进行病原检测,采集肝脏和脾脏无菌处理后接种SPF鸭胚,成功分离到1株NGPV,命名为HNXY21株,并对其进行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和VP1基因重组鉴定。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表明,分离株HNXY21和其他9株NGPV同处于鹅细小病毒(GPV)组内的一个独立分支上,与山东分离株SD0316(GenBank登录号:MN415969)核苷酸同源性最高;VP1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与经典GPV和番鸭细小病毒(MDPV)相比,有8个氨基酸位点突变;通过Simplot软件对VP1基因进行重组分析表明,分离株HNXY21 VP1基因存在重组信号,其潜在的主要亲本为山东分离株SD0316和弱毒疫苗株SYG61v。本研究结果丰富了NGPV的分子生物学资料,为进一步研究NGPV的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针对山东潍坊地区鸭瘟零星发病现象,从潍坊采集具有典型症状病料,通过鸭胚接种,分离出一株病毒。通过分子生物学以及阳性血清定性中和试验鉴定为鸭瘟病毒(DPV),命名为鸭瘟病毒GM株。结果显示,该本病毒可适应鸭胚和鸡胚成纤维细胞;鸭胚ELD50为10-5.5/0.2 m L;该病毒无血凝活性,不能凝集1%鸡红细胞;本动物回归,使樱桃谷鸭在5~6 d死亡,成功复制出鸭瘟病毒;鸭瘟病毒GM株与鸭瘟病毒鸡胚化弱毒株(CVCC AV1222)疫苗的免疫攻毒试验表明,传统鸭瘟疫苗对该分离株具有保护力。初步确定该病毒为传统鸭瘟野毒。  相似文献   

18.
旨在探究新型鹅细小病毒(novel goose parvovirus,NGPV)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致病机制.本研究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感染NGPV SD株14 d雏鸭的肝、胸腺和回肠进行分析.结果 显示:感染组回肠上调基因有78个,下调基因有31个;感染组胸腺上调基因有111个,下调基因有78个;感染组肝中上调基...  相似文献   

19.
为分离鉴定导致2017年江苏省盐城市樱桃谷鸭出现短喙、长舌、生长抑制以及死淘率迅速增加的病原,研究其基因遗传进化特点,探讨临床解决方案,用PCR方法,对这一地区3家养鸭场的发病鸭进行检测;对鹅细小病毒阳性样品进行病毒分离,并对其VP3基因进行扩增测序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从发病鸭中分离到3株可引起鸭短喙与矮小综合征的病毒,分别命名为YC1、SQ1、SQ2;3株病毒VP3基因与我国樱桃谷鸭发生的鸭源鹅细小病毒核苷酸同源性在99%以上,与番鸭中分离的短喙与矮小综合征病毒核苷酸同源性为95%~99%,与经典小鹅瘟核苷酸同源性也在95%以上。结果表明,这3家养鸭场暴发的短喙与矮小综合征均由新型鹅细小病毒感染所导致。该毒株与欧洲分离株的亲缘关系更近,提示这3株病毒可能通过引种传入我国,或者由欧洲分离株进化而来。  相似文献   

20.
新型鸭肝炎病毒的分离及初步鉴定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从北京和广西发病鸭群中分离到2株病毒,分别编号为B株和G株,病毒大小约40nm,无囊膜。血清中和试验表明,2株病毒为同一血清型,与1、3型鸭肝炎病毒和鸭瘟病毒无血清学相关性。人工感染试验表明,G株对雏鸭具有很强的致病性,可引起典型的鸭肝炎病变,但死亡率随雏鸭日龄的增长而明显下降;B株病毒不能致死正常雏鸭,但雏鸭经过环磷酰胺处理后,感染B株病毒可引起雏鸭死亡,死亡鸭肝肿胀、出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