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调查沙糖橘果实在打蜡后的品质变化,在桂林荔浦市选取3家规模较大的采后处理厂进行采样,进行损伤率调查和贮藏过程品质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带叶打蜡对果实的机械损伤较大,损伤率达10.8%-26.4%;果实的失重率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也在不断上升,第7 d失重率为2.07%-5.34%,第16 d为5.13%-10.41%,且经打蜡果实的失重低于只清洗未打蜡的果实;果实亮度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波动下降,经打蜡果实的亮度高于只清洗未打蜡的果实,在贮藏第16 d,经打蜡果实的亮度为58.77-60.77,只清洗未打蜡果实的亮度是56.77;可溶性固形物和还原糖含量在贮藏过程略有上升,在贮藏第31 d,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5.3%-17.1%,还原糖含量为41.18-57.71 g/L;可滴定酸和Vc含量在贮藏过程中波动下降,其中可滴定酸在贮藏31 d后下降0.04%-0.09%,VC含量下降1.57-9.42 mg/100ml。感官评价分析认为在处理后第31 d,经打蜡的果实有轻微异味,商品满意度为一般或一般稍差。综合损伤率、失重率和感官评价分析认为,经打蜡的沙糖橘果实销售期应控制在15 d以内。  相似文献   

2.
以树冠覆膜留树保鲜的沙糖橘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果实大小、留树保鲜时间对沙糖橘浮皮程度和果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果实大小和留树保鲜时间与浮皮程度显著正相关,即果实越大、留树保鲜时间越长,浮皮率越高、浮皮指数越大、浮皮程度越重;同一时期,不同大小级别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差异不显著,小果的可滴定酸含量高于或显著高于大果,固酸比低于或显著低于大果;随留树保鲜时间的延长,2S、S、M级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小幅上升趋势,L级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小幅波动,无明显增减趋势,2L级大果达到最高值后呈小幅下降趋势;不同大小等级果实的可滴定酸含量变化趋势一致,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3.
为寻找有效、安全的火龙果保鲜方法,探讨了热处理对采后火龙果低温贮藏期保鲜的影响。将采后的果实在46 ℃条件下进行不同的热处理时间(0min、10min、20min),然后于7 ℃条件下贮藏,每隔7d测定呼吸强度、腐烂率、失重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水量、可溶性固形物、还原糖、可滴定酸、pH值和Vc含量等生理指标。通过各项生理指标分析,以得到热处理的适宜时间。结果表明,热处理均能抑制贮藏期果实的呼吸强度,延缓腐烂率、失重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和pH值的增加,抑制含水量、可溶性固形物、还原糖、可滴定酸和Vc含量的降低,并且热处理20min的保鲜效果优于10min。因此,热处理20min对低温贮藏期火龙果保鲜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研究冬季不同树冠覆膜处理对W.默科特果实落果率及果实品质的影响。[方法]在11月中旬对长寿区龙河果园W.默科特植株采取3种不同的树冠和地面覆膜组合,统计和分析W.默科特果实的落果率和果实品质的差异。[结果]冬季树冠覆膜处理降低W.默科特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维生素C含量,但提高果实固酸比。对果实色泽有促进或延缓的作用;冬季树冠覆膜处理能够有效地降低W.默科特果实冬季落果率,其中地面反光膜 树冠覆膜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确定瓯柑合适的采摘期,为瓯柑的采收、贮藏和销售提供参考。设置了三个采收期,测定了不同采收期的果实贮藏过程中的腐烂率、失重率、总糖、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等指标。结果表明,采收期Ⅰ的果实腐烂率和失重率较低,总糖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低,酸含量高;采收期Ⅲ的果实品质较好,但在贮藏中果实腐烂率高,果实容易失水干枯;采收期Ⅱ的果实,贮藏结束后果实腐烂率低,无干枯果,总糖含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都高,总酸含量低,果实外观品质和口感好,并在常温贮藏中保持了较好的品质、耐贮性以及商品价值,因此认为采收期2(11月下旬)为瓯柑最适宜的采收期。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出防治沙糖橘采后腐烂的高效低毒杀菌剂,本实验分析测定了咪鲜胺、抑霉唑、嘧菌酯、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和甲基硫菌灵6种化学杀菌剂对沙糖橘采后腐烂率、失重率、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以及其在果皮、全果和果肉中的残留量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咪鲜胺、抑霉唑、嘧菌酯和甲基硫菌灵可有效防治沙糖橘采后腐烂。药剂处理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果实失重率以及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根据GB 2763-2016规定,在柑橘中咪鲜胺、抑霉唑、嘧菌酯和苯醚甲环唑的最大限量分别为5 mg/kg、5 mg/kg、1 mg/kg和0.2 mg/kg。吡唑醚菌酯和甲基硫菌灵参照葡萄中的最大限量分别是2 mg/kg 和3 mg/kg。经抑霉唑、嘧菌酯和甲基硫菌灵处理的沙糖橘,在处理后第3 d果皮、全果和果肉中杀菌剂残留量低于最高限量。经咪鲜胺和吡唑醚菌酯乳油处理的果实,在处理后第3 d果皮中药剂残留量高于限量,全果和果肉中药剂残留量低于限量。经苯醚甲环唑处理的果实在处理后第3 d果皮和全果中残留量高于限值,果肉中残留量低于限值。  相似文献   

7.
探讨不同采后处理方式对普通冰糖橙贮藏期间果实品质的影响,为普通冰糖橙果实采后的科学处理和贮藏保鲜提供理论依据。以成熟普通冰糖橙果实为试验材料,分别采用BC蜡液(BC)和聚乙烯薄膜单果包装(TD)处理,常温贮藏。对处理后的果实在不同时间节点检测果实腐烂率、失重率、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等指标;同时对皱缩度、风味和总体满意度等指标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贮藏60 d后,BC和TD处理均能显著降低果实腐烂率和失重率,并且可以延缓果实硬度的下降;常温贮藏中后期,BC处理可以明显提高果实亮度;整个贮藏过程中,处理和对照之间的固酸比差异不显著;贮藏60 d后,BC和TD处理的果实总体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综合结果可知,BC蜡液和聚乙烯薄膜单果包装对减少普通冰糖橙果实腐烂率和保持果实新鲜度效果均较好。  相似文献   

8.
正据《北方园艺》2016年第8期《不同浓度二氧化氯对无花果流通过程中贮藏品质的影响》(作者张冬梅等)报道:为改进和完善无花果采后贮藏保鲜技术,以"布兰瑞克"无花果为试材,采用二氧化氯处理方法,于浓度为20、40、80 mg/L的ClO_2溶液中处理,模拟低温运输状态并于自然温度状态下模拟果实货架期后,测定果实硬度、腐烂率、失重率、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可滴定酸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通过不同浓度的二氧化氯处理,无花果的硬度、失重率、可滴定酸含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金柑在留树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规律以及树冠覆膜对金柑果实品质的影响。本研究对经树冠覆膜和未覆膜的金柑进行了色泽、可溶性固形物、糖、可滴定酸以及Vc等含量的连续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在留树贮藏过程中金柑果皮亮度(L)、着色强度(C)降低,色差指数a、b和H较稳定,全糖、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上升,Vc含量在留树贮藏后期略有下降,固酸比和糖酸比在贮藏前期下降明显后期趋于稳定。与对照相比,树冠覆膜可增加果皮色差指数a值和C值,可提高果实全糖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可滴定酸和Vc含量,提高固酸比和糖酸比。  相似文献   

10.
摘要:为了开发南丰蜜桔的保鲜新技术,以‘97-1’南丰蜜桔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桂枝提取液与羧甲基纤维素(CMC)、蔗糖酯、柠檬酸及丙酸钙制成可食性复合涂膜对南丰蜜桔在冷藏(5± 1℃)条件下保鲜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桂枝复合涂膜处理能显著降低南丰蜜桔果实采后腐烂和水分损失,延缓果实可溶性固形物、抗坏血酸、可滴定酸和总糖含量的下降,在贮藏第90天时复合涂膜和对照的腐烂率分别为5%和10.44%,失重率分别为4.69%和6.24%,复合涂膜和对照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抗坏血酸和总糖分别为16.90%和15.63%、1.15%和0.96%、27.83mg/100g和26.55mg/100g及14.09%和11.97%;桂枝复合涂膜处理还能保持较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抑制丙二醛(MDA)的生成从而延缓果实衰老。与CMC涂膜处理相比,桂枝复合涂膜可以显著降低南丰蜜桔果实的腐烂率,对果实品质无显著性影响,在贮藏后期能提高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说明了桂枝提取液复合涂膜用于南丰蜜桔的保鲜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1.
正据《北方园艺》2016年第17期《桂枝和丁香提取液对南丰蜜桔采后贮藏品质的影响》(作者高阳等)报道,为研究桂枝和丁香提取液处理对冷藏[(5±1)℃]条件下的南丰蜜桔果实品质的影响,以"97-1"南丰蜜桔为试材,对处理过后的果实的贮藏效果及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总糖含量等果实品质以及果实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桂枝和丁香提取液处理均能显著减少柑桔果实采后失重和腐烂,延缓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维生素C和  相似文献   

12.
研究不同浓度的外源褪黑素对‘红地球’葡萄采后品质的影响,为葡萄保鲜技术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以‘红地球’葡萄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浓度0μmol/L(ck)、50μmol/L(T1)、100μmol/L(T2)、200μmol/L(T3)、400μmol/L(T4)的外源褪黑素浸泡‘红地球’葡萄果实0.5 h,常温贮藏,测定果实的失重率、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可滴定酸、Vc、PPO、POD、MDA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贮藏到第16 d时,ck组霉变严重,失重率达到35.4%,而外源褪黑素处理组均只有轻微霉点,失重率为23.8%~33.2%,且可溶性糖、MDA、PPO、POD含量均显著低于ck组;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Vc等含量均显著高于ck组。说明外源褪黑素延缓‘红地球’葡萄在贮藏过程中因氧化而引起的果实霉变,维持葡萄果实储藏期间的品质,保持果实良好的口感,其中,以浓度为100 μmol/L的外源褪黑素贮藏保鲜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
以秋姬李为试材,研究果园铺设反光膜对不同成熟期秋姬李果实色泽、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Vc、类黄酮、总酚和花色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可促进李果实提前转色,覆膜后30d可显著提高果皮颜色,随着果实的发育成熟,果实亮度降低,但果实颜色加深。覆膜可显著提高秋姬李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固酸比,花色苷和总酚含量,随着果实的发育成熟,对果实的可滴定酸和类黄酮含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北京地区的‘红香酥梨’为试材,研究了3个采收期果实在20℃常温贮藏过程中呼吸强度、乙烯释放量、组织膜透性、果皮色泽、果肉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Vc含量以及果实腐烂等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采收期推迟,果实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量的峰值出现的时间提前;采收越晚,果肉和果心的相对电导率越高。9月1日(盛花期后138天)采收的果实,果肉硬度、TA和Vc含量保持较高,但单果重低,果面着色差,果皮的膜透性强;9月19日(盛花期后156天)采收的果实,SSC和固酸比高,果皮颜色亮(L值高)、着色好,但贮藏后期,果实Vc含量下降明显,腐烂率较高,贮藏时间短。9月10日(盛花期后147天)采收的果实(种子颜色3/4左右变褐、SSC为 11.04%、果肉硬度6.36kg/cm2),能保持果实相对较高的硬度、Vc含量和固酸比,口感较好,贮藏30天时,果实腐烂率相对较低,贮藏效果最好,商品性最高,可以作为红香酥梨长期贮藏最适宜的采收期。  相似文献   

15.
以‘石硖’龙眼为试材,研究常温下龙眼果实整穗贮藏和单粒贮藏期间一些生理指标变化,为龙眼采后保鲜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常温贮藏条件下,整穗贮藏加快了果皮水分散失,但减缓了果肉自溶速率,缓解了果面L值、维生素C含量下降,两种贮藏方式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略有增加,整穗穗贮藏的果实可滴定酸含量高于单粒贮藏。总体而言,整穗贮藏保鲜效果优于单粒贮藏。  相似文献   

16.
为了摸清留树沃柑果实品质的变化,掌握其成熟期,探讨在桂林的适宜采收期,笔者于2017年和2018年连续两年对不同采收期留树沃柑果实进行了理化性状分析。结果发现,随着果实的成熟,沃柑果实1月下旬开始退酸,2月中旬前,果皮呈橙黄色,风味甜脆,可滴定酸含量较高,可溶性固形物、全糖含量和糖酸比均较低;2月下旬至4月上旬,果皮呈橙红色,甜脆、化渣,风味浓,可滴定酸含量降至较低稳定水平,可溶性固形物、全糖含量和糖酸比呈现递增或先增后降的趋势,但三者在这期间均保持在较高水平,Vc含量呈现降低趋势;4月中下旬以后,果皮呈橙黄色,味甜偏淡,部分汁胞出现粒化现象,不化渣。正常年份,建议桂林沃柑的采收期在2月下旬至4月上旬较为适宜,根据市场供求情况,分期、分批采收。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明晚熟柚类良种徐家白柚的适宜采收期和耐贮性,本试验对该品种不同采收期果实品质和贮藏100天和160天的果实理化指标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感官评价。结果表明:徐家白柚最佳采收时间为12月下旬,此时固酸比为15.18。徐家白柚果实贮藏100天可溶性固形物和固酸比变化不大,失水率仅18.88%,好果率为100%,果面光滑,内质优,风味佳,商品性好;贮藏160天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略有所下降,但可滴定酸含量显著减少,Vc含量也有所下降,部份果实果肉有酒腐味,食用价值大大下降,好果率仅66%。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茉莉酸甲酯对蓝莓贮藏品质的的影响。通过采后用不同浓度的茉莉酸甲酯处理蓝莓,在(0.5±0.5)℃冷藏条件下研究蓝莓生理品质变化,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处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采后用茉莉酸甲酯处理均能不同程度低降低果实的腐烂率、呼吸强度及相对电导率,延缓蓝莓鲜果的硬度、VC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花色苷含量及总酚含量的降低,降低蓝莓蓝莓果实PG活性和LOX活性。另外,主成分分析表明经过茉莉酸甲酯处理的蓝莓综合得分明显高于对照处理,并且300 μmol/L 茉莉酸甲酯处理的样品综合得分最高。因此,采后用300 μmol/L 茉莉酸甲酯对蓝莓果实的贮藏效果最好,能有效保持蓝莓的贮藏品质。  相似文献   

19.
探索自修复多层液膜处理采前涂膜处理对采后桂热82号芒果果实品质及保鲜效果的影响,为芒果采后的贮藏保鲜提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指导。以桂热82号为材料,于采前30 d对芒果果实进行以下处理,1% 壳聚糖浸涂(CTS)、自修复多层液膜浸涂(SMCM),以清水处理为对照,探讨这两种保鲜方式对芒果采后果实品质及保鲜的效应。结果说明,SMCM处理对芒果的果实品质和采后保鲜效应更好。SMCM处理可以抑制芒果腐烂率、失重率、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的上升,延缓芒果硬度、可滴定酸(TA)、可溶性糖(SSC)及VC含量的下降,更好的维持了芒果的果实品质,除此以外,其还抑制丙二醛(MDA)含量、多酚氧化酶(PPO)酶活性的上升,降低了膜脂系统的伤害,提高了芒果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提高了芒果的抗氧化能力,对芒果的采后保鲜效应具有积极作用。因此,SMCM采前处理能较好的保持采后芒果果实的品质,减少膜脂系统损害、提高果实抗氧化能力,提高了芒果的采后保鲜效应,可用于芒果采后保鲜。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究1-甲基环丙烯(1-MCP)处理对‘金艳’猕猴桃果实采后贮藏效果和品质的影响,为‘金艳’猕猴桃采后贮藏保鲜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金艳’猕猴桃果实为试材,采用1 μL/L 1-MCP熏蒸处理12 h,将果实置于常温(20±1℃)贮藏,不做处理为对照组,比较分析1-MCP处理对‘金艳’猕猴桃贮藏期间果实品质及抗氧化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MCP处理能有效延缓猕猴桃果实硬度的下降,降低呼吸强度,延缓可滴定酸(TA)和维生素C(Vc)含量的降低,延缓可溶性固形物(SSC)和可溶性糖含量的上升,同时1-MCP处理显著提高了果实贮藏期间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等抗氧化酶活性,抑制了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和H2O2含量的上升,保持了较高的总酚含量从而维持果实较好的贮藏品质,延长贮藏时间。在金艳猕猴桃果实贮藏期间,1-MCP处理能有效延缓果实后熟软化,同时提高果实抗氧化能力,维持较高果实品质,从而达到较好的贮藏保鲜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