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了解不同地区、不同部位羊驼毛品质的差异,为羊驼选育及羊驼毛生产提供参考数据。采集新疆野生动物园、新疆阿勒泰、新疆阿克苏、山西、天津地区羊驼颌、颈、肩、侧、股、背、腹部位共636份毛样,进行平均纤维直径、毛丛长度、净毛率、单纤维强力、有髓毛含量、无髓毛含量等性状的测定,分析不同地区及不同部位毛品质性状的差异,并进行最小二乘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羊驼毛平均纤维直径、白度、亮度、原毛油脂含量、净毛率、毛丛自然长度、单纤维强力、断裂伸长百分比、有髓毛含量、无髓毛含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不同取样部位羊驼毛纤维直径、原毛油脂含量、毛丛自然长度、单纤维强力、含杂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无髓毛含量和有髓毛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以羊驼毛细度越细毛品质越优为准,结合单纤维强力、毛丛自然长度等性状,羊驼不同部位的毛纤维质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背、侧、股、肩、颈、颌及腹部。在育种中可将提高无髓毛含量作为新疆羊驼毛细度的选育目标,将提高净毛率和单纤维强力作为山西、天津羊驼毛育种方向,同时可考虑提高羊驼颈、颌、腹部的无髓毛含量,以提高羊驼整体毛品质水平。  相似文献   

2.
试验旨在研究阿克苏地区引进羊驼的毛绒品质现状。采用相关方法标准对新疆阿克苏地区塔格拉克牧场引进的158只羊驼进行平均纤维直径、毛丛自然长度、净毛率、单纤维强力、原毛油脂含量及卷曲指标的测定,统计分析性别、年龄、被毛颜色对测定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阿克苏地区引进羊驼毛平均纤维直径23.36 μm,毛丛自然长度106.14 mm,净毛率80.90%,断裂强力8.04 cN,断裂伸长百分比40.11%,原毛油脂含量2.08%,卷曲6.70个/2.5 cm。不同性别的羊驼毛丛自然长度、净毛率、原毛油脂含量差异显著(P<0.05);不同年龄的羊驼纤维直径、毛丛自然长度、断裂强力及原毛油脂含量差异显著(P<0.05);不同被毛颜色的羊驼毛丛自然长度、纤维直径、原毛油脂含量及卷曲差异显著(P<0.05)。综上可知,阿克苏地区引进的羊驼在纤维直径、毛丛自然长度方面较优良,且性别、年龄、被毛颜色对羊驼毛纤维遗传性状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试验旨在研究阿克苏地区引进羊驼的毛绒品质现状。采用相关方法标准对新疆阿克苏地区塔格拉克牧场引进的158只羊驼进行平均纤维直径、毛丛自然长度、净毛率、单纤维强力、原毛油脂含量及卷曲指标的测定,统计分析性别、年龄、被毛颜色对测定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阿克苏地区引进羊驼毛平均纤维直径23.36μm,毛丛自然长度106.14mm,净毛率80.90%,断裂强力8.04cN,断裂伸长百分比40.11%,原毛油脂含量2.08%,卷曲6.70个/2.5cm。不同性别的羊驼毛丛自然长度、净毛率、原毛油脂含量差异显著(P0.05);不同年龄的羊驼纤维直径、毛丛自然长度、断裂强力及原毛油脂含量差异显著(P0.05);不同被毛颜色的羊驼毛丛自然长度、纤维直径、原毛油脂含量及卷曲差异显著(P0.05)。综上可知,阿克苏地区引进的羊驼在纤维直径、毛丛自然长度方面较优良,且性别、年龄、被毛颜色对羊驼毛纤维遗传性状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论文分析了阿勒泰羊毛绒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为有效指导提高阿勒泰羊的生产性能提供科学依据。对313只个体的毛样进行绒毛纤维直径、直径标准差、直径变异系数、洗净率、含绒率、绒毛白度、光泽度、黄度、舒适度等测定;采用SAS9.1软件分析年龄、羊场及其互作效应对阿勒泰羊绒毛性状的影响,进而明确各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年龄因素对阿勒泰羊绒毛平均纤维直径性状影响极显著(P0.01),对纤维直径变异系数、舒适度影响显著(P0.05);羊场对绒毛直径变异系数、白度、光泽度的影响显著(P0.05)。绒毛纤维直径与直径标准差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洗净率、黄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舒适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相关系数达到-0.906,与含绒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直径变异系数、白度、光泽度之间没有显著相关(P0.05);直径标准差与直径变异系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舒适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黄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直径变异系数与洗净率、黄度、舒适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洗净率与含绒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绒毛白度与光泽度大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达到0.995,与黄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绒毛光泽度与黄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本研究的结果为阿勒泰羊毛绒品质评定以及优良种畜选育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羊驼不同部位毛性状的差异性及取样部位与羊驼毛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实验选取天津羊驼养殖场30只周岁母羊驼,分别从颈、肩、侧、股、背、腹6个体表部位共采集180份毛样,测定纤维直径、长度、单纤维强力、断裂伸长率、无髓毛含量、有髓毛含量,并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各性状均符合正态分布,且背部毛最细(20.92μm),肩部毛丛最长(128.83 mm),腹部单纤维强力最大(6.12 cN),背部无髓毛含量最多(67.02%);相关性分析发现羊驼毛各部位间的纤维直径与长度均呈正相关,纤维直径与无髓毛含量均呈负相关,与有髓无髓毛比均呈正相关,毛丛长度与有髓无髓毛比呈正相关;而多重比较显示背部、侧部和肩部的羊驼毛较优质,综合品质较好,因此在育种工作中应加强对羊驼背部、侧部和肩部的驼毛进行选育;同时考虑对羊驼毛细度、长度和无髓毛进行选择,达到平衡育种,可能提高羊驼全身毛品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旨在通过研究黑素皮质素受体1(MC1R)在羊驼皮肤组织中的定位与表达,探讨其在羊驼毛色形成中的作用机制及与毛色的相关性。选用成年白色羊驼与棕色羊驼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对MC1R在羊驼皮肤中的表达进行定位和定量分析。结果,(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C1R蛋白在白色和棕色羊驼皮肤表皮、毛囊周围外根鞘组织、毛乳头以及毛球周围都呈阳性着色。在棕色羊驼,阳性表达部位主要分布于毛球顶部及表皮,呈强阳性着色。在白色羊驼,阳性表达部位主要在外根鞘及表皮,毛球部表达呈弱阳性。MC1R在棕色羊驼皮肤组织中极显著表达(P<0.01)。(2)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羊驼皮肤组织粗蛋白提取物中存在分子量约35ku与兔抗MC1R多克隆抗体发生免疫阳性反应的蛋白条带,且棕色羊驼平均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白色羊驼,差异极显著(P<0.01)。MC1R在羊驼皮肤组织中的定位与表达量的不同与羊驼毛色表型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β-catenin在不同毛色羊驼皮肤中的表达和定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旨在研究β-catenin在不同毛色羊驼皮肤中的表达和定位,探索其与毛色的关系。以成年白色和棕色羊驼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β-catenin在白色和棕色羊驼皮肤中mRNA、蛋白表达水平和定位进行研究。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β-catenin在棕色羊驼皮肤组织中的相对基因表达量是白色羊驼皮肤组织的1.662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羊驼皮肤组织粗蛋白提取物中存在分子量约85 ku与兔抗β-catenin多克隆抗体发生免疫阳性反应的蛋白条带,棕色羊驼平均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白色羊驼;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β-catenin在羊驼皮肤的表皮、毛乳头、毛根鞘和皮脂腺中表达,根据光密度值得出,除皮脂腺之外,在表皮、毛乳头和毛根鞘的表达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提示β-catenin在白色和棕色羊驼皮肤组织中定位以及表达的差异,表明β-catenin参与毛色形成。  相似文献   

8.
测定中国美利奴羊超细型羊毛理化性能,并与主要经济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运用灰色理论评估不同品系羊毛品质。研究结果表明,超细型羊羊毛纤维直径极显著低于其它品系(P<0.01);弯曲数显著提高(P<0.05);纤维直径与其它各性状间均不相关(P>0.05);毛丛长度增加,净毛量随之增加(P<0.05);弯曲数增加,抗压缩弹性增强(P<0.01);净毛光泽度、白度、黄度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超细型羊毛综合品质优良,在本品种内品质较高。  相似文献   

9.
Wnt3a在不同毛色羊驼皮肤中的表达和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旨在探索Wnt3a在羊驼皮肤中的表达与定位.以不同毛色的成年羊驼为研究对象,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不同毛色羊驼皮肤Wnt3a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并运用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组织化学法对Wnt3a蛋白在不同毛色羊驼皮肤中进行表达和定位研究.结果: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棕色羊驼中Wnt3a mRNA相对表达量是白色羊驼的2.9702倍;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羊驼皮肤组织组蛋白提取物中存在相对分子质量约39 ku的产物,棕色羊驼皮肤平均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白色羊驼;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Wnt3a在羊驼皮肤毛囊的根鞘和毛球部呈阳性表达,根据光密度值分析得出Wnt3a在棕色和白色羊驼毛囊中的表达差异显著(P<0.05).通过以上研究显示Wnt3a可能与羊驼毛色形成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蛋白酶激活受体-2(Protease-activated receptor-2,PAR-2)是表达于角质化细胞的膜受体蛋白之一,经证实参与黑色素颗粒的胞间转运,本文通过分析PAR-2基因在不同毛色羊驼皮肤组织中的mRNA转录水平,以期从色素颗粒转运角度研究羊驼不同颜色被毛形成机制。以4头成年白色羊驼和4头棕色羊驼为研究对象,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PAR-2在白色和棕色羊驼皮肤中的mRNA表达水平进行研究。结果显示,PAR-2基因mRNA在棕色羊驼皮肤组织中的相对基因表达量是白色羊驼的2.43倍。结果提示,PAR-2基因mRNA在白色和棕色羊驼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差异表明:毛囊黑色素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间色素颗粒转运水平是羊驼不同被毛颜色形成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羊毛纤维直径、细度标准差与细度离散是体现毛细度的重要参数。以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军垦型)超细毛品系、A品系、B品系、毛用多胎品系和肉用多胎品系为试验对象,测定毛纤维直径、细度标准差和细度离散系数,分析各品系羊毛细度特点并作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超细毛品系羊毛纤维直径最小,其毛纤维直径、细度标准差和细度离散系数显著低于其它品系(P〈0.05)。毛纤维直径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变大,细度标准差和细度离散随着年龄的增加变化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毛纤维直径与年龄及细度标准差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细度标准差与细度离散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说明纤维直径越小,细度标准差越小,毛品质越好,各品系羊的毛细度特点与培育目标一致,其中,超细毛品系羊毛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12.
羊驼毛纤维颜色丰富,具有22种天然色,与其他哺乳动物一样,主要由遗传基因决定。掌握控制羊驼毛色基因的改变,可以有效地控制羊驼毛色的转变。哺乳动物的毛色表型与动物体内黑色素的种类、数量、合成及分布有关。在羊驼皮肤组织中,Agouti基因、MC1R基因、酪氨酸酶基因家族、KIT基因、AIF基因、β-catenin基因、Wnt3α基因、Mitf-M基因、EDNRA基因、EDNRB基因、CDK5基因、PRS5基因、P基因及花斑突变都参与羊驼毛色的形成与调控。综述了羊驼毛色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年龄、性别、出生类型、哺育类型、剪毛季节对安哥拉山羊被毛品质(毛丛长度、产毛量、净毛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剪毛季节对安哥拉山羊被毛品质的影响极显著(P0.01),年龄对毛丛长度影响极显著(P0.01),出生类型、哺育类型对毛丛长度的影响显著(P0.05),年龄对产毛量和净毛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哺育类型与剪毛季节的互作对净毛量和产毛量的影响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  相似文献   

14.
MC1R与Slc7a11基因多态性与哈萨克羊毛色相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集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4种不同被毛颜色2~3周岁的220只哈萨克母羊血样用于提取DNA,其中黑色被毛羊52只,棕色被毛羊52只,青灰色被毛羊59只,白色被毛羊57只;并采集绵羊左侧肩胛皮肤样本,每种毛色各10个,用于组织形态学观察。本研究运用PCR-SSCP技术及测序技术对MC1R基因及Slc7a11基因多态性及其对哈萨克羊毛色的影响进行研究。运用皮肤样本制作切片用于不同毛色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MC1R基因突变位点在白色和棕色被毛群体中,只存在BB基因型;而在黑色和青灰色被毛群体中,存在AA、AB和BB 3种基因型;且AB基因型均为优势基因型,A等位基因为优势等位基因。由组织形态学观察可知,黑色和青灰色被毛组织毛囊分布极为相似,毛囊分布稀疏且皮脂腺发达;棕色被毛最具特色,毛囊丛分布明显,皮脂腺分布不发达;白色被毛毛囊分布最为密集,且皮脂腺分布密集并且最为发达。经χ~2检验,MC1R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在4种毛色羊中的分布差异极显著(P0.01)。Slc7a11基因位点在伊犁哈萨克羊群体中发现其不存在多态性。  相似文献   

15.
内皮素受体B在不同毛色羊驼皮肤中的表达与定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内皮素受体B(endothelin recepter B,EDNRB)在羊驼皮肤中的表达与定位,以及在不同毛色中的差异比较,探讨其在羊驼毛色形成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以不同毛色的成年羊驼为研究对象,用RT-PCR法检测EDNRB基因在不同毛色皮肤中的表达,并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不同毛色羊驼皮肤EDNRB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对EDNRB在羊驼皮肤中的表达进行定位和半定量分析。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棕色羊驼中EDNRB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是白色羊驼的2.1651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EDNRB蛋白在棕色组的表达显著高于白毛组(P0.05);免疫组化试验结果显示,EDNRB在羊驼皮肤的毛乳头、毛根鞘及表皮细胞中均有表达,且在棕色皮肤组织中显著表达(P0.05)。试验结果提示,EDNRB与羊驼黑色素细胞的活动密切相关,并参与了羊驼毛色和肤色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对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sGC)在棕色和白色羊驼皮肤中的表达差异进行了研究,以探讨sGC在羊驼皮肤中的作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sGC在棕色羊驼皮肤中的相对表达量较低,是其在白色羊驼皮肤中的表达量的0.16倍,且差异极显著(P<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在羊驼皮肤总蛋白中含有与兔多克隆抗体发生免疫阳性反应的条带,在棕色皮肤中的反应阳性弱于白色皮肤,且差异极显著(P<0.0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表明,sGC免疫阳性主要分布在白色羊驼皮肤毛囊的毛球上方细胞及细胞间质,而在棕色羊驼皮肤毛囊中,sGC免疫阳性主要分布在毛球底部和外根鞘细胞及细胞间质。结果提示sGC参与羊驼毛色形成。  相似文献   

17.
为了测定13种大毛细皮类动物毛纤维物理性能指标,试验采用测定其强力、伸长率、长度、细度及细度离散等方法,对毛纤维物理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动物种类毛纤维之间的强力、伸长率、长度、细度及细度离散等物理性能指标差异极显著(P0.01),同一动物种类不同动物品种毛纤维之间的强力、伸长率、长度、细度及细度离散等物理性能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同一动物品种的针毛和绒毛之间的强力、伸长率、长度、细度及细度离散等物理性能指标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8.
对青海加什科羊羊毛纤维的物理性能进行了分析,并与青海半细毛羊、青海细毛羊毛纤维的物理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青海加什科羊羊毛呈毛丛结构,整齐度高,毛纤维各项物理性能较好,长度较长,伸直长度成年羊平均14.0~16.0 cm,长于青海毛肉兼用半细毛羊,也长于青海细毛羊,侧部长度与股部长度差异显著(P0.05),性别间各部位差异极显著(P0.01);青海加什科羊羊毛细度品质支数50~58支,侧部细度与股部细度差异不显著(P0.05),性别间各部位也差异不显著(P0.05);青海加什科羊羊毛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率均介于青海半细毛和青海细毛羊之间,断裂强力侧部与股部间差异不显著(P0.05),断裂伸长率侧部与股部间差异也不显著(P0.05);青海加什科羊羊毛净毛率较高,均超过青海半细毛羊及青海细毛羊。  相似文献   

19.
许艳丽  胡昕  邢巍婷  张敏  王乐 《中国畜牧兽医》2017,44(10):2980-2986
本试验采用相关国家方法标准对321只羊驼毛绒样品开展了纤维细度及单纤维强力参数的检测,旨在分析羊驼毛纤维细度、单纤维强力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羊驼侧部毛纤维平均细度为24.30 μm,细度主体范围为18.01~27.00 μm,占样本总量的72%;平均纤维强力为8.31 cN,主体范围为5.01~11.00 cN,占样本总量的88%,说明羊驼毛整体细度较细,强力可满足纺织加工要求。羊驼毛细度和单纤维强力相关性分析发现,不同性别、年龄的羊驼颈部、肩部、股部、腹部、侧部、背部6个不同部位细度、单纤维强力都反映为背部最细,单纤维强力最小,腹部细度最粗,单纤维强力最大;另外,从羊驼毛不同细度区间对应单纤维强力分布也可看出,羊驼毛的单纤维强力值越大其细度值越大,反之越小;除此之外,不同性别、年龄的羊驼毛细度对应单纤维强力也呈正相关,成年羊驼毛细度粗于周岁羊驼,公羊驼毛细度粗于母羊驼,成年羊驼单纤维强力大于周岁羊驼,公羊驼单纤维强力大于母羊驼。综合以上结果,说明羊驼毛细度与单纤维强力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旨在探究滩羊二毛期羊毛性状及其相关性,采集出生当天(初生期)及30~40日龄(二毛期)的滩羊样本各511个,其中公羊260只,母羊251只,分别测定初生期和二毛期羊毛的侧部毛长和侧部弯曲数;并分析了二毛期两型毛和绒毛的平均纤维直径(MFD)、平均纤维曲率(MFC)、毛纤维直径变异系数(CVFD)和毛纤维直径标准差(FDSD),对羊毛性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及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初生期滩羊羊毛侧部弯曲数和初生期侧部毛长呈极显著中等正相关(r=0.410,P<0.001);初生期侧部弯曲数和二毛期侧部弯曲数间存在极显著中等正相关(r=0.618,P<0.001);两型毛FDSD与CVFD间呈极显著强正相关(r=0.796,P<0.001),绒毛FDSD与CVFD间极显著强正相关(r=0.942,P<0.001);两型毛MFD与FDSD呈极显著中等正相关(r=0.511,P<0.001),绒毛MFD与FDSD呈极显著中等正相关(r=0.660,P<0.001);绒毛MFD与CVFD呈极显著中等正相关(r=0.410,P<0.001),两型毛MFD与CVFD呈显著弱负相关(r=―0.106,P<0.05);绒毛MFD和MFC间呈极显著中等负相关(r=―0.497,P<0.001),两型毛MFD和MFC间呈弱正相关,相关性不显著(r=0.011,P>0.05)。本试验首次大规模检测了滩羊二毛期羊毛的性状指标,确定了各指标间的相关关系,为滩羊裘皮性状的选育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