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不同禽源大肠埃希菌中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情况及耐药基因gyrA的分布和突变特征。采用K-B药敏纸片法、gyrA基因的PCR扩增,对9株大肠埃希菌进行喹诺酮类药物试验,并将gyrA基因的PCR产物测序,对测序结果采用DNA MAN、DNA Star、MEGA6等软件分析。药敏试验结果表明,C1、C2、C3菌株对左氧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敏感,D1、D2、D3、B1、B2和B3菌株对左氧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均表现为耐药和中介;gyrA基因的测序结果表明,除B1菌株有1处核苷酸突变位点和B2菌株有14处核苷酸突变位点;B2菌株gyrA基因的氨基酸突变发生在87位Ile→Val替代、101位Leu→Met替代、102位Ala→Ser替代、129位Lys→Gln替代。9株禽源大肠埃希菌的同源性和进化树分析表明,不同禽源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大肠埃希菌菌株中B2菌株gyrA基因与其他9株菌株相比,同源性在90%左右,进化树不在一个分支上,研究中的B2菌株将为大肠埃希菌的氟喹诺酮类耐药机制的研究提供候选菌株。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动物源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情况及其与gyrA基因突变的联系,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200株猪鸡源大肠埃希菌对恩诺沙星和氧氟沙星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对大肠埃希菌的gyrA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产物进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检测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200株动物源大肠埃希菌对恩诺沙星和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44.5%和41.0%;144株大肠埃希菌gyrA基因产物的DHPLC图谱有异常峰型,即核苷酸突变率为72.0%;测序证实gyrA基因存在5个突变位点,其中2个位点的突变可导致Ser83→Leu和Asp87→Asn/Tyr,突变率分别为54.0%和24.0%,其余3个位点为同义突变点;结合恩诺沙星耐药情况可知,敏感菌株gyrA基因的氨基酸突变率最低(18.5%),其次为中介菌株(56.5%),耐药菌株最高(78.6%),氧氟沙星测试结果与此趋势一致。由此可知动物源大肠埃希菌gyrA基因突变引起的氨基酸替代与氟喹诺酮耐药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3.
旨在了解猪链球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与parC、gyrA基因突变的相关性,通过微量稀释法测定34株猪链球菌对4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MIC值,采用PCR方法扩增并测序分析了临床分离的猪链球菌对氟唪诺酮类约物10株耐药株和9株敏感株的parC和gyrA基因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s).在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菌株parC基因QRDRs发生Ser79→Phe、Arg 87→Leu的氨基酸突变,在4株高度耐药菌株gyrA基因QRDRs发生Arg66→Ser,Ser81→Arg氨基酸突变;当菌株对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时,parC和gyrA基因的QRDR区均未有突变;而当MIC≥32 μg·L-1 时,parC的氨基酸发生了 Ser79→Phe的突变,同时发生gyrA氨基酸Arg66→Ser,Set81→Arg突变.结果表明,猪链球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低水平类耐药是由parC单一位点突变引起,而高水平耐药是由parC和gyrA双位点突变引起.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氟喹诺酮耐药性与gyrA、gyrB突变的关系,本研究对氟喹诺酮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耐药诱导,获得一系列不同氟喹诺酮耐药水平的人工诱导耐药菌,应用PCR扩增野生菌和人工诱导菌的gyrA、gyrB基因并测序,经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氟喹诺酮耐药菌的gyrB基因无突变,氟喹诺酮耐药菌的gyrA有Ser85→Leu和Ser84→Pro的突变。实验结果表明:gyrA突变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氟喹诺酮耐药水平增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鸭疫里默氏菌的gyrA基因的检测与变异位点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喹诺酮类药物的广泛应用,尤其是一些养殖场的盲目滥用和超量服用,导致耐药菌株不断出现。关于耐药的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细菌在其螺旋酶gyrA基因的喹诺酮类药物决定区(QRDR)的突变热点已有很多报道,这些菌株的突变热点相对于大肠杆菌来说,发生在第83位和87位的氨基酸上。到目前为止,鸭疫里默氏菌螺旋酶gyrA基因还是未知的,其耐药基因的突变更没有报道。本试验测出了鸭疫里默氏菌gyrA的部分基因,找到了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菌株的基因突变热点和突变规律。为以后研究鸭疫里默氏菌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近年来鸭源鸡杆菌(Gallibacterium anatis)的药物敏感性及其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以204株G.anatis为对象,选取11种抗菌药,用纸片法检测其药物敏感性,随后从中随机选取30株进行gyrA、parC基因的PCR扩增和测序,并分析喹诺酮耐药决定区编码氨基酸的突变情况。结果显示,试验菌株对复方新诺明、四环素、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达86.76%以上,对头孢曲松与头孢噻肟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11.27%和7.35%;99.02%的菌株耐3种以上药物,92.16%的菌株耐6种以上药物,其中有6株对11种药物全部耐药;30株G.anatis全部扩增出parC基因,其中22株扩增出gyrA基因,GyrA亚基存在Ser83→Phe、Asp87→Ala/Tyr/Asn和Asp139→Tyr 3个位点氨基酸置换,ParC亚基存在Thr84→Ile、Glu88→Gly、Ala94→Val和Gly179→Val 4个位点氨基酸置换,敏感菌株不存在氨基酸位点突变,中度敏感菌株发生了3处氨基酸的替换,94.7%的耐药菌株发生了4处及以上氨基酸位点的置换。结果表明,G.anat...  相似文献   

7.
利用PCR结合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快速检测大肠埃希菌喹诺酮耐药决定区gyrA基因和gyrB基因突变。方法:对22株喹诺酮耐药大肠埃希菌进行2种基因的PCR扩增,产物经DNA杂交形成同源和异源双链后进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和序列测定。结果:20株试验菌gyrA基因出现异常峰型,14株试验菌gyrB基因出现异常峰型。测序证实所有异常峰型的样本均存在突变位点,正常单峰则无突变位点。其中gyrA基因存在Ser83Leu和Asp87Asn突变,突变率分别为90.9%和86.4%;gyrB基因存在Glu185Asp突变,突变率为4.5%,两种基因均存在多个位点的同义突变。结论:DHPLC方法可用于快速检测大肠埃希菌gyrA和gyrB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8.
15株动物源性耐氟喹诺酮类药物大肠杆菌进行PCR检测、测序、WDNASIS软件分析gyrA基因中的氟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AcrA以及编码与质粒介导的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相关的qnrA、qnrB、qnrS、qepA和aac(6′)-Ib-cr基因。结果表明,15株耐药菌中,QRDR基因在其编码第72、75、83位或第87位氨基酸均发生突变;AcrA基因未检测到氨基酸的突变;qnrS、qepA和aac(6′)-Ib-cr耐药基因阳性菌各检测到1株,序列分析表明不存在氨基酸突变。QRDR基因编码的氨基酸4个位点发生突变,其中Ser83→Leu和Asp87→Asn 2个基因的突变均与文献报道的突变相同,双突变的7个菌株均表现为高度耐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表明gyrA基因为大肠杆菌耐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一个重要机制。高度耐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菌株中有2株没有检测到氨基酸突变的存在,但是aac-(6′)-Ib-cr基因和qnrS检测为阳性,表明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也可单独导致菌株的耐药。存有一个菌株gyrA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发生突变Ser83→Leu,AcrA基因和qnrA、qnrB、qnrS、qepA和aac(6′...  相似文献   

9.
按常规方法提取鸡毒支原体参考株(S6-10)、疫苗株(F14-6)及在氟喹诺酮类药物压力下体外筛选出来的耐药株的基因组DNA,扩增各菌株DNA旋转酶gyrA基因片段,并克隆、测序,利用DNASIS分析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6-10和F14-6在恩诺沙星或环丙沙星压力下均筛选出不同程度的耐药菌,而且恩诺沙星致鸡毒支原体发生耐药性突变的机率高于环丙沙星,S6-10株耐药突变频率高于F14-6。S6-10筛选出来的耐药菌株发生突变的位置在DNA旋转酶gyrA亚基的第83位(相对于大肠杆菌gyrA亚基中的位置,以下同)和87位上,取代模式为Ser83→Ile、Glu87→Gln,高水平耐药株(Se32M,MIC≥128)除了在第83位发生突变外,在第82位还增加一突变位点(Asp→Gly);F14-6筛选出来的高水平耐药菌株(Fe32M)在DNA旋转酶gyrA亚基的第83、87位发生了双位点突变(Ser83→Ile,Glu87→Gly),而低水平耐药株(Fe8M、Fc8M)在gyrA亚基未发生任何位点突变。  相似文献   

10.
按常规方法提取了鸡毒霉形体参考株S6-10、疫苗株F14-8及在氟喹诺酮类药物压力下筛选出来的耐药株的基因组DNA,扩增了各菌株DNA旋转酶gyrA基因片段,并进行了克隆、测序,利用DNAsis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6-10和F14-8在恩诺沙星或环丙沙星压力下均筛选出不同程度的耐药茵,而且恩诺沙星致鸡毒霉形体发生耐药性突变的几率高于环丙沙星,S6-10株耐药突变频率高于F14-8;S6-10筛选出来的耐药菌株发生突变的位置在DNA旋转酶GyrA亚基的第83位(相对于大肠埃希氏茵GyrA亚基中的位置,以下同)和第87位上,取代模式分别为Ser→Ile、Glu→Gln,另外1株高水平耐药株(Se10,MIC≥128)在第103位也发生了氨基酸取代(Ile→Val);F14-8筛选出来的耐药菌株只在DNA旋转酶GyrA亚基的第87位发生了突变(Glu→Gly/Gln)。  相似文献   

11.
采用MAMA-PCR法对72株已知突变菌株的突变情况进行了检测。结果,有2种gyrA83位突变:TCG→TTG和TCG缺失;4种gyrA87位突变:GAC→AAC、GAC→GGC、GAC→TAC和GAC→CAC;1种parC80位突变:AGC→ATC以及4种parC84位突变:GAA→AAA、GAA→GCA、GAA→GGA和GAA→GTA。采用同样的方法,对38株未知突变菌株的检测结果显示,gyrA83、gyrA87、parC 80和parC84位的突变检出的正确率分别为97.4%、94.7%、81.6%和94.7%。结果表明,MAMA-PCR有望成为监测耐氟喹诺酮类药物大肠埃希氏菌的分子生物学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12.
通过微量稀释法测定28株猪源链球菌对环丙沙星的MIC值,研究东北地区猪源链球菌对环丙沙星耐药性与parC、gyrA基因突变的相关性.通过PCR方法扩增parC和gyrA基因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并测序分析;18株耐药菌在parC基因80位的突变(AGC→ATT)导致氨基酸Ser→Ile突变,11株高度耐药菌在gyrA基因81位的突变(CAG→)CAT、CTT或CTA)导致氨基酸Ser→Ile、Phe或Tyr的突变.当菌株对环丙沙星的MIC值≤1μ/mL时,parC和gyrA基因的QRDR区均未有突变;而当MIC ≥2μg/mL时,ParC的氨基酸发生了Ser80→Ile的突变,同时发生GyrA氨基酸Ser81突变的菌株,耐药水平很高.研究表明,环丙沙星低水平类耐药是由于拓扑异构酶Ⅳ改变引起,而高水平耐药是由拓扑异构酶Ⅳ、DNA旋转酶共同改变引起的.实验结果证明,在一定条件下,耐药性的高低与突变位点的多少成正比.  相似文献   

13.
取临床分离的、对5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恩诺沙星、单诺沙星和沙拉沙星)均耐药的9株鸡源性沙门氏菌耐药株,提取其染色体DNA。设计引物gyrAF和gyrAR、gyrBF和gyrBR,分别扩增菌株DNA旋转酶gyrA基因和gyrB基因的氟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QRDR),对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及序列分析。与质控菌株相比,9株临床分离耐药株中只有菌株38和60的gyrA基因发生单碱基突变,菌株38的gyrA基因第371位碱基发生C→T突变,菌株60的gyrA基因第350位碱基发生A→C突变,两处突变均位于QRDR内,其余菌株的核苷酸未发生任何突变。菌株38的碱基突变导致gyrA基因第99位氨基酸发生R→C取代,即Arg→Cys;菌株60的碱基突变导致gyrA基因第92位氨基酸发生M→L取代,即Met→Leu。9株临床分离鸡源性沙门氏菌氟喹诺酮类耐药株gyrB基因QRDR的核苷酸序列与质控菌株完全相同;只有菌株42的gyrB基因第1592位碱基发生C→A突变,但其位于gyrB基因QRDR之外,且菌株42的gyrB基因的碱基突变并没有导致相应氨基酸的改变。上述结果提示,DNA旋转酶gyrA基因和gyrB基因QRDR突变可能并非沙门氏菌耐药性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用微量稀释法测定盐酸环丙沙星等5种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20株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动物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PCR扩增gyrA基因的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uinolone resistance determining regions,QRDR),扩增的片断长度为496 bp,PCR产物直接测序,用DNAStar软件分析氨基酸序列。结果显示,盐酸环丙沙星、恩诺沙星、氧氟沙星、甲磺酸培氟沙星和烟酸诺氟沙星的MIC范围分别为64~>512μg/mL、16~256μg/mL、16~128μg/mL、64~>512μg/mL和64~>512μg/mL。gyrA基因的突变位点均位于83和87位氨基酸位点,主要的变异方式为Ser83→Leu(15/20),其次是Asp87→Asn(13/20),其他的为Asp87→Tyr(6/20),Ser83→Trp(4/20),Ser83→Ala(1/20)和Asp87→Gly(1/20)。说明试验用菌株对氟喹诺酮类药物均表现为多重耐药,其gyrA基因QRDR的突变表现为多种形式。  相似文献   

15.
通过药敏实验检测了鸡鲍氏、人鲍氏和人福氏三株志贺菌对12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发现三者均未产生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分别扩增三株志贺菌的DNA旋转酶A亚单位(gyrA)和拓扑异构酶ⅣC亚单位(parC)基因,并对其中的耐喹诺酮类决定区(QRDR)进行了分析。发现鸡和人鲍氏志贺菌QRDR区的序列没有发生任何碱基突变,这与药敏试验结果相吻合。人福氏志贺菌虽然也对喹诺酮类无耐药性,但其gyrA基因存在83位Ser83(TCG)→Leu(TTG)的突变,由于只有83位点一处突变,所以尚未表现出耐药性表征,parC基因中存在58位Ser58(AGC)→Ile(ATC)的突变,该突变点与常见的80、84位氯基酸的改变有所不同,却仍在QRDR区域之中,虽然暂时还无法根据这一结果判断该突变与喹诺酮类耐药性之间的关系,但至少表明该菌株正处在耐药性演变进程之中,其在志贺菌耐药性中的确切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测定了痢疾杆菌福氏2a301株与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相关的gyrA基因和ParC基因的序列,并对其环丙沙星耐药诱变株的gyrA和ParC基因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决定区(QRDR)序列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痢疾杆菌福氏2a301株gyrA和ParC基因分别为2625bp和2256bp,环丙沙星诱导的耐药菌gyrA基因QRDR(245bp)发生氨基陵残基69—Ala→Val和87—Tyr→AsP改变,ParC基因QRDR(237b)发生氨基酸残基79—Ala→Asp、84—Ala→Glu和85—Pro→Ala改变。这一研究结果对认识痢疾杆菌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的分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大肠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和喹诺酮耐药决定区GyrA、GyrB、ParC、ParE四种基因的流行情况,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30株虎源大肠杆菌的耐药菌株进行了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的检测,并对目的片段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GyrA、GyrB、ParC、ParE阳性率分别为40.00%、63.33%、63.33%、40.00%;GyrA亚基发生Ser83→Leu、Asp87→Asn、Glu214→Gly的突变,GyrB亚基发生Ser195→Asn的突变,ParC亚基上氨基酸未发生取代,ParE亚基发生Ser85→Ala的突变。说明GyrA、GyrB亚基上发生的氨基酸替代是耐药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产生耐药性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牛支原体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靶位的突变情况,对分离自我国多个省份的牛支原体进行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检测和耐药株筛选,通过对临床分离敏感株、耐药株及体外诱导高度耐药株的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决定区(QRDR)进行测序分析,发现分离菌株中有19%(6/32株)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其QRDR中均存在gyr A(Ser83Phe)或par C(Ser80Ile)的氨基酸突变;但在体外诱导的高度耐药株中QRDR突变类型则以gyr A(Ser83Phe/Tyr或Glu87Lys)和par C(Ser80Ile或Asp84Asn/Tyr)的氨基酸发生突变为主,以上靶位突变在介导牛支原体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水平方面是否起着决定性作用,还有待进一步证明。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猪链球菌2型(S.suis2)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本研究采用PCR和基因测序的方法分析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诱导菌株的gyrA和parC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与亲本药物敏感菌株和自然耐药菌株相应的氨基酸序列对比,所有耐药诱导菌株GyrA QRDR均无特征性的氨基酸变异;而有62.5%耐药诱导菌株(5/8)的ParC QRDR在第83位氨基酸突变为赖氨酸.应用质子能驱动型外排泵抑制剂氰氯苯腙(CCCP)与氟喹诺酮类药物联合用药后,CCCP可以使耐药诱导菌株对药物的敏感性提高8倍~32倍.交叉耐药性结果显示,耐药诱导菌株获得了氟喹诺酮类药物交叉耐药.  相似文献   

20.
按常规方法提取鸡毒霉形体3株临床分离株和参考株(S6-10)的基因组DNA,扩增各菌株DNA旋转酶gyrA基因片段,并克隆、测序,用DNAsis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HS1、HS2株均在GyrA亚基第87位发生了Glu87→Gly氨基酸取代,除此之外,耐药水平较高的HS2株还在第83位发生了Ser83→Ile氨基酸取代,而FL分离株虽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产生了低水平耐药,但在GyrA亚基未发生任何氨基酸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