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ORF5基因疫苗(pcDNA—PRRSV—ORF5)以50、100、200μg 3个剂量肌注免疫BALB/c小鼠,以PBS和空载体质粒pcDNA为对照,采用流式细胞仪(FACS)、淋巴细胞增殖试验(MTT法)分别时小鼠外周血中CD4^+、CD8^+ T淋巴细胞数和淋巴细胞转化功能进行了检测。结果,3个剂量的pcDNA—PRRSV—ORF5接种小鼠后,其外周血都对ConA有明显的反应性。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CD4^+ T淋巴细胞数在免疫后7d高于对照组(P〈0.01),CD8^+ T淋巴细胞在免疫后28d高于对照组,大剂量基因疫苗免疫小鼠的细胞免疫应答高于中、小剂量。结果表明,pcDNA—PRRSV—ORF5免疫小鼠能够诱导机体产生良好的细胞免疫应答,并表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2.
选择17头28日龄的CSFV和PRRSV抗体均为阴性的仔猪,于试验的第1天和第14天分别对其进行猪瘟耐热保护剂活疫苗(兔源)和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Nsp2A1882—2241弱毒疫苗免疫。在免疫后的第28、42天采集外周血液,分析特异性抗体表达量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型的变化,评估猪瘟免疫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免疫的影响。结果显示,在CSF免疫后第28、42天,CSFV高抗组中的CD4^+、CD4^+/CD8^+、CD4^+CD8^+和CD4-CD8数目均比CSFV低抗组高,CD3^+和CD8^+细胞数量比CSFV低抗组低;PRRS高抗组中,CD4CD8-细胞含量高于PRRS低抗组;在CSF免疫后第28天,CSFV抗体产生较高(阳性比率为73.33%),PRRSV抗体产生较低(阳性比率仅为6.67%)。在CSF免疫后的第42天,CSF高抗组中PRRSV抗体阳性比率较CSF低抗组高8.33%。结果表明,CSFV特异性抗体产生高时能增加PRRSV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增加CD4^+细胞、CD4^+CD8^+细胞数量,提高机体免疫水平。CD3+和CD4CD8-细胞应答作用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3.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ORF5基因疫苗(pcDNA—PRRSV—ORF5)以不同免疫途径(基因枪和肌肉注射)免疫BALB/c小鼠,以PBS和空载质粒pcDNA3.1(+)为对照,采用流式细胞仪(FACS)、淋巴细胞增殖试验(MTT法)及间接ELISA试验分别对小鼠外周血中CD4^+、CD8^+T淋巴细胞数、T淋巴细胞的转化功能及小鼠血清中特异性PRRSV血清抗体IgG动态变化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pcDNA—PRRSV-ORF5基因疫苗接种小鼠后外周血对ConA有明显的反应性,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CD4^+T淋巴细胞数在免疫后7d高于对照组(P〈0.01),CD8^+T淋巴细胞在免疫后28d高于对照组,不同途径基因疫苗接种小鼠后均诱导小鼠产生PRRSV特异性IgG。在诱导细胞免疫方面,基因枪和肌肉注射各组间无明显差异;在诱导体液免疫方面,基因枪法优于肌肉注射。研究表明制备的pcDNA—PRRSV—ORF5基因疫苗免疫小鼠能够诱导其机体产生良好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基因枪法较肌肉注射更能诱导体液免疫应答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将制备的禽传染性支气管炎脂质体/DNA疫苗和壳聚糖/DNA疫苗,分别以肌肉注射(i.m)和滴鼻、点眼(i.n)两种途径免疫健康雏鸡,以裸DNA疫苗为对照,采用流式细胞仪(FACS)及间接ELISA分别对免疫鸡外周血中CD4^+、CD8^+T淋巴细胞数及特异性IBV血清抗体IgG的动态变化进行检测,并于免疫后35d进行攻毒,结果显示:(1)CD4^+T淋巴细胞数,所有试验组在免疫后1~3周左右均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各试验组间,脂质体/DNA疫苗肌肉注射途径在免疫后10d后高于壳聚糖/DNA疫苗,但仅在第15天差异显著(P〈0.05),而滴鼻、点眼途径则相反;(2)所有试验组CD8^+T淋巴细胞数仅在免疫后第15天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各试验组间无显著差异;(3)所有组间特异性IBV血清抗体IgG动态变化差异不显著;攻毒后脂质体/DNA疫苗肌肉注射组无鸡只死亡,其他试验组有4%或8%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2%)。由此可见,脂质体和壳聚糖均为DNA疫苗良好的佐剂或载体,且脂质体/DNA疫苗肌肉注射的免疫效果优于壳聚糖/DNA疫苗。  相似文献   

5.
将共表达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mv)S1基因和鸡干扰素-γ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rFPV—IFN-γ S1)接种4周龄SPF鸡,免疫3周后用同源(LX4株)及异源强毒株(LTJ95I)攻毒,评价重组疫苗对异源病毒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重组疫苗接种1周后,免疫鸡产生抗IBV的抗体;而且外周血中CD4^+和CD8^+T淋巴细胞的含量略高于非免疫对照组;攻毒后,异源强毒株攻毒的免疫组CD4^+T淋巴细胞呈下降趋势,并且该组低水平CD4^+的状态一直持续到试验结束,而其他组CD4^+T淋巴细胞均迅速上升,峰值达到14.5%;同源强毒株攻毒的免疫组CD8^+T淋巴细胞呈高水平的表达,而其他组攻毒后均无明显变化;保护率结果显示,同源强毒株攻毒免疫组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为21.43%和0%,与其他各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另外同源强毒株攻毒的免疫组病理损伤与异源强毒株攻毒的试验组相比明显减轻,其排毒时间和排毒量也均有所减少;强毒攻毒后所有试验组体重无显著差异。以上结果可以说明,重组疫苗能对同源强毒株产生较好的免疫保护,但不能对遗传关系较远的强毒株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6.
机体的免疫应答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它以体液和细胞免疫为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构成了一个动态整体。本研究通过FACS技术检测SPF鸡接种共表达IBVS1基因和鸡γ-干扰素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疫苗后外周血中CD4^+、CD8^+和TCRδγ^+三种亚类T淋巴细胞的数量的变化,初步探讨了干扰素对鸡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类动态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含有干扰素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能显著增高机体特异性的CD8^+和TCRδγT淋巴细胞水平,CD4^+T淋巴细胞比例则要低于其他的疫苗免疫组。  相似文献   

7.
将重组鸡痘病毒(rFPV—IFN-γ)与IBDMB43弱毒疫苗联合接种SPF鸡,研究重组鸡IFN-γ对IBD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rFPV—IFN-γ和MB43弱毒疫苗联合免疫组(MB43+rFPV-IFN-)")及rlFN-γ和MB43弱毒疫苗联合免疫组(MB43+rIFN-γ)在免疫后第2周即可检出ELISA抗体,比MB43疫苗单独免疫组早1周。用IBDVGx株攻击后,MB43+rFPV-IFN-γ组和MB43+rIFN-γ组免疫鸡的脾只有个别淋巴细胞核浓缩、核崩解,少数滤泡萎缩变性坏死;胸腺损伤程度轻于MB43疫苗单独免疫组和非免疫对照组。免疫后1周,3个免疫组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含量均显著高于非免疫对照组,CD4^+T淋巴细胞含量变化不明显;攻毒后第2周,3个疫苗免疫组CD4^+、CD8^+T淋巴细胞含量均显著升高,各组之间CD4^+、CD8^+T淋巴细胞含量无明显差异。证实,rFPV—IFN-γ和rIFN-γ可加强疫苗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8.
用猪圆环病毒2型(PCV2)经腹腔注射BALB/c小鼠及裸鼠各15只,每隔2周1次,共感染3次.BALB/c小鼠初次、再次感染后均未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仅有2只小鼠出现病理变化;从血清中可检测到PCV2核酸及其ORF2抗体;同时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显著增强,NK和CTL细胞杀伤率显著升高;CD4^+、CD8^+、CD3^+T淋巴细胞及CD19^+B淋巴细胞数量显著减少.裸鼠也未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从血清中可检测到PCV2核酸,但未检测到PCV2 ORF2抗体;除NK细胞杀伤率显著升高外,其余免疫学指标无显著改变.结果表明,BALB/c小鼠比裸鼠对PCV2易感,各项免疫学指标变化与PCV2感染猪一致,但不表现临床症状,仅个别BALB/c小鼠出现病理变化,说明BALB/c小鼠对PCV2不如猪易感.  相似文献   

9.
利用服务器SYFPEITHI、HLAPRED、MHCPred预测日本血吸虫SJCHGC01894分子的T细胞表位,采用ClusPro服务器将序列表位和MHCⅡ分子进行空间模拟结合分析,并用四分臂偶联到多聚赖氨酸骨架上的方法合成多肽,然后用CCK8法鉴定表位肽刺激小鼠淋巴细胞的增殖效果,通过流式细胞术测定免疫小鼠CD4+T细胞内细胞因子的分泌情况。检测结果表明,人工合成的表位肽P1(NH-MSSLSKAEIEDIREV-COOH)可促进免疫鼠脾淋巴细胞增殖,P1刺激后免疫鼠CD4+T细胞中分泌的IFNγ/IL-4数值上升。本研究初步鉴定了SJCHGC01894分子中的一个潜在的Th1细胞表位,为合理筛选抗血吸虫保护性抗原或表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禽流感病毒T细胞表位与体外重建鸡MHC Ⅰ类分子结合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探讨体外重建的MHCⅠ复合体BF2-linker-β2m鉴定病毒抗原肽系统能否在体外结合抗原多肽,以及不同类的MHCⅠ类分子结合相同和不同抗原多肽表位能力的差异,本研究采用人工合成的禽流感病毒的3条多肽,猪口蹄疫病毒的2条多肽,以及来源于草鱼呼肠孤病毒的2条多肽分别与4类体外重建的串联鸡MHCⅠ类分子复合体BF2-linker-β2m进行了体外结合试验。BF2-linker-β2m与不同的病毒抗原九肽按照1:10的摩尔比进行混合,作用后取反应混合物离心除去未与MHCⅠ类分子结合的抗原多肽;然后取BF2-linker-β2m分别与抗原多肽形成的复合体,利用酸洗法将结合的多肽白MHCⅠ类分子的抗原多肽结合槽中洗脱,洗脱后的蛋白和多肽混合物离心收集洗脱的多肽溶液,随后利用C18柱对洗脱的多肽进行去盐、脱酸处理;将多肽样品冻干,用基质溶解后直接点样进行一级质谱(MS)和二级质谱(MSMS)测定,结果表明,3类体外重建的BF2-linker-β2m可与禽流感病毒多肽KILTIYSTV和LLLAIVSLV结合,而不与禽流感病毒多肽TIGECPKYV以及猪口蹄疫病毒和草鱼呼肠孤病毒的4条多肽结合。证实由于MHCⅠ类分子的多态性导致复等位基因的MHCⅠ类分子结合病毒抗原表位的能力存在差异;病毒的T细胞抗原表位是MHCⅠ类分子限制性的;KILTIYSTV和LLLAIVsLV是禽流感病毒的候选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