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是引起幼畜、婴幼儿及旅游者腹泻的重要病原菌之一。肠毒素是其主要的毒力因子,包括耐热性肠毒素(ST)和热敏感肠毒素(LT)。STI基因和LTB基因融合后产生的融合蛋白不仅增强了STI的免疫原性,而且降低了STI的生物毒性,这就给抗幼畜腹泻的基因工程亚单位苗开发带来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2.
定居在人和新生幼畜小肠的肠致病性大肠杆菌产生的肠毒素(enterotoxin),是引起腹泻的直接原因。肠致病性大肠杆菌产生二种肠毒素,一种是热稳定肠毒素(Heat-stable enterotoxin,简称ST),另一种是热敏肠毒素(Heat-labile enterotoxin,简称LT)。在产肠毒素的菌株中,有的菌株只产ST,有的菌株二种毒素都产。ST分子量小,无抗原性,作用迅速但较短暂;LT是一种大分子的蛋白质,有抗原性,作用较迟但  相似文献   

3.
定居在人和幼畜小肠的肠致病性大肠杆菌产生的肠毒素(enterotoxin),是引起腹泻的直接原因。肠致病性大肠菌产生两种肠毒素即热稳定肠毒素(heat-stable enterotoxin,简称ST)和热敏肠毒素(heat-labile enterotoxin,简称LT)。前者在肠道中的作用迅速而短暂,无抗原性;后者作用缓慢但持久,在致腹泻中起着主要的作用,且是一种大分子的蛋白质,具有抗原性,其作用能被其抗血清中和。因此,开展对猪源性肠致病性大肠菌热敏肠毒素的研究,无疑是对开展新生仔猪大肠菌性腹泻防治研究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4.
为了阐明内蒙古部分地区致犊牛腹泻产肠毒素大肠杆菌的流行情况,该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和鄂尔多斯地区部分牛场腹泻病例为研究对象,采集患病犊牛样本,采用PCR方法检测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 coli, ETEC)的ST和LT基因进行ETEC菌株鉴定。研究结果显示,乌兰察布地区ETEC检测总阳性率为11.71%,鄂尔多斯地区ETEC总阳性率为9.44%,其中0~2月龄阳性率为21.49%, 2~6月龄阳性率为5%, 6~18月龄阳性率为0。由此可知,乌兰察布地区ETEC检测总阳性率高于鄂尔多斯地区,两个地区ETEC的流行情况和感染情况均以0~2月龄犊牛为主,为进一步开展犊牛腹泻疾病的防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仔猪腹泻仍然是困扰世界养猪业的重要疾病之一,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是引起仔猪腹泻的重要病原菌。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喂服特异性抗体、膳食调节、利用遗传育种选育等多种方法被用来预防和治疗ETEC引起的感染。相比其他预防措施,疫苗接种是防制ETEC引起仔猪腹泻的最经济和最有效的手段。就目前猪用ETEC疫苗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分析了ETEC疫苗研究中面临的挑战,提出了高效疫苗的研究策略,旨在为ETEC新型、安全、高效和广谱疫苗的研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大肠杆菌肠毒素是引起腹泻的主要致病因子,可以分为热敏性肠毒素和耐热性肠毒素两类。本文就热敏性肠毒素的理化性质、分子结构和生物学功能、免疫原性、免疫佐剂作用以及国内外对其免疫原性与佐剂效应的应用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引起初生幼畜腹泻的重要病原之一是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它们都具备两类致病因子即粘着素和肠毒素,在ETEC中,迄今已发现的粘着素有K88、K99、987P和F41四种。鉴于ETEC的血清型较复杂,加之粘着素种类的多样性和抗原性的彼比不同,采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研制纯净、匀质、高效价的抗大肠杆菌粘着素单克隆抗体,并形成诊断试剂盒,已成为大肠杆菌病的快速诊断及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手段。继成功地研制出抗大肠杆菌K88单抗之后,最近,我们又用提纯的K99和987P抗原分别免疫BALB/C小鼠,以免疫小鼠  相似文献   

8.
猪大肠杆菌病包括仔猪黄痢、仔猪白痢、猪水肿病。肠毒素是造成幼畜腹泻的主要因素,常引起仔猪黄痢、仔猪白痢。致水肿毒素和神经毒索可引起仔猪水肿病。  相似文献   

9.
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LT和ST是导致人和动物腹泻的主要病原菌。利用PCR方法分别从pGEM-5Zf( )-STI、K88ab(LT ,ST )质粒中扩增到了STI、STII基因,然后通过三引物PCR实现了STI、STII基因的融合,再与LTB基因融合,并置同一阅读框。LTB基因的5′位于STII基因的3′端,并在ST基因和LTB基因之间插入7个氨基酸的连接肽。将融合基因STI-STII-LTB构建到带有核基质结合区序列(MARs)的植物表达载体pBI121-MARs中,并通过冻融法导入根癌农杆菌EHA105。  相似文献   

10.
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的病原检测与免疫防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江苏姜曲海种猪场的仔猪腹泻病症为研究对象,研究合成了检测肠毒素(ST1、ST2、LT1)、菌毛(K88、K99、987P、F41)以及耶尔森氏菌强毒力岛(high pathogenicity island,HPI)核心基因的特异性引物,用PCR方法对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E.coli,ETEC)和HPI+大肠杆菌进行检测,并对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免疫防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猪场62.5%的病例存在HPI+大肠杆菌感染,12.5%的病例存在HPI+大肠杆菌及ETEC感染,仅有5%的病例与ETEC感染相关.取分离鉴定的2株大肠杆菌制备灭活抗原,并以氢氧化铝胶为佐剂免疫接种母猪,结果表明,其所产仔猪的腹泻发病率为15.2%,保护率高于仔猪大肠杆菌三价灭活疫苗.  相似文献   

11.
武军元  陈创夫  王智超  李有文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6436-6437,6446
为了研究融合蛋白VP4-STI的免疫效果。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疫苗组(30μg VP4-STI+0.6μg LTB)、铝胶疫苗组[30μg VP4-STI+Al(OH)3胶]、纯化蛋白VP4-STI疫苗组(30μg VP4-STI)和PBS对照组,通过鼻腔滴入进行免疫,测定其抗体水平。用大肠杆菌强毒株C83902进行攻毒试验,观测各免疫组小鼠的保护效果。除PBS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有抗VP4-STI抗体产生,第6周最高,铝胶疫苗组的抗体水平略高于实验疫苗组,纯化蛋白VP4-STI免疫组较低,与实验疫苗组差异极显著(P<0.001)。实验疫苗组和铝胶疫苗组小鼠对大肠杆菌强毒株C83902均有较好的免疫保护效果,与对照PBS组有明显差异。该研究为进一步提高STI的免疫原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壳寡糖(COS)对大熊猫轮状病毒(GPRV)重组蛋白VP6-VP7的免疫增强作用,以原核表达的重组VP6-VP7蛋白为抗原,添加浓度为2.0 mg·mL-1 COS作为免疫佐剂制成GPRV VP6-VP7-COS亚单位疫苗。选取SPF级昆明小鼠78只随机分为4组。PC组免疫纯化的重组VP6-VP7蛋白,A组免疫VP6-VP7-COS疫苗,B组免疫VP6-VP7氢氧化铝胶佐剂疫苗,NC组注射PBS(对照组)。在0、15、30 d进行免疫接种,每次接种完成后于每周每组随机挑选6只小鼠采血分离血清,分别检测小鼠血清IgG、IgA抗体效价、T淋巴细胞转化率、细胞因子的含量,评估COS对GPRV重组VP6-VP7蛋白诱导的免疫应答反应的调节作用。试验结束后,取各组小鼠注射部位的肌肉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分析,以评价COS作为免疫佐剂的安全性。结果表明,VP6-VP7-氢氧化铝胶佐剂组、VP6-VP7-COS组免疫小鼠血清中所产生的IgG均显著(P<0.05)高于其他各组。VP6-VP7-COS组小鼠产生的IgA抗体含量显著(P<0.05)高于其他各组,VP6-VP7-氢氧化铝胶佐剂组和VP6-VP7-COS物理混合组诱导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显著(P<0.05)高于VP6-VP7蛋白组。VP6-VP7-COS组、VP6-VP7-氢氧化铝胶佐剂组中IL-2、IL-4、IL-5及IFN-γ的含量均显著(P<0.05)高于其他组,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表明,以COS作为佐剂的VP6-VP7亚单位疫苗免疫小鼠后注射部位的肌肉组织未出现病理变化。本研究表明,GPRV重组蛋白VP6-VP7能够显著诱导动物机体的免疫应答,壳寡糖对GPRV VP6-VP7蛋白呈现较好的免疫增强效果。本研究为研制安全、无副作用和高免疫保护力的GPRV 亚单位疫苗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核表达的番鸭呼肠孤病毒(DRV)外壳蛋白σC与σB对于雏番鸭的免疫保护作用,为研制有效的DRV亚单位疫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pET-30a-S3/BL21重组菌与pET-30a-S4 ORF2/BL21重组菌进行稳定性检验,表达的重组蛋白进行纯化和复性后,进行油乳剂制备,50只1日龄雏番鸭随机平均分为5组,即DRV σB蛋白免疫组、DRV σC蛋白免疫组、DRV σB + σC蛋白免疫组及PBS对照组和攻毒对照组,免疫组皮下接种剂量为500 μg/只,7日龄时进行二次免疫,14日龄时进行攻毒试验,ELISA和琼扩(AGP)检测抗体水平并计算保护指数。【结果】重组菌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各免疫组的雏番鸭均在第2次免疫后7 d产生了一定效价的抗体,其中DRV σB + σC蛋白免疫组和DRV σC蛋白免疫组的雏番鸭血清抗体ELISA效价均为1﹕200,高于DRV σB蛋白免疫组的1﹕100。攻毒保护试验结果表明,联合免疫的保护指数最高,可达70,重组DRV σC保护指数次之,为60,重组DRV σB蛋白保护指数最低,仅为40。【结论】使用原核表达的DRV外壳蛋白σC与σB制备油乳剂,联合免疫可诱导雏番鸭快速产生一定效价的抗体,并提供良好的免疫保护力。  相似文献   

14.
采用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制备胶体金,将其与抗AFB1和ZEA单克隆抗体进行偶联,并把偶联物、AFB1-STI、ZEA-OVA以及硝酸纤维素膜(NC膜)等组装成免疫层析试纸条,同时进行检测条件的最优化设计。胶体金偶联AFB1和ZEA抗体最适pH同为7.0,最适抗体浓度分别为5.0和2.5μg.mL-1,NC膜上包被AFB1-STI和ZEA-OVA的浓度分别1.0和2.0mg.mL-1,为该方法可同时定性检测样品中AFB1和ZEA,其最低检测限分别达到5μg.kg-1和50μg.kg-1;与黄曲霉毒素M1、脱氧血腐镰刀菌烯醇的交叉反应率小于1%。该试纸条具有可同时检测两种真菌毒素的特点,适用于同一样品中多种毒素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5.
原核表达的兔出血症病毒衣壳蛋白对兔的免疫保护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检验大肠杆菌表达的兔出血症病毒(RHDV)衣壳蛋白(VP60)对兔的免疫保护效果,将34只清洁兔随机分成3组:单用免疫佐剂对照组(8只)、单用重组VP60组(8只)和重组VP60加免疫佐剂组(18只),分别经皮下注射,VP60的免疫剂量为每只每次400 μg,免疫2次,间隔7 d。在第2次免疫7 d后,VP60加免疫佐剂组的兔血清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单用VP60免疫组(ELISA 1∶64 000 对比1∶4 000 / HI 1∶128 对比1∶16),表明免疫佐剂可明显加速重组VP60诱导抗体产生的进程,用RHDV NJ85强毒攻击,免疫佐剂对照组与单用VP60免疫组的实验兔均全部死亡(8/8和8/8),VP60加免疫佐剂组均全部存活,保护率为100%(18/18)。用RHDV血凝试验(HA)检测,死亡兔的肝脏组织液HA效价大于1∶512,而存活兔的肝脏组织液HA效价小于1∶2,肝脏组织触(涂)片检查和细菌培养均为阴性,证明病死兔系RHDV感染所致。用RHD重组亚单位疫苗在养兔场进行800只兔的田间免疫试验,安全有效,没有出现不良反应。对重组菌进行冻存、复苏、培养、诱导表达和质粒酶切分析,证明VP60基因在宿主菌内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6.
Porcine interleukin-2 and porcine interleukin-6 cDNA sequences were cloned into the expressing vectors pET-28a and pGEX-KG respectively. They were expressed in E.coli BL21 (DE3) with high-level production. The gene deleted vaccine of pseudorabies virus Ea strain (TK-/gG-/LacZ+) was mixed with the two different purified recombinant proteins each, or both, with the doses of 2, 5 or 10 μg ml-1. Ten groups of pseudorabies negative antibody swines were immuned twice with tested vaccines with different doses, or control vaccine, respectively. The antibody titers of the test groups were detected by neutralization test, and the daily weight gains of swines were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statistically. In the study, all the neutralizing antibody titers in test groups were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recombinant proteins appeared a dose dependent adjuvant effect. The tested vaccines with 2 μg ml-1 pIL-2 and with 10 μg ml-1 pIL-2/pIL-6 got significant and extreme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compared with the vaccines without pILs. The difference of the daily weight gain indicated the potential positive influence of pIL-2 and pIL-6 on immune protection.  相似文献   

17.
PCR扩增轮状病毒VP4基因和大肠杆菌LTB基因编码区,将其克隆至pET32a载体上,构建pET32a-VP4-LTB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PCR、酶切鉴定后进一步测序,测序结果表明融合基因片段由2637 bp组成,为编码879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经IPTG诱导和SDS-PAGE检测发现表达产物分子量约为118.9 KD,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融合蛋白经镍离子螯合次氨基三乙酸(Ni-NTA)亲和层析纯化后免疫小鼠,结果所产生的抗体效价高于单独VP4蛋白的免疫结果但差异不显著(P0.5),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表明所表达的融合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为研制牛轮状病毒亚单位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将本实验室构建的鸭α-干扰素基因疫苗(pcDNA-SDIFN-α)分别按每只50、100、200μg3个剂量肌肉注射免疫樱桃谷鸭,以PBS、空载体质粒pcDNA3.1(+)和鸭瘟弱毒疫苗为对照,免疫15d后攻击感染鸭瘟强毒,于攻毒后2h、6h、12h、24h、3d、6d、9d、14d、22d、26d、33d和40d采全血,同时取死亡鸭的各组织器官,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鸭瘟病毒在鸭外周血中的动态变化和在各组织器官中的分布及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①3个剂量pcDNA-SDIFN-α和鸭瘟弱毒疫苗都对鸭产生良好保护作用,免疫鸭未发生死亡;而PBS和空载体对照组3只鸭中有1只鸭死亡,死亡鸭心、肝、脾、肾、胰和各段肠管中均检测到鸭瘟病毒DNA且其含量大于pcDNA-SDIFN-α免疫鸭外周血病毒DNA含量;②3个剂量pcDNA-SDIFN-α免疫鸭外周血鸭瘟病毒DNA含量比PBS和空载体对照组低,差异显著(P<0.05),特别是在2h差异极显著(P<0.01);攻毒后24h内,3个剂量pcDNA-SDIFN-α免疫鸭外周血鸭瘟病毒DNA含量均低于鸭瘟弱毒疫苗免疫鸭,差异显著(P<0.05);3个不同剂量pcDNA-SDIFN-α免疫组之间外周血鸭瘟病毒DNA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攻毒初期,200μg免疫鸭外周血鸭瘟病毒DNA含量最低,100μg次之,50μg最高。研究表明,pcDNA-SDIFN-α肌肉注射免疫鸭后能产生一定的抗鸭瘟强毒感染的作用,并在攻毒初期表现出一定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9.
利用大肠杆菌p ET-30a表达系统表达口蹄疫病毒(FMD)O型野毒株完整的VP1蛋白,并以Western blot试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VP1蛋白以可溶性表达,大小约为25 ku,可与标准O型口蹄疫病毒阳性血清特异结合。由此说明,口蹄疫病毒VP1原核表达蛋白有良好的反应原性,为构建口蹄疫病毒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s,VLPs)和快速特异诊断试剂研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用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分别对10头母猪进行免疫.选择20头后代,在20日龄、30日龄、40日龄时分别采集血样进行跟踪监测.结果PRRS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0%、15%、5%和35%、20%、5%.显示用两种疫苗免疫的母猪后代体内获得性母源抗体水平均不高,且持续时间较短.因此,仅靠对母猪进行免疫难以预防PRRSV的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