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抗体在对抗多种感染源中扮演重要角色。中和作用是抗体最主要的功能,这些多功能蛋白的Fc及补体依赖活性是其在提供对抗多种病毒感染的保护能力中最关键的。体内抗病毒的保护作用很复杂,其中病毒中和作用(抗体使病毒失去感染力的能力,通常在体外进行)很重要,通常它仅仅占保护作用的一部分。荧光焦点抑制试验仍是检测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的金标准。除了中和试验,抗体的狂犬病病毒特异性抗原结合活性也可以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及其他备用方法进行测定。对于任何一种疾病,选择适当的试验测定抗体滴度,验证检测及如何进行判定是重要的考率因素。在替代保护分析试验和结果判断方法的选择中,必须仔细考虑检测狂犬病病毒抗体的单一实验室方法的固有局限性及所选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以狂犬病病毒糖、核蛋白“二价“DNA疫苗pVGN免疫3月龄至8岁龄家犬302条,分为2组:Ⅰ组201条,两侧股内侧肌注;Ⅱ组101条,单侧股内侧肌加单侧耳廓皮内联合注射.免疫3次,剂量为每条犬每次300μg,于试验的0d和35d分别进行.三免后21d用间接ELISA检测特异性抗体,Western-blot分析抗体组成,间接免疫荧光和小鼠中和试验测定抗体中和效价.结果显示,三免后抗体阳转率为58%,组间抗体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机体产生了抗糖蛋白、核蛋白2种特异性抗体,抗体稀释8~512倍后,每50μL可以中和100TCID50狂犬病病毒SRV9,个别稀释到2048倍仍具有中和作用,抗体稀释8~16倍后每15μL可中和120MICLD50狂犬病病毒CVS,少部分犬三免后抗体稀释16~32倍后能中和300MICLD50狂犬病病毒CVS.说明该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且诱生的抗体能发挥病毒中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我国部分城乡犬狂犬病中和抗体水平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国际兽疫局(OIE)推荐的荧光抗体病毒中和试验(FAVN)对随机采自广东、河北、北京等地区的573份犬血清进行了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效价的测定,以确定犬群中狂犬病的免疫状况。结果显示,在不同地区或不同城市的动物防疫区域中,犬体内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平均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城市犬的中和抗体水平较高,有的中和抗体保护水平(0.5IU/mL)阳性率高达100%,少数则达不到保护水平,不同防疫区域狂犬病中和抗体水平为(0.08±0.03)~(4.39±1.45)IU/mL,平均保护水平阳性率为46.3%;乡村看家犬病毒中和抗体水平普遍较低,大部分犬体内无中和抗体,只有个别犬体内存在水平较低的中和抗体,平均保护水平阳性率为1.8%。  相似文献   

4.
狂犬病俗称疯狗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狂犬病的病毒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其临床特征是狂躁不安和意识混乱,最后发生麻痹而死亡.1881年巴斯德(pasteur)在兽脑中发现病毒,在狂犬病畜的脑中发现了包涵体,称为内基氏小体,属弹性病毒科(Rnabdoviridae)狂犬病病毒属(Lyssavirus),外形呈弹状,核衣壳呈螺旋对称,表面具有包膜,内含有单链RNA,是引起狂犬病的病原体.狂犬病毒具有两种主要抗原:一种是病毒外膜上的糖蛋白抗原,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病毒具有神经毒性,并使体内产生中和抗体及血凝抑制抗体,中和抗体具有保护作用;另一种为内层的核蛋白抗原,可使体内产生补体结合抗体和沉淀素,无保护作用.故可进行血凝抑制试验,它分为四个血清型.  相似文献   

5.
采用荧光抗体病毒中和试验(FAVN)即固定病毒一稀释血清的中和试验方法,对从我国浙江、江西、安徽和广东地区采集的外观健康鼬獾的215份血清进行了狂犬病中和抗体的检测。结果显示,鼬獾体内存在比例较高(38%)的狂犬病中和抗体,但是自不同地区或群体采集的血清样品,狂犬病中和抗体阳性率不同,有些群体样品中完全没有抗体,有些群体样品中狂犬病中和抗体阳性比例100%,但是中和抗体的水平普遍不高,说明鼬獾种群感染狂犬病几率较高,并可能存在狂犬病的一过性或隐性感染。  相似文献   

6.
用狂犬病病毒BD06株脑毒免疫BALB/c小鼠,制备G蛋白单克隆抗体。将灭活的BD06脑毒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2/0)进行融合,通过间接ELISA法和荧光抗体病毒中和试验法进行4轮筛选,获得6F12、1B12共2株具有中和活性的糖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通过Western blotting分析和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获得一株针对狂犬病病毒糖蛋白构象表位的单抗6F12和一株针对糖蛋白线性表位的单抗1B12。小鼠中和试验结果显示,两株杂交瘤细胞分泌的抗体均具有狂犬病病毒中和活性。结果表明,获得了两株针对狂犬病病毒G蛋白不同抗原表位的中和活性单克隆抗体,为狂犬病病毒特性研究和检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和抗体保护动物免受病毒感染的作用,多少年来人们已经形成了一个牢固的概念,即中和作用就是抗体阻止病毒免于粘附到靶细胞上。按专业术语讲,即阻止病毒粘附蛋白(Virus Attachment Protein,VAP)与靶细胞表面受体单位(Cell Receptor Unit,CRU)结合。实际上,中和机制远不止这样简单。病毒、靶细胞和抗体三者因各有其內在固有特性,因此可以从不同方面影响中和作用。本文力图讨论抗体是如何中和动物病毒感染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广东省部分城市宠物犬和猫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效价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其风险点及改善点,为狂犬病的防控及公共卫生安全提供参考。调查于2020-2021年期间在广东省佛山市、深圳市、东莞市、云浮市、江门市等地城区采集宠物犬、猫血清735份,并对相关个体信息进行收集,采用荧光抗体病毒中和试验(FAVN)对所有血清样本进行了狂犬病中和抗体效价的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样本狂犬病抗体保护水平阳性率为46.9%,低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70%保护水平阳性率;深圳市血清样本抗体保护水平阳性率为55.4%,为采样城市中保护水平阳性率最高;家养猫的保护水平阳性率比家养犬的阳性率低15.5%;犬养殖场样本阳性率比家庭饲养犬样本阳性率低20.8%;流浪动物的保护水平阳性率仅有8.1%。说明广东省部分城市犬、猫狂犬病免疫阳性率偏低,尚无法形成抵御狂犬病侵袭的有效屏障,需在流浪动物管理、猫饲养管理、犬猫饲养场管理等几个方面加强狂犬病的预防管制措施,加强政策引导工作,以提升狂犬病的综合防控能力。  相似文献   

9.
狂犬病荧光抗体病毒中和试验(FAVN)为细胞水平的病毒中和试验,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均较好,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推荐进行动物狂犬病中和抗体定量检测的标准方法而广泛应用。本单位严格依照《OIE陆生动物检测与免疫手册》狂犬病章节的2.1.13.2.a,建立了动物狂犬病荧光抗体病毒中和试验(FAVN)方法,内部稳定运行后,又依据相关要求,先后3次与长春兽医研究所OIE狂犬病参考实验室进行平行比对,符合率100%,重复性良好。并以此获得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实验室资质认定证书(CMA),FAVN方法正式纳入本单位的CMA资质检测项目,可面向社会出具相应资质检测报告,为狂犬病综合防控,临床检测等提供帮助和服务。  相似文献   

10.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持续感染与保护性免疫应答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持续感染与保护性免疫应答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有报道认为病毒中和抗体对抗感染不起保护性作用,甚至起负作用。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和抗体在保护性免疫中起重要作用。文章针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持续感染与清除,病毒抗原表位与中和抗体的产生机制,病毒感染动物免疫应答反应模型,病毒中和抗体在保护性免疫中的作用等内容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狂犬病是由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属的嗜神经病毒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的人兽共患病.一旦出现症状,病死率近100%.由于该病无特征性大体病变,因而建立敏感、快速、准确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对狂犬病的防控工作至关重要.实验室诊断通常需要采集来自中枢神经的脑组织样本.通过病理组织学染色观察内基小体(Negri)是一种经典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但是由于方法敏感性低,易受样本自溶的干扰,而已趋向于淘汰.抗原检测技术中首推的是荧光抗体试验(FAT):丙酮固定的脑组织切片在用荧光抗体染色后,可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病毒包涵体或者病毒颗粒.此外,随着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ICA)在病原及小分子物质检测领域的快速发展,近年还出现了该技术用于狂犬病抗原检测的研究,且取得了较好效果.此外,小鼠颅内接种(MIT)和细胞培养分离(CIT)除了可用于狂犬病病毒培养外,还可单独作为诊断手段,或者配合FAT进行病原诊断.新鲜材料得到的单份阴性结果往往需要进行以MIT和CIT来进行再确认.此外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Nested RT-PCR)可通过检测狂犬病病毒核酸来诊断病原,并进行分型.狂犬病的血清学试验在抗原诊断方面价值不大,多用于动物体内保护性抗体的检测.血清学试验中,荧光抗体中和试验(FAVN)及快速荧光抑制灶试验(RFFIT)是国际贸易规定的病毒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也是一种快速、灵敏的血清学抗体检测方法,且如今已有包被狂犬病病毒G蛋白的间接ELISA试剂盒销售.  相似文献   

12.
在狂犬病诊断和实验研究中需要比较纯的病毒抗原,以便进行检测和制备免疫血清,在研制狂犬病病毒单克隆抗体(McAb)时,更需要纯而专一的抗原筛选杂交瘤细胞株;在筛选具有中和活性的McAb时,以诱导产生中和抗体的糖蛋白作抗原,具有明显的适用性和针对性,为此进行了本课题研究.1 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为评价警犬的狂犬病免疫效果,了解影响免疫效果的因素,2017年在云南、贵州、四川三省部分地区免疫狂犬病疫苗的警犬中随机抽样,采用荧光抗体病毒中和试验(FAVN),检测血清中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效价。结果显示,共抽检187只警犬,中和抗体阳性127只(≥0.50 IU/m L),总体免疫合格率为67.91%,其中云南、贵州、四川3省的免疫合格率分别为57.14%、68.33%、76.06%。结果分析表明,警犬狂犬病免疫合格率与犬的年龄、免疫次数、疫苗类型等因素有关,而与性别和品种无关。建议完善警犬免疫程序,加大血清中和抗体监测力度,对不合格警犬及时加强免疫;对每个影响因素进行连续性分析,以确定影响警犬狂犬病免疫合格率的具体因素。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应用抗伪狂犬病病毒单克隆抗体,在伪狂犬病病毒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本文对抗伪狂犬病病毒单克隆抗体在伪狂犬病病毒抗原分析,在保护免疫中的作用及其在诊断伪狂犬病中的应用进行了较详细的综述,对抗伪狂犬病病毒单克隆抗体的深入研究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伪狂犬病(pseudo rabies,PR)是由伪狂犬病病毒(pseudo rabies virus,PRV)引起的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以发热、奇痒(猪除外)、繁殖障碍、脑脊髓炎为主要症状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伪狂犬病最早在1813年发生于英国的牛群中.20世纪60年代以后,伪狂犬病遍及5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危害养猪业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国内外防制PR主要采取隔离、检疫、淘汰猪群中隐性感染猪和预防接种,因此快速、灵敏、准确和自动化的诊断方法对于预防、治疗及根除伪狂犬病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目前用于PR抗原或抗体的检测方法主要有病毒分离、血清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荧光抗体试验及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等。  相似文献   

16.
狂犬病病毒(RV)囊膜糖蛋白(G)是该病毒诱导保护性免疫反应的主要抗原.为研究G蛋白基因的DNA免疫效果,本研究构建了表达哺乳动物密码子优化的RVG基因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AGG-RVG,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及westem blot结果表明,重组RV G基因在pCAGG-RVG转染的BHK-21细胞中获得正确表达.将pCAGG-RVG按500 μg剂量经肌肉注射途径免疫比格犬,间隔4周以相同剂量、途径加强免疫一次,并于初次免疫前、后不同时间检测血清RV的中和抗体.结果显示,pCAGG-RVG一次免疫即可诱导产生显著的中和抗体反应,二次免疫中和抗体滴度表现出显著地增强效果.二次免疫后,中和抗体滴度缓慢下降,保持持续平稳,至初次免疫后第54周,7只免疫犬病毒中和抗体滴度平均为2.88 IU/mL,并且全部高于0.5 IU/mL,即全部高于对强毒攻击保护的最低中和抗体滴度要求.因此,本研究构建的pCAGG-RVG具有预防狂犬病的潜力,是一种有希望的狂犬病候选疫苗.  相似文献   

17.
用伪狂犬病抗体阴性健康猪,以不同剂量、间隔一定时间、多次免疫接种伪狂犬病强毒S株,制备伪狂犬病病毒高免血清,试验表明,用本方法制备的伪狂犬病病毒高免血清特异性强、抗体效价高达256倍以上,完全符合诊断用血清标准要求.并将高免血清在中和试验、ELISA、免疫胶体金等进行了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18.
<正>由于疫苗需要提供有效的交叉保护力对抗变异较大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毒株,获得可预测PRRSV免疫保护力的评估指标可促进群体管理改善和疫苗研发项目的开展。中和抗体在动物和人的抗病毒免疫中起着关键作用,故通过特异性抗体中和病毒感染性的中和效力是免疫保护  相似文献   

19.
《养猪》2018,(6)
猪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的流行对伪狂犬病的防控提出了严峻挑战,传统的疫苗对新流行毒株不能提供完全的保护。为评估3种不同毒株的活疫苗C株、HB2000株、Bartha-K61株的免疫效果,在某猪伪狂犬病gE抗体阴性猪场进行试验。结果显示,虽然3组疫苗1次和2次免疫后gB抗体阳性率达到100%,但是中和抗体的效价差异显著。从经典毒株HB-J和变异毒株CW的中和试验结果看,C株产生的平均中和抗体效价均为最高,显著高于HB2000株和Bartha-K61株,提示C株免疫效果优于HB2000株和Bartha-K61株,可以作为防控猪伪狂犬病的高效疫苗。  相似文献   

20.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ABV)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致死性人畜共患传染病。RABV糖蛋白存在于病毒表面,它既是病毒的主要保护性抗原,诱导体液免疫产生中和抗体和刺激T细胞产生细胞免疫,又是病毒与细胞受体结合的结构,在病毒致病性和嗜神经性中发挥重要作用,与病毒毒力直接相关。作者归纳总结国内外RABV糖蛋白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并对糖蛋白中和抗体的检测与评价进行阐述。将为进一步揭示RABV糖蛋白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为糖蛋白中和抗体的诊断提供理论参考,为控制和消灭狂犬病做出相应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