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提高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血凝抗原滴度途径及抗原灭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7株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标准株(M41、H120、Holte、Gray、Connecticut、Iowa609和T株)和6株分离株(NIBV、GIBV、M、SH、J和H株)分别接种于鸡胚,收获尿囊液,经浓缩后,用魏氏梭菌培养液处理,制备血凝抗原。其中,H120株血凝滴度最高,T、M、J和H株无血凝性。应用含有不同滴度IBV母源抗体的鸡胚增殖病毒制备抗原,效价与用SPF鸡胚增殖病毒制备的抗原效价一致。尿囊液经反复冻融后再制备抗原会使血凝价降低。抗原分别用甲醛、高碘酸钠、硼氢化钾和SDS灭活,其中甲醛灭活效果最理想。抗原对氯仿敏感,对乙醚稳定。适宜浓度的Na+、Mg2+可显著提高抗原的血凝性  相似文献   

2.
用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H120、H52、M41、ARK、澳大利亚T株、野外分离株RS、RY及鸡新城疫病毒(NDV)、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减蛋综合症病毒(EDSV)等分别接种9日龄SPF鸡胚,37℃孵育48小时后,将其尿囊液离心,沉淀用PBS悬浮,涂片,用抗IBV单抗MC作一抗、进行间接荧光抗体检测。结果:H12O、H52、M41“ARK、T株及RS、RY均显阳性,而NDV、IBDV、ILTV、EDSV均为阴性。结果表明、用此法检测鸡胚尿囊液中IBV.具有快速、敏感、特异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用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H120、H52、M41、ARK、澳大利亚T株、野外分离株RS、RY及鸡新城疫病毒(NDV)、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减蛋综合症病毒等分别接种9日龄SPF鸡胚,37C孵育48小时后,将其尿囊液离心,沉淀用PBS悬浮,涂片,用抗IBV单抗MC作一抗,进行间接荧光抗体检测。结果:H120、H52、M41“ARK、T株及RS、RY均显阳性,而NDV、TBDV、ILT  相似文献   

4.
用能表达马立克氏病病毒(MDV)糖蛋白B(gB)的重组杆状病毒感染的Sf9细胞免疫小鼠,制备针对MDVgB的单克隆抗体。以Ⅰ型马立克氏病病毒GA株感染的鸡胚成纤维细胞作为检测抗原,同时以免疫荧光试验(IF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来筛选杂交瘤细胞,结果获得了IFA和ELISA均为阳性的2株单克隆抗体细胞株,定名为BA4和BD8。在IFA和免疫沉淀试验中,单抗BD8与Ⅰ、Ⅱ、Ⅲ型MDV均呈阳性反应;单抗BA4只对Ⅰ型MDV(包括CVI988疫苗株)呈阳性反应。免疫沉淀反应进一步确证2株单抗识别的是MDV糖蛋白B抗原。  相似文献   

5.
禽流感RT-PCR诊断法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禽流感病毒(AIV)A/Chicken/Breslin/1902(H7N7)株的血凝素(HA)基因参考序列设计合成一对H7HA特异引物,并应用SDS-蛋白酶K法提取病毒RNA,建立了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AIVRNA的方法。应用此法对鸡胚培养的AIV尿囊液、SPF感染鸡粪便进行了检测,并与琼脂扩散试验和电镜技术作了对比。特异性试验以新城疫病毒(NDV)、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减蛋综合征病毒(EDS-76V)等的感染鸡胚尿囊液作为对照。结果表明,AIV尿囊液RT-PCR全部阳性,SPF感染鸡粪便87份,RT-PCR检出69份阳性,样品处理浓缩后琼脂扩散检出11份,电镜检测了23份样品,仅检出2份阳性。非特异性对照样品经RT-PCR检测全部阴性。将AIV感染鸡胚尿囊液作10倍系列连续稀释,可检出稀释度为10-2的病毒尿囊液。RT-PCR最早检出时间为感染后第3天,而琼扩和电镜均是7天。该法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灵敏性,且节约时间(只需8小时左右),可从分子水平上对AIV进行早期快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6.
蓝舌病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生物学特性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纯化的蓝舌病病毒(BTV)11型VP7免疫BALB/c小鼠,动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借助间接ELISA筛选,获得了3株分泌抗BTV11 VP7的群特异性单克隆抗体(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命名为C12D9、B4F3、E1A7。这3株杂交瘤细胞株连续传代3个月再经液氮冻存6个月后复苏培养,仍能稳定分泌特异性McAb。3株McAb均具有ELISA特性和免疫沉淀特性,其中C12D9株上清液的ELIS  相似文献   

7.
RT-PCR检测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2对已发表的引物和1对自行设计的引物对同一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H120株进行RT-PCR,分别获得了S1基因上与引物设计相一致的1720、228、602bp的扩增片段。用自行设计的引物对7个毒株(H120、H52、M41、Conn、Gray、T、Holte)和5个分离株(宜毒、上毒、云毒、HK、118)的含毒尿囊液或纯化病毒进行RT-PCR,结果除Holte株和2个分离株(宜毒、云毒)外,其余均成功地扩增出600bp的片段。用1.7、0.2、0.6kb3对引物对6个IBV毒株和6个分离株的含毒尿囊液在相同和不同条件下进行RT-PCR,结果3对引物分别扩增出3、5、9株IBV,同时可将不同血清型的12个IBV株分成6种基因型。将IBV分离株HK与标准株M41经PCR扩增、HaeⅢ和Hind酶切、RFLP分析,表明属同一马萨诸塞血清型。3株IBV(H120,HK,M41)在鸡胚中繁殖,PCR最早检出的时间为20~24h。RT-PCR提供了直接从尿囊液和感染鸡组织中快速检测病毒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云分离株,经鸡胚增殖、密度梯度离心提纯后,制成佐剂抗原,免疫Balb/c小鼠,应用ELISA监测小鼠地IBV的应答能力。在PEG-6000(聚乙二醇)的作用下,小鼠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对分泌抗体阳性较强的杂交瘤细胞。应用有限稀释法克隆3次以上。获得9株抗IBV阳性杂交瘤细胞,其中7株能稳定分泌抗IBV单克隆抗体。初步应用研究表明,该7株杂交瘤细胞所和的单克隆抗体,不但能区分IB  相似文献   

9.
用能表达马立克氏病病毒(MDV)糖蛋白B(gB)的重组杆状病毒感染的Sf9细胞免疫小鼠,制备针对MDVgB的单克隆抗体,以I型马立克氏病病毒GA株感染的鸡胚成纤维细胞作为检测抗原,同时以免疫荧光试验(IF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来筛选杂交瘤细胞,结果获得了IFA和ELISA均为阳性的1株单克隆抗体细胞株,定义名BA4和BD8。在IFA和免疫沉淀试验中,单抗BD8与I,ⅡⅢ型MDV均呈阳  相似文献   

10.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ⅡF)进行筛选,获得3株稳定分泌特异性抗口蹄疫病毒(FMDV)单抗的杂交瘤细胞的2株稳定分泌特异性抗猪水泡病毒(SVDV)单抗的杂交瘤细胞。IIF重复测试阳性和阴性杂交瘤细胞上清,结果完全相符。IIF特异性试验表明,3株抗FMDV单抗只与FMDV反应,而不与相关的SVDV和PD15细胞反应,反之2株抗SVDV单抗只与SVDV反应,而不与FMDV和PD15细胞反应。实验证明,I  相似文献   

11.
IBV毒株H120、H52、MA5对NDV-LaSota的干扰实验证明IBV特异性干扰NDV增殖。1)采取不同顺序的同胚接种法:IBV接种之后再接种NDV;或NDV接种之后再接种IBV,及IBV,NDV同时接种,IBV均干扰NDV的增殖。2)NDV接种36小时之内,干扰现象最为明显,H120,H52的干扰能力稍强于MA5。3)NDV血清中和实验结果显示,不同顺序同胚接种NDV、IBV时,NDV-LaSota不影响IBV的增殖能力。同胚增殖IBV,NDV的关键是控制NDV、IBV的接毒量及选择合适的收毒时间。  相似文献   

12.
应用提取纯化的抗IBDV IgG免疫Balb/c小鼠,其脾细胞与SP2/O细胞在PEG作用下融合,应用ELISA法检测筛选,经有限稀释法克隆2次,获得了2株(2B6株、5F4株)分泌抗IBDV独特型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并能诱生Balb/c小鼠产生高效价的含抗IBDV独型抗体腹水。  相似文献   

13.
应用杂交瘤技术获得了13 株抗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 的单克隆抗体( McAb) ,经过检测其中有9 株McAbs 为IgG 类, 4 株为Ig M , 这些McAbs 与新城疫病毒(NDV)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IBV) 和马立克氏病病毒( MDV) 均无交叉反应, 病毒中和试验表明, 有5株McAbs 具有中和活性,Western - blotting 试验表明, 这5 株有中和活性的McAbs 识别的抗原位点在VP2 。传染性法氏囊病最早于1957 年发现于美国东部特拉华州的甘博罗(Gu m boro) 地区,1962 年由Cosgrove 首次报道, 此后该病相继在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流行。本试验对通过淋巴细胞杂交瘤获得的13 株单克隆抗体进行了生物学特性鉴定, 以期应用于对IBD 的研究, 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禽流感RT—PCR诊断法的建立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3  
根据禽流感病毒(AIV)A/Chicken/Breslin/1902(H7N7)株的血凝素(HA)基因参考序列设计合成一对H7HA特异引物,并应用SDS-蛋白酶K法提取病毒RNA,建立了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AIVRNA的方法,应用此法对鸡胚培养AIV尿囊液,SPF感染鸡粪便进行了检测,并与琼脂扩莠试验和电镜技术作了对比,特异性试验以新城疫病毒(NDV),传染性氏囊病病毒(IBD  相似文献   

15.
采用腹腔的接种1次脾内注射禽呼肠孤病毒(ARV)蛋白免疫小鼠,经3次融合后,共筛选8株分泌抗禽呼肠孤病毒(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这8株McAb均可与ARVS1133株,FDO株发生反应,而与IBDV,MDV,EDS-76病毒不发生反应,经亚类鉴定,AE7,AF8,BD1,DH10,EE5为IgG1;AD6,CG4为IgC2a,AG7为IgG2b。腹水效价在10^3~10^5之间。  相似文献   

16.
以纯化的兔出血症病毒免疫BALB/C鼠,应用杂交瘤技术获得了分泌抗RHDV单抗杂交瘤细胞17株,其中有3株杂交瘤细胞分泌单抗的ELISA效价为1:409600,1:4096;5株单抗具有血凝抑制活性。兔抗RHDV高兔血清对17株McAb的ELISA抑株为IgG2b。各株McAb与欧洲棕色兔病病毒无抗原交叉反应,也无沉淀反应特性。  相似文献   

17.
选择S1基因做为目的基因,运用RT-PCR技术分别扩增12株以非免疫鸡胚繁殖并通过超速离心浓缩的鸡胚尿囊液中的IBV,所用引物为IBVBeaudette株S1基因两侧的对应序列,跨幅为1.72kb。结果6株IBV毒株(SAIB3、F、D41、M41、H52、Holte)扩增出了长约1.7kb的S1基因片段,而另6株IBV毒株虽经4次RT-PCR重复后也显阴性。用HaeⅢ内切酶对6个毒株的RT-PCR产物进行酶切,结果显示M41、H52、D413个IBV毒株的S1基因包含两个HaeⅢ位点,F株与Holte株S1基因包含1个HaeⅢ位点,而SAIB3株S1基因则已丢失HaeⅢ位点。实验结果表明:运用RT-PCR技术检测IBV时,由于S1基因的核酸序列具有较高的变异率,因此S1基因不宜做为目的基因。  相似文献   

18.
将本室分离鉴定的猪伪狂犬病毒(Prv)鄂A株纯化后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鼠脾细胞与经8氮鸟嘌呤(8-AG)驯化的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经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筛选,挑选强阳性孔进行亚克隆,获得5株能稳定分泌伪狂犬病毒单克隆抗体(Prv-McAb)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418、483、576、603、744。经体外连续传代及反复冻存、复苏,杂交瘤细胞均能稳体地分泌McAb。培养上清液及小鼠腹水ELISA效价分别为2-5~2-7和10-5~10-10。各株分泌的McAb不与疱疹病毒科中的DPV、ILTV、IBRV及PPV发生交叉反应。阻断试验结果显示阻断率均大于50%。其中603、744分泌的McAb对用PRV致敏的乳胶具有凝集特性。相加ELISA测定证实603、483、744特异性作用同一抗原位点或作用相关极为密切的抗原位点,另4种McAb作用位点有部分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利用超速离心纯化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广东地方分离株D41免疫BALB/c小鼠。取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经筛选及克隆,成功地建立了6株可分泌抗IBVD41株的单克隆抗体(McAb)的杂交瘤细胞:B5、B8、C7、D8、D9、G11。其中B8、C7、G11的稳定性最好,腹水McAb效价高达1010,无血清培养上清McAb(浓缩30倍)效价达4×104以上。6株杂交瘤细胞的特异性均很好。  相似文献   

20.
用EDS76病毒标准AV127株和分离株(B96株)感染鸭胚,提取病毒核酸,分别经EcoRl和Pstl双酶切,获得图形和大小相似的酶切片段。分别进行EcoRl和Pstl单酶切,也得到相似结果。病毒DNA经EcoRl和Pstl双酶切后,与PUC19质粒载体重组,并转化到EcoliJM101中,筛选出一个插入片段(G片段)约为27kb的重组质粒。用Digoxigemin标记EDS76DNAG片段(EcoRl和Pstl双酶切片段)及含该片段的重组质粒分别制备探针,对EDS76病毒DNA进行斑点杂交,两种探针均为阳性,而对照组NDV、IBV、ILTV、IBDV正常鸭胚尿囊液的核酸为阴性。且后一种探针的敏感性高于前者,它的DNA检出限量为4pg水平。结果表明,两种探针具有高度的特异性、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