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地区的优势蜱种及其存在的基因多态性,应用传统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地区14个主要牧区采样点进行蜱虫种型的鉴定和基因多态性分析。通过传统形态学鉴定方法,对蜱虫样品进行显微镜观察以初步确定蜱属。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蜱虫的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扩增,测序后对蜱种进行分子鉴定和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确定蜱种多样性。应用Mega 6.06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与GenBank数据库中已知蜱虫的16S rRNA进行聚类分析,以确定蜱进化的规律。结果显示14个不同地区的蜱虫均属于草原革蜱,为锡林郭勒盟地区的优势蜱种之一,但不同地区的蜱虫之间存在明显的基因多态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伊犁河谷区域银盾革蜱的分布及其携带马泰勒虫病原情况,通过对银盾革蜱形态学及革蜱属特异性基因(ITS-2)和其携带病原18S rRNA基因PCR扩增及其PCR产物的克隆、测序、同源性比较等,鉴定和检测了采自昭苏种马场马体表银盾革蜱及其携带病原情况。试验结果显示,采回的蜱经形态学鉴定均为银盾革蜱,PCR扩增银盾革蜱ITS-2基因和马泰勒虫18S rRNA基因序列大小分别为825 bp和789 bp。本试验蜱获得的ITS-2序列与已发表的伊朗株(GQ144706.1)同源性为99%,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故鉴定为银盾革蜱。在181只银盾革蜱中携带马泰勒虫的有13只,阳性率为7.1%(13/181),且其携带病原目的基因序列与Gen Bank中已发表的马泰勒虫基因序列相似性为99%。研究表明,结合形态学分类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银盾革蜱鉴定具有简易、准确度高等特点,且分离银盾革蜱源性病原更有实际意义,为综合防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建立小亚璃眼蜱、亚洲璃眼蜱和残缘璃眼蜱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并探讨它们的系统发生关系。在新疆、内蒙古从动物体表采集寄生蜱,形态学鉴定后,PCR扩增测序获得3种璃眼蜱的16S rRNA及线粒体色素氧化酶亚基Ⅰ基因(cytochrome oxidaseⅠ,COⅠ)序列后进行同源性分析。用Mega 5.0和Mrbayes 3.2软件分别构建系统进化树,亚洲璃眼蜱、小亚璃眼蜱样本16S rRNA序列与GenBank中已知相应蜱虫16S rRNA序列聚类,而残缘璃眼蜱COⅠ序列与GenBank中已知残缘璃眼蜱COⅠ序列聚类,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在传统形态学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能简易、准确鉴定小亚璃眼蜱、亚洲璃眼蜱和残缘璃眼蜱。  相似文献   

4.
为了阐明青海海北地区患病藏羊携带蜱虫种类及蜱传病原的情况,采用PCR方法对蜱虫种类进行鉴定,并利用16S rRNA基因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同时也利用PCR方法检测了携带的病原,对鉴定的病原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青海海北地区主要流行西藏革蜱、森林革蜱、青海血蜱和草原革蜱,鉴定的蜱虫基因与GenBank中的参考基因的同源性均在97.00%~100.00%之间;遗传进化分析显示鉴定的蜱虫均与相应的蜱种聚类,且均与西北地区的分离株聚在同一分支上,呈现区域聚集性;蜱传病原种类丰富,包括尤氏泰勒虫、吕氏泰勒虫、绵羊泰勒虫、巴尔通体、绵羊无浆体、立克次体、贝纳特氏立克次体,流行的主要病原是绵羊无浆体和巴尔通体。通过本次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研究,有助于研究我省蜱的生物学多样性和进化关系,丰富蜱种分子标记相关基因序列信息;同时对蜱传病原进行了分子鉴定,有助于查清蜱携带的病原谱,可为我省蜱传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建立草原革蜱和边缘革蜱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并探讨其系统发生关系。在新疆从动物体表采集寄生蜱,形态学鉴定后,PCR扩增获得2种革蜱的16S rRNA及线粒体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序列,测序后进行同源性分析。用Mega 5.0和Mrbayes 3.2软件分别构建系统进化树,草原革蜱16S rRNA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已知草原革蜱16S rRNA序列聚类,而边缘革蜱COⅠ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已知边缘革蜱COⅠ序列聚类,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本研究结果表明,在传统形态学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能简易、准确鉴定草原革蜱和边缘革蜱。  相似文献   

6.
《中国兽医学报》2017,(11):2108-2113
为掌握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硬蜱的优势蜱种类,对该地区15个调查点的蜱进行考查和采集蜱虫1 349只样本,在形态学鉴定方法初步进行分类的基础上,设计1对简并引物,从蜱虫基因组DNA样品中,采用PCR扩增得到蜱虫16SrRNA基因序列,测序后进行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用Mega 6.06软件绘出系统进化树,与GenBank数据库中已知蜱虫16SrRNA进行聚类。结果显示:15个考察点蜱虫种类均为草原革蜱,属于呼伦贝尔地区常见优势蜱虫之一。但是,不同地区的蜱虫之间也存在基因序列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掌握新疆边境地区沙雅县的蜱种分布状况,从该地绵羊体表采集寄生蜱虫,应用数码体视显微镜对其进行形态学初步鉴定,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采集蜱虫的线粒体16S rDNA进行基因序列扩增并测序,应用序列分析软件MEGA 6.0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采集蜱样的分子进化特征。结果表明,采集的蜱样均为图兰扇头蜱,在系统发育上依然和新疆境内石河子地区、乌什地区、皮山地区和图木舒克地区的图兰扇头蜱处于同一分支,具有分子进化的相对保守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了解西藏绵羊体外寄生虫羊蜱蝇的遗传进化,更好地认识和防控羊蜱蝇,减少牧民经济损失,试验采集西藏日喀则地区岗巴县、江孜县某牧场和林芝市巴宜区某绵羊屠宰场绵羊体外寄生虫羊蜱蝇,通过形态学进行虫体鉴定,对3对相对保守的基因(12S rDNA、16S rDNA、18S rDNA)进行PCR扩增、部分测序,并将序列中羊蜱蝇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利用立体显微镜能够清晰辨别羊蜱蝇体态和雌雄结构,且雄虫背侧末端与腹侧相比有明显的凹陷,阴茎裸露。将PCR产物测序结果上传GenBank数据库,并获得登录号(12S rDNA 4个,16S rDNA 4个,18S rDNA 6个);羊蜱蝇12S rDNA序列与中国云南羊蜱蝇(KU664532.1)的基因序列相似性高达100%;16S rDNA序列(MK729023、MK732970)与中国新疆羊蜱蝇(KY224146.1、MH119054.1)和捷克共和国羊蜱蝇(MF4959411.1)的基因序列相似性高达100%;18S rDNA序列与英国(FN66411.1)羊蜱蝇的基因序列相似性高达100%。说明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两种方法结合能准确鉴定西藏羊蜱蝇,可促进了解该地区羊蜱蝇基因遗传进化情况。  相似文献   

9.
试验旨在了解新疆边境地区昆玉市的蜱种分布状况.从该地区骆驼体表采集寄生蜱虫,应用数码体视显微镜初步进行形态学鉴定,采用蜱种鉴定的特异性引物对总DNA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采用MEGA 10.0软件邻接法构建遗传进化树,确定蜱虫的进化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从昆玉市骆驼体表采集的蜱样符合亚洲璃眼蜱的形态学特征,线粒体16S ...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新疆小海子垦区及周边地区媒介蜱及所携带梨形虫种类,2020年5月~7月通过形态学采集到524枚硬蜱;用梨形虫18S rRNA特异性引物对硬蜱样本进行PCR检测,并对阳性样本18S rRNA基因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采集的硬蜱包括小亚璃眼蜱(Hyalomma anatoricum)293只、亚洲璃眼蜱(H.a...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璃眼蜱形态学及璃眼蜱属特异性基因(ITS-2)和其携带病原基因(Tams1)PCR扩增及其PCR产物的克隆、测序、同源性比较等,鉴定和检测采自新疆吐鲁番地区疑似牛体表璃眼蜱(n=50)及其携带病原状况。结果显示,采集的蜱虫经形态学鉴定均为小亚璃眼蜱,PCR扩增的璃眼蜱种属特异性ITS-2基因和环形泰勒虫Tams1基因序列大小分别为491 bp和534 bp。本试验获得的ITS-2序列与Gen Bank中已记载的小亚璃眼蜱ITS-2序列一致,与形态学鉴定结果相符,故这些璃眼蜱属于小亚璃眼蜱种(Hyalomma anatolicum)。在检测的50只璃眼蜱中,携带牛环形泰勒虫的有3只,阳性率为6%(3/50),并发现所扩增的携带病原目的基因序列与已登录记载的牛环形泰勒虫基因序列相似性为99%。结果表明,在传统形态学分类的基础上,借助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璃眼蜱种属鉴定及无典型硬蜱种的鉴定具有简易、准确度高等特点,而且在璃眼蜱种属确定的基础上分离其携带的病原更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牛泰勒虫18S rRNA基因序列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对中国兽医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原虫资源库内收藏的3种牛源泰勒虫10个地方分离株(包括4株环.形泰勒虫、3株瑟氏泰勒虫和3株中华泰勒虫)的18S rRNA基因序列进行了测定,并用所测得的牛的泰勒虫中国株基因序列和自GenBank下载的各种泰勒虫18S rRNA基因序列构建了系统发生树.结果显示;牛的3种泰勒虫18S rRNA基因大小在1 740~1890 bp,并有规律地分布于3个不同的进化枝上,且种内地方分离株之间的同源性明显大于种间同源性,说明采用18S rRNA基因序列测定方法对牛的泰勒虫进行分类与传统分类方法具有较好的符合性.该研究也可为建立针对18S rRNA基因为靶标的牛的泰勒虫病PCR检测方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为了鉴定从汉中市牛体表采集到的蜱种类及其携带病原梨形虫(Piroplasma)的种类,在形态学初步观察的基础上,用PCR技术基于线粒体16SrDNA对蜱种类进行了分子鉴定,并基于梨形虫18S rRNA基因分别检测蜱体内携带巴贝斯虫属(Babesia)、泰勒虫属(Theileria)等病原情况.结果显示,所采集到的67只...  相似文献   

14.
在乌鲁木齐市多家宠物医院、宠物店、犬舍、流浪犬基地、社区随机选取无明显临床症状的犬共1 054只,采集其体表蜱虫889只,通过形态学鉴定及蜱虫的线粒体16S rDNA基因扩增序列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鉴定得到假头基呈六角形的蜱虫,所采集的蜱虫初步鉴定为血红扇头蜱和图兰扇头蜱.发现血红扇头蜱和图兰扇头蜱的16S rDNA基...  相似文献   

15.
应用16S rRNA基因序列鉴定柞蚕空胴病病原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末,采用形态分类学方法,将引起柞蚕空胴病的致病菌鉴定为柞蚕链球菌(Streptococcus pernyi sp.nov)。分别提取已分离柞蚕空胴病的5株病原菌株的基因组DNA,PCR扩增16S rRNA基因片段,经克隆、测序后,与GenBank中登录的相关肠球菌、链球菌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供试的5株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在99.5%~99.9%之间,相互之间存在着10个可变位点,推测5株菌株属于同一个菌种;5株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与肠球菌属(Enterococcus)16S rRNA基因序列的相似性较高,在92.4%~99.8%之间,而与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16S rRNA基因序列的相似性相对较低,在87.3%~87.8%之间;5株菌株与肠球菌属在系统进化树上聚为一类。基于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柞蚕空胴病的病原菌应归属于肠球菌属。  相似文献   

16.
为了对陕西省和辽宁省部分地区羊源蜱类及其携带病原体的流行情况进行分析,本试验采集了288份羊源蜱样本,采用形态学观察鉴定蜱种;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扩增巴贝斯虫18S rRNA、伯氏疏螺旋体16S rRNA、斑点热群立克次体ompA和无形体16S rRNA的基因序列,并结合核苷酸序列分析,确定所收集蜱样本中各类病原体的流行情况。结果显示,经鉴定288份羊源蜱样本均为长角血蜱。陕西省144份长角血蜱中携带巴贝斯虫、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和无形体,感染率分别为0.69%、21.53%和77.78%,且巴贝斯虫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均与无形体复合感染;其中长角血蜱中携带Babesia microti、Candidatus Rickettsia longicornis、Uncultured Rickettsia sp. QH-122、Rickettsia endosymbiont of 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Uncultured Anaplasma sp. ZJ06/2009、Anaplasma marginale、Anaplasma capra共7种病原体。辽宁省144份长角...  相似文献   

17.
为调查我国新疆北部地区蜱及牛、羊体内蜱传播性嗜吞噬细胞无浆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病原的流行情况,收集了新疆北部地区13个县(市)的蜱虫样品及血液样品(蜱虫样品609只,牛血液样品670份,羊血液样品631份),提取基因组DNA, PCR检测后挑选阳性样品测序(1/3),分析其感染状况及病原分子遗传特征。结果显示,蜱虫和血液样品中共检测出183份A.phagocytophilum感染阳性,牛、羊和蜱虫感染率分别为10.0%(67/670)、9.5%(60/631)和8.2%(50/609),样品总体感染率为9.3%(177/1 910)。此次获得的新疆北部地区A.phagocytophilum 16S rRNA和MSP4基因序列遗传进化分析显示,该区牛、羊和蜱体内检测到的病原基因阳性片段与GenBank已公布的中亚、中欧地区病原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6.7%~99.5%,进化树分析显示与中亚、中欧多国A.phagocytophilum基因序列聚为一支。结果可为新疆北部地区蜱与蜱传播性嗜吞噬细胞无浆体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伊犁河谷区域虻的分布及其携带伊氏锥虫的情况,通过对虻的形态学鉴定及其特异性基因(CO1)和携带病原18S rRNA基因扩增、测序、同源性比对,鉴定和检测了采自伊犁河谷区域的虻及其携带病原情况。结果显示,所采集的虻为原虻属秋季原虻种,PCR扩增虻CO1基因和马伊氏锥虫18S rRNA基因序列分别为653 bp和205 bp。结果发现,秋季原虻的CO1基因与已发表的丹麦株(MT584147.1)同源性为98%,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在156只秋季原虻中携带伊氏锥虫的有9只,阳性率为5.7%(9/156),其阳性条带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已发表的伊氏锥虫基因同源性为99%。试验结果表明,结合形态学分类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虻样品进行鉴定操作简单、准确度高。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探究新疆优势分布的2种硬蜱所携带马泰勒虫、马驽巴贝斯虫和饶氏立克次体病原的情况。对采集于昭苏、和静2个采样点的硬蜱样品(n=188)经过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了种属鉴定的同时,以马泰勒虫18S rRNA、马驽巴贝斯虫Bc48和饶氏立克次体16S rRNA为靶标,应用PCR进行检测,并将阳性产物测序比对。在188只蜱虫中,93只(昭苏县)为边缘革蜱,95只(和静县)为森林革蜱;在2种硬蜱中,马驽巴贝斯虫的PCR阳性率分别为昭苏县30.1%(28/93)、和静县6.3%(6/95);饶氏立克次体的检出率分别为昭苏县6.5%(6/93)、和静县36.8%(35/95)。试验鉴定归类了昭苏县与和静县采样点的优势种硬蜱,并发现两地的2种硬蜱均可携带马驽巴贝斯虫和饶氏立克次体,本试验为革蜱携带病原相关研究以及蜱传疾病的科学防控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湖南省怀化地区白纹伊蚊的基因变异、遗传多样性及其遗传进化关系,本试验以收集于怀化地区的30只白纹伊蚊为研究对象,利用PCR技术扩增其核糖体18S rRNA及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x1)基因序列,并对其基因变异、遗传多样性及遗传进化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所获全部样品的18S rRNA和cox1基因序列长度均为489和1 004 bp;基于18S rRNA基因序列,怀化地区白纹伊蚊的种内差异为0~2.9%,种间差异为28.74%~61.46%;基于cox1基因序列,怀化地区白纹伊蚊的种内差异为0~0.2%,种间差异为6.08%~12.65%。基于18S rRNA、cox1基因序列所构建的进化树发现,来自于怀化市的白纹伊蚊全部位于同一分支上。结果表明,怀化地区白纹伊蚊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基因变异和遗传多样性,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且其18S rRNA、cox1基因序列的种内差异小、种间差异大,可作为白纹伊蚊鉴定的理想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