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文就禽副黏病毒的两种不同血清型APMV-1(以NDV为代表)和APMV-4的F和HN蛋白糖基化位点进行分析比较。分析显示:F蛋白糖基化位点NDV强弱毒株毒株均有6处糖基化位点,而APMV-4毒株则只有4处潜在的糖基化位点,而且位置与APMV-1略有不同。同时,NDV强毒株GM的HN蛋白有5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而La Sota弱毒株有6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即538~540位为NKT;APMV-4毒株有7处潜在的糖基化位点,且位置与APMV-1完全不一致。  相似文献   

2.
根据GenBank发表的6型副黏病毒(APMV-6)参考毒株(KF267717.1)M基因序列,利用Oligo7设计合成1对引物,以重组阳性质粒为标准品,建立了APMV-6SYBR Gree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建立的检测方法经优化后,线性关系良好,标准曲线R2=0.998,扩增效率107.322%。本方法敏感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最低检出拷贝数为2.78×10~2copies/μL,与NDV和APMV-4不发生特异性反应,比常规检测方法检出率高18%,可将其用于APMV-6的定量检测以及临床早期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我国近年来新出现的禽副黏病毒4型(APMV-4)的生物学特性,对2020年分离鉴定的3株鸭源APMV-4进行致病性分析和基因组测定。结果显示:3株APMV-4分离株F蛋白裂解位点均为116DIPQR↓F121,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为0~0.23,对鸡表现为低致病力。3株分离毒株基因组长度均为15 054 nt,基因组结构顺序均为3''-N-P-M-F-HN-L-5'',符合典型的副黏病毒基因组“六碱基原则”;病毒3''端具有55 nt的前导序列,5''端存在17 nt的尾随序列,各基因间有9~42 nt的基因间隔序列;3株分离毒株与APMV-4代表株同源性最高(97.2%~97.5%),与其余禽副黏病毒同源性为37.1%~47.3%,与中国香港、韩国分离株高度同源。结果表明,我国新出现的鸭源APMV-4为弱毒株,基因组序列同源性较高,关键氨基酸位点未发生变异。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APMV-4 和科学防控APMV-4感染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根据GenBank发表的禽副黏病毒4型(APMV-4)基因组序列,在保守区域分别设计了特异性RT-PCR引物和荧光探针,初步建立了可用于检测APMV-4的荧光RT-PCR方法。特异性试验表明本方法特异性强,与新城疫病毒(NDV)、禽流感病毒(AIV)、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减蛋综合征病毒(EDSV)等没有交叉反应。灵敏度试验表明本方法的检测下限为1EID50,比常规RT-PCR的敏感度高100倍左右。本研究所建立的荧光RT-PCR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灵敏等优点,可用于APMV-4样品的检测。  相似文献   

5.
《中国兽医学报》2017,(10):1868-1873
我国水禽中流行的禽1型副黏病毒(APMV-1)除基因Ⅶ外,基因Ⅸ型APMV-1日渐增多,且呈现基因型多样性。本研究基于鸭源基因Ⅸ型APMV-1的F基因特异性序列,建立了一种可快速检测基因Ⅸ型APMV-1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该方法仅能特异性检出基因Ⅸ型APMV-1,其检测敏感性高达100拷贝/μL,重复试验批间变异系数小于5%;应用该方法对人工感染鸭组织和采集的临床样品分别进行检测,其结果与常规RT-PCR检测、病毒分离结果的符合率分别为100.0%,96.1%和90.1%,81.8%。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基因Ⅸ型APMV-1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复性好,为该病临床样品检测提供了快速有效的手段,适于鸭源基因Ⅸ型APMV-1感染的病原学监测。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我国新出现的禽副黏病毒14型(APMV-14)的基因组特性,对2022年从我国家禽中新分离到的2株APMV-14毒株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两株毒株基因组长度均为15 444 nt,结构均为3''-N-P-M-F-HN-L-5'',3''前导序列和5''尾随序列长度分别为55和277 nt,各基因间隔序列长度不等(2~36 nt);2株毒株F蛋白裂解位点均为99REGR↓L103,具有低致病性禽副黏病毒分子特征;2株毒株HN蛋白长度均为607 aa,明显长于2011年日本分离株APMV14/duck/Japan/11OG0352/2011(580 aa)。同源性分析显示,我国分离的2株不同宿主来源的APMV-14毒株基因组核苷酸同源性为99.5%,与APMV-14代表株11OG0352同源性最高(91.0%),与其余禽副黏病毒同源性仅为45.0%~52.3%;遗传进化分析显示,2株APMV-14毒株与日本APMV-14分离株(11OG0352)位于同一分支。综上所述,本研究中的2株来源于不同宿主(鸡和鸭)的APMV-14毒株基因组序列高度同源,说明APMV-14已具备水禽—陆禽的跨种传播能力。本研究为APMV-14生物学特性等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禽副黏病毒(APMVs)常常能从世界各地的家禽及野生鸟类中分离得到。除了禽流感,所有APMVs都归类为副黏病毒科腮腺炎病毒属。目前,腮腺炎病毒属的APMVs分为9个血清型(APMV 1~9)。新城疫病毒是禽副黏病毒1型的代表,也是各禽副黏病毒类型中特点最清楚的。对禽副黏病毒2~9(APMV2~9)的分子特性和致病性知之甚少。结果:作为了解APMV-4的分子遗传学及致病性第一步,笔者将APMV-4鸭/香港/D3/75株的完整基因组进行测序,并在含胚鸡蛋中检测其致病性。APMV-4的基因组全长是15054个核苷酸(nt)的长度,并与"六规则"一致。基因组包含6个非重叠的基因,按3′-NP/VMF-HN-L-5′的顺序排列。基因的两侧是高度保守的转录起始和停止信号,并有长度为9至42nt的间隔序列。基因组的3′端包含了一个55nt的前导区,5′尾端区长17nt,这在禽副黏病毒科中是最短的。分析从P基因转录得到的mRNAs表明,35%的转录子通过在编辑位点插入一个非模板G残基而编辑得到V mRNA。没有信号显示有两个非模板G残基的插入,这表明在W mR-NA在受APMV-4感染的细胞产生的效率很低。F蛋白的裂解位点(DIPQR↓F)与细胞内普遍存在的风铃蛋白酶的偏好性裂解位点不一致。然而,在细胞培养中,APMV-4的生长不需要外源蛋白酶,这表明裂解并依赖于风铃位点。结果表明,对副黏病毒科的五个属病毒的核酸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APMV-4与APMVs的亲缘关系高于其它副黏病毒,进一步证实副黏病毒科腮腺炎病毒属的所有APMVs的分类。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禽Ⅰ型副黏病毒(Avian Paramyxovirus-1,APMV-1)毒力测定方法是ICPI、IVPI、MDT和空斑形态法。研究发现F蛋白是决定APMV-1毒力的主要蛋白。研究根据APMV-1毒力测定方法,选取鹅副黏病毒LN-7-02株进行一系列致病性试验,并克隆了其包括裂解位点区在内的部分F基因,为进一步研  相似文献   

9.
尼帕病毒(Ni V)和亨德拉病毒(HeV)属于副黏病毒亚科的亨尼帕病毒属的成员。Ni V和HeV感染引起新的两种重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有关APMV-1(NDV)的发病和流行以及病原学研究认为APMV-1不断发生演化,新的基因型不断产生,对不同宿主的致病力不断变化,病毒感染的宿主谱不断扩大。本文简要介绍两种新的人兽共患传染病和APMV-1对鹅、鸭、猪的感染研究现状,就APMV-1宿主感染谱与演化加以分析,思考新的动物副黏病毒病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0.
属于禽副黏病毒1型(APMV-1)的新城疫病毒(NDV)是家禽疫病的重要病原,但APMV其他血清型的潜在致病性仍未知。美国马里兰大学的研究人员应用滴鼻-点眼对鸡免疫APMV-2~APMV-9,接着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对从吉林省向海自然保护区采集的300份野鸭咽喉拭子和泄殖腔拭子中分离到的18株禽副黏病毒6型(APMV-6)进行鉴定,试验通过RT-PCR方法,扩增了5株来源于不同宿主的APMV-6病毒的F和HN基因。结果表明:5株病毒的F基因长度均为1 836 bp,HN基因为2 031 bp;5株病毒F和HN基因同源性超过99%,且与TW分离株的同源性最高为98%;5株病毒均属于ClassⅠ分支。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禽I型副粘病毒(APMV-1)天鹅分离株sw/CH/LHLJ/120608对鸡的致病性,本研究将该病毒以105EID50/m L的剂量,采用点眼和滴鼻的方式感染SPF鸡,检测其致病性,同时,采用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病毒在各组织中的分布。结果显示,sw/CH/LHLJ/120608分离株感染鸡能够引起30%的发病率和6%的死亡率,并且病毒在感染鸡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以及泌尿系统中均有广泛的分布。根据对APMV-1实验动物致病性的判定标准,该病毒株对鸡具有中等毒力的致病力特征。  相似文献   

13.
鹅的副粘病毒病又叫"鹅的新城疫",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由鹅源禽Ⅰ型副粘病毒(Avian Paramyx-ovirus-1,APMV-1)引起的鹅的一种  相似文献   

14.
以鹅副粘病毒LN-7-02株基因组RNA为模板,用RT-PCR方法扩增出F基因片段,并克隆至T载体.经质粒PCR及酶切鉴定后,对阳性克隆进行测序.测序后拼接得到F基因上游539bp核苷酸序列,并推导出ATG后1~374bp氨基酸序列.序列分析表明,LN-7-02株F蛋白裂解位点区的氨基酸组成为112R-R-Q-K-R-F117,与禽Ⅰ型副粘病毒(APMV-1)强毒株特征相符.将LN-7-02与AMPV-1株CH2000、F48E9和LaSota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LN-7-02与CH2000、F48E9和LaSota的同源性分别为91.8%、86%和84%,表明该毒株相对于经典的AP-MV-1在F基因上已发生了较大变异.根据国内外70株APMV-1的F基因核苷酸序列绘制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疫苗株Lasota属于基因Ⅱ型,经典株F48E9属于我国特有的基因Ⅸ型,而LN-7-02株与鹅副粘病毒JS-9-01、ZJ-100和GD-QY97同属于APMV-1基因Ⅶ型.  相似文献   

15.
鸡新城疫(ND)是由新城疫病毒(NDV)-禽副黏病毒(APMV-1)感染引起,对养鸡生产威胁极大的一种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国际兽疫局(OIE)将其定为A类传染病,我国列为一类传染病。至今,世界范围内已发生过4次大流行,给养鸡生产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有效防控鸡新城疫威胁,是广大养禽与禽病防治工作者的共同目标。  相似文献   

16.
鹅副黏病毒病(GPMV)是由鹅源禽副黏病毒Ⅰ型(APMV-1)引起的鹅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其病原类似于鸡新城疫病毒(NDV),属于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亚科腮腺炎病毒属,为F基因Ⅶ型.  相似文献   

17.
鹅的副粘病毒病又叫"鹅的新城疫",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由鹅源禽Ⅰ型副粘病毒(APMV-1)引起的鹅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其病原与鸡的新城疫病毒是同类病毒中的不同毒株.  相似文献   

18.
应用已建立的新城疫病毒(NDV)强、弱毒株RT-PCR快速鉴别诊断技术,对来自广西各地疑为禽副黏病毒血清1型(APMV-1)感染的144份不同禽类的病料进行了检测,并用常规方法对RT-PCR检测为阳性的部分病料进行了病毒的分离和鉴定。结果,从鸡、鸽、鹅、鸭、鹌鹑、珍珠鸡、孔雀、鸵鸟和画眉鸟9种禽的病料样品中检测到A19MV-1,阳性检出率为64.58%(93/144);从7种禽病料中分离到29株APMV-1地方野毒株。部分分离株用NDV强、弱毒株快速鉴别技术鉴定属中、强毒株。  相似文献   

19.
新城疫病毒(NDV)或禽1型副黏病毒(APMV-1)包括了多个具有单链负股RNA基因组的病毒。长期以来,同时采用2个系统对NDV分离株进行谱系或基因型分类,导致命名混乱和基因群归类的差异。因此,  相似文献   

20.
鹅副黏病毒(GPMV)属于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亚科腮腺炎病毒属APMV-1中的成员,为单股负链RNA病毒,基因组所编码的6种蛋白NP、P、M、HN、F、L是其生物功能的主要体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