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试验旨在探究不同提取方法对红甜菜多糖的提取效果。试验以红甜菜为原料,分别采用水提醇沉法和超声辅助水提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进行正交设计优化其提取工艺,探究液料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对红甜菜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利用Sevag试剂、活性炭和石油醚依次对粗多糖进行纯化。结果表明,采用水提醇沉法时,在液料比90 mL/g、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1.5 h的条件下,红甜菜多糖得率最高,提取率达2.33%;采用超声波辅助水提法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液料比40 mL/g、提取温度40℃、提取时间30 min。在此条件下,提取率为6.85%。超声波辅助水提法提取红甜菜多糖中蛋白质去除率、色素去除率、脂肪去除率分别为29.73%、3.88%、2.76%。研究表明,超声波辅助水提法所用提取溶剂少、耗时短、所需温度低、提取率高,更适用于红甜菜多糖的提取。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对水提醇沉法提取银杏叶多糖工艺中浸提温度分别为55℃、65℃、75℃、85℃、95℃时的粗多糖得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水提醇沉法提取银杏叶多糖最佳温度为85℃。  相似文献   

3.
目的 :从半枝莲中提取总多糖和总黄酮,并进行含量测定。方法 :采用水提醇沉方法从半枝莲中提取总多糖,采用乙醇提取的方法,从半枝莲中提取了总黄酮,建立含量测定方法,测定总多糖和总黄酮的含量,计算得率。结果:总多糖提取的平均得率为10.3%,含量为56.3%;总黄酮提取得率为11.7%,含量为13.0%。结论 :该提取方法简单方法 ,含量测定方法线性关系好。  相似文献   

4.
不同提取条件下黄芪茎叶与根中多糖含量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分析黄芪根、茎叶中黄芪多糖的含量,为黄芪茎叶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分别采用水煎煮法、水提法、醇碱提法、醇处理水提法和石油醚醇处理水提法5种不同方法,对黄芪根和茎叶细粉中的黄芪多糖含量进行比较.[结论]黄芪茎叶中也有一定量的黄芪多糖,虽然低于黄芪根中的含量,但仍有一定的药用价值.醇碱提醇沉法提取的黄芪多糖含量和纯度最高,石油醚醇处理法得到的黄芪多糖纯度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比较绞股蓝饮片、绞股蓝超微粉以及绞股蓝发酵液中绞股蓝多糖的含量,为绞股蓝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分别采用水煎煮法,水提法,醇碱提法、醇处理水提法和石油醚醇处理水提法5种不同方法,对绞股蓝饮片中的绞股蓝多糖含量进行了测定及比较,确定最佳提取方法。采用所确定的最佳处理方法测定绞股蓝超微粉中绞股蓝多糖含量。而绞股蓝发酵液直接采用醇沉处理测定其中的多糖含量,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五种提取方法以醇碱提法提取绞股蓝粗多糖含量最高为49.1400mg/g,纯度最高为0.2068g/g;绞股蓝叶超微粉提取的绞股蓝粗多糖含量为158.5500mg/g,纯度为0.2448g/g;二次发酵液提取的绞股蓝粗多糖含量为1638.5500mg/g,纯度为0.6161g/g。(结论)五种提取方法中以醇碱提法提取的绞股蓝多糖含量和纯度最高;绞股蓝超微粉中的绞股蓝多糖含量明显高于绞股蓝饮片中的,但经过发酵处理的绞股蓝中的多糖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茵陈-大黄不同配比对绿原酸和蒽醌类成分的影响,筛选出二者最佳配伍比例,为开发含有“茵陈-大黄”的新药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试验选用茵陈和大黄1∶1、1∶2和2∶1三个不同配伍比例,再按照大黄同时下、后下进行煎煮;选取部分水煎液分别按照醇沉浓度为70%和80%水煎醇沉方法制备绿原酸和蒽醌类成分,采用HPLC法测定水煎液、醇沉浓度分别为70%与80%的上清液、沉淀中绿原酸及蒽醌类成分的含量。结果显示:茵陈、大黄配伍后绿原酸的含量均有所提高,且水煎法与水煎醇沉法的最佳配伍比例均为1∶1,提取出绿原酸含量为55.96 mg/mL;茵陈、大黄配伍后蒽醌类成分含量也有所提高,其中大黄酸含量提高最为显著,提取出大黄酸含量为20.83 mg/mL,且水煎法与水煎醇沉法的最佳配伍比例均为1∶2。茵陈、大黄配伍后绿原酸含量在配伍比例1∶1、蒽醌类成分在配伍比例1∶2时含量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7.
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水提醇沉法中提取水倍数、提取次数、药液浓缩比例和醇沉浓度4个因素对金丝草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以芦丁为对照,通过可见分光光度计进行总黄酮含量测定。结果表明:4种因素对总黄酮提取率虽然无显著影响,但最佳提取工艺为10倍水量提取3次,醇沉浓度为50%,药液浓缩比例为1∶1,总黄酮提取率为4.894%。该提取工艺安全稳定,简便可行,为工业生产提供参考,也为金丝草黄酮类化合物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正>(上接09年第2期)3、黄芪多糖中是否掺入葡萄糖的鉴别:虽然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无法分别检测黄芪多糖中不同分子量的糖的含量,但通过80%酒精醇沉法可鉴别黄芪多糖中是否加入了葡萄糖。检测方法:取黄芪多糖10克,用60毫升水稀释,再加入240毫升纯酒精,搅匀静置,观察沉  相似文献   

9.
筛选并确定加味茵陈蒿口服液的制备工艺,为进一步开发口服液提供数据支撑,采用水提、醇提、水提醇沉3种提取工艺,以栀子苷含量和浸膏得率为指标,结合实际生产流程繁简、成本等因素以确定最佳工艺。其中水提工艺采用L_9(3~3)正交试验设计考察料液比、煎煮时间和煎煮次数;醇提工艺采用L_9(3~4)正交试验设计考察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水提醇沉工艺以水提工艺最佳条件为基础,进行醇沉终浓度和醇沉时间单因素试验。加味茵陈蒿口服液最佳工艺为水提工艺,即补足2倍吸水量后加12倍水,浸泡30 min,每次煎煮1 h,煎煮2次。考虑成本、工时等因素,采用水提工艺时具有成本低、提取效率高、安全方便、操作简单等优点,适合大规模的生产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为优化蛹虫草多糖的提取工艺,以蛹虫草多糖得率和相对标准偏差为指标,测试超声波水提法、超声波醇提法、水热回流法和醇热回流法蛹虫草多糖提取效果,确定最佳提取方法;再用正交试验方法检测水热回流法中4个因素(温度、次数、时间、料液比)对虫草多糖提取效率的影响,确定虫草多糖提取条件。结果表明:水热回流法虫草多糖得率6.2%,相对标准偏差RSD(%)1.39,是提取虫草多糖的最佳方法;提取温度100℃、提取时间90min,提取次数3次,料液比1∶20,为蛹虫草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1.
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锰源对产蛋后期蛋鸡生产性能、蛋壳颜色的影响。试验1在基础日粮(不含锰)中分别添加60、80、100、125 mg/kg硫酸锰(以锰计),125 mg/kg硫酸锰组蛋鸡蛋重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100、125 mg/kg组蛋壳颜色指数显著好于60、80 mg/kg组;试验2(基于试验1的试验结果),在基础日粮中,试验组分别添加125 mg/kg硫酸锰、100 mg/kg硫酸锰+25 mg/kg甘氨酸锰、80 mg/kg硫酸锰+45 mg/kg甘氨酸锰(以锰计)。试验结果表明:有机锰组合对改善产蛋鸡后期生产性能无显著影响,蛋壳颜色指数也无显著影响(P>0.05),但有提高蛋壳颜色指数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贵州威宁地区栽培草地的建植常以鸭茅(Dactylis glomerate)和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为主,通过在建植均匀的草地上进行分群分区放牧,研究了不同羊群的放牧强度对人工栽培草地植被和土壤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强度放牧利用下的群落高度和地上生物量显著降低(P<0.05),而低度和中度放牧处理下的群落高度和生物量均没有显著性变化(P>0.05);放牧利用降低了鸭茅和白三叶的频度和盖度;放牧利用对表层土壤容重的影响不显著(P>0.05),但是在高放牧压力处理中,10~30cm土层土壤容重比其他处理平均升高32%;放牧对土壤化学性质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呈下降趋势。综合草产量和草地恢复能力分析,贵州威宁地区的栽培草地最适载畜量应该在17~23SU/hm^2。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呼伦贝尔天然羊草草原退化打草场为研究对象,分析蚯蚓粪和菌渣有机肥对退化草地的响应机制,研究不同处理对草原植物群落特征、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对照,蚯蚓粪45 t·hm-2,30 t·hm-2,15 t·hm-2,菌渣45 t·hm-2,30 t·hm-2,15 t·hm-2共7个处理。结果表明:施用菌渣和蚯蚓粪45 t·hm-2时地上生物量和群落盖度较对照显著提高(P<0.05),草原植物群落特征和物种多样性明显增加。有机肥对天然草地的恢复有一定促进作用,对羊草草原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有显著影响,其中菌渣和蚯蚓粪45 t·hm-2施肥量时改良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出适宜安徽江淮地区种植的优势品种,对来自美国的14个紫花苜蓿品种进行了连续3年的田间引种比较试验,利用方差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综合评价了不同苜蓿品种连续种植3年的草产量及营养品质。结果表明:鲜干草产量,正道440表现最好,均值分别为2.61kg/m^2和0.61kg/m^2,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酸性洗涤纤维含量表现较好,均值分别为42%和32.5%。但其粗蛋白含量较低,仅为16.5%;正道656,354和903等品种在粗蛋白含量、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酸性洗涤纤维含量等方面表现突出,品质较好,其中,354的鲜干草产量表现也很突出,正道656次之。经过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后,正道656最接近理想品种,其草产量及营养品质的均值分别为:鲜草产量2.1kg/m^2、干草产量0.47kg/m^2、粗蛋白20.4%、中性洗涤纤维35.0%、酸性洗涤纤维26.3%,其次较突出的品种依次是正道440、354、525、903,以上5个品种均适宜在当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研究葡萄糖三丁酸酯对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肠道黏膜形态的影响。选择健康、体重相近的10日龄雄性爱拔益加(AA)肉鸡16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空白组饲喂基础饲粮,低、中和高剂量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05%、0.10%和0.20%的葡萄糖三丁酸酯。试验期32 d。结果显示:1)15~42日龄时,低、中和高剂量组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低、中和高剂量组料重比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2)28日龄时,高剂量组腿肌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42日龄时,低、中和高剂量组腿肌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3)28日龄时,中和高剂量组血清总蛋白(TP)含量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低、中和高剂量组血清白蛋白(ALB)含量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42日龄时,中和高剂量组血清TP和ALB含量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低、中和高剂量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中剂量组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4)高剂量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中、高剂量组十二指肠隐窝深度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高剂量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中和高剂量组空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高剂量组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低、中和高剂量组回肠隐窝深度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低和高剂量组回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中剂量组盲肠隐窝深度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中剂量组盲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葡萄糖三丁酸酯可以提高肉鸡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并改善肠道黏膜形态,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出在川中丘陵地区生态适应性强的鸭茅(Dactylis glomerata L.)品种,于2015-2016年在四川省遂宁市河沙镇和天保镇对10个鸭茅品种进行生产性能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河沙镇,鸭茅株高最高的品种为‘滇北’(133.87 cm),分蘖数及干草总产量最高的为‘奥拉沃’(71.91个·株-1,6 653 kg·hm-2);在天保镇,鸭茅株高和分蘖数最高的品种均为‘金牛’,干草总产量最高的为‘斯巴达’(6 206 kg·hm-2);在营养品质上,‘金牛’的粗蛋白含量最高,为18.35%,其次为‘滇北’(17.31%)和‘奥拉沃’(16.31%);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最高的为‘宝兴’,为9.01%;‘奥拉沃’和‘宝兴’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品种(P<0.05)。隶属函数分析表明,‘滇北’和‘奥拉沃’具有较高的隶属函数值,‘金牛’及‘宝兴’次之,均能够较好地适应川中丘陵区的自然环境条件,适宜在该区推广。  相似文献   

17.
试验以大河乌猪原种为基础,并按大河乌猪原始血缘比例,引入部分杜洛克与大河猪杂交,利用开放核心群的育种方法组建大河乌猪Ⅱ系育种群,开展大河乌猪持续选育。通过5个世代选育,母猪窝均产仔数,初产10.28头,经产12.21头,分别提高0.81头(P>0.05)和1.81头(P<0.01);窝均产活仔数,初产9.97头、经产10.91头,分别提高1.30头(P<0.05)和1.21头(P<0.05);同胞肥育日增重683.32 g、提高53.90 g(P<0.01);料重比3.26,降低0.1(P<0.05);达100 kg体重校正日龄182.42 d,减少19.00 d(P<0.01);肥猪100 kg体重屠宰,眼肌面积32.46 cm^2、瘦肉率56.50%,分别提高4.55 cm^2(P<0.05)和3.76个百分点(P<0.05);胴体背膘厚3.46 cm,降低0.66 cm(P<0.05);主要肉质指标、肌肉氨基酸、脂肪酸构成,6世代与0世代相比,没有本质上的差异,仍保持大河乌猪原始的优良肉质特性和风味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为制定适合在科尔沁沙地种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的灌溉制度,本试验设2个单因素处理,分别为5个灌溉定额和4个灌溉频率处理,通过分析其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以期制定最合适的灌溉制度。结果表明:不同灌溉定额对紫花苜蓿粗蛋白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当灌溉定额为546 mm时,土壤的相对含水量为39.43%,苜蓿的年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最佳灌溉定额。不同灌溉频率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2 d灌水1次土壤相对含水量维持在42.45%左右,年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最佳灌溉频率。可以通过0~20 cm土壤相对含水量来判断是否缺水,该地区土壤的最佳相对含水量应保持在40%左右。  相似文献   

19.
旨在揭示牦牛泌乳中期和静止期乳腺组织雌激素受体α(ERα)和雌激素受体β(ERβ)的分布及蛋白水平的表达。采集泌乳中期(分娩后3~4个月)和静止期(断乳后1个月)各5头健康牦牛的乳腺组织,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和Image pro plus 6.0图像分析软件检测ERα和ERβ在牦牛泌乳中期和静止期的分布情况,并采用Western blot技术对乳腺组织内的ERα和ERβ蛋白含量进行半定量测定。结果表明:泌乳中期牦牛乳腺组织内ERα大多分布于腺泡上皮细胞的细胞质、少部分分布于小叶间结缔组织内脂肪细胞的细胞核、偶见于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核;静止期牦牛乳腺组织内ERα大量分布于结缔组织中脂肪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核中,少数分布于腺泡上皮细胞的细胞质中;泌乳中期ERβ大多分布于乳腺腺泡上皮细胞的细胞质,偶见于血管内皮细胞及脂肪细胞的细胞核中,但着色较腺泡上皮细胞的细胞质浅。静止期ERβ广泛分布于乳腺导管上皮细胞的细胞质、小叶间结缔组织内间质细胞的细胞核及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核中,腺泡上皮细胞的细胞质内也有表达,但较泌乳中期阳性细胞数少。牦牛乳腺组织内ERα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静止期显著高于泌乳中期(P<0.05);静止期与泌乳中期乳腺组织内ERβ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无显著差异(P>0.05)。雌激素受体不同亚型在不同发育期牦牛乳腺组织内的表达存在差异,提示,雌激素受体不同亚型在牦牛乳腺发育及泌乳生物学中可能执行不同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长春地区狐狸、貉和家兔养殖场的十二指肠贾第虫感染情况,基于十二指肠贾第虫GDH基因位点分别设计2对引物,对养殖场的120份狐狸粪便样品、60份貉粪便样品和148份家兔粪便样品十二指肠贾第虫进行检测和基因型分析。结果表明,在来自狐狸的粪便中检测出阳性样品44份,阳性率为36.7%,基因型均为基因亚型AI;6份貉阳性样品,阳性率为10.0%,基因型均为集聚体D;41份家兔阳性样品,阳性率为27.7%,其中4份是集聚体B,其他是集聚体A中的基因亚型AI。结果发现在长春地区貉感染贾第虫集聚体D,长春地区的狐狸感染人兽共患型的集聚体A,家兔感染人兽共患型的集聚体A和B。研究结果为该地区十二指肠贾第虫病的防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