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旨在确定河北昌黎县某花鸟鱼店宠物草龟发病死亡的病因,笔者从发病草龟体内分离纯化出1株优势菌CLW-1,通过解剖观察、细菌分离培养、革兰染色镜检、生化鉴定和16S rDNA基因测序对其分析鉴定,并通过药物敏感性测试检测菌株的耐药性,通过斑马鱼接种试验和毒力基因检测其致病性。结果显示,该菌在血琼脂平板形成湿润、表面光滑、呈β溶血的灰白色菌落,在RS琼脂培养基上长出光滑湿润的黄色菌落;革兰染色镜检为阴性短小球杆菌;16S rD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分离菌株CLW-1与维氏气单胞菌为同一族,相似性均达99%以上;斑马鱼接种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具有较高的致病力,其LD50为1.26×106CFU;毒力基因扩增结果表明,分离菌株CLW-1具有aerAExuLipSer毒力基因;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CLW-1对哌拉西林、头孢唑林和恩诺沙星等敏感;对呋喃唑酮、苯唑西林和红霉素等中敏;对麦迪霉素、克林霉素和万古霉素等耐药。通过试验结果确定此分离菌株CLW-1为维氏气单胞菌,携带毒力基因,具有较高致病力,应用对应的抗生素治疗效果较好,为维氏气单胞菌病的防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一株血清31型猪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检测2015年12月黑龙江省萝北市某猪场2只发病猪的病原,本研究将发病猪迫杀后无菌采集的脑组织于血平板培养基上划线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结果显示在血平板培养基上形成灰白色、半透明、边缘整齐的带有草绿色狭窄溶血环的光滑型圆形小菌落,初步鉴定为革兰氏阳性双球及短链球菌。经猪链球菌(S.suis)种PCR鉴定及血清凝集试验分型鉴定该菌为S.suis血清31型,其毒力基因型为gdh+、mrp-、ef-、sly-、89KPaI-,将其命名为15LB12株。经MLST分型分析,其等位基因图谱为1、35、2、7、1、52、28,经与ST型数据库比对,显示其为ST421。小鼠致病性试验显示,该S.suis可导致小鼠发病及死亡,死亡率为12.5%,并且其可突破血脑屏障引起化脓性脑炎。本研究为了解S.suis的遗传多样性、微进化和毒力提供了新的数据。  相似文献   

3.
从罹患肺炎型猪链球菌病的仔猪气管中分离出1株猪链球菌强毒株,命名为SS2011GZ,经PCR鉴定为血清1型。斑马鱼攻毒试验测得该菌株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4.09×104 CFU/mL,有较强毒力;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显示,毒力基因型为mrp+gdh+epf+sly+fbps-sao-,存在19个基因岛,24种耐药基因,共线性分析发现该菌株基因有大量重排、倒位、插入、缺失,基因发生树中处于独立的分支。结果表明本研究分离的猪链球菌1型为强毒力株,基因共线性较差,存在大量特殊基因和耐药基因,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需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4.
为了确定2013年9月至2013年11月江西省某规模猪场仔猪疑似发生猪链球菌病的病原菌及其毒力特性,本试验将病猪剖杀,采取脑脊液和关节液在血平板上划线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将分离到的菌株进行生化试验、16S rDNA序列分析及基因血清分型鉴定,进一步对其进行毒力基因(gdh、orf2、fbps、sly、epf、mrp)检测和药敏性测定。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在血平板上形成灰色"半透明"边缘整齐的有草绿色狭窄溶血环的光滑型圆形细小菌落,镜检呈散在排列的革兰氏阳性短链球菌,结合生化试验、16S rDNA序列分析及基因血清型分型,确定其病原为2型猪链球菌,命名为JMS2。毒力因子基因检测结果显示,JMS2主要毒力因子分布为gdh+/orf2+/fbps+/sly-/epf-/mrp-,预示JMS2可能不是强毒力菌株。药敏试验结果显示,JMS2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阿莫西林等敏感,但对阿奇霉素、复方新诺明等细菌蛋白质合成抑制剂类抗生素耐药。本研究对临床防控猪链球菌病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旨在调查北京地区仔猪腹泻的原因及猪源大肠杆菌血清型、毒力因子的分布情况。收集北京京郊地区仔猪腹泻样本400份,应用含2%血清的TSA培养基分离大肠杆菌,通过血清型鉴定试验和毒力因子检测验证O抗原。结果显示,400份样本中分离到64株大肠杆菌,定型42株。其主要为O101型(18.7%)、O64型(12.5%)、O8型(10.9%)、O20型(10.9%)、O45型(4.7%)、O149型(4.7%)、O2型(1.6%)、O89型(1.6%)8种血清型,其携带的毒力因子为STa、Stx2e、astA和eaeA等。结果表明,引起京郊仔猪腹泻的大肠杆菌主要有8个血清型,其中O101型发病比例最高。其携带的毒力因子主要为astA和eaeA,占全部菌株的50%以上,STa和Stx2e因子占全部菌株的30%以上。本试验结果将为今后京郊地区仔猪腹泻病的防控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6.
为确诊引起广东省某规模化猪场保育仔猪发生死亡的病因,本试验采集病猪肝脏、脾脏、心脏、脑、关节液和淋巴结等病料进行细菌分离,并对分离菌株进行纯化培养、菌落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用血清型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并进行毒力基因检测、药敏试验、生长曲线测定及动物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在成牛血清琼脂平板上呈圆形、灰白色、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的菌落,镜检为革兰氏阳性球菌,呈链状排列。该菌株的生化试验结果符合链球菌的特征,PCR扩增结果显示猪链球菌保守基因片段(gdh和gapdh)和猪2型链球菌特异的cps2J基因片段均为阳性,表明该分离菌株为猪2型链球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表明,该菌株毒力因子基因型为gdh+/gapdh+/epf+/mrp+/sly+/orf2+/fbps+。分离菌株用营养肉汤培养6 h达到对数生长期,培养10 h的菌液D600 nm值为0.310。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青霉素、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药物敏感,但对强力霉素耐药。动物试验结果表明,感染分离株的BALB/c小鼠未出现死亡且无明显临床症状,毒力较低。本研究为该猪场链球菌病的防控提供了重要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7.
仔猪副伤寒的病原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德平  王萍 《养猪》2011,(3):87-88
为对初诊为患仔猪副伤寒的仔猪进行病原分离鉴定,本试验采集其病料进行病原分离,经镜检和生化鉴定证实引起该病的病原为猪伤寒沙门氏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的耐药性非常强,除呋喃妥因、头孢唑林、强力霉素等对该菌株有一定的作用外,其它大部分常用抗生素对该分离菌株均没有作用;毒力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的毒力很强,进一步说明引起仔猪发病的病原是猪伤寒沙门氏菌。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明2018年3月江苏省某规模化猪场发病猪的病原,本研究对发病猪进行采样和细菌分离,并对细菌进行了PCR鉴定、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及小鼠致病力分析。结果发现:在该场4份发病猪组织中分离到猪链球菌2型(SS2)、猪链球菌9型(SS9)菌株各2株,MLST分析显示分离的SS2菌株属于ST7,SS9菌株属于ST243,SS2、SS9分离菌株的毒力基因表现型分别为mrp^+epf^+sly^+orf2^+sao^+fbps^+gdh^+和mrp^-epf^-sly^-orf2^+sao^-fbps^+gdh^+。动物试验显示其中3株猪链球菌分离菌株对BALB/c小鼠有较强致病力。研究结果为该养殖场猪链球菌感染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建立副猪嗜血杆菌(HPS)的仔猪发病模型,本试验使用HPS血清4型(SD-05、ZC-7)、血清5型(HB-08、PZ-26)菌株对仔猪进行毒力测定,然后以2种血清型最适菌株的最适剂量通过腹腔注射,对21~28日龄健康易感断奶仔猪开展攻毒试验,观察其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并对死亡仔猪进行细菌分离及PCR鉴定。结果显示:血清4型SD-05株、血清5型HB-08株毒力较强,对仔猪的最适接种剂量分别为4.8×10~9、4.7×10~9 CFU。攻毒后仔猪出现精神沉郁、呼吸困难、咳嗽、消瘦、跛行、可视黏膜发绀等临床症状,剖检可见胸腹腔内和脏器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心脏出现"绒毛心"等病理变化。在仔猪组织器官中成功分离到HPS血清4型SD-05株和血清5型HB-08株。结果表明,本研究初步建立了血清4型和5型HPS感染的仔猪发病模型,为其致病机制、诊断和免疫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我国猪链球菌2型毒力因子和MLST型的特点,对四川、重庆和山东等地的22株猪链球菌2型进行毒力因子检测和ST型分析。结果显示,78%(17/22)的分离株为sly+mrp+epf+基因型的强毒株,仅山东省的5株分离株为弱毒力型。四川省和重庆市89%(15/17)的分离株为毒力较强的ST7型,而山东省的分离株均为毒力稍弱的ST1型。结合这些地区的猪链球菌病发病情况,分析提示猪链球菌2型的毒力因子和ST分型与菌株的致病性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确定江西省某猪场哺乳仔猪发生腹泻的病因。【方法】对送检的仔猪小肠样品进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TGEV)和猪轮状病毒(Porcine rotavirus,PoRV)的RT-PCR检测,将阳性样品接种MA104细胞传代进行PoRV的分离;对分离毒株进行电镜观察、间接免疫荧光试验、PoRV VP4和VP7基因序列测序和动物回归等试验。【结果】猪小肠病料样品经终浓度15 μg/mL的胰酶处理37 ℃孵育2 h,接种MA104细胞,能在细胞上增殖传代,第6代开始表现稳定的细胞病变;电镜观察可见病毒粒子直径大小为61~70 nm,平均大小为65 nm,呈带有短纤突且外缘光滑的形似车轮状的粒子,具有轮状病毒粒子典型的形态特征;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RT-PCR检测均为PoRV阳性,确定该分离株为PoRV。分离株VP4和VP7基因序列分析显示,VP4基因型与P[23]基因型相似性最高,VP7基因型与G5基因型相似性最高,根据A群轮状病毒最新分类方法,分离株属于G5P[23]型。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经口感染该分离株的1日龄初生仔猪于感染后24 h左右陆续出现水样腹泻、呕吐等临床症状,并能在粪便中检测到PoRV。【结论】通过MA104细胞连续传代,从江西某猪场的腹泻仔猪小肠样品成功分离到1株PoRV,该分离株属于G5P[23]型PoRV,为哺乳仔猪发生腹泻的病原。  相似文献   

12.
肺炎克雷伯氏菌强毒株的分离鉴定及16-23SrRNA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确诊疑似仔猪肺炎克雷伯氏菌(K.pneumonia)感染,并研究其病原的致病性、耐药性、16-23SrRNA ITS系统进化特征,本研究从云南因肺炎、腹泻而大量死亡的仔猪中分离到1株革兰氏阴性短粗杆菌,命名为KP14013,对其进行生化鉴定、16SrRNA鉴定,研究其对小白鼠和仔猪的致病性,并对其16-23SrRNA ITS基因进行测序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KP14013分离株生化特征与肺炎克雷伯氏菌相符,其16SrRNA与GenBank中23株肺炎克雷伯氏菌代表株之间的同源性均为99%,将KP14013鉴定为肺炎克雷伯氏菌。KP14013对小白鼠半数致死量(LD50)为3×101.8 CFU,腹腔注射3×108 CFU可使仔猪100%致死。16-23SrRNA ITS系统进化关系结果表明,KP14013与GenBank中收录的15株肺炎克雷伯氏菌形成进化树的一个分支,属于同一个亚群,它们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8.4%~99.2%。本研究证实了肺炎克雷伯氏菌是该起仔猪腹泻大量死亡的病原;KP14013分离株为毒力极强菌株,具有多重耐药性,其16-23SrRNA ITS与GenBank中收录的肺炎克雷伯氏菌代表株之间核苷酸存在差异,可用于肺炎克雷伯氏菌菌株间的鉴别。  相似文献   

13.
Three- to four-week-old, just-weaned piglets were infected with 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TGE) virus and the next day with K88ac+ 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 (ETEC).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 of caudal jejunum and ileum of piglets killed 2-3 days after virus challenge (1-2 days after ETEC infection) revealed severe villus atrophy especially in the jejunum compared with controls (P less than 0.05). Four-5 days after TGE virus infection villus length increased and after 7 days it was near normal. Villi scraped from jejunal and ileal mucosa of the piglets were incubated in vitro with K88ac+ E. coli and the number of bacteria adhering to 250 micron villus brush border was counted. Attachment of bacteria to villi of piglets killed 2-3 days after TGE virus infection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comparison with adhesion to villi of non-infected piglets or of piglets killed 7 days after the virus infection. Correlation between in vitro adhesion and villus height was 0.6649 (P less than 0.001).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experimentally-induced villus atrophy was attended with a temporarily diminished susceptibility of villus enterocytes to adhesion of K88ac+ E. coli.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在从腹泻仔猪粪便中分离鉴定猪A群轮状病毒(Rotavirus group A, RVA)并了解其致病性。【方法】 应用MA-104细胞从仔猪腹泻粪便中分离鉴定RVA, 将其经口感染健康初生仔猪, 观察其临床症状, 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排毒、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 IHC)试验了解病毒分布。【结果】 分离到1株可引起MA-104细胞明显细胞病变的G9P[23] RVA, 命名为RVA/Pig-tc/CHN/SCJY-13/2017/G9P[23](简称SCJY-13株), 病毒滴度为105.5 TCID50/100 μL。经口感染SCJY-13株的仔猪在感染后11 h出现腹泻, 持续到感染后165 h完全恢复, 其发病率为100%(7/7), 病死率为28.57%(2/7)。感染后8 h可从仔猪肛拭子检测到病毒核酸, 直至感染后192 h, 峰值出现在感染后24 h。感染后54 h各段小肠病毒载量达到最高, 其中回肠中病毒载量最高, 显著高于十二指肠、空肠(P<0.05);HE染色和IHC检测结果显示, SCJY-13在感染仔猪小肠的绒毛及隐窝中大量聚集, 尤其是回肠段; SCJY-13株感染引起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绒毛固有层大量淋巴细胞浸润、黏膜上皮细胞和肠绒毛尖端空泡变性、柱状细胞增多、绒毛断裂脱落等, 以回肠段较严重。【结论】 SCJY-13株能引起新生仔猪100%发病, 其主要靶位区在回肠, 感染后排毒时间长。本试验结果为猪RVA的致病性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阐明引起河南漯河某规模化猪场仔猪呼吸道症状的主要细菌性病原体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无菌采集发病仔猪的口鼻拭子及病死猪的胸腔积液及肺脏、肝脏、脾脏等组织器官,进行病原的PCR检测,并通过细菌分离培养、形态学观察、卫星试验、16S rDNA基因PCR扩增、系统进化树构建、多重PCR鉴定分离菌的血清型、致病性试验和药敏试验等对分离菌株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结果】 在含有V因子的BHI固体平板上生长出圆形、表面光滑湿润、无色透明的微小菌落,在不含V因子的培养基上不生长;分离菌株经革兰染色,镜下可见革兰阴性菌,多呈单个存在的球杆、长杆状;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培养物周围形成典型的"卫星菌落";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分离菌株与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处于同一分支,相似性>97%,亚型鉴定结果判定分离菌为Hps血清4型;将分离的Hps腹腔注射感染小鼠,可导致感染小鼠多个器官不同程度出血,以肺脏最为明显;高剂量感染可导致小鼠死亡。药敏试验发现,该菌株对四环素、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具有较强抗性,合理用药后,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 试验成功分离出1株血清4型Hps,可致感染小鼠多个器官不同程度出血,对四环素、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耐药,研究结果为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贵州省某规模化猪场暴发猪瘟与链球菌病混合感染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贵州某规模化猪场发病断奶仔猪死亡原因,本研究采用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病理解剖诊断和RT-PCR检测等方法,对该规模化猪场发病猪进行了诊断。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剖检病理和猪瘟抗体快速金标检测卡检测,初步诊断该猪场发病猪疑似猪瘟病毒和细菌混合感染;RT-PCR检测核酸确诊发病猪为猪瘟病毒感染;细菌培养分离、生化特性鉴定和动物致病性试验确诊为猪链球菌。造成该猪场断奶仔猪发病死亡的原因为猪瘟病毒和猪链球菌混合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17.
旨在分析表达牛乳铁蛋白肽的重组猪源罗伊氏乳酸杆菌pPG-LFCA-E/LR-CO21作为饲用微生态制剂对仔猪促生长与抵抗猪霍乱沙门菌感染的作用。将该重组菌连续饲喂28日龄断乳仔猪21 d,并设立空菌组、对照组以及抗生素组。第21天时对断乳仔猪连续口服感染猪霍乱沙门菌3 d,并设置7 d的观察期;仔猪感染后采集试验组与对照组血清、肠黏液及肠组织。检测结果显示重组菌组仔猪平均日增重与免疫器官指数均显著提高(P<0.05),料重比极显著降低(P<0.01)。感染猪霍乱沙门菌后,相对于对照组,重组菌组仔猪日增重提高,腹泻率降低;重组菌组仔猪血液中IgG以及肠黏液中IL-4、sIgA的量极显著提高(P<0.01),IL-2、IL-12、IL-6的量显著降低(P<0.05);重组菌组仔猪肠道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1的基因转录水平和TLR4、Myd88和MLCK的基因转录水平极显著提高(P<0.01),仔猪肠道内猪霍乱沙门菌的数量极显著降低(P<0.01);重组菌组与抗生素组无明显差异(P>0.05)。以上结果表明,表达牛乳铁蛋白肽的重组猪源罗伊氏乳酸杆菌pPG-LFCA-E/LR-CO21可以提高断乳仔猪的生长性能、促进肠道形态发育、增强肠道屏障功能,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仔猪免受猪霍乱沙门菌的感染,表明重组菌作为微生态制剂替代断乳仔猪的饲用抗生素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为了对某猪场病死仔猪的死亡病因进行调查,本试验采集病料进行研究,采用鉴别培养基分离、生化特性鉴定、PCR扩增细菌16S rRNA基因及测序分析等方法对样品中存在的细菌进行分离鉴定,结果显示分离菌为李斯特杆菌。采用标准K-B纸片法对分离菌株进行20种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并对其生长曲线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此菌株对青霉素G、磷霉素、阿莫西林等药物高敏,而对呋喃唑酮等药物耐药。37 ℃培养6~14 h后细菌处于增殖期。本研究为中国仔猪李斯特杆菌病细菌学检测及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The assay was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cause of death of diseased and dead piglets,we collected samples and identified by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bacteria in different mediums,biochemistry identification,PCR amplification of 16S rRNA genes and sequence analysi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solate was Listeria.Drug sensitive test of the isolate to 20 antibiotics was detec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is bacterium was highly sensitive to penicillin G,fosfomycin and amoxicillin and so on;However,it was resistant to furazolidone and so on.The growth curve of Listeria showed that the bacterium was in the proliferation period when 37 ℃ cultured 6 to 14 h.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provided scientific bases for detection and treatment of listeriosis in China.  相似文献   

20.
为评价苦白石颗粒对仔猪白痢的治疗效果,选取85头7日龄~21日龄自然患白痢的仔猪进行临床试验研究。设苦白石颗粒高、中、低剂量组,苦参止痢颗粒组,感染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各试验组病例于用药前进行肠道致病性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开始给药及连续给药5 d后,根据症候分级标准和疗效判断标准,观察、记录猪的临床症状和体重。结果显示,从25份检测样品中分离出23株大肠埃希菌,其中2株O157、2株O55和1株O44,对小鼠有致病力;用药5 d后,苦白石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和苦参止痢颗粒药物对照组仔猪的症候积分均显著低于感染对照组(P<0.05),与空白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苦白石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和苦参止痢颗粒药物对照组仔猪的平均增重显著高于感染对照组(P<0.05),中剂量组仔猪的平均增重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苦白石颗粒高、中剂量组的治愈率为85%,低剂量组治愈率为80%,均高于苦参止痢颗粒的75%。结果表明,苦白石颗粒中剂量组对仔猪白痢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