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畜牧与兽医》2016,(12):36-41
从安徽六安某爆发伪狂犬病猪场送检的流产仔猪脑组织样品中分离获得1株病毒,经鉴定为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命名为PRV AH02LA株。PRV AH02LA株的糖蛋白g D和g I基因序列与2011年以来我国分离的变异株同源性最高(99.5%~100%),而与其他毒株同源性低。该分离株在BHK21细胞上增殖能力强,最高滴度达到109.0TCID50/m L。该分离株对4~5周龄和9~10周龄的PRV阴性猪能引起100%发病和死亡。临床上4~5周龄猪有严重的神经症状,也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而9~10周龄猪主要表现呼吸道症状。说明本研究分离获得的PRV AH02LA是一株伪狂犬病毒变异株,其对仔猪的致病力较强。  相似文献   

2.
《中国兽医学报》2019,(8):1435-1440
为建立猪伪狂犬病病毒(PRV)变异株人工感染小鼠动物模型,将本实验室分离鉴定的猪PRV变异株(Fujian-LY)进行连续10倍稀释后,对6周龄SPF级BALB/c小鼠进行腹股沟皮下接种攻毒,每个稀释度接种5只小鼠,测定其LD_(50),观测小鼠感染、致病的多项指标,试验期为7 d。结果显示,该毒株对小鼠的LD_(50)为3.7×10~3 TCID_(50)/0.1 mL,在不同的感染剂量下各攻毒组小鼠的临床症状、死亡率等各项指标差异明显,其中以2.3×10~5 TCID_(50)的攻毒剂量接种后小鼠未发生急性死亡,且能表现出以神经症状为主的典型伪狂犬病症状;病理剖检可见发病小鼠脑膜充血,肺脏出血,胸腺、脾脏严重萎缩等病理变化;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该毒株对攻毒小鼠全身多个重要组织器官均造成了严重的病理损伤,同时采用PCR及免疫组化的方法在这些组织内均能检测到PRV抗原。结果表明,本研究已成功建立了PRV变异株感染小鼠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UL3、UL46和UL50基因对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 PRV)毒力的影响,本研究应用En Passant技术,分别对PRV变异株AH02LA的细菌人工染色体(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me, BAC)的UL3、UL46和UL50起始密码子进行敲除,获得3株基因失活重组BAC:BAC~(PRV-UL3knock)、BAC~(PRV-UL46knock)和BAC~(PRV-UL50knock)。将BAC DNA与带有同源臂的gE/gI序列片段共转染猪睾丸(swine testis, ST)细胞,获得重组病毒:PRV-UL3~(knock)、PRV-UL46~(knock)和PRV-UL50~(knock)。生长动力学试验结果显示UL3、UL46和UL50突变失活株在感染12和36 h滴度显著低于PRV AH02LA亲本株,表明UL3、UL46和UL50可能介导病毒复制。小鼠的致病性试验显示,PRV-UL3~(knock)、PRV-UL46~(knock)和PRV-UL50~(knock)对小鼠的LD_(50)分别为10~(4.44)TCID_(50)、10~(4.5)TCID_(50)和10~(4.05)TCID_(50),与PRV AH02LA相似(LD_(50)为10~(4.91)TCID_(50)),暗示UL3、UL46和UL50基因可能对PRV毒力无显著影响。本研究分析了UL3、UL46和UL50基因对PRV毒力的影响,为PRV致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US3基因失活对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变异株毒力的影响,运用En Passant操作技术,将PRV变异株AH02LA细菌人工染色体(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me,BAC)BAC~(PRV-G)中US3基因的起始密码子进行点突变,获得重组BAC株BAC~(PRV-G)-US3~(mut)。将BAC~(PRV-G)-US3~(mut)与带有同源臂和PRV AH02LA gE/gI基因的片段共转染猪睾丸(ST)细胞,拯救病毒的同时将gE/gI基因进行恢复,获得重组病毒PRV-US3~(mut)。生长动力学试验发现:PRV-US3~(mut)在感染ST细胞早期(6 h和12 h)无病变发生,在感染24 h之后,与亲本毒株PRV AH02LA生长动力学相似,表明US3基因可能介导病毒增殖的早期阶段。此外,研究发现了US3基因抑制PRV感染ST细胞早期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的mRNA转录。BALB/c小鼠的致病力试验发现,相较于亲本毒株PRV AH02LA(LD_(50)=10~(-3.26)/0.2mL),PRV-US3~(mut)(稀释10~(-2)~10~(-5))攻毒小鼠全部存活,表明US3基因可能介导PRV对小鼠的致病性。本研究成功构建了PRV变异株US3基因失活株,为研制针对PRV变异株的弱毒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伪狂犬病毒人工感染小鼠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伪狂犬病毒(PRV)人工感染小鼠的模型,本研究采用PRV强毒株接种猪、羊及小鼠,疫苗株接种小鼠,应用组织病理技术观察PRV人工感染不同动物导致的组织病变。以1×102~4.5×104TCID50不同梯度剂量PRV强毒株通过滴鼻或皮下接种途径人工感染小鼠,6×104~2.7×105TCID50不同剂量疫苗株皮下接种小鼠,统计各人工感染剂量下小鼠存活率。感染PRV动物脑部病理切片经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结果显示PRV强毒株及疫苗株接种小鼠后与PRV感染猪、羊后出现相似病理变化,均可导致炎性细胞的浸润及大脑实质内小胶质细胞的增殖。免疫组化染色表明PRV可以感染小鼠脑组织。本研究最终采用小鼠作为实验动物,应用PRV疫苗株,采用1×105TCID50剂量通过皮下注射接种小鼠,在接种后6 d观察病变。该实验模型为进一步研究PRV感染小鼠后的天然免疫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近年来河南省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的遗传变异情况,本研究于2017年采集河南漯河和中牟地区疑似伪狂犬病发病养殖场送检的脑组织病料,通过细胞盲传、噬斑纯化、间接免疫荧光试验、Western blotting和透射电镜技术进行病毒分离鉴定。TCID_(50)法测定分离毒株的病毒滴度、生长曲线,通过小鼠感染试验测定分离毒株对小鼠的致死性。对gB、gC和gE基因进行PCR扩增、测序,并与参考毒株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显示,对PCR鉴定阳性的病料在PK-15细胞盲传后,两份病料在6代内均出现细胞病变,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噬斑纯化和透射电镜技术,成功分离鉴定了两株PRV,分别命名为HeN-LH株及HeN-YM株。分离毒株在PK-15细胞上的生长曲线显示,HeN-LH和HeN-YM株在感染后36 h病毒滴度分别可达10~(8.35)和10~(6.63) TCID_(50)/mL。用不同浓度的病毒接种小鼠,结果显示,HeN-LH和HeN-YM株LD_(50)分别为10~(2.13)及10~(3.25) TCID_(50)。对gB、gC和gE基因全长扩增测序后构建遗传进化树,结果显示,两株PRV毒株与Bartha、Fa和Ea等经典株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而与2011年以来国内不同省份分离的PRV变异株亲缘关系较近。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显示,与其他变异株相似,gB、gC和gE基因均发生了多个氨基酸的变异,且在特定的位点存在特征性的氨基酸插入和缺失。本研究成功分离鉴定了两株PRV变异株,分离株对小鼠均表现出一定的致病性,本试验结果可为河南省伪狂犬病的防控工作和疫苗株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江苏省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野毒株的特点,本研究从2013年采自江苏省宿迁市的疑似PRV感染病料中分离纯化了一株PRV病毒,对其进行了PCR和间接免疫荧光法(IFA)鉴定,并进一步在Vero细胞上测定该分离株的病毒滴度TCID50和一步生长曲线,扩增其gB、gC、gD和gE基因进行序列比对及分子遗传进化分析,并将该分离株分别接种新西兰白兔和15日龄仔猪研究其致病性。结果显示,该病毒为一株PRV,命名为PRV JSSQ2013株,纯化后的病毒滴度为10^7.8 TCID50/ml;生长曲线测定显示在感染20h后病毒滴度即达到最高,为10^8.6 TCID50/ml。与我国近几年分离的PRV变异株序列相比,PRV JSSQ2013株的gB、gC、gD和gE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5~99.6%、99.5~99.6%、99.5~99.6%和98.7~99.7%,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8.9~99.0%、99.5~99.7%、99.0~99.2%和98.1~99.3%,均高于其与经典毒株(Ea、Fa和SC株)和欧美毒株(Becker、Kaplan、Bartha、Kolchis和NIA3)的同源性;基于gB、gC、gD和gE基因的遗传进化树分析均显示PRV JSSQ2013株与国内近几年分离的PRV变异株属同一分支。该病毒接种新西兰白兔后均出现典型的PR症状,如厌食、兴奋、啃咬或用爪挠接种部位等典型症状,且在48h内全部死亡;接种仔猪后第1天开始出现典型的PR症状,第5天全部死亡。以上结果证实,从江苏省宿迁市采集的疑似PRV感染病料中分离到一株强毒力的PRV变异株。本研究为了解江苏PRV分子流行特征、丰富我国PRV分子流行病学资料及新型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一株猪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解广东省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野毒株的基因变异及遗传演化的情况,本试验对广东佛山疑似暴发伪狂犬病的猪场采集的病料(脑、肺脏、扁桃体、肝脏、脾脏)进行了PCR鉴定,初步鉴定为PRV毒株后,将阳性病料接种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进行毒株传代培养,对分离毒株进行PCR检测及小鼠感染试验,证实该病毒为PRV,并命名为PRV FS-2015株;并对该毒株进行细胞病变观察、病毒TCID50测定、毒株gC和TK基因扩增及序列分析。结果显示,PRV FS-2015株TCID50为10-7.5/0.1mL。PRV FS-2015株的gC和TK基因序列与国内外PRV参考毒株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发现,其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5.8%~100.0%和99.4%~100.0%,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2.3%~100.0%和98.7%~100.0%。遗传进化分析表明,PRV FS-2015株与国内近几年分离的PRV变异株GY、ZJ01、HB1201、HN1201、JS2012、BJ/YT和BP属于同一分支,同源性较高,亲缘关系更近;但与PRV经典株Kaplan、Becker、NIA3、Kolchis、Bartha、Yangsan、Min-A、SS和SL株的同源性较低,基因变异较大,表明PRV FS-2015毒株属于近几年流行的变异株。本研究结果可为广东省伪狂犬病的防控工作和疫苗株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将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变异株(PRV AH02LA株)的gE基因缺失株(LA-A株)接种BHK-21细胞,经纯悬浮培养制备抗原,甲醛灭活后制备油乳剂灭活疫苗,并确定该灭活疫苗的最小免疫剂量和效力检验方法,以及在2~8℃保存期。结果显示:猪伪狂犬病病毒基因缺失灭活疫苗(LA-A株)的效力检验方法为以2.0 mL(抗原含量108.20TCID50)接种4~5周龄PRV阴性健康仔猪,颈部肌肉注射,间隔28 d以相同剂量和方法加强免疫,加强免疫后第21 d,免疫猪血清PRV抗体中和指数应不低于10000,攻毒保护率应不低于80%;最小免疫剂量为1.0 mL(抗原含量107.90 TCID50);制品保存期:在2~8℃保存期为18个月。该研究结果为新型疫苗的研制提供了重要的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4株伪狂犬病病毒(PRV)流行株进行比较,选择免疫原性最高的HNQYY2012为亲本株,利用CRISPR-Cas9技术和Cre/loxP系统构建带有LoxP位点的HNQYY2012ΔgE/EGFP~+,然后利用环化重组酶(Cre)去除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构建PRV gE基因缺失株HNQYY2012ΔgE。PCR鉴定和测序结果表明,PRV gE基因缺失株构建成功;一步生长曲线表明,HNQYY2012ΔgE增殖速度慢于亲本株,但最高滴度与亲本株相近;HNQYY2012ΔgE和亲本株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10~(3.8 )TCID_(50)和10~(2.5 )TCID_(50),表明gE基因缺失株毒力降低。制备的灭活疫苗免疫小鼠能完全抵御5LD_(50)和10LD_(50)强毒攻毒。本文利用CRISPR-Cas9技术和Cre/loxP系统成功构建PRV gE基因缺失株HNQYY2012ΔgE,为猪伪狂犬病灭活疫苗的研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兽医学报》2017,(12):2321-2326
为了研究H1N1流感病毒对BALB/c小鼠的致病相关分子机制、传播机制以及开发新型疫苗,将本实验室保存的A/PR/8/34株的8个质粒参照Paulina构建的流感病毒8质粒突变系统做定点突变,利用反向遗传操作技术,成功拯救出H1N1流感病毒突变株PR8F。将PR8F株以106 TCID50/100μL的剂量滴鼻感染BALB/c小鼠,观察小鼠临床表现及体质量变化。解剖攻毒后不同时间小鼠并观察体内主要脏器的病理特征,提取各脏器RNA,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PR8F株在小鼠体内不同脏器中的病毒残留量和在BALB/c小鼠肺脏中的扩增效率。结果表明,H1N1流感病毒突变株PR8F感染小鼠4~7d后全部致死;PR8F株在小鼠体内各脏器中的病毒残留量有很大差异,肺脏中最多,且病毒在肺脏内呈指数形式扩增。本试验建立了H1N1流感病毒PR8F株对BALB/c小鼠的感染模型,为H1N1流感病毒致病机制和传播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猪瘟病毒、猪细小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及猪伪狂犬病病毒均能导致猪繁殖障碍,对养猪生产影响很大。本研究通过设计4对针对这4种病毒的特异引物建立了多重PCR方法,分别对其最佳反应条件、特异性及敏感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其敏感性可达到CSFV 10 TCID50,PPV 10TCID50,PRRSV 1 TCID50,PRV 100 TCID50 CSFV 10TCID50,PPV 10TCID50,PRRSV 1 TCID50,PRV 100 TCID50。同时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对猪瘟病毒石门株、猪瘟病毒兔化弱毒株、PRV闽南A株、PPV弱毒疫苗株、PRRSV KY 35株及PRRSV B13株6个毒株均能扩增出相应的片段,而BVDV、BDV均未扩增出相应的片段。本方法的建立对于这4种病毒病的早期快速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猪伪狂犬病病毒新流行株的分离鉴定及抗原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2011年以来我国多个省份的规模化猪场发生了新生仔猪出现神经症状和死亡的现象,为确定其是否为猪伪狂犬病病毒(PRV)感染所引发,我们利用PCR方法从死亡的新生仔猪脑组织中扩增PRV的gE基因,发现被检猪场均存在PRV野毒感染。gE基因序列分析表明,从5个省14个猪场的病料中扩增的gE基因高度同源,与以往发表的相关序列比对显示,这些分离株均属于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病料接种Vero细胞能够产生典型的细胞病变,将命名为PRV HeN1分离株接种小鼠能够引起瘙痒、死亡等伪狂犬病症状,并且对小鼠的LD50(102.37TCID50)显著低于经典强毒PRV双城株(103.83TCID50)。此外,中和试验结果显示,PRV Bartha k61活疫苗免疫猪仅能诱导对HeN1分离株低水平的中和抗体,而HeN1分离株能够诱导较高水平的中和抗体,并具有更强的交叉中和能力。根据本实验结果推测,近期各猪场流行的PRV可能存在一定的抗原变异。  相似文献   

14.
为鉴定一株引起水貂发病的致病菌,本研究从患病水貂肺脏中分离获得一株优势菌,分别对该分离株进行形态、生化和培养特性研究;分子生物学和血清型鉴定;半数致死量测定。结果表明,该分离株为血清G型水貂源绿脓杆菌;分离株16S rRNA基因序列与已知的绿脓杆菌相应序列同源性为99.16%;分离菌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_(50))为1.17×10~6CFU,对水貂的LD_(50)为1.5×10~8CFU。  相似文献   

15.
为了证实广东阳江某猪场存在猪伪狂犬病毒(PRV)强毒力野毒感染,试验采用病毒分离鉴定及仔猪攻毒试验的方法,对该猪场保育猪群病料中存在的病毒进行分离鉴定,以及用15日龄含有母源抗体(中和效价水平为1∶16)的仔猪进行毒株致病性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从病料中成功分离出1株PRV野毒株GD-1406株;经滴鼻攻毒,试验Ⅰ组(病毒攻毒效价为1×106TCID50/m L)仔猪攻毒后第5天全部死亡,试验Ⅱ组(病毒攻毒效价为1×104TCID50/m L)仔猪攻毒后第4天死亡率达80%,第6天全部死亡;病理剖检显示,分离的PRV对试验组仔猪的多种组织器官造成肉眼可见的损伤,对照组正常。说明该猪场保育猪群中有PRV野毒强毒株存在。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流行变异毒株的病原学特性及分子遗传变异特点,本研究从广东省某疑似暴发猪伪狂犬病的猪场采集的病料中分离到一株PRV毒株,命名为GD株。该病毒在PK-15细胞中能够产生典型的PRV细胞病变,病毒滴度可达109.0 TCID50/mL。将病毒感染KM SPF小鼠,接种小鼠在4 d内全部死亡,并且均出现典型的PR症状。序列比对结果显示,PRV GD株的TK和gE基因与国内外PRV参考株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9.4%~100%和97.6~99.9%,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9.4%~100%和95.5%~99.8%。基于gE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发现,PRV GD株与国内近几年分离鉴定的流行变异毒株位于同一分支上。与经典株相比,PRV GD株的gE蛋白氨基酸序列在48和496位均有1个天冬氨酸(D)的插入,符合PRV变异株的典型特征。本研究成功分离到一株PRV变异株,为PRV流行变异毒株的防控和新型疫苗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索伪狂犬病病毒(PRV)流行株的基因变异及遗传演变规律,本试验对福建福州疑似发生猪伪狂犬病的猪场病料,首先选用PCR技术、小鼠接种试验、细胞接种试验及间接免疫荧光鉴定等方法分离鉴定病原,再对病原进行毒价测定、TK和gE基因克隆及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显示,病原为PRV野毒,命名为PRV-FJFZ株;PRV-FJFZ株TCID_(50)为10~(-7.2)/0.1 mL,LD_(50)为10~(-3.56)/0.1 mL,对比分析PRV-FJFZ与国外PRV参考毒株的TK和gE基因序列同源性发现,核苷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9.5%~100.0%和99.8%~99.9%。TK和gE基因遗传进化树表明,PRV-FJFZ株与当前国内流行的变异PRV毒株在同一分支上,PRV-FJFZ株与国外PRV参考毒株在不同的分支上。本研究结果可为我国PRV的防控净化工作和疫苗株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猪伪狂犬病病毒HDDJ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省某猪场常规免疫猪伪狂犬病疫苗(Bartha-K61株)的母猪流产,疑似为猪伪狂犬病病毒感染。为确定发病原因,将流产胎儿的脑、淋巴结、肺脏研磨混合液接种Vero细胞,形成稳定细胞病变(CPE),并测定其细胞半数感染量(TCID50),通过PCR鉴定、测序比对、进化树分析,确定感染病毒及基因型,动物回归实验判定病毒致病性。结果表明,分离毒株为PRV中国变异株,命名为HDDJ株,与猪伪狂犬病疫苗Bartha-K61株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变异毒株的生物学特性和gB基因遗传变异特性,本研究对本实验室分离鉴定的变异株PRV GD的一步生长曲线和病毒对小鼠的毒力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PRVGD毒株对KM小鼠的LD50为102.32TCID50。此外,对PRVGD株的gB基因进行了全长扩增,并对gB基因进行了测序和序列分析。研究结果显示,PRVGD株的gB基因与国内外PRV参考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8.3%~100%,氨基酸同源性为96.8%~99.9%。与经典毒株相比,PRV GD株的gB基因有位点插入、突变和缺失。基于gB基因的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PRV GD株与国内近几年分离鉴定的PRV流行变异毒株如ZJ01、TJ、HeN1和JS-2012株位于同一分支上,同源性较高,亲缘关系较近。与国内外经典毒株均处于不同进化树分支,亲缘关系较远。本研究为PRV流行变异毒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以及针对变异毒株的控制和新型疫苗的研发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为了了解猪丹毒丝菌安徽分离株(BB130818)对小鼠的致病性,试验采用改良寇氏法测定猪丹毒丝菌安徽分离株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应用1×LD50和100×LD50菌量分别攻毒感染小鼠,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感染菌株在小鼠体内的分布情况,并采集以100×LD50剂量攻毒时小鼠的脾脏、肺脏、肝脏制作组织切片观察病理变化。结果表明:猪丹毒丝菌安徽分离株对小鼠的LD50为50.3 cfu/m L;以1×LD50剂量攻毒36 h后即可从小鼠心脏、脾脏和脑组织中检出该菌,48 h后可从小鼠肝脏、肺脏中检出该菌;以100×LD50剂量攻毒24 h后即可从小鼠心脏、脾脏、肺脏和脑组织中检出该菌,36 h后可从小鼠肝脏中检出该菌;小鼠全身败血性出血,脾脏、肺脏、肝脏均出现病变。说明猪丹毒丝菌安徽分离株具有较强的致病力,进入小鼠体内的主要增殖器官首先是心脏、脾脏和脑组织,然后到肺脏和肝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