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掌握养殖银鲳的性腺发育规律及其与性类固醇激素水平的关系,本研究采用组织切片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观察养殖条件下银鲳的精巢与卵巢发育特征和血清中性类固醇激素的周年变化,并分析性腺成熟指数(GSI)、肝重指数(HSI)和肥满度(CF)与性腺发育的关系。结果显示,养殖银鲳雌鱼1龄即可发育成熟,成熟卵巢呈一对""形的囊状结构。11月份有近一半个体发育至III期,33.3%已发育至IV期,12月—翌年1月越冬期间约2/3退化至II期,3月又迅速发育至IV期,4月份达到V期并产卵,5月份产卵结束卵巢进入恢复期IV期。银鲳精巢属小叶型,III期精巢出现小叶腔,IV期精巢出现精子,精巢发育速率快于卵巢,即"雄性早熟",7月龄约20%个体可达到性成熟,越冬时退化至III期,3月重新发育,精子分批成熟排精。雌鱼GSI值为0.19%~12.89%,HSI为0.97%~2.30%,CF为2.30~3.08 g/cm~3,雄鱼的GSI为0.08%~2.62%,HSI值为0.73%~1.83%,CF为2.11~2.80 g/cm~3,GSI值在V期时达到最大,HSI和CF值则于IV期达到峰值。雌鱼血清中雌二醇(E2)周年表达水平为23.27~59.13 pg/m L,雄鱼为15.90~36.20 pg/m L,雌鱼的睾酮(T)为14.57~68.67 nmol/L,雄鱼的T为18.62~66.49 nmol/L,E2水平与HSI值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T表达水平与GSI值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表明,银鲳血清中性类固醇激素含量与精巢和卵巢的发育密切相关,可作为了解养殖银鲳性腺发育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采用组织学方法和放射免疫法(RIA)等技术方法,研究了人工养殖条件下条斑星鲽雄性亲鱼精巢发育规律和性类固醇激素的年周期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条斑星鲽精巢中可见5个时相的生殖细胞类型,精巢发育可分为5期。条斑星鲽雄鱼GSI值自10月开始升高,12月达峰值(P≤0.05),之后显著下降并保持较低值至下一次生殖周期开始。HSI值在11~12月保持较高表达值,其他各月份保持相对稳定水平。CF值在5~8月保持较高水平,其他月份保持平稳状态。雄鱼血浆中睾酮(T)水平自9月开始升高并在12月(Ⅴ期精巢)达到峰值,其后显著下降并在其后的月份保持较低水平,而雌二醇(E2)在2月出现峰值,其他月份保持相对稳定水平。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陆封型大西洋鲑全人工繁殖的实验结果。 2 0 0 0年 1月从美国缅因州格兰特湖增殖站引进的陆封型大西鲑发眼卵 ,在北京房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鲟鱼繁育技术工程中心进行了发眼卵孵化、苗种培育 ,亲鱼养成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引进的发眼卵经 930d ( 1 1 783度日 )培育成产卵亲鱼 ,雌、雄亲鱼成熟系数分别为 42 7%、 4 2 3% ;怀卵量为 1 0 98~ 362 1粒 /尾 (叉长 36~ 5 5cm) ,平均卵径 5 4mm (吸水膨胀前 )、 6 2mm(吸水后 ) ;平均卵重 8 5粒 /g (吸水后 )、 7 5粒 /g (吸水前 ) ;精液浓度 2 0 0亿个 /ml,精子寿命 70~ 90s,精子快速运动时间为 2 0~ 40s;个体繁殖率E (粒 )与叉长 (L)的相关公式为E =1 32 5L - 3671 8,相关系数r=0 89。受精卵在水温 6~ 1 1℃进行孵化 ,达到发眼所需积温为 2 64 5℃·d ;达到破膜所需 483℃·d ;仔鱼上浮所需 880℃·d。试验亲鱼雌、雄按 2比 1配组 ,1 0 75尾雌鱼共采卵 90 47万粒 ,受精率为 89 88%、发眼率为77 83%。产卵后 ( 3个月后 )存活率分别为雌鱼 30 % ,雄鱼 1 0 %。  相似文献   

4.
池塘养殖全人工繁育长江刀鲚当年1龄鱼种的生长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池塘养殖长江刀鲚苗种的生长特性,对540尾全人工繁育的子二代长江刀鲚1龄鱼种在池塘养殖条件下的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生物学测量与统计,获得长江刀鲚1龄鱼种的基本生长规律。结果表明,37日龄的长江刀鲚苗种,经过130 d的池塘培育,5号塘鱼种的体长增至(9. 991±0. 482)cm,体质量增至(2. 62±0. 33) g; 57号塘鱼种的体长增至(9. 573±0. 464) cm,体质量增至(2. 48±0. 36)g。长江刀鲚的体质量与体长呈幂函数关系,关系式为:5号塘,W=0. 009 2 L~(2. 501 1)(R~2=0. 933 3); 57号塘,W=0. 007 8 L~(2. 567 2)(R~2=0. 955 1)。两式中b值都小于3,表明长江刀鲚呈异速生长。体长(L)与日龄(t)、体质量(W)与日龄(t)均呈对数相关。体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5号塘,L=2. 639 7 ln t-3. 166 4,R~2=0. 922 8; 57号塘,L=2. 892 4 ln t-5. 006 9,R~2=0. 968 1。体质量与日龄的关系式为:5号塘,W=1. 192 3 ln t-3. 155 1,R~2=0. 742 4; 57号塘,W=1. 374 0 ln t-4. 454 4,R~2=0. 963 5。  相似文献   

5.
采用不同大豆卵磷脂添加量[0、1%、2%、4%(w/w饲料)]的4种人工配合饲料(分别简称SLD、SL1、SL2和SL4)投喂5+龄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后备亲鱼14个月,通过比较各饲料组实验鱼的血清卵黄蛋白原(Vg)、卵径和性类同醇激素水平,探讨大豆卵磷脂对施氏鲟性腺发育的影响机理,并为今后深入研究鲟亲鱼磷脂营养代谢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饲料中大豆卵磷脂含量对施氏鲟的卵径发育无显著影响,对血清中Vg、睾酮(T)和雌二醇(E2)的浓度影响显著.投喂量为2%组的血清E2质量浓度(147.91 pg·ml-1)显著高于0%(113.72pg·ml-1)和1%(129.63pg·mL-1)组(P<0.05),而4%组的血清E2质量浓度为139.68 pg-mL-1介于二者之间.随着投喂时间和投喂浓度的增长,施氏鲟后备亲鱼的血清T含量浓度降低,而血清Vg浓度随日粮卵磷脂的添加水平和时间增加而升高.结果提示:①施氏鲟卵黄发生期后备亲鱼饲料卵磷脂的适宜添加量为2%,不足或过量对后备亲鱼的生殖机能均有不利影响;②通过影响血清T的产生从而影响施氏鲟的生殖可能是饲料中卵磷脂在施氏鲟生殖机制中的作用之一;③在施氏鲟后备亲鱼强化培育中可通过适当添加卵磷脂的量,从而实现性腺的正常发育,进而改善性腺发育状况、提高施氏鲟的繁殖性能.  相似文献   

6.
乌苏里江唇(鱼骨)的全人工繁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乌苏里江捕获野生唇(鱼骨)(Hemibarbus labo)亲鱼150余尾,经人工繁殖获得鱼苗,饲养于池塘中,研究其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的生长、繁殖和性腺发育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野生亲鱼及其F1在池塘中饲养下,性腺可自然发育至成熟,繁殖季节(5-6月)雌、雄亲鱼会出现明显的副性征,注射催产激素HCG、LRH-A2和DOM的混合制剂,可促使成熟的雌性亲鱼产卵,水温22~26℃时,药物的效应时间在17~22 h,人工繁殖的催产率、受精率、孵化率和畸形率分别为87.55%、68.95%、92.5%和5.75%.唇(鱼骨)的卵为圆形、灰白色或淡绿色,遇水后产生较强的黏性,吸水膨胀卵径为(2.32±0.12)mm(n=50),体质量400~900 g的雌性亲鱼绝对怀卵量为(3.19±0.85)×104粒(n=15).水温22~24℃时,从卵授精到仔鱼孵出需要积温69.43℃·d,到仔鱼平游摄食需要积温139.25℃·d,刚出膜的仔鱼全长(6.1±0.3)mm,平游时全长达到(8.9±0.4)mm.在哈尔滨地区人工池塘养殖唇(鱼骨),1+龄鱼体质量为(17.20±2.46)g,2+龄鱼为(89.84±9.30)g,3+龄鱼为(234.94±25.94)g,4+龄鱼为(371.57±64.65)g;雄性3+、雌性4+有部分个体性腺成熟,5+龄时多数个体可发育至性成熟.唇(鱼骨)的全人工繁育成功,可初步解决苗种来源和池塘养殖问题,并为野生资源的增殖和人工规模化养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采用weld-2018便携式B超机(C1-9/60R凸阵探头)测量正常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的鳃动频率和心动频率以及心脏大小,以查明中华鲟心脏变化特点,为超声成像技术进行中华鲟心脏疾病诊断奠定基础.实验鱼为人工养殖的年龄为0.5龄、1~5龄、7龄、9龄、11龄的中华鲟和野生成熟的中华鲟,结果表明,中华鲟心脏的周长和鱼体体长呈显著正相关(P<0.01),横切周长(y)和体长(x)的关系为y=1.689x+10.118(R2=0.825,n=42).不同年龄中华鲟的鳃动频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1龄为(104.6±8.9)次/min(n=5),野生亲鱼的为(50.5±3.6)次/min(n=8).鳃动频率(y)和体长(x)成负线性关系y=-0.5078x+130.59(R2=0.8161,n=35,P<0.01).温度对中华鲟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鳃动频率和心率上升.13℃下1龄中华鲟的鳃动频率为(74.5±6.2)次/min(n=5)、心率为(26.9±3.2)次/min(n=5);28 ℃的鳃动频率为(106.1±6.4)次/min(n=5)、心率为(43.4±8.44)次/min(n=5).结论认为,中华鲟发育到一定年龄鳃动和心动频率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8.
汉江中游银(鱼句)的繁殖生物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初步研究了2004年5~8月汉江鱼类资源调查中采集的银(鱼句)的繁殖生物学.汉江中游的银(鱼句)5月中旬至8月上旬繁殖,成熟亲鱼个体全长6.5~16cm,平均(9.25±2.34)cm,平均体重(9.51±3.28)g;亲鱼97.5%为2~3龄鱼,2.5%为4龄鱼,均无明显的第二性征;左右两性腺等重,绝对怀卵量平均(4 823±1 023)粒,相对怀卵量平均(365±43)粒/g,成熟卵粒径(0.98±0.11)mm;属一次产卵类型.繁殖亲鱼评估数量为15.26万尾,产卵3.68亿粒,有谷城、茨河等7个产卵场;产卵水温17.5~27℃,多处于两个江水上升峰之间的波谷期产卵;卵粒吸水膨胀后具双层卵膜,外膜具微粘性,是漂流性卵系中唯一具双膜的鱼卵;卵外膜直径(3.6±0.42)mm,内膜直径(1.88±0.12)mm;胚胎发育分为4个阶段、50个发育期.  相似文献   

9.
在饲料中分别添加0、200、1200 mg/kg的维生素E(DL-α-生育酚乙酸脂形式)配制成Ec、El和Eh三种试验饲料,饲喂3龄半滑舌鳎亲鱼(雌性1.58±0.19 kg/尾、雄性0.20±0.05 kg/尾)70 d,探讨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维生素E对半滑舌鳎亲鱼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1200 mg/kg的维生素E(Eh组)不仅可以促进亲鱼性腺的发育,提高亲鱼产卵量、浮卵率、受精率、孵化率以及初孵仔鱼长度,而且影响仔鱼质量,仔鱼的成活率、12 d仔鱼长度、生存活力等方面均要高于对照组。而饲料中添加200 mg/kg的维生素E(El组)只对亲鱼性腺的发育和初孵仔鱼长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亲鱼产卵量、浮卵率、受精率、孵化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随饲料中维生素E的增加,血清中SOD的活性显著升高(P<0.05),MDA含量则显著下降(P<0.05)。此外,El和Eh试验组卵中干物质、维生素C的含量,以及卵子脂肪酸中PUFA、n-3PUFA、n-3HUFA和n-6PUFA的含量均要高于Ec组,El和Eh试验组之间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在半滑舌鳎亲鱼饲料中添加适量维生素E会亲鱼促进性腺的发育,增加产卵量,提高卵子和仔鱼的质量。在本试验中Eh组(1200 mg/kg)亲鱼的繁殖性能要优于Ec组(0 mg/kg)和El组(200 mg/kg)。  相似文献   

10.
在饲料中分别添加0、200、1200 mg/kg的维生素E(DL-α-生育酚乙酸脂形式)配制成Ec、El和Eh三种试验饲料,饲喂3龄半滑舌鳎亲鱼(雌性1.58±0.19 kg/尾、雄性0.20±0.05 kg/尾)70 d,探讨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维生素E对半滑舌鳎亲鱼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1200 mg/kg的维生素E(Eh组)不仅可以促进亲鱼性腺的发育,提高亲鱼产卵量、浮卵率、受精率、孵化率以及初孵仔鱼长度,而且影响仔鱼质量,仔鱼的成活率、12 d仔鱼长度、生存活力等方面均要高于对照组。而饲料中添加200 mg/kg的维生素E(El组)只对亲鱼性腺的发育和初孵仔鱼长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亲鱼产卵量、浮卵率、受精率、孵化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随饲料中维生素E的增加,血清中SOD的活性显著升高(P0.05),MDA含量则显著下降(P0.05)。此外,El和Eh试验组卵中干物质、维生素C的含量,以及卵子脂肪酸中PUFA、n-3PUFA、n-3HUFA和n-6PUFA的含量均要高于Ec组,El和Eh试验组之间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在半滑舌鳎亲鱼饲料中添加适量维生素E会亲鱼促进性腺的发育,增加产卵量,提高卵子和仔鱼的质量。在本试验中Eh组(1200 mg/kg)亲鱼的繁殖性能要优于Ec组(0 mg/kg)和El组(200 m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