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地区疑似羊痘病毒(CaPV)感染的病例通过临床症状进行初诊后,采集病羊皮肤丘疹、脓疱等病料,接种于牛肾细胞(MBDK),盲传5代,观察细胞病变情况;同时将病料接种于9日龄鸡胚的绒毛尿囊膜,观察鸡胚病变情况;利用PCR方法扩增病毒的P32基因;扩增产物经测序后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细胞出现规律而明显的细胞病变;鸡胚绒毛尿囊膜观察到特征性痘斑;扩增的P32基因片段长度为972 bp;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本研究分离的CaPV与其他绵羊痘病毒(SPPV)聚集在一个分支,证明该病毒为SPPV。  相似文献   

2.
山羊痘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贵州省2002年以来发生的疑似山羊痘病例样品进行了病毒的分离与鉴定。取山羊痘病羊的皮肤痘疹和水疱作待检病料,接种BHK-21传代细胞盲传3代后,出现了明显的、规律的细胞病变(CPE),病毒细胞培养物在F4代以后,能与山羊痘标准阳性血清在琼脂扩散试验中出现白色沉淀线,而与正常细胞的培养物及PBS不出现沉淀线;参照GenBank上山羊痘病毒P32基因序列,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对现场分离毒株进行PCR扩增,可扩增出963bp特异性的DNA条带。用待检病料感染的BHK-21细胞培养物接种9日龄鸡胚绒毛尿囊膜,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痘斑病变的出现率从13.3%~20%上升至33.3%~40%;用山羊痘病变皮肤、鸡胚绒毛尿囊膜和感染细胞进行超薄切片,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典型的山羊痘病毒粒子。  相似文献   

3.
从山东东营疑似绵羊痘病羊的肺脏组织中分离到1株病毒。取疑似绵羊痘病羊组织病料研磨、冻融、离心后分别接种11日龄SPF鸡胚绒毛尿囊膜和牛睾丸继代细胞,鸡胚接种部位出现明显的痘斑;牛睾丸细胞出现聚集、变圆等明显的细胞病变。利用1对绵羊痘病毒T4肽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了PCR扩增,获得与预期大小一致的约300 bp的片段。将所得序列与GenBank收录的绵羊痘病毒、山羊痘病毒等毒株相关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该分离株与国外其他绵羊痘病毒株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达97.4%~99.3%;与山羊痘病毒株同源性为96.4%。通过试验初步证明所分离的病毒为绵羊痘病毒,并将该毒株命名为绵羊痘病毒DY株。  相似文献   

4.
山羊痘病毒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对2003年广西部分地区山羊群发生的疑似山羊痘进行了病毒分离鉴定及生物特性的研究。取疑似山羊痘病羊的皮肤丘疹、水泡或脓泡组织的病毒悬液,接种初生羔羊睾丸细胞观察到明显的细胞病变,免疫荧光试验结果显示,病毒能与山羊痘标准阳性血清反应,在感染的细胞浆内发出特异性的黄绿色荧光。病毒悬液接种乳鼠、小鼠、豚鼠、兔子都未发病,而接种3月龄山羊则出现典型的山羊痘症状和病理变化,接种9~10日龄鸡胚绒毛尿囊膜,未见出现痘斑,连传3代,均无异常变化。通过病理组织学观察可以看到在细胞浆内有大小不一圆形或椭圆形的包涵体,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150nm~300nm大小,卵圆形、砖形,有囊膜的病毒颗粒。利用一对山羊痘病毒P32基因引物进行了PCR扩增,将所得序列与GenBank收录的5株山羊痘病毒P32基因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比较分析。结果与疫苗株的同源性分别为99.8%和99.4%。与国外其它毒株的同源性为99.6%和98、8%~99.4%。研究结果表明,所分离的病毒为山羊痘病毒,在生物学特性上与资料记载存在一定的差异,P32基因与疫苗毒和国外毒株之间同源性非常高。将该毒株命名为山羊痘病毒LiuJiang/2003株。  相似文献   

5.
切环 《中国畜牧兽医》2013,40(7):179-181
从内蒙古牛场疑似山羊痘病毒感染的病羊中分离到1株病毒,命名为NM株。取病羊的皮肤痘疹和水疱作病料样品,分别接种BHK-21传代细胞和10日龄SPF鸡胚。结果表明,BHK-21细胞出现了明显的、规律的细胞病变,鸡胚接种部位出现了明显的痘斑;NM株细胞毒和胚毒均能够被山羊痘病毒阳性血清所抑制。利用1对山羊痘病毒特异性检测引物对NM株病毒进行PCR扩增,获得445 bp片段,与预期大小一致。将扩增产物提纯后克隆至pMD18-T载体,经酶切鉴定正确后,对阳性克隆株进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NM株的基因片段与已发表的山羊痘病毒毒株的相应基因片段具有高度同源性,同源性在99.2%~100%之间。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从发病鸡群分离一株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命名为NM98a),并用分离株和ILT王岗株对鸡胚绒毛尿囊膜、鸡胚尿囊腔及鸡胚肾细胞上培养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ILTV经不同途径接种鸡胚和鸡胚肾细胞上培养,在鸡胚绒毛尿囊膜和鸡胚肾细胞上引起的病变不同,但最终增殖达到的感染性病毒量没有明显区别。鸡胚尿囊腔接种是ILTV增殖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7.
采用绒毛尿囊膜渗透法给鸡胚接种病毒,收获感染的胎儿及绒毛尿囊膜,制备鸡传染性法氏囊炎(B87株)活疫苗,相比于传统的人工气室绒毛尿囊膜接种法和尿囊腔接种法,可降低鸡胚早死率且无存活鸡胚,提高了鸡胚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8.
为了对山羊痘病毒的分离与鉴定进行分析,笔者针对南方某地区发生的疑似山羊痘病例样品进行了病毒分离与鉴定的试验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利用PCR扩增作用可以获得异性DNA条带,随着结转代数的增加,可以利用山羊痘病变皮肤以及鸡胚绒毛尿囊膜的变化作为山羊痘病毒分离与鉴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兽用生物制品规程》规定,在生产鸡传染性喉气管炎弱毒活疫苗时,采用鸡胚尿囊腔接种和人工气室绒毛尿囊膜接种工艺生产成品。由于人工气室绒毛尿囊膜接种早死胚多,而且工艺比较繁琐,所以我国大多数生产企业在生产中多采用尿囊腔接种方法,但尿囊腔接种后病毒繁殖时间要比人工气室绒毛尿囊膜接种后延长1~2 d,增加了孵化成本,而且绒毛尿囊膜病变(增厚、水肿等)也不如人工气室绒毛尿囊膜接种后产生的病变严重(膜重)。为此,借鉴了鸡痘鹌鹑化弱毒活疫苗的新生产工艺———鸡胚绒毛尿囊膜渗透法[1],并将此方法用于鸡传染性喉气管炎…  相似文献   

10.
采用鸡胚绒毛尿囊膜渗透法给鸡胚接种病毒,收获感染的鸡胚绒毛尿囊膜制备鸡传染性喉气管炎活疫苗,相比于传统的人工气室绒毛尿囊膜接种法和尿囊腔接种法可降低鸡胚的早死亡率,提高鸡胚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单产量。  相似文献   

11.
为筛选山羊痘病毒(GTPV)的外源基因插入区,本研究以GTPV Pellor株为模板,设计2对引物,PCR扩增AV 41株GTPV_gp024基因相邻上下游长度约1.1 kb的同源重组片段,分别插入质粒pGPT-EGFP中.插入部位在痘病毒双向启动子p11~p7.5启动的报告基因EGFP-GPT上下游,构建转移载体pEG024,并转染已感染GTPV Av 41病毒的LT细胞,经GPT加压筛选7代后得到重组病毒.结果显示,重组病毒稳定表达报告基因EGFP,从而表明GTPV_gp024基因能够作为外源基因的插入区.  相似文献   

12.
1病原 肉鸡病毒性关节炎是由呼肠孤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病原为禽呼肠孤病毒,病毒可接种于鸡胚进行培养,病变的腱鞘经常规处理后经卵黄囊接种于5-7日龄的鸡胚,经5-6天后鸡胚死亡,胚体充血和出血,绒毛尿囊膜混浊,脾脏肿大,心肌有坏死灶。绒毛尿囊膜接种病毒时在其绒毛尿囊膜上形成大小不等隆起的疱斑。1日龄肉用雏鸡足垫内接种,第二天即可引起局部红肿等典型的病毒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1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鸡胚适应株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野毒株分别经绒毛膜和尿囊腔途径接种于鸡胚进行传代培养,应用AGP法和Dot-ELISA法分别对每代收取的不同培养物(绒毛膜和尿囊液)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经绒毛膜途径传至第3代,尿囊腔途径传至第4—5代,即成为鸡胚完全适应株,可作为鸡胚培养病毒用毒种,方法应选择操作简便、且收获物质量高。数量多的尿囊腔接种途径。  相似文献   

14.
正羊痘是由羊痘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病变出现在皮肤无毛或少毛的部位。病初发生红斑、血疹,之后形成水疱、脓疱,最后结痂。本病流行很广,每年各地区时有发生,以春、秋两季流行较多见,可给养羊业造成巨大损失。痘病毒属痘病毒科、山羊痘病毒属,分为绵羊痘病毒和山羊痘病毒,因此羊痘可分为绵羊痘和山羊痘。1病原绵羊痘病原体为绵羊痘病毒。绵羊痘病毒可在易感动物的皮肤、鸡胚的绒毛尿囊膜和易感的组织细胞里进行培养继  相似文献   

15.
山羊痘病毒粒子的电子显微镜观察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本研究室2003年以来对山羊痘病毒感染多种细胞进行了透射电镜观察。在感染的皮肤和黏膜上皮细胞浆中观察到大量不同成熟阶段的典型山羊痘病毒粒子,病毒粒子也见于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胞浆内,甚至少量散在血管腔中。用山羊痘病毒分离物感染鸡胚绒毛尿囊膜形成痘斑,其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中也可见成熟和不成熟的病毒粒子,同时感染BHK-21细胞也观察到典型的山羊痘病毒粒子。  相似文献   

16.
呼肠孤病毒能在鸡胚内生长,可经接种卵黄囊或绒毛尿囊膜进行繁殖。通过对比不同的接种和收获方式(绒毛尿囊膜接种收获尿囊液、绒毛尿囊膜接种收获绒毛尿囊膜、卵黄囊接种收获尿囊液、卵黄囊接种收获绒毛尿囊膜)所收获的病毒样品对病毒效价、病毒稳定性、对雏鸡毒力、免疫原性等方面的影响,最终确定了在繁殖呼肠孤病毒时使用绒毛尿囊膜接种收获绒毛尿囊膜的效果最佳,为呼肠孤病毒疫苗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为了构建GTPV P32基因缺失的通用GTPV转移栽体,试验根据山羊痘病毒疫苗株(GTPV-TY)的P32基因结构设计了2对引物,分别扩增得到与P32基因部分相邻的长度约为11kb的同源重组臂序列并插入到pGEM-T easy载体上,通过Smal位点重新连接,并在此位点插入CMV启动子、多克隆位点、BGH polyaA信号以及LacZ基因.结果表明,试验成功构建了通用山羊痘病毒P32基因缺失转移载体pdP32,此转移载体为改造GTPV-TY株以及开发二价或多价基因工程疫苗提供了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8.
采集病死鸡法氏囊经处理后绒毛尿囊膜途径接种5枚SPF鸡胚,接种胚均于接种后48~96 h死亡,死亡胚病变特征为体表和皮下出血,胚水肿,肾脏出血,肝脏有坏死灶,心肌苍白。琼扩试验结果显示法氏囊样品孔、绒毛尿囊膜样品孔与标准血清孔间均可出现明显的沉淀线,说明样品中含有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根据实验室检查情况,诊断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相似文献   

19.
鸭黄病毒BZ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鸭黄病毒(DFV)是一种对鸭具有致病性的新病原,本文对新分离的一株DFV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病毒为有囊膜的单股RNA病毒,对氯仿和去氧胆酸钠敏感,对酸敏感,不耐热,MgCl2不起保护作用.该病毒不能凝集鸡、鸭、鹅和鸽的红细胞,可适应鸡胚和鸭胚,可在鸭胚成纤维细胞(DEF)上增殖并产生典型细胞病变,但不能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上增殖.经卵黄囊途径接种的SPF鸡胚绒毛尿囊膜的含毒量最高,其次为尿囊液,胚体的含毒量最低.  相似文献   

20.
利用尿囊腔接种法替代绒毛尿囊膜接种法生产鸭瘟活疫苗,收获的胚液和绒毛尿囊膜及胎儿的病毒含量(ELD50)均高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兽用生物制品规程>2000年版中的病毒含量标准,而且降低了早死率,提高了鸡胚利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