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DHV)引起的一种鸭的重要传染病,弱毒苗可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从临床上分离获得一株DHV强毒株,经SPF鸡胚传64代后,培育成为弱毒株,命名为FC64.为了对该弱毒疫苗进行遗传背景分析,测定了该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经分析表明,FC64属于血清1型DHV弱毒株,基因组长度为7 692 bp(未...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荣骏弓研究员等,从国内发病鸡群中分离到的腺胃病变型传支病毒(IBV)(IBV-D971株)在SPF鸡胚上连续传120代,培育出了毒力明显减弱,免疫原性良好的弱毒株IBV-D971p株,毒价为10~(8.15EID_(50)/0.1ml。检测证明该弱毒株不含外源病毒。IBV-D971F105代  相似文献   

3.
禽巴氏杆菌病 B_(26)-T_(1200)弱毒疫苗在4~8℃温度环境下保存一年的10批苗,菌存率为76.7~93.3%,平均菌存率为86.4%;按瓶签头份稀释后免疫鸡,10批苗的保护率为75%~100%,总保护率为87.5%(37/40).本文就巴氏杆菌病 B_(26)-T_(1200)弱毒冻干苗在4℃~8℃的保存性能及免疫效力进行了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1.禽巴氏杆菌病B_(26)活疫苗:为弱毒冻干苗,是采用禽巴氏菌B_(26)—T_(1200)株弱毒菌株的培养物,加一定比例的稳定剂经真空冷冻干燥制成。本疫苗适用于预防2月龄以上各品种鸡和1月龄以上各品种鸭和鹅的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禽霍乱)。  相似文献   

5.
将分离的一株DHv—Ⅰ野毒株经鸡胚传代,培育出DHV—Ⅰ的80代鸡胚致弱毒GFS99株。该弱毒株对1日龄雏鸭无致病性;在雏鸭体内连续盲传5代,也未出现毒力返强现象;1日龄雏鸭免疫100倍稀释的尿囊液弱毒GFS99后7天攻强毒GQY07株,保护率高达100%,且7日龄时即可产生高峰期中和抗体,后抗体效价有所下降,但易感期的3周内抗体保持较高水平;另外该弱毒的外源病原检验结果均为阴性和特异性实验结果良好。综上述结果表明,该弱毒GFS99株无外源病毒污染、特异性强、安全性好、遗传性稳定、免疫原性强,可以作为制备DHV—Ⅰ弱毒疫苗的候选株。  相似文献   

6.
为研发基因3型鸭甲肝病毒(Duckhepatitis virustype3,DHAV-3)的弱毒活疫苗,用SPF鸡胚对DHAV-3Y株进行了连续传代致弱,由此获得第80代鸡胚适应毒。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第80代毒株对1日龄雏鸭已无致病性。免疫攻毒保护试验显示,雏鸭在1日龄时经肌肉注射途径免疫第80代鸡胚适应毒,能有效抵抗7日龄时的强毒感染,保护指数为100%。表明第80代鸡胚适应毒是一株具有良好免疫原性的鸡胚化弱毒疫苗候选株。  相似文献   

7.
将IBV-D971株病毒在SPF鸡胚上连续传至120代,培育出了一株毒力明显减弱,并且具有良好免疫原性的腺胃病变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弱毒株(IBV-D971株).IBV-D971 F105代毒力明显下降,以109.25EID50接种1日龄SPF鸡5/5无不良反应.IBV-D971 F105代毒连续通过1日龄SPF鸡体5代,未见毒力返强.以103EID50免疫1日龄SPF鸡,攻毒后5/5保护,对照5/5发病.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荣骏弓研究员等,从国内发病鸡群中分离到的腺胃病变型传支病毒(IBV)(IBV-D971株)在SPF鸡胚上连续传120代,培育出了毒力明显减弱,免疫原性良好的弱毒株IBV-D971p株,毒价为10~(8.15)EID_(50)/0.1ml。检  相似文献   

9.
根据鸡毒支原体强毒株和弱毒疫苗株基因组的结构特点,设计合成了二对引物XZ1,XZ2和XZ45、XZ46,建立了一种同时检测鉴别MG野毒株和弱毒疫苗株的多重PCR技术。试验结果表明,用这两对引物对MG强毒株和弱毒疫苗侏进行多重PCR,强毒株只扩增出732bp一条带,而弱毒疫苗株则可同时扩增出732bp、524bp二条带,而对其他种类鸡支原体和其它禽病病原的扩增不出现任何条带,结果均为阴性;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该多重PCR最低能检出1Pg的MG强毒株和弱毒疫苗株的DNA模板。  相似文献   

10.
用强毒MDV京-1株通过鸡胚皮肤细胞(CES)培养物连续传代.并在F_(11)~F_(43)之间以逐步提高温度的方法进行处理和克隆,培育了一株能耐受60℃30分钟的毒株。该毒株经进一步培育后,其毒力丧失速度比常规致弱毒株明显地减慢;在一定代次后,繁殖速度大大增加;而免疫原性在100代以内却不及常规致弱的毒株。木试验第一次直接用CES从鸡体分离MDV并获得了成功,MDV在CES培养物上第1代即可产生典型的致细胞病变作用(CPE)。  相似文献   

1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属双RNA病毒科,包括两个血清型。根据毒株的致病性,IBDV可分为无致病力(血清II型)、弱毒力(疫苗株)、经典强毒、变异株和超强毒株。血清II型株不引起鸡的法氏囊损伤和鸡只死亡。弱毒力株不引起死亡,但根据其毒力的差异对法氏囊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经典强毒株引起  相似文献   

12.
对MDCK细胞上驯化克隆产毒量高的大斑株 (LP)的第 5 0代毒和 75代毒进行了实验免疫研究 ,结果表明该毒株具有安全性好 ,通过静脉和口鼻接种CAV易感犬 ,无任何致病反应 ;用10 4 .0 TCID50 以上的该毒免疫CAV易感犬 ,即获得 97.5 %以上的免疫保护 ;将其在CAV易感犬连续传 5代 ,其安全性与原毒相同 ,表明该毒株在 5 0~ 75代之间遗传性稳定 ,免疫原性良好 ;与CPV和CDV弱毒联合免疫 ,结果与各弱毒单独免疫所产生的抗体无差异 ,说明该毒株不但可以单独用于免疫 ,也可与其他弱毒联合免疫。是一株较好的疫苗候选株 ,具有开发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活疫苗(D971p株)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国内发病鸡群中分离到传染性支气管炎(嗜腺胃型)病毒(IBV-D971株),在SPF鸡胚上连续传至120代,培育出IBV-D971p弱毒株。用该毒株制备活疫苗,经安全、效力等试验证明具有较高的免疫保护率和安全性,能有效的预防腺胃型、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  相似文献   

14.
鹅细小病毒弱毒株选育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番鸭胚成纤维细胞(MDEFC)培育出适应MDEFC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的鹅细小病毒弱毒疫苗株,同时测定了该弱毒株的部分生物米特性。结果显示:该弱毒株已失去对1日龄雏番鸭的致病性,在雏番鸭体内连续肓传5代,未见毒力反强现象;该弱毒株对MDEFC的TCID50稳定在10^-5-10^-6/0.1ml;1日龄雏番鸭免疫接种后7天攻毒可获100%保护,表明该弱毒株安全、免疫原性良好。  相似文献   

15.
从广西各地患禽巴氏杆菌病急性死亡的鸡、鸭肝脏分离出56株禽巴氏杆菌强毒株,经培养特性和生化特性试验鉴定,从中选出15株典型禽巴氏杆菌菌株。Carter荚膜抗原分型鉴定,15株菌均为荚膜A型,间接血凝滴度为1∶160~1∶640。通过毒力和免疫原性测定,从中选择毒力较强、免疫原性较好的B25、B26、B273菌株进行人工致弱,其中B26菌株在0.1%裂解全血马丁汤中,通过物理诱变方法致弱,即在传代过程中,把培养温度由37℃逐渐提高到45℃,每12h传1代而成功致弱,传至1200代时,毒力显著减弱,且仍保持其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培养特性,从而获得了禽巴氏杆菌B26-T1200弱毒菌株  相似文献   

16.
为了获得犬细小病毒(CPV)变异株的致弱疫苗株,将CPV-2a野毒株(YZ10-5)在FK81细胞上连续传代,评价不同代次毒种对易感幼犬的毒力。用高代次传代毒种免疫高母源抗体(MDA)幼犬,经CPV-2a和CPV-2b强毒攻毒,评价致弱株的免疫保护效力。结果表明,CPV-2a毒株(YZ10-5株)在FK81细胞上连续传至31代,毒力明显减弱,传至61代无明显毒力。用61代致弱毒种(YZ10-5/F61),2×10~3TCID_(50)/剂,间隔3周,2次皮下注射接种高母源抗体幼犬,第2次免疫后3周用CPV-2a和2b变异株口鼻攻毒,所有免疫犬无明显临床症状,且粪便无排毒,而未免疫犬全部发病和粪便排毒。初步研究表明, CPV-2a传代致弱毒株(YZ10-5/F61)有希望用于开发CPV防控的新型疫苗。  相似文献   

17.
根据鸡毒霉形体(MG)强毒株和弱毒疫苗株基因组结构特点,分别设计合成2对引物XZ1、XZ2和XZ45、XZ16,建立了可检测MG强、弱毒株的PCR方法。以引物XZ1、XZ2对MG强毒株和弱毒株进行的PCR,均可扩增出732bp的特异性片段;而以另1对引物XZ45、XZ46对MG弱毒株进行PCR,可扩增出524bp的特异性片段,但对鸡毒霉形体标准强毒株和野毒株的PCR,则扩增不出任何条带。特异性试验表明,这2对引物对其他种类鸡毒霉形体及其他对照禽病病原核酸模板的扩增均为阴性。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2对引物PCR均能检出100fg的MGDNA。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上述2对引物的2次PCR扩增,在数小时内即可鉴别出MG毒株是强毒株还是弱毒疫苗株。  相似文献   

18.
隆化病毒株GX-IBDVE10C25Cl5为研究对象,将此毒株通过鸡胚成纤维细胞(CEF)连传25代。通过对克隆化毒株1、5、10、15、20、25代次传代毒TCID50(0.1ml)的测定及对41日龄的SPF鸡的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克隆化毒株不同代次传代毒致病力逐代降低,从15代毒开始免疫器官指数、病理组织学变化与健康对照鸡相比差异不显著,由此证明此毒株已经被驯化为弱毒株,并且随着传代代次的增加遗传性能稳定。该弱毒株有望为控制vvIBDV的感染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猪瘟病毒流行株与疫苗株主要抗原编码基因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全国7个省市1200多份可疑猪瘟病料中分离出9个猪瘟病毒(HCV)野毒株,编号分别为HCV-01-09。将9株野毒分别通过PK15细胞分别通过PK15细胞传6代,测其毒价,并提纯做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毒价范围在10^2-10^7TCID50,电镜观察均可清晰地见到直径为25-70nm,略呈圆形的病毒颗粒,具有较完整的囊膜和纤突结构。从9株野毒中选取5株经猪瘟阴性猪各传3-4代,测其毒力、病原性、致死性,结果表明:各毒株在传代中其上述生物学特性上有变化和差别。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分别对这5株野毒做免疫保护相关性试验,结果证明:攻毒后的疫苗接种猪100%保护,而攻毒对照猪100%死亡,且对照猪在攻毒1周后便出现猪瘟野毒感染,而免疫猪在整个观察期均未见到野毒感染。用不同剂量的猪瘟兔化弱毒,表明猪瘟兔化弱毒不通过胎盘垂直感染仔猪。将猪瘟野毒株、石门系强毒株、兔化弱毒株及1982年分离的郑州野毒等毒株进行主要抗原编码基因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猪瘟病毒可分2个基因组6个基因亚组,HCV-02、03、06、07等4个野毒株与国内的C株、石门强毒株、国外的C株、日本GPE株、ALD株、意大利Brescia株均属同一基困组,而HCV-08株及郑州株等2个野毒与法国的Alfor株同属另一个基因组。  相似文献   

20.
为培育及鉴定马立克氏病病毒(MDV)致弱病毒株,本研究将4株现地流行MDV强毒株(L-ZY、L-CZ、L-MS和L-SY株),在体外经CEF连续传代至110代,获得相应的4株高代次病毒株(L-ZYp 110C、L-CZp110C、L-MSp110C和L-SYp110C株).其中的L-MSp110C和L-SYp110C株对SPF鸡的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以2×103 pfu和2×104 pfu的剂量接种1日龄SPF鸡,在试验期(12周)内试验鸡均没有引起马立克氏病病变;高代次病毒株在体外增殖能力增强,而在体内增殖能力显著低于亲本病毒株.与亲本病毒株基因序列比对发现:4株高代次病毒株病毒基因组中Meq和RLORF 12基因均有不同程度的缺失和插入;132 bpr序列拷贝数均显著增加;其中3株病毒株的RLORF4基因存在大片段缺失.以上结果表明,MDV强毒株体外传代至110代后,病毒增殖能力和主要致瘤相关基因的遗传特性均发生了改变,致弱毒株的毒力已完全弱化.该研究为进一步筛选MD弱毒疫苗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