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洛克猪专门化品系是以丹系杜洛克为育种素材,采用不完全闭锁的群体继代选育法,运用最佳线性无偏估计(BLUP)法、综合选择指数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等育种新方法,主选日增重和活体背膘厚等性状。经5个世代选育,产仔数达10.48头,产活仔数9.85头;肥育期日增重831g,料重比2.55:1,活体背膘厚11.83mm;瘦肉率69.5%,肌内脂肪为2.95%,主选性状全面达到或超过育种目标,成功培育了一个高性能的专门化父本新品系(ZFD系)。  相似文献   

2.
杜洛克猪专门化品系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洛克猪专门化品系是以丹系杜洛克为育种素材,采用不完全闲锁的群体继代选育法,运用最佳线性无偏估计(BLUP)法、综合选择指数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等育种新方法,主选日增重和活体背膘厚等性状。经5个世代选育,产仔数达10.48头,产活仔数9.85头;肥育期日增重831g,料重比2.55:1,活体背膘厚11.83mm;瘦肉率69.5%,肌内脂肪为2.95%,主选性状全面达到或超过育种目标,成功培育了一个高性能的专门化父本新品系(ZFD系)。  相似文献   

3.
选用杜洛克公猪血缘9个(含精液),母猪50头,组成S04系核心选育群。采用闭锁与开放相结合的选育方法,应用GBS软件进行遗传评估,主选产仔数、日增重与活体背膘厚等性状。经过多个世代的选育,经产母猪产仔数达10.36头,公猪达100kg体重日龄165.67d,活体背膘厚11.16mm,瘦肉率达64.22%,肌内脂肪含量2.88%;主选性状全面达到或超过育种目标,达配套系审定要求,成功培育了一个棕黑色的高瘦肉率专门化父系(S04系)。  相似文献   

4.
彭兴  赵云翔  李私丞  江威  朱琳  郑伟 《猪业科学》2019,36(9):108-109
扬翔华系杜洛克是以美系杜洛克和丹系杜洛克为育种素材,通过多个世代持续选育而成的一个瘦肉型猪专门化品系。该研究以扬翔华系杜洛克7个不同世代后备猪为对象,针对其生长性状的选育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扬翔华系杜洛克后备公、母猪从第5世代开始,后面3个世代生长速度均显著优于前面各世代(P 0.05),且第7世代后备公、母猪校正115 kg体重日龄分别达到了166.28 d和171.36 d,均显著快于0世代(P 0.05)。后备公、母猪在校正115 kg体重日龄方面的平均世代改良比例分别达到了1.76%和1.72%。在校正115 kg体重背膘厚方面,扬翔华系杜洛克后备公、母猪平均世代改良比例分别达到了1.77%和2.44%。扬翔华系杜洛克在校正115 kg体重日龄及校正115 kg体重背膘厚方面取得较大遗传改良。扬翔华系杜洛克公、母猪达115 kg体重日龄平均每个世代减少2.69 d和2.49 d,115 kg体重背膘厚平均每个世代降低0.15 mm和0.20 mm。文章主要总结了扬翔华系杜洛克猪专门化品系生长性状选育的阶段性成果,为后续研究选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李剑豪 《猪业科学》2001,18(4):15-17
本文比较全闭锁群体继代选育(下称方法1)和开放式选育(下称方法2)对两个杜洛克种猪群的选育效果.结果表明: 两种选育方法都取得较好的选育效果,其中方法1公母猪平均世代进展膘厚分别为8.09%和7 .71%,日增重分别为6.04%和4.16%;方法2公母猪平均世代进展膘厚分别为4.57%和3.3 1%,日增重分别为3.92%和3.84%,膘厚和日增重的遗传进展方法1比方法2快,方法1比较平稳,而方法2出现跳跃式进展,方法1的繁殖性能有下降的趋势,方法2繁殖性能没有变化 .  相似文献   

6.
《湖南畜牧兽医》2004,(2):35-36
本标准适用于猪的培育品种和配套系的审定。一、品种审定条件①有共同来源,血缘清楚。地方品种分布于相对隔离的区域,未与其它品种杂交。经杂交选育的品种,自群繁育应在4个世代以上。②纯种基础母猪达到1000头以上,符合育种指标要求的个体应在70%,(u-)/S<-0 5244(u是育种指标,是群体平均数,S是群体标准差)。3代之内没有亲缘关系的家系应有10个以上。③提供公、母猪初配体重,母猪初产、经产平均产仔数及育成数,21日龄窝重,肥育猪达到屠宰体重的日龄,活体背膘厚,日增重,料重比,屠宰率,胴体平均背膘厚,眼肌面积,肉品质、瘦肉率等性能指标。④…  相似文献   

7.
湖北白猪Ⅵ系主选性状的遗传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公畜分组带亲缘关系的混合模型BLUP法对湖北白猪Ⅵ系的主选性状、日增重和背膘厚进行了遗传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在6个世纪的继代选育中,日增重的群体遗传趋势为71.0135g,呈逐代上升趋势;背膘厚群体遗传趋势为-0.0095cm,呈逐代下降趋势。但是,通过世代的ETA变异范围的波动性来看,其遗传潜力还未能充分表现,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通过分畜血统组间效应分析和日增重与背膘厚两性状的ETA、WATA相  相似文献   

8.
《养猪》2021,(3)
为研究杜洛克公猪肌内脂肪含量与重要生长指标的相关性,试验通过B超测定了738头杜洛克公猪活体肌内脂肪以及重要的生长性状,结果表明:肌内脂肪与180日龄体重、背膘厚、眼肌面积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334、0.510和0.267;眼肌面积与初生重、180日龄体重、背膘厚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157、0.624和0.323;背膘厚与180日龄体重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498;180日龄体重和初生重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200。研究为高肌内脂肪含量的杜洛克公猪选育提供了相关理论及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
杜洛克猪生长和胴体品质选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不完全闭锁的群体继代法对杜洛克猪进行选育 ,经过 1 4年 1 3个世代的测定与选择 ,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育种目标。主要经济性状的日增重比选育前提高 41 .43 % ,达 90kg体重日龄缩短 2 9天 ,单位增重饲料消耗节省 1 4.92 % ,胴体瘦肉率提高 5 .73个百分单位 ,背膘厚减少 3 0 .5 5 % ,眼肌面积和腿臀比例分别提高 6.1 6%和 6.46% ,胴体和肉质性状良好。  相似文献   

10.
桑梓湖长白猪新品系以新丹系和原有老丹系长白为材料,全年实行大群测定,运用Blup育种软件选育,经过1997~2001年共5年四个世代的测定与选择,其主要经济性状已达到了育种目标。初产母猪平均产仔数(10.82±0.97)头,经产母猪平均产仔数(11.58±0.84)头,长白公猪达100kg日龄(158.9±8.2)天,30~100kg日增重(868.8±87.5)克,料重比2.25±0.11,校正100kg背膘(1.32±0.18)厘米,长白母猪100kg日龄(157.3±6.82)天,30~100kg日增重(841.1±80.7)克,料重比2.39±0.16,校正100kg背膘(1.35±0.19)厘米。运用BLUP分析五年选育累计,日龄缩短3.52天,背膘降低2.02毫米。长白眼肌面积(48.98±3.73)厘米2,胴体瘦肉率69.05%,且氟烷基因阴性,肉质优良;长大日增重达855.2g,达100kg日龄163.1天,达100kg背膘厚1.51cm,窝产仔数11.32头。用地方改良品种作母本,桑梓湖长白做父本,日增重提高61克,背膘下降0.56厘米,活体估测瘦肉率上升10.11%,呈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近五年来在选育同时,共向社会提供种猪19549头,其中长白原种3611头,商品猪3.1万头,创利1109万元,创社会效益1.96亿元。  相似文献   

11.
《畜牧与兽医》2014,(8):46-49
组建5个血统11头公猪,20头母猪的巴克夏猪核心选育群,开展性能测定及选育。通过种猪场内测定,采用闭锁与开放相结合的选育策略,应用GBS育种软件估计育种值,根据综合指数高低排序选留。经过5年的选育,测定了4个世代繁殖性能,5个世代生长发育、肥育、胴体性能和第5世代肉质性能。结果:初产、经产母猪总产仔数分别提高0.25头(P<0.01)和0.45头(P>0.05);公猪达100 kg体重日龄缩短14.93 d,背膘厚降低0.83 mm,差异均极显著(P<0.01),母猪达100 kg体重日龄缩短15.63 d,背膘厚降低0.7 mm,差异均极显著(P<0.01);体尺方面,体长变化不大,体高与胸围有显著提高(P<0.01)。育肥猪日增重提高28.65 g,差异不显著(P>0.05);料重比降低0.22,瘦肉率提高2.81百分点,差异均极显著(P<0.01),肌内脂肪含量(IMF)达到3.29%。表明巴克夏猪的选育取得较大进展。  相似文献   

12.
应用超声波技术快速预测羊背膘厚和眼肌面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肉羊育种中,背膘厚和眼肌面积是重要的选择性状,为了能够对其进行活体预测,试验通过对3个羊品种(36头)屠宰前后的背膘厚和眼肌面积的估测和实测数据运用最小二乘法建立了用超声波活体测量技术预测宰后背膘厚、眼肌面积和屠宰重的预测模型,结果显示预测模型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因此,可以在育种实践中应用。  相似文献   

13.
《养猪》2019,(3)
为全面了解潍坊江海原种猪场持续选育杜洛克的种猪性能及为下一步育种工作提供基础数据,从场内现有的10个杜洛克家系中选择有代表性的60头试验猪进行生长发育性状测定,然后从中选择28头进行胴体性状和肌肉品质性状测定。结果表明,杜洛克试验猪的日增重高,平均为833 g;活体背膘厚和料重比低,平均分别为9.23 mm和2.39;瘦肉率和腿臀比例高,分别为66.93%、35.15%;肉色评分、肌内脂肪和pH1较高,平均分别为3.41、2.36%和6.49;滴水损失和失水率低,分别为2.36%和7.87%;符合父系种猪瘦肉率高、背膘薄、后躯肌肉丰满和肉品质好的要求。我们进一步把28头屠宰试验猪按照体重分为100~110 kg和110~120 kg两组,比较胴体性状和肉质性状差异,结果表明,110~120 kg组试验猪的瘦肉率虽有降低的趋势(67.73%/65.29%),但差异不显著,而且110~120 kg组试验猪的肌内脂肪含量有增加的趋势(2.31%/2.40%),剪切力有变小的趋势(46.76N/40.80 N)。这与我们培育大型杜洛克的100 kg体重后生长速度高的同时,瘦肉率无明显降低育种目的相一致。同时,按屠宰厂标准,28头猪全部达到一级净条标准。试验结果表明潍坊江海原种猪场杜洛克经过多年持续选育,生长、胴体和肉品质性能均很好,是一个优秀的终端父系种猪群体。  相似文献   

14.
课题以新丹系和老丹系为题材,运用GPS育种软件选育,经过1999-2003年共5年四个世代的测定与选择,其主要经济性状已达到育种目标.初产母猪平均产仔数11.5头,经产母猪平均产仔数12头.公猪达90千克,日龄为164.2天,体重25~90千克的日增重722.9克,料重比2.80,背膘厚2.1厘米;母猪达90千克,日龄为164.9天,体重25~90千克日增重702.7克,料重比2.86,背膘厚2.16厘米.运用GPS分析,5年选育累计日龄缩短15.1天,背膘降低6.4毫米,眼肌面积49.62平方厘米、胴体瘦肉率64.12%、肉质优良.  相似文献   

15.
湘沙猪配套系以地方良种沙子岭猪和引进品种巴克夏、大白猪为育种素材,经过5个世代的持续选育,分别育成XS1系(终端父本)、XS2系(母系父本)、XS3系(母系母本)3个专门化品系。各专门化品系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达到或超过育种目标,遗传稳定。XS1系初产总仔数10.7头,产活仔数10.3头;经产总产仔数11.8头,产活仔数11.4头;公猪达100 kg日龄165.4 d,背膘厚9.9 mm;母猪达100 kg日龄166.5 d,背膘厚10.8 mm。XS2系初产总仔数10.0头,产活仔数9.5头;经产总产仔数10.2头,产活仔数9.8头;公猪达100 kg日龄168.8 d,背膘厚12.5 mm;母猪达100 kg日龄169.7 d,背膘厚13.5 mm。XS3系初产总仔数10.2头,产活仔数9.4头;经产总产仔数11.1头,产活仔数10.3头;公猪达50 kg日龄193.9 d,背膘厚15.6 mm;母猪达50 kg日龄185.7 d,背膘厚17.9 mm。配套系父母代总产仔数12.4头,产活仔数11.9头。配套系商品猪30~100 kg期间平均日增重832.44 g,料重比3.16;100.6 kg屠宰,屠宰率73.0%,胴体瘦肉率58.2%,系水力93.26%,肌内脂肪含量2.9%,肉质优良,市场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6.
组建8个独立血统10头公猪、50头母猪含2个品系的大白核心选育群,通过场内种猪测定,应用GBS育种软件估计单项育种值,根据综合选择指数大小进行选留。经过4个年份的选育,年份平均校正增重公猪提高7.90%,母猪提高7.41%,均达到差异显著(P<0.05),达100 kg体重日龄缩短了1.176 d;平均校正背膘厚公猪下降了9.54%,母猪下降了7.54%,均达到差异显著(P<0.05%),达100 kg体重背膘厚育种值减少0.159 mm,母猪总产仔数逐年提高,产仔数育种值增加0.029头;综合选择指数提高3.84%。选育结果表明,组建优秀的核心选育群,通过不同品系间的杂交,能够培育出高性能大白专门化母系种猪。  相似文献   

17.
猪的背膘厚度具有较高的遗传力(h~2=0.5),且与胴体瘦肉率呈高的遗传相关(r_A=-0.5~-0.6),这已被国内外大量研究材料所证实。因而,猪育种工作者大都把猪的活体背膘厚作为瘦肉型猪选种的主选性状而纳入综合选择指数公式。同时,猪的活体背膘厚还是活体估测瘦肉率(量)的重要自变量。鉴于用来测量活猪背膘厚的仪器的种类和型号较多,而各种仪器的测定准确度又不尽一致,为此,本文拟对几种测膘仪的测试效果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经过4个世代的选育,淮猪新品系Ⅰ系生长性状均达到或超过了选育目标,日增重、活体背膘及料肉比基本达到稳定状态.25~90 kg日增重四世代(699.66 g/d)比零世代(670.00 g/d)提高了近30 g;达90 kg体重活体校正背膘厚,四世代(12.64 mm)比零世代(13.77 mm)降低1.13 mm:料肉比四世代(2.97:1)与零世代(3.06:1)差异不显著,但基本稳定在3.00:1左右.淮猪新品系Ⅰ系在生长性能方面的选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相似文献   

19.
为比较沙乌头猪二元杂种猪不同体重阶段背膘厚和眼肌面积,试验通过B超测定两种二元猪80~100 kg活体背膘厚和眼肌面积。结果表明,沙乌头猪二元杂种猪背膘厚和眼肌面积随体重增加而增加。鲁莱黑猪×沙乌头猪(LS)组背膘厚在80~90 kg极显著增加(P<0.01),眼肌面积在80~90 kg缓慢增加(P>0.05)。杜洛克猪×沙乌头猪(DS)组背膘厚在80~100 kg显著增加(P<0.05),眼肌面积在80~90 kg缓慢增加(P>0.05),90 kg后显著增加(P<0.05)。沙乌头猪二元杂种猪背膘厚和眼肌面积因杂交组合方式(地方猪血统比例)不同而异。DS组80~90 kg背膘厚均极显著低于LS组(P<0.01),而其80~90 kg眼肌面积均极显著高于LS组(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沙乌头猪二元杂种猪活体背膘厚、眼肌面积与体重均呈正相关。综上,在考虑活体背膘厚和眼肌面积方面,DS组优于LS组。研究为沙乌头猪的开发利用提供相关理论及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0.
本文比较全闭锁群体继代选育(下称方法1)和开放式选育(下称方法2)对两个杜洛克种猪群的选育效果。结果表明:两种选育方法都取得较好的选育效果,其中方法1公母猪平均世代进展膘厚分别为8.09%和7.71%,日增重分别为6.04%和4.16%;方法2公母猪平均世代进展膘厚分别为4.57%和3.31%,日增重分别为3.92%和3.84%,膘厚和日增重的遗传进展方法1比方法2快,方法1比较平稳,而方法2出现跳跃式进展,方法1的繁殖性能有下降的趋势,方法2繁殖性能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