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过4个世代的选育,淮猪新品系Ⅰ系生长性状均达到或超过了选育目标,日增重、活体背膘及料肉比基本达到稳定状态.25~90 kg日增重四世代(699.66 g/d)比零世代(670.00 g/d)提高了近30 g;达90 kg体重活体校正背膘厚,四世代(12.64 mm)比零世代(13.77 mm)降低1.13 mm:料肉比四世代(2.97:1)与零世代(3.06:1)差异不显著,但基本稳定在3.00:1左右.淮猪新品系Ⅰ系在生长性能方面的选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杜洛克猪专门化品系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洛克猪专门化品系是以丹系杜洛克为育种素材,采用不完全闲锁的群体继代选育法,运用最佳线性无偏估计(BLUP)法、综合选择指数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等育种新方法,主选日增重和活体背膘厚等性状。经5个世代选育,产仔数达10.48头,产活仔数9.85头;肥育期日增重831g,料重比2.55:1,活体背膘厚11.83mm;瘦肉率69.5%,肌内脂肪为2.95%,主选性状全面达到或超过育种目标,成功培育了一个高性能的专门化父本新品系(ZFD系)。  相似文献   

3.
作者研究了豫农白猪Ⅱ系的肥育和肉质性状。研究结果表明,经过4个世代的选育,豫农白猪Ⅱ系种猪日增重、活体背膘厚、料肉比分别从零世代的699.49g、12.10mm、2.79提高到四世代的763.90g、8.47mm、2.71;分别提高64.41g、-3.63mm、-0.07;胴体分析结果表明,胴体瘦肉率、眼肌面积、胴体6~7肋间膘厚分别由零世代的61.93%、38.75cm^2、2.29cm,提高到四世代的66.14%、44.03cm^2、1.41cm,分别提高4.21%、5.28cm^2、-0.88cm。肉质性状方面,除系水力由82.98%提高到84.96%外,肉色、pH、大理石纹四世代分别为6.05、3.20、3.13,与零世代相比略有下降,但仍属正常。  相似文献   

4.
作者研究了豫农白猪 系的肥育和肉质性状。研究结果表明 ,经过 4个世代的选育 ,豫农白猪 系种猪日增重、活体背膘厚、料肉比分别从零世代的 6 99.4 9g、12 .10 m m、2 .79提高到四世代的 76 3.90 g、8.4 7mm、2 .71;分别提高 6 4 .4 1g、- 3.6 3mm、- 0 .0 7;胴体分析结果表明 ,胴体瘦肉率、眼肌面积、胴体 6~ 7肋间膘厚分别由零世代的 6 1.93%、38.75 cm2 、2 .2 9cm,提高到四世代的 6 6 .14 %、4 4 .0 3cm2 、1.4 1cm,分别提高 4 .2 1%、5 .2 8cm2 、- 0 .88cm。肉质性状方面 ,除系水力由82 .98%提高到 84 .96 %外 ,肉色、p H、大理石纹四世代分别为 6 .0 5、3.2 0、3.13,与零世代相比略有下降 ,但仍属正常。  相似文献   

5.
为分析ECI1基因多态性与背膘厚性状的遗传关系,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286头淮猪新品系Ⅱ系Ⅱ世代个体ECI1基因的遗传变异,统计分析ECI1基因型与背膘厚性状的关联性。结果表明:培育中的淮猪新品系猪群中存在丰富的ECI1基因多态性,CC型个体的活体背膘厚显著高于TT型个体(P0.01),TC型个体处于中间。该研究进一步验证了ECI1基因对淮猪新品系育肥性状的影响效应,为ECI1基因作为淮猪新品系的分子遗传标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淮猪新品系Ⅱ系一世代(190头)、二世代(244头)为试验材料,采用PCR-RFLP方法分别检测IGF-1基因的HhaⅠ酶切位点、Pit-1基因的RsaⅠ酶切位点的多态性,并与生长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30~90kg平均日增重、达90kg校正日龄在一世代、二世代、两个世代合并中,IGF-1基因的AA型个体均有优于AB、BB型个体的趋势,但差异都不显著(P>0.05);Pit-1基因的DD型个体均有优于CD、CC型个体的趋势,但差异都不显著(P>0.05)。虽然IGF-1基因、Pit-1基因的不同基因型个体在一世代、二世代的达90kg校正背膘厚的趋势不一致,但是在两个世代合并中以IGF-1基因的AA型个体、Pit-1基因的DD型个体最薄,但差异不显著(P>0.05)。若将IGF-1基因、Pit-1基因作为生长性状的遗传标记用于淮猪新品系的选育,需要在淮猪新品系Ⅱ系后续世代中扩大样本含量并进行进一步的验证。  相似文献   

7.
选择0-4世代约90 kg的淮猪新品系I系进行胴体及肉质测定.结果显示,经过世代选育,4世代瘦肉率基本稳定在63%;腿臀比例,1、2、3、4世代间差异不显著;三点平均背膘厚3、4世代基本在18~19 mm;肉色、大理石纹各世代间差异不显著;4世代滴水损失最小为2.10%;2、3、4世代的拿破率均高于1世代;肌内脂肪,至4世代时已基本稳定在2.90%左右.  相似文献   

8.
选用杜洛克公猪血缘9个(含精液),母猪50头,组成S04系核心选育群。采用闭锁与开放相结合的选育方法,应用GBS软件进行遗传评估,主选产仔数、日增重与活体背膘厚等性状。经过多个世代的选育,经产母猪产仔数达10.36头,公猪达100kg体重日龄165.67d,活体背膘厚11.16mm,瘦肉率达64.22%,肌内脂肪含量2.88%;主选性状全面达到或超过育种目标,达配套系审定要求,成功培育了一个棕黑色的高瘦肉率专门化父系(S04系)。  相似文献   

9.
刘志武  闻殿英 《养猪》1992,(4):13-14
黑花猪瘦肉系的选育从1980年组成基础群后,到1992年已进行了五个世代,截止1991年零——四世代的选育结果表明:初产猪的产仔数,育肥猪达90.00千克体重的日龄、日增重、肉料比、瘦肉率、平均背膘厚、分别由零世代的7.83头,240.5天,565.00克,4.69、47.33%,3.44厘米提高到8.22头,204.9天,614.22克,3.02、53.64%和2.77厘米,与引进的瘦肉型公猪杂交有明显的杂交优势,深受用户欢迎。除世代选育核心群外,世代猪已推广到齐齐哈尔市郊区讷河、克东、拜泉等所属重点县。大庆油田、双河农场、花园农场、扎兰屯市、安达市等市、县,场基础母猪饲养量近  相似文献   

10.
嘉兴黑猪新品系选育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嘉兴黑猪新品系是以优良地方品种嘉兴黑猪为基本育种素材,导入18.75%外来瘦肉型公猪血缘,采用现代遗传育种学原理,经过10多年的精心培育而成.尤其是经过"九五"期间6年5个世代系统严格选育,其主要经济性状均已达到或超过育种目标.初产母猪头胎平均产仔数11.27头,产活仔10.86头,经产母猪平均产仔数达14.36头;纯种猪肥育期(25~75kg)日增重493 g,料重比3.36;75 kg屠宰胴体瘦肉率52.1%,平均背膘厚2.75 cm.以新品系猪为母本,用长白公猪、大约克公猪、皮特兰公猪进行二元杂交,3个杂交组合肥育期(25~90 kg)平均日增重587 g,料重比为3.29;90kg屠宰平均胴体瘦肉率为55.5%,屠宰率72.17%,平均背膘厚为3.04 cm,其生产水平达到了"二洋一土"杜长嘉三元杂种猪的水平.筛选出的最优杂交组合长白猪×新品系,日增重634 g,料重比3.07,胴体瘦肉率55.4%,是一个较理想的高产、优质杂交组合,值得生产上大力推广利用.  相似文献   

11.
永新加系种猪选育与配套组合的研究报告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经6世代选育,大约克体重达100kg背膘厚为12.7mm,30~100kg平均日增重841g,料重比2.4,体重达100kg的校正日龄为159d,经产母猪窝均产仔数11.4头,窝均产活仔数10.8头;长白体重达100kg的背膘厚为12.5mm,30~100kg的平均日增重为821g,料重比2.4,体重达100kg的校正日龄为161d,经产母猪窝均产仔数10.3头,窝均产活仔数9.9头;杜洛克体重达100kg的背膘厚12.5mm,30~100kg平均日增重844g,料重比2.3,体重达100kg的校正日龄为162d,经产母猪窝均产仔数10.2头,窝均产活仔数8.5头。3个品种胴体瘦肉率在65%以上。加系种猪适应强,在广西高温高湿条件下具有较强优势,其体形好,四肢粗壮,后躯丰满,繁殖力强,生长快,耗料低,健康程度高,肉质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本项目3个新品系(N1、N2和N3系)猪基础群选用苏钟猪(长白、太湖各半血)和DⅢ-2系(杜洛克25%,长白、喜兴黑猪各37.5%)公猪分别也约乌二元杂、新乌二元杂和本地乌金母猪交配,采用群体继代选育法,分别完成了3个新品系猪0-5世代的横交固定和继代选育,现已分别获6世代。3-5世代初产分别为11.18,10.54和9.81头;经产分别为12.54、12.21和12.89头;5世代达90kg体重日龄184、194和195d;日增重640、612和590g;料重比3.25:1、3.26:1和3.19:1;胴体瘦肉率51.25%、50.51%和48.21%。与大约克杂交,杂种优势显著,杂优猪达90kg体重日龄151、155和167d;料重比3.21:1、2.89:1和3.01:1;日增重842、893和723g;胴体瘦肉率57.45%、55.06%和53.83%,且肉质优良,主选性状产仔数和瘦肉率遗传性基本稳定,已全面完成合同规定各项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并分别于1999年6月和2000年6月通过了省内外专家组的鉴定。8年来,累计示范推广到本县以外县市3个新品系各世代母猪12322头(N14849头、N24350头、N3系3123头),生产两系杂优猪393569头,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桑梓湖长白猪新品系以新丹系和原有老丹系长白为材料,全年实行大群测定,运用Blup育种软件选育,经过1997~2001年共5年四个世代的测定与选择,其主要经济性状已达到了育种目标。初产母猪平均产仔数(10.82±0.97)头,经产母猪平均产仔数(11.58±0.84)头,长白公猪达100kg日龄(158.9±8.2)天,30~100kg日增重(868.8±87.5)克,料重比2.25±0.11,校正100kg背膘(1.32±0.18)厘米,长白母猪100kg日龄(157.3±6.82)天,30~100kg日增重(841.1±80.7)克,料重比2.39±0.16,校正100kg背膘(1.35±0.19)厘米。运用BLUP分析五年选育累计,日龄缩短3.52天,背膘降低2.02毫米。长白眼肌面积(48.98±3.73)厘米2,胴体瘦肉率69.05%,且氟烷基因阴性,肉质优良;长大日增重达855.2g,达100kg日龄163.1天,达100kg背膘厚1.51cm,窝产仔数11.32头。用地方改良品种作母本,桑梓湖长白做父本,日增重提高61克,背膘下降0.56厘米,活体估测瘦肉率上升10.11%,呈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近五年来在选育同时,共向社会提供种猪19549头,其中长白原种3611头,商品猪3.1万头,创利1109万元,创社会效益1.96亿元。  相似文献   

14.
黑花猪瘦肉系选育工作是从1986-1995年进行的,目前已进行了七个世代选育工作,育肥猪胴体瘦肉达到了56.06%,平均背膘厚度达3.36cm,日增重为662g,肉料比为1:3.46,均超过了预期的选育指标。  相似文献   

15.
经过五个世代的选育,大白猪的主要性状均达到或超过了选育目标,公母猪的30-90kg日增重平均每个世代分别提高9.3g和29.0g,达90kg 体重平均前膘厚平均每个世代分别降低0.8mm和1.0mm,综合选择指数分别比零世代提高了12.9和20.2。选育后的大白猪生长快,瘦肉率高,繁殖性能好,肉质优良,遗传稳定,适应性强。  相似文献   

16.
杜洛克猪专门化品系是以丹系杜洛克为育种素材,采用不完全闭锁的群体继代选育法,运用最佳线性无偏估计(BLUP)法、综合选择指数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等育种新方法,主选日增重和活体背膘厚等性状。经5个世代选育,产仔数达10.48头,产活仔数9.85头;肥育期日增重831g,料重比2.55:1,活体背膘厚11.83mm;瘦肉率69.5%,肌内脂肪为2.95%,主选性状全面达到或超过育种目标,成功培育了一个高性能的专门化父本新品系(ZFD系)。  相似文献   

17.
湘沙猪配套系以地方良种沙子岭猪和引进品种巴克夏、大白猪为育种素材,经过5个世代的持续选育,分别育成XS1系(终端父本)、XS2系(母系父本)、XS3系(母系母本)3个专门化品系。各专门化品系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达到或超过育种目标,遗传稳定。XS1系初产总仔数10.7头,产活仔数10.3头;经产总产仔数11.8头,产活仔数11.4头;公猪达100 kg日龄165.4 d,背膘厚9.9 mm;母猪达100 kg日龄166.5 d,背膘厚10.8 mm。XS2系初产总仔数10.0头,产活仔数9.5头;经产总产仔数10.2头,产活仔数9.8头;公猪达100 kg日龄168.8 d,背膘厚12.5 mm;母猪达100 kg日龄169.7 d,背膘厚13.5 mm。XS3系初产总仔数10.2头,产活仔数9.4头;经产总产仔数11.1头,产活仔数10.3头;公猪达50 kg日龄193.9 d,背膘厚15.6 mm;母猪达50 kg日龄185.7 d,背膘厚17.9 mm。配套系父母代总产仔数12.4头,产活仔数11.9头。配套系商品猪30~100 kg期间平均日增重832.44 g,料重比3.16;100.6 kg屠宰,屠宰率73.0%,胴体瘦肉率58.2%,系水力93.26%,肌内脂肪含量2.9%,肉质优良,市场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8.
杜洛克猪新品系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远著  王振骅 《养猪》1994,(1):28-32
杜洛克猪新品系采用群体继代选育法选育。于1987年秋组建基础群,一年一个世代,迄今已完成四个世代的测定与选择,各项性能指标均已达到或超过育种目标,产仔数:初产母猪为919头,经产母猪为10.6头;同胞肥育测定猪试期(30-90千克)平均日增重为730.1克,达90千克体重日龄为164.27天,每千克增重耗料2.96千克,90千克体重屠宰胴体平均膘厚为2.22厘米,眼肌面积32.65厘米2,腿臀比例31.65%,瘦肉率64.15%。主选性状日增重和瘦肉率比选育前分别提高61.31克和2.02%,作为父本品系通过初步杂交配套利用,表现了良好的配合力。目前已推广种猪3300多头。  相似文献   

19.
采用群体闭锁式核心群选育法,测定川乡黑猪世代种猪生产性能,根据综合指数高低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选留优秀个体。完成了7个世代生产性能测定,旨在研究和提高川乡黑猪的生产性能,为养猪生产提供优秀黑种猪。结果表明:经过0~7世代的选育,其产仔数达10.27头,产活仔数9.58头;G7世代达100 kg体重校正日龄公猪、母猪分别达160.22 d、160.09 d,校正活体背膘厚公猪、母猪分别为9.95 mm、10.89 mm;G7世代肥育性能达100 kg体重日龄、活体校正背膘厚、料重比分别为160.56 d、10.25 mm、2.55。研究结果表明,川乡黑猪经世代选育后,生产性能良好,是一个优秀的黑色种公猪。  相似文献   

20.
利用MUC13抗病基因育种新技术,培育出三个抗大肠杆菌(ETEC)F4ac仔猪断奶前腹泻猪专门化新品系.在此基础上,通过配合力杂交试验,筛选出最佳杂交组合方式,形成邦农Ⅰ号(BN Ⅰ号)猪配套系.BN Ⅰ号猪配套系商品肉猪不仅具有高效的抗仔猪断奶前ETEC F4ac腹泻特性,且表现出优异的生长和产肉性能,商品猪BN301达100 kg体重校正日龄为157.56 d,100 kg体重活体校正背膘厚为11.17 mm,30~100 kg日增重为892.59 g,料肉比为2.37,屠宰率为76.68%,胴体瘦肉率为65.83%,肌内脂肪含量2.39%,变异系数在10%以内,群体整齐度好,具备较高的综合经济效益和推广价值,在前期已得到较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