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兽医学报》2016,(3):431-436
从疑似副猪嗜血杆菌和猪丹毒丝菌混合感染病猪无菌采集心脏、肝脏、脾脏、肺及心包积液,采用常规分离培养法分离病原菌,通过染色镜检、生化鉴定、卫星试验和核酸测序同源性比对,确诊为副猪嗜血杆菌与猪丹毒丝菌混合感染。为进一步了解2株菌的生物学特性,测定了2株菌以及混合菌液的半数致死量(LD50)以及对常用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结果显示:(1)将2株菌的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已发表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副猪嗜血杆菌与猪丹毒丝菌的同源性各达到96%和99%;(2)致病性试验中,SPF鼠均在接种后24h左右开始死亡,从其心脏、肝脏、脾脏及肺均回收到攻毒菌,表明2株菌均为此次疫病的主要致病菌;(3)通过测定副猪嗜血杆菌和猪丹毒丝菌的LD50分别为5.28×109、3.58×104 CFU/mL,进一步证明二者具有较强毒性。根据2株菌的LD50等体积混合2种菌液注射SPF鼠,副猪嗜血杆菌与猪丹毒丝菌LD50均出现下调,分别为3.70×109、2.51×104 CFU/mL,表明混合感染增强了二者的致病力;(4)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副猪嗜血杆菌与猪丹毒丝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与临床耐药谱相一致,未出现新的耐受药物;同时筛选出了2种菌的共敏感药物氧氟沙星和氟苯尼考,有利于对疾病的快速治疗与防控。  相似文献   

2.
从湖南邵阳某猪场的急性发病育肥猪体内分离到一株革兰氏阳性小杆菌,通过对其形态特征、PCR检测、生化反应、动物回归等试验,确定其为猪丹毒杆菌。通过对小鼠和猪的攻毒试验表明:该菌对ICR小鼠的LD50为1.75CFU,1.1×107CFU能使8~10周龄的阴性猪致死,且攻毒死亡猪呈典型的猪丹毒临床症状。说明所分离到的猪丹毒杆菌对小鼠和猪致病性极高,为强毒株。  相似文献   

3.
研究以从小鼠腹腔液中的活化过的云南猫源弓形虫速殖子,对昆明鼠及乌骨鸡做致病性实验,分别在第7、10d将小鼠和雏鸡剖杀,采集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脑组织,用4%多聚甲醛固定,制作病理切片。试验结果显示,该猫源弓形虫分离株为弱毒株,小鼠与雏鸡攻虫后均不出现死亡,小鼠临床症状如被毛粗乱、拱背、精神沉郁等明显,雏鸡见水样便,病理切片显示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脑组织均出现明显病理变化,心脏未见明显病变。  相似文献   

4.
为确定河北昌黎地区某养殖场貉呼吸道疾病引起死亡的病因,本研究从送检的貉病料肺脏中分离到1株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并对分离株进行形态学观察、16S rRNA序列测序及全自动细菌生化鉴定仪鉴定,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分离株的分型、人工感染小鼠试验及药敏试验等。结果显示,该分离株为非K1/K2型肺炎克雷伯菌,并将其命名为CLKp18;该分离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登录的多株肺炎克雷伯菌参考株同源性均高达99%。Vitek全自动细菌鉴定仪结果表明,该菌株与肺炎克雷伯菌鉴定标准相似度为99%。人工感染小鼠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组小鼠在攻毒后6 h开始出现临床症状。无菌取出死亡小鼠的肺脏、肝脏、脾脏及肾脏,划线涂板,均可分离到该菌,表明该分离株感染小鼠后,能侵入到小鼠体内多个组织器官,引起不同程度的病变,尤以肝脏和肺脏病变较为明显,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_(50))为2.17×10~7 CFU。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单环内酰胺类、氯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磺胺类及大部分头孢类耐药,但对阿米卡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他啶和亚胺培南敏感。本研究结果确定了引起本次貉呼吸道症状疾病的致病菌为非K1/K2型肺炎克雷伯菌,且该分离株有较强的致病性和多重耐药性。本研究为临床治疗由该菌引起的貉肺炎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貉源肺炎克雷伯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确定河北昌黎地区某养殖场貉呼吸道疾病引起死亡的病因,本研究从送检的貉病料肺脏中分离到1株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并对分离株进行形态学观察、16S rRNA序列测序及全自动细菌生化鉴定仪鉴定,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分离株的分型、人工感染小鼠试验及药敏试验等。结果显示,该分离株为非K1/K2型肺炎克雷伯菌,并将其命名为CLKp18;该分离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登录的多株肺炎克雷伯菌参考株同源性均高达99%。Vitek全自动细菌鉴定仪结果表明,该菌株与肺炎克雷伯菌鉴定标准相似度为99%。人工感染小鼠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组小鼠在攻毒后6 h开始出现临床症状。无菌取出死亡小鼠的肺脏、肝脏、脾脏及肾脏,划线涂板,均可分离到该菌,表明该分离株感染小鼠后,能侵入到小鼠体内多个组织器官,引起不同程度的病变,尤以肝脏和肺脏病变较为明显,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2.17×10~7 CFU。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单环内酰胺类、氯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磺胺类及大部分头孢类耐药,但对阿米卡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他啶和亚胺培南敏感。本研究结果确定了引起本次貉呼吸道症状疾病的致病菌为非K1/K2型肺炎克雷伯菌,且该分离株有较强的致病性和多重耐药性。本研究为临床治疗由该菌引起的貉肺炎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畜牧与兽医》2017,(7):83-87
从某猪场病死猪心血、肝、脾等组织分离到1株革兰阳性杆菌,经细菌形态、16S rRNA基因扩增,确定分离菌为猪丹毒杆菌。对分离菌进一步开展了药物敏感性试验、耐药基因的检测、细菌致病性试验及免疫保护性试验。结果发现:分离株对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氟苯尼考高敏,但对氨基糖苷类、四环素、林可霉素、诺氟沙星等耐药;分离株可扩增出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ac C2和四环素耐药基因tetB,但菌株中没有扩增到四环素耐药基因tetA。细菌致病性试验表明该毒株对小鼠的LD50为1.77×10~5cfu/mL。小鼠免疫保护试验结果表明,疫苗G4T10免疫后28 d,以分离株攻毒,对照组全部死亡(5/5),免疫组小鼠攻毒后没有死亡,仅表现为体重减轻,表明现用猪丹毒疫苗能保护小鼠抵抗猪丹毒的致死性攻击。  相似文献   

7.
为建立稳定的猪链球菌2型(Streptococcus suis type 2,SS2)人工发病模型,本试验以天津某发病猪场分离的SS2 Y15293株为研究对象,经腹腔注射感染昆明小鼠,测定其LD50,确定造模感染剂量,通过观察感染后小鼠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测定试验期间各组小鼠体重和采食量的变化及细菌回归等试验对模型进行评估。结果显示,SS2 Y15293株致昆明小鼠的LD50为6.7×10~7 CFU/mL。以1个LD50的剂量攻毒,与对照组相比,试验小鼠主要发病表现为攻菌后24 h出现精神沉郁、被毛逆立、眼睛有分泌物,72~96 h出现头颈歪斜、翻滚、震颤等神经症状,死亡高峰在48~72 h。3次重复试验中,试验组小鼠的发病率均为100%,死亡率为50%~70%,神经症状小鼠出现比率20%~30%。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小鼠采食量和体重显著下降(P<0.05),临床症状分值显著升高(P<0.05)。组织病理检查发现,试验组小鼠心脏、肺脏组织均有不同程度出血、炎性细胞浸润;脑膜炎,脑室出血,充满炎性细胞。细菌回归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死亡小鼠脑、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均有细菌定植,且形态、染色和分子生物学特性与攻毒菌一致。以上结果证实,SS2 Y15293株能感染昆明小鼠并致其发病,感染动物发病规律性强,重复性好,临床症状典型,说明SS2 Y15293株感染昆明小鼠可作为SS2的候选人工感染模型。  相似文献   

8.
为建立稳定的猪链球菌2型(Streptococcus suis type 2,SS2)人工发病模型,本试验以天津某发病猪场分离的SS2 Y15293株为研究对象,经腹腔注射感染昆明小鼠,测定其LD_(50),确定造模感染剂量,通过观察感染后小鼠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测定试验期间各组小鼠体重和采食量的变化及细菌回归等试验对模型进行评估。结果显示,SS2 Y15293株致昆明小鼠的LD_(50)为6.7×10~7 CFU/mL。以1个LD_(50)的剂量攻毒,与对照组相比,试验小鼠主要发病表现为攻菌后24 h出现精神沉郁、被毛逆立、眼睛有分泌物,72~96 h出现头颈歪斜、翻滚、震颤等神经症状,死亡高峰在48~72 h。3次重复试验中,试验组小鼠的发病率均为100%,死亡率为50%~70%,神经症状小鼠出现比率20%~30%。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小鼠采食量和体重显著下降(P0.05),临床症状分值显著升高(P0.05)。组织病理检查发现,试验组小鼠心脏、肺脏组织均有不同程度出血、炎性细胞浸润;脑膜炎,脑室出血,充满炎性细胞。细菌回归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死亡小鼠脑、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均有细菌定植,且形态、染色和分子生物学特性与攻毒菌一致。以上结果证实,SS2 Y15293株能感染昆明小鼠并致其发病,感染动物发病规律性强,重复性好,临床症状典型,说明SS2 Y15293株感染昆明小鼠可作为SS2的候选人工感染模型。  相似文献   

9.
旨在建立3株不同血清型沙门菌的小鼠感染模型,为抗沙门菌疫苗或药物的研发提供动物评价平台。分别用鸡白痢沙门菌、肠炎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腹腔注射4~6周龄ICR雌鼠,根据不同剂量下小鼠的生存曲线来确定最适感染剂量。小鼠按最适感染剂量攻毒后20 h处死,测定脾脏、肝脏、空肠、回肠和盲肠部位细菌载量,并对脾脏和肠道进行病理学观察。鸡白痢沙门菌、肠炎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对ICR小鼠腹腔注射的最适剂量分别为5.6×10~8、3.2×10~7和2.5×10~6 CFU/只。鸡白痢沙门菌主要定殖小鼠的肠道,而另外2种血清型沙门菌定殖的脏器更为广泛,可引起肝脏和脾脏病变。本研究成功建立了3株不同血清型沙门菌的ICR小鼠感染模型,为沙门菌疫苗和药物的开发提供了小鼠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不同剂量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 ytogenes,LM)LM90SB2腹腔注射感染小鼠219只,观察小鼠临床症状,纪录死亡情况,在感染后不同时间采集小鼠脑组织,进行脑组织中细菌回收、鉴定及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不同感染剂量感染小鼠,其临床症状和脑组织病理变化基本一致.但是随着感染剂量的增加,其临床症状出现时间逐渐缩短,死亡率和脑组织中细菌分离的时间明显不同.1/2LD50剂量组小鼠未出现死亡,2/3LD50组和LD50组死亡率分别为12.5%和63.3%;另外1/2LD50组感染后24 h开始从脑组织中离到LM,96 h所有感染小鼠脑组织均能分离到LM,2/3LD50组感染后12h开始能分离到LM,72 h所有脑组织均能分离到LM.从小鼠临床症状及死亡率、脑组织细菌的回收情况和脑组织病理组织学变化综合考虑,以2/3LD50 LM LM90SB2 腹腔感染小鼠为动物感染模型.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研究猪细小病毒分离株感染初孕母猪后母猪和胎猪的病毒组织分布和组织病理学变化情况。试验选用妊娠35d的初孕母猪接种PPV—BQ株第15代细胞毒,以接种RPMI1640的母猪作为对照。攻毒40d后剖杀,采集母猪的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扁桃体、子宫内膜和腹部淋巴结,胎猪的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脑和小肠,进行组织病毒载量测定和组织病理学检测。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攻毒组母猪的心脏、脾脏、肺脏、肾脏和子宫内膜存在病毒复制,子宫内病毒含量最高;胎猪的心脏、脾脏、肺脏中存在病毒复制。对照组脏器中无病毒复制。病理切片结果显示,攻毒组母猪肺脏出现细支气管性肺炎,脾脏出现淋巴细胞减少,心脏、肝脏、肾脏、扁桃体、子宫内膜和腹部淋巴结未见明显的组织病理学变化;胎猪的脏器未见明显的病理损伤。对照组未发现组织病理学变化。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兽医学报》2016,(3):423-430
比较新近分离到的4株猪丹毒丝菌与4株20世纪50—80年代猪丹毒丝菌参考菌株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部分生物学特性。观察菌株的生长形态特征,绘制生长曲线,测定生理生化特性、药物敏感特性、半数致死量(LD50)及疫苗免疫保护作用,同时用PCR方法扩增8株猪丹毒丝菌4个毒力因子的7个毒力基因片段,并以GXBY-1代表株进行毒力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8株菌表现出一致的形态特征、生长曲线和生理生化特性;LD50结果显示,新近分离到的4株菌LD50高于4株参考菌株,表明新近分离菌株毒力有所下降;免疫保护试验结果表明,免疫GC42株活疫苗的昆明小鼠在注射不同年代的猪丹毒丝菌后仍能保持80%~100%存活;对8株菌进行30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8株菌对β-内酰胺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硝基呋喃类和双萜类药物仍保持高敏,但对四环素、林可霉素、诺氟沙星敏感性出现差异,4株新近临床分离菌株对上述3种药物的敏感性显著低于4株老菌株,表现为耐药。多数菌株对氨基糖苷类、多肽类、磺胺类、硝基咪唑类、利福霉素家族药物表现为耐药。8株菌均能扩增出7个毒力基因,与参考菌株相比新近临床分离菌株毒力基因中仅CPS A、CPS C发生变异,而SpaA、Sialidase、CPS B、RspA、RspB为保守基因,同源性近100%。结果表明,不同年代猪丹毒丝菌具有较为一致的生物学特性,但其中菌株LD50、药物敏感特性、毒力基因遗传性出现了差异。  相似文献   

13.
培养28℃弱毒株鼠疫菌EV_(76),分别稀释为50亿/mI、100亿/mL、200亿/mL三个剂量组对成体小白鼠经皮下感染,对感染后死亡的小白鼠进行解剖,分别取淋巴结、肝脏、脾脏、肾脏、肺脏、心脏及骨髓进行鼠疫细菌学培养、鼠疫噬菌体裂解实验。结果显示各脏器鼠疫菌的分离率淋巴、肾脏、脾脏较高,分别为71.43%,73.33%,80.00%。从本实验结论表明,鼠疫菌经皮下感染小鼠后肾脏检出菌率较高,介于脾脏和淋巴之间,且噬菌体裂解实验为阳性,建议在野外工作中考虑分离肾脏中的鼠疫菌分离。  相似文献   

14.
小鼠对鼠伤寒沙门菌感染的检测分析有助于沙门菌致病机理的研究。从扬州市某屠宰场猪胴体表面采样分离出了一株沙门菌,通过生化鉴定及血清型分析,判断该菌株为鼠伤寒沙门菌。药物敏感性分析表明,该菌株对氨苄青霉素高度耐药,而对头孢类等药物敏感。动物试验结果表明,腹腔注射5×105CFU/只的剂量即可致死小鼠,1×104 CFU/只的剂量感染后,虽然不能致死小鼠,但能引起小鼠肝脏和脾脏的病理损伤和炎症反应,脏器系数升高,肝脏抗氧化系统紊乱;细菌在小鼠体内的定殖能力较强,4周以后肝脏和脾脏中仍能分离到;感染小鼠血清生化指标(ALT、AST、ALP、TP、ALB)异常,部分细胞因子(IFN-γ和TNF)升高。说明该菌株能诱导脾脏中T淋巴细胞的活化。通过以上分析,对该分离菌株的生物学特性有了初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养猪》2021,(1)
为了解猪伪狂犬病病毒(PRV)安徽分离株的毒力特征,研究以小鼠为动物模型,对13株PRV安徽分离株(代号为AH1601~AH1604、AH1701~AH1704、AH1801~AH1805)进行半数致死量(LD_(50))测定、病理剖检及病理组织学观察、各组织脏器的病毒载量检测。结果显示,13株PRV对小鼠的LD_(50)在10~(2.569)~10~(5.167)TCID50之间,其中AH1802和AH1803的LD_(50)最低,分别为10~(2.569)TCID50和10~(2.833)TCID50。病理剖检可见攻毒小鼠的肝、脾、肺、肾、脑等部位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肿大,对照组无异常;病理组织HE检查13株PRV引起小鼠各组织脏器的病变存在差异,以AH1802和AH1803引起的病变最为严重。13株PRV安徽分离株在小鼠各组织脏器中的病毒载量存在差异,其中AH1802和AH1803在脑、肝脏、脾脏中的病毒载量显著高于其他11株(P0.05),AH1802和AH1703在肺脏中的病毒载量显著高于其他11株(P0.05),AH1601在肾脏中的病毒载量最高,AH1703、AH1704和AH1804在脑和肺脏中的病毒载量显著高于肝脏、脾脏和肾脏。结果表明,13株PRV安徽分离株对小鼠均具有较强的致病性,但来源于不同地区的各毒株之间对小鼠的致病力呈现不同。此研究丰富了安徽猪伪狂犬病流行病学资料,为深入研究PRV安徽分离株的抗原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选取毒力差异显著的两株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建立不同毒力及菌量的小鼠感染模型(A组低剂量攻弱毒、B组半数致死量攻弱毒、C组半数致死量攻强毒、D组过量攻强毒),研究不同毒力LM对机体的致病性差异以及机体对不同毒力菌株的免疫应答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毒力LM在小鼠体内的迁移能力不同,感染后2 h,C组和D组小鼠心脏中就可检出LM菌,感染后4 h,A组和B组还各有1只小鼠心脏中未检出细菌,至感染后6 h,D组的1只小鼠脑中就可检出细菌,感染后8 h,A组和B组各有1只小鼠脑中可检出细菌,至感染后2 d A组还有1只小鼠脑中未检出细菌;剖检及组织病理观察显示,感染LM后4组小鼠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肝损伤和脑损伤,损伤程度与细菌毒力呈正相关;血清炎性因子检测可见,3种因子的表达量呈现相似的变化趋势,即在感染早期表达量上升至峰值,随后逐渐下降至平稳,除高剂量攻强毒的小鼠比其他3组小鼠更早的引起机体免疫应答反应外,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弱毒LM同样可刺激机体产生一定强度的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兽医学报》2019,(8):1435-1440
为建立猪伪狂犬病病毒(PRV)变异株人工感染小鼠动物模型,将本实验室分离鉴定的猪PRV变异株(Fujian-LY)进行连续10倍稀释后,对6周龄SPF级BALB/c小鼠进行腹股沟皮下接种攻毒,每个稀释度接种5只小鼠,测定其LD_(50),观测小鼠感染、致病的多项指标,试验期为7 d。结果显示,该毒株对小鼠的LD_(50)为3.7×10~3 TCID_(50)/0.1 mL,在不同的感染剂量下各攻毒组小鼠的临床症状、死亡率等各项指标差异明显,其中以2.3×10~5 TCID_(50)的攻毒剂量接种后小鼠未发生急性死亡,且能表现出以神经症状为主的典型伪狂犬病症状;病理剖检可见发病小鼠脑膜充血,肺脏出血,胸腺、脾脏严重萎缩等病理变化;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该毒株对攻毒小鼠全身多个重要组织器官均造成了严重的病理损伤,同时采用PCR及免疫组化的方法在这些组织内均能检测到PRV抗原。结果表明,本研究已成功建立了PRV变异株感染小鼠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8.
将从胶东地区疑似Ⅰ群禽腺病毒(FAdV)感染的发病鸡的肝组织病料中分离鉴定出的FAdV-8b(FXWH-8b)株和FAdV-4(FXWH-4)株,通过腿部肌肉注射方式,以TCID_(50)10~(8.0) 0.2 mL/羽的剂量,接种15日龄的SPF鸡,临床观察其发病情况及临床表现,研究其毒力和致病性。临床观察和剖检结果显示:FXWH-8b株和FXWH-4株均能在24 h引起试验鸡只发病,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典型的剖检病理变化。H.E.染色结果显示:2株分离株均在脑、胸腺、气管、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腺胃、胰腺、十二指肠、空肠、盲肠和法氏囊有较明显的病理变化,但均未发现核内包涵体。PCR检测结果显示:FXWH-8b株攻毒后72 h,FXWH-4株攻毒后48 h,在肝脏、肺脏、肾脏、腺胃、空肠和盲肠呈现100%的阳性率。免疫组化结果显示:FXWH-8b株和FXWH-4株均在肝脏存在强阳性信号;FXWH-4株在肾脏、十二指肠和空肠存在阳性信号。表明FXWH-8b株和FXWH-4株均对15日龄SPF鸡有较强的致病性,可侵害多个组织和器官。  相似文献   

19.
扭角羚肺炎克雷伯氏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报告四川省野生扭角羚自然生存过程中致病性细菌的检测及生物学特征。试验对发病死亡扭角羚病变组织进行细菌学检查及分离,对分别从肝脏、脾脏和肺脏分离得到的4株优势菌进行形态特征、生化特性和16SrDNA分子鉴定,判定为肺炎克雷伯氏菌。这4株菌对供试小白鼠均有致病性。测其LD50,分别为2.9×107、2.9×107、4.5×107和1.1×108 CFU/只。4株分离菌对供试的先锋霉素等敏感,对阿米卡星等中度敏感,对红霉素等耐药。推测这4株肺炎克雷伯氏菌是导致扭角羚死亡的主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分离自四川地区的鸽源沙门氏菌的致病性,本研究先将分离的4株沙门氏菌,腹腔注射SPF昆明鼠,测定其半数致死量(LD50),再依据小鼠攻毒试验结果,选取致病性较强的纽波特沙门氏菌菌株,通过灌胃方式接种信鸽来观察对信鸽的致病性.结果显示: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纽波特沙门氏菌、伯里沙门氏菌、基桑加尼沙门氏菌的LD50分别为3.37×10^6、2.49×10^7、5.46×10^7、3.58×107 CFU;感染鼠的肝脏、脾脏、肾脏及小肠有明显的炎性病变;纽波特沙门氏菌可造成感染鸽的肝脏、肺脏、肾脏和胰腺纤维素样变性及炎性细胞浸润等病变,回肠、空肠、盲肠的肠绒毛结构不完整、绒毛上皮脱落,绒毛及肌层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以上结果表明,4株分离的沙门氏菌对试验鼠有一定的致病性,纽波特沙门氏菌可造成信鸽气囊等组织器官损伤,继而影响其飞行能力.本研究为鸽源沙门氏菌尤其是纽波特沙门氏菌的致病性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具有公共卫生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