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探讨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 RA)云南流行株的外膜蛋白A (OmpA)的基因序列差异及其与16S rRNA序列的相关性,PCR扩增18株云南流行株鸭疫里默氏杆菌OmpA基因及16S rRNA核苷酸序列,分别构建其系统进化树,分析其系统进化关系。结果表明,18株鸭疫里默氏杆菌OmpA基因分为2个群,其同源性分别为86%~99.2%和92.6%~100%。18株鸭疫里默氏杆菌16S rRNA基因同属1个群,同源性高达96.1%~100%。 RA-1、RA-2、RA-11和RA-39 4株分离株的OmpA基因位于进化树的同一个亚群,其16S rRNA基因也位于进化树的同一亚群,两者呈现出明显的相关关系,其他14株分离株的OmpA基因系统进化树与16S rRNA基因系统进化树无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从疑似患有鸭疫里氏杆菌病的病死鸭群中采取的肝脏、心脏、脑等病料中分离病原,进行生化鉴定,自6只病死鸭的12份病料中分离鉴定出6株鸭疫里氏杆菌。根据鸭疫里氏杆菌16 S rRNA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特异引物,对6株鸭疫里氏杆菌进行PCR扩增,均能扩增出680 bp的特异条带;从凝胶中回收DNA目的条带并测序,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鸭疫里氏杆菌相应序列相似率达到99.99%。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从贵州发病鸭中分离到1株致病菌,经生化试验、16S rRNA序列分析、血清学试验和动物回归试验,鉴定为1型鸭疫里氏杆菌(RA),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其对头孢拉定、头孢曲松钠、头孢噻肟和氟苯尼考高度敏感;同时根据GenBank中鸭疫里氏杆菌ompA基因序列,设计1对引物,成功克隆出鸭疫里氏杆菌ompA基因,扩增产物大小为1149 bp。采用DNAStar Protean程序,综合运用二级结构、亲水性、可塑性和抗原性指数等参数,对鸭疫里氏杆菌ompA基因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了B细胞表位预测,为进一步研究鸭疫里氏杆菌表位疫苗和分子诊断技术的建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针对多杀性巴氏杆菌(Pm)特异性基因kmt1,进化保守基因16S rRNA基因,以及荚膜血清型A、B、D、E和F型对应的荚膜生物合成基因hayD-hayC、bcbD、dcbF、ecbJ和fcbD,设计特异性PCR扩增引物,采用PCR方法扩增相应基因和进行序列测定,并对分离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和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来自不同地区的分离菌株均含有Pm种特异性基因kmt1、A型荚膜生物合成基因hayD-hayC和16S rRNA基因。不同地区的分离株,kmt1基因的同源性为100%;A型荚膜生物合成基因hayD-hayC同源性大于99.9%;与国外牛源分离株的hayD-hayC基因的同源性大于98%;不同地区分离株的16S rRNA基因的同源性为100%,而与英国牛源分离株Pm338的16S rRNA基因的同源性高达99.93%。这些结果表明,在我国6个省市流行的牛出血性败血症由同一来源的荚膜血清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所致,与英国牛源A型分离株Pm338具有共同的进化来源。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贵州分离株外膜蛋白A(Omp A)和16 S r RNA基因序列的相关性以及与RA血清型之间的关系,对12株RA贵州分离株通过PCR分别扩增Omp A和16 S r RNA基因,并对其构建系统进化树和分析其系统进化关系。结果显示,12株RA分离株Omp A基因分为2个群,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6.9%~100.0%和98.4%~100.0%;Omp A蛋白中有规律的变异位点为100(R/G)、143(S/P)、145(T/I)和268(S/P)。12株RA分离株16 S r RNA基因同属1个群,其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9.4%~100.0%。结果表明,12株RA贵州分离株Omp A基因和16 S r RNA基因序列所属的基因群无明显相关性,并且与RA血清型的分型也无直接关联。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鸭疫里氏杆菌(RA) 16S rRNA变异与OmpA基因之间的关系,提取了RA吉林分离株JL-RA1和JL-RA3总DNA,并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两株RA保护性抗原OmpA全基因序列.结果显示,扩增出的16S rRNA序列大小均为1478 bp,OmpA片段序列大小均为1164 bp,与预期结果一致.扩增的16S rRNA与GenBank中已知的RA 16S rRNA序列同源性高达99.0% ~99.9%,扩增的OmpA序列与GenBank中已知的RA OmpA序列同源性达93.3% ~ 100%,编码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6%~100%.  相似文献   

7.
为了对从南昌某疑似鸭疫里氏杆菌病的病死雏鸭大脑、肝脏中分离得到的1株菌株进行16S rDNA鉴定,并筛选敏感药物,试验采用染色镜检、PCR扩增、测序与序列比对分析及药敏纸片扩散法等对分离株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染色镜检,分离菌呈革兰氏染色阴性,菌体为单个或成双排列的小杆菌,无芽孢,将其命名为NC-RA1;PCR扩增得到大小约为1 500 bp的条带;分离株NC-RA1与鸭疫里氏杆菌16S rDNA基因同源性高达99%;分离株NC-RA1对氟苯尼考、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噻肟敏感,对四环素中度敏感,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药物耐药。说明该分离株为鸭疫里氏杆菌,并且可以用氟苯尼考、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噻肟对其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8.
2007年3月~12月从安徽省不同地区临床疑似鸭疫里氏杆菌感染病/死鸭中分离到26株鸭疫里氏杆菌,通过细菌形态、PCR鉴定、培养特性、生化试验和动物试验,鉴定为鸭疫里氏杆菌.各地区分离株表现为较一致的形态特征和相似的生理生化特性.对不同地区分离到的26株鸭疫里氏杆菌进行了14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26株鸭疫里氏杆菌分离株对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先锋噻肟、阿莫西林和罗红霉素等几种药物敏感性较高,对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的耐受率最高,对阿米卡星、复方新诺明、链霉素和新霉素等均不同程度地产生了耐药性.本研究为安徽省鸭疫里氏杆菌病的药物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不同地区鸭疫里氏杆菌病的流行情况,并进一步测定这些地区鸭疫里氏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本试验从广东云浮、广东开平、浙江常山3个地区疑似传染性浆膜炎病鸭中进行了细菌分离,通过鉴别培养、染色镜检、生化试验等对分离菌进行鉴定。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了分离菌株对常用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结果从3个地区共分离鉴定出16株鸭疫里氏杆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3个地区鸭疫里氏杆菌均对头孢类和氟苯尼考高度敏感,对多西环素、大观霉素比较敏感;对恩诺沙星,新霉素等其他受试药物呈不同程度的耐药。本研究为鸭疫里氏杆菌的分离鉴定与药物敏感性测定提供了系统方法,为临床选择合理药物防制鸭传染性浆膜炎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于2009年7月~2010年4月针对广东、广西、福建等养鸭密集地区进行鸭疫里默氏杆菌(RA)流行病学调查,并分离到5个RA分离株。经形态特征、生化特性和血清学鉴定表明,5个分离株与血清9型RA相似。对16S rRNA部分基因进行序列测定,并与GenBank中登录的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及系统进化分析显示:该5株分离株与报道的RA H-1785、H-2199、H-2565和P-2123的16S rRNA序列相似性较高,同源性达99.1%~99.7%,进一步证实这5个分离株为血清9型RA。  相似文献   

11.
《畜牧与兽医》2020,(2):87-90
为了解鸭疫里氏杆菌病的流行情况、菌株药物敏感性及鸭感染后组织的病理变化,对山东地区疑似鸭疫里氏杆菌感染的病鸭采取心、肝、脾进行病理学观察,细菌分离与鉴定,对分离纯化的菌株进行生化特性鉴定、药敏试验、16S rRNA测序等,利用纯化菌液进行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病理学变化表现为心外膜纤维素附着,肌纤维肿胀、变性、间隙增宽;肝细胞肿胀、水泡或脂肪变性,细胞内出现不同程度的脂褐素沉积;脾脏充血,红白髓界限不清晰,网状细胞增生,浆液纤维素渗出,脾脏组织结构松散。经PCR鉴定和测序确定为鸭疫里氏杆菌,分离株对头孢霉素、苯唑西林完全耐药,对庆大霉素低敏,对其他几种抗生素则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敏感;人工感染动物病理变化与自然感染病变一致。本研究为鸭疫里氏杆菌病临床用药及病理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研究广东地区Ⅰ型鸭疫里氏杆菌流行分布情况及其分子分型特点。2007—2017年,收集广东地区病死鸭、鹅的脑或肝组织等样品,进行菌株的分离、纯化及PCR鉴定等试验;采用玻片凝集的方法对鸭疫里氏杆菌进行Ⅰ型血清型鉴定,并进一步对血清Ⅰ型菌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用BioNumerics 6.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比较同源性。结果表明:2007—2017年本实验室共分离保存220株鸭疫里氏杆菌,其中有119株为Ⅰ型血清型,占总分离株的54.09%。PFGE分型得到33种不同的PFGE分型图谱(以相似度≥85%为判断标准),可分为19个簇及14个单一型。血清Ⅰ型是广东地区鸭疫里氏杆菌的优势血清型。Ⅰ型鸭疫里氏杆菌分子型别呈现多样化,菌株之间的同源性差异较高,但存在小范围的克隆传播。  相似文献   

13.
副猪嗜血杆菌黑龙江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黑龙江某猪场发病猪群的病原,本研究从疑似浆膜炎的病料中分离到一株革兰氏阴性细小杆菌,通过对其进行细菌形态学、培养特征、生化特性和16S rRNA基因PCR鉴定,结果表明该分离菌株为副猪嗜血杆菌(HLJ-1分离株)。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分离菌株与参考株的基因同源性达99%;药敏试验结果表明HLJ-1分离株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高度敏感;小白鼠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该分离株具有较强致病性。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珠三角地区鸭疫里默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对从珠三角地区分离到的87株鸭疫里默菌进行生化试验、玻片凝集试验、药敏试验、致病性检测及16 S rRNA基因测序,以比较相互间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同源性.结果表明,分离株的生化特性基本一致;血清型以2型为主,占65.5%,其次是1型,占14.9%,此外还有16株未定型,占18.4%;代表株对雏鸭具有很强的致病性,对头孢类药物(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头孢唑林)非常敏感,而对常用抗菌药物(青霉素、氨苄西林、氯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普遍耐药;本试验检测的19株代表菌的16 S rR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较高,16 S rRNA基因与菌株的血清型和致病性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5.
副猪嗜血杆菌广东流行株的分离鉴定与基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从广东省各个地区送检病料中成功分离鉴定了4株副猪嗜血杆菌,并且针对副猪嗜血杆菌16S rRNA基因特异性进行PCR检测和基因测序同源性分析,通过GenBank联机比对分析,所分离的菌株与国内外菌株16S rRNA序列同源性在98.2%以上,分离菌株之间同源性在99.6%~100%之间,证明了所暴发的菌株是副猪嗜血杆菌。  相似文献   

16.
利用血清3型鸭疫里氏杆菌制备兔抗高免血清和平板凝集诊断抗原,对收集的2010年3月~10月来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动物医院就诊的鸭传染性浆膜炎疑似病例进行血清3型鸭疫里氏杆菌分离培养及鉴定。同时,采集山东养殖量较大的9个县、市、区的13个养殖场372份鸭血清,利用平板凝集试验对3型鸭疫里氏杆菌的流行情况进行血清学调查。结果显示:共分离得到39株鸭疫里氏杆菌,且19株为血清3型,占鸭疫里氏杆菌总数的48.7%;在采集的血清样本中,3型鸭疫里氏杆菌阳性率为21.7%。可见,3型鸭疫里氏杆菌在山东上述地区感染较为普遍。  相似文献   

17.
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及16S rRNA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云南某规模化养猪场病猪肺脏分离到1株革兰氏阴性小杆菌,经细菌生化鉴定、PCR鉴定和16S rRNA序列比对鉴定为副猪嗜血杆菌。抗生素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对四环素、红霉素、氯霉素、头孢噻吩高敏;对庆大霉素、氧氟沙星、诺氟沙星中敏;对磺胺甲唑耐药。16S rRNA分析结果表明,该分离株与GenBank中的Hps参考株AB078973(基因登录号)同源性为100%,将分离菌株鉴定为副猪嗜血杆菌。16S rRNA遗传进化关系表明,分离株与副猪嗜血杆菌3株血清5型参考株AB078972、AB078973、AB078974的16S rRNA序列位于一个分支上,遗传进化关系最近,它们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在99.0%~99.4%之间,初步鉴定为血清5型副猪嗜血杆菌,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对小白鼠有强致病性,命名为YN-1株。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最近吉林地区某鸭场大量鸭病死的原因,对该鸭场送检的病料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并成功分离出一株革兰阴性菌。通过生化试验、16S r RNA鉴定及序列测序分析、玻片凝集试验和动物回归试验等对分离菌进行鉴定,16S r RNA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分离菌与鸭疫里默菌同源性达到99%;该菌能够使雏鸭死亡且致病性较强。结果表明,该鸭场鸭群死亡原因是1株血清2型鸭疫里默菌感染。  相似文献   

19.
广东地区鸭疫里氏杆菌的血清型及抗药性情况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2006~2008年间从广东省规模化鸭场罹患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病鸭中分离的鸭疫里氏杆菌的血清型和抗药性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在122个鸭场中共分离鉴定出鸭疫里氏杆菌86株。平板凝集试验结果表明血清1型菌株有81株,占总分离株的94.18%;其他血清型有8型2株,4型、3型和10型各1株,提示血清1型仍是广东省流行的优势血清型。以纸片法测定所分离菌株对氟苯尼考等13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显示广东地区鸭疫里氏杆菌抗药性严重,其中仅对阿莫西林、氨苄青霉素、头孢噻吩和氟苯尼考相对敏感,敏感菌株的比例分别为82.55%、77.91%、82.55%和81.39%,对其他抗菌药物均有抗性,75.58%的菌株同时对5种以上的抗菌药物具有多重抗药性,且不同地区鸭疫里氏杆菌分离株的药物敏感性也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从某发病的鹅场分离到 1株血清 1型的鸭疫里氏杆菌 ,与同地区分离到的 1株血清 1型鸭源鸭疫里氏杆菌分离株 ,分别经腿肌注射的途径攻雏鸭和雏鹅。结果表明鸭源分离株对雏鸭和雏鹅的致病性比鹅源分离株强 ,而且这 2株鸭疫里氏杆菌对雏鹅的致病性比雏鸭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