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鸭源新城疫(Duck Newcastle disease)是由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急性传染病。为了对鸭源新城疫病毒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本文选取鸭源NDV103测定其鸡胚半数感染量(EID50),脑内致病指数(ICPI),静脉致病指数(IVPI),鸡胚最小致死量平均死亡时间(MDT),分别对30只7日龄SPF鸡和30日龄SPF鸡进行攻毒实验,结果显示EID50为10-8.42/0.2 ml,MDT为58.5 h,ICPI为1.92,IVPI为1.77,该毒株对SPF鸡均有100%致死率,实验表明该毒株为强毒,且鸭源NDV对SPF鸡有致死性。  相似文献   

2.
根据GenBank中已登录的鸭病毒性肝炎病毒(DHV)、禽流感病毒(AIV)和新城疫病毒(NDV)的基因序列,设计了3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DHV、AIV和NDV的多重PCR鉴别诊断技术,并对体系进行了优化和特异性、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该体系所扩增的3种病毒基因片段大小分别为174bp(DHV)、264bp(AIV)和362bp(NDV),且特异性、敏感性良好,能够分别检出1pg AIV、10pg DHV和10pg NDV的病毒RNA。对鸭临床样品的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与病毒分离鉴定符合率90%以上,可用于临床样品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鸡场常见的4种主要致病茵(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葡萄球菌)和1种病毒(NDV病毒),选取13种消毒剂,进行细菌和病毒杀灭比较实验。结果表明:三氯异氰尿酸粉,碘+磷酸溶液(2),癸甲溴铵溶液(2),过氧化氢+过氧乙酸在低浓度下作用10min即可杀死新城疫病毒和4种主要致病细菌,为综合效果最好的消毒药;癸甲溴铵溶液(1),碘+磷酸溶液(1),戊二醛甲溴铵溶液.复合酚消毒剂(1),复合酚消毒剂(2),复合酚消毒剂(3)应适当提高浓度或延长时间才能有效消毒;月苄三甲氯铵溶液,癸甲溴铵溶液(3),癸甲溴铵+碘溶液在任一推荐浓度下30min内均存在杀细菌或杀病毒无效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10株鸭源新城疫病毒的分离鉴定及F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调查山东省鸭群中新城疫病毒(NDV)的流行情况,对2007—2009年山东不同地区发病鸭群进行了NDV的分离鉴定,并对分离的10株鸭源NDV进行了生物学特性和遗传特性研究。结果显示:10株鸭源NDV的致病指数MDT和ICPI测定结果分别为50.4~60.0和1.66~1.78,表明10株分离株均属强毒株。致病性试验显示,3株代表毒株对不同日龄雏鸭均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达70%~100%和20%~70%。对F基因序列分析表明,相对于基因Ⅰ~Ⅵ型NDV,10株鸭源NDVF蛋白存在较大变异,这些变异主要集中在1—30、101—124、479—494和509—516 aa处,且在52、71、176、272、314、402和489位出现了与近几年流行毒株一致的氨基酸替代。核苷酸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10株鸭源NDV之间同源性在95.8%~99.9%,与2000年以来国内外分离的基因Ⅶ型NDV同源性较高,在95.7%~99.8%,与传统LaSota、F48E9同源性较低,为83.8%~90.9%。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毒株均属于基因Ⅶd型。此外,10株鸭源NDV还具有大多数鹅源NDV所特有的973位和1 249位RsaⅠ位点。上述结果表明基因Ⅶd型NDV是造成我国鸭群近年来发生新城疫的主要病原,鸭源NDV很可能源于早期的鹅源NDV。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广西地区新城疫病毒(NDV)在不同动物宿主内的分布流行情况,对从广西地区鸡、野鸟、猪、鹅、马等5种不同动物体内分离到 NDV 毒株,进行了 F 基因的克隆扩增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5个NDV 分离株 F 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5.2%~98.6%,推导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88.9%~98.6%,同源性差异较大;5个毒株的 F 基因与国内贵州、长春、福建等地的当前流行株同源性较高;以 F 基因前374 bp核甘酸同源性比较分型表明,鸡源、鹅源、马源毒株为当前流行的基因Ⅶ型,而猪源毒株和野鸟源毒株为传统的基因Ⅱ型。  相似文献   

6.
根据禽呼肠孤病毒(ARV)、禽流感病毒(AIV)、新城疫病毒(NDV)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的基因保守区设计了4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针对四种病毒的多重PCR检测体系,并对该体系进行了条件优化及特异性、敏感性试验。该体系扩增的四种病毒基因片断大小分别为199bp(ARV)、264bp(AIV)、362bp(NDV)和459bp(IBV),且特异性、敏感性良好,能够检出1pgAIV和10PgARV、NDV、IBV的RNA。临床应用结果证明,该体系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广西野生鸟类中的新城疫病毒(NDV)感染状况,从4种临床健康鸟类中,采集口咽/泄殖腔棉拭子650份,通过病毒分离、RT-PCR和F基因序列测定,进行NDV感染状况调查和分子特征分析。结果显示:共分离到10株NDV,分离率为1.54%;10株分离株F基因的氨基酸裂解位点基序均为112 R-R-Q-K-R-F 117,符合NDV强毒株的典型特征;分离的10株毒株中,5株来源于斑鸠,3株来源于鸽子,2株来源于鹧鸪,8株为II类NDV基因VI型,2株为XII 型。结果表明,我国野鸟中流行的NDV以II类基因VI型强毒株为主,但已出现了新基因型(基因XII型)。因此,应加大对野鸟NDV监测的力度,防止其将病毒传染给家禽,同时应开展当前疫苗对NDV XII型的免疫效果评估。  相似文献   

8.
NDV 江苏分离株F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比较NDV江苏分离株的遗传变异特征,应用RT-PCR扩增出新城疫病毒(NDV)江苏徐州株(JSXZ)、江苏宿州株(JSSZ)、江苏连云港株(JSLYG)和江苏淮安株(JSHA)的融合蛋白F基因的全长核苷酸,将其分别克隆至pMD18-T载体中。将获得的阳性重组质粒进行序列测定后,推导出其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所获得的4个分离株F基因完整的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662bp,共编码F蛋白的553个氨基酸;4个毒株与常用疫苗株之间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只有69.3%~80.8%。JSXZ株和JSSZ株F基因的裂解位点为112-RRQK/RRF-117,符合强毒株裂解区氨基酸组成的特征。以lbp~374bp的核苷酸序列绘制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JSXZ和JSSZ株NDV为基因Ⅷ型,JSLYG和JSHA株NDV为基因Ⅸ型。  相似文献   

9.
选取中国1996-2005年的8株鹅、鸭等水禽NDV流行株,克隆其融合蛋白(F)和血凝素-神经氨酸酶(HN)基因,参考GenBank中具有F和HN核苷酸全长的16株国内外NDV代表株、16株国内水禽流行株以及12株只具有F基因的水禽毒株序列,参照传统F基因分型方法,分别对F和HN基因进行分型,同时进行相关比较、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以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16株国内外代表株F和HN基因分型基本一致,但24株水禽NDV流行株中只有15株相同,符合率为62.5%,不同占37.5%(9/24)。系统发育和同源比较发现:水禽NDV流行株HN基因高度同源,同属Ⅶ型,而F基因则分属不同的基因型。通过对24株NDVF和HN基因氨基酸全长以及进行F基因分型的F基因47-420位核苷酸的同源性相关性比较证实:F基因前47-420位核苷酸的遗传变异与F基因氨基酸全长变异密切相关,r=0.916,但与HN基因的氨基酸变异不相关,显示出NDV在演变过程中F和HN基因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水禽NDV是家禽NDV的重要储存宿主,应高度重视水禽NDV的变异。  相似文献   

10.
刘道泉 《中国动物检疫》2022,39(10):112-117
为明确猪脾转移因子(TF)的鸡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采用自制的3批猪脾TF,分别以0.1和1.0 mL剂量肌内注射1、14日龄肉种鸡和1、7、14、21日龄肉鸡,以0.2和1.0 mL剂量肌内注射8、26周龄肉种鸡,并设立不注射对照组,共有9 800羽鸡用于临床安全性试验;将3批猪脾TF以0.1 mL剂量分别与1.0羽份新城疫病毒(NDV)活疫苗(La Sota株)联合免疫1、14日龄肉种鸡和1、7、14、21日龄肉鸡,以0.2 mL剂量分别与1.0羽份NDV活疫苗(La Sota株)联合免疫8、26周龄肉种鸡,并设立单独免疫对照组,共有6 078羽鸡用于临床有效性试验,采用血凝抑制(HI)试验和淋巴细胞增殖试验,分别测定NDV HI抗体和淋巴细胞刺激指数(SI)。安全性试验结果显示,鸡群肌内注射TF后无应激反应,其精神状况、采食、饮水、粪便、注射部位反应情况均正常,剖检均未发现组织、器官病变,死淘率不高于对照组鸡群,肉种鸡产蛋情况正常;有效性试验结果显示,免疫后14、21 d联合免疫组NDV HI抗体滴度和淋巴细胞SI分别比单独免疫组提高了1.1~1.7、0.243~0.632,差异均显著(P<0.05)。结果表明,猪脾TF对临床肉种鸡群和肉鸡群安全,并且具有增强临床鸡群免疫功能的作用。本研究为TF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1.
自江苏、山东、安徽3省不同地区的表观健康鹅群采集泄殖腔棉拭子样品,分离、鉴定新城疫病毒(NDV),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结果从1 108份样品中分离到11株NDV。依据鸡胚平均死亡时间(MDT)及融合蛋白(F)裂解位点氨基酸序列,判定其中6株病毒为NDV弱毒株,3株病毒为NDV中等毒力株,2株病毒为NDV强毒株。对F基因的序列测定及分析表明,6个弱毒株与La Sota株高度同源,3个中等毒力株与Texas GB株高度同源,2个强毒株则与1997年以来流行的对鹅具高度致病性的NDV有较高的同源性,只是其F蛋白信号肽序列及另外3个特征性位点的氨基酸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12.
试验旨在观察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和鸡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之间的增殖干扰现象,分析在免疫过程中两种疫苗存在的免疫干扰,为确定疫苗的免疫程序提供依据。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取10日龄鸡胚尿囊腔接种不同浓度的IBV、NDV以及不同浓度混合的IBV和NDV,收集尿囊液测定其血凝效价(HA);用不同浓度的IBV、NDV以及不同浓度混合的IBV和NDV分别免疫BALB/c小鼠及SPF雏鸡,收集血清,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血凝抑制(HI)试验测定IBV和NDV的抗体效价及抑制效价。结果表明,同胚培养时,无论先接种IBV后接种NDV还是先接种NDV后接种IBV或IBV和NDV同时接种,IBV对NDV均有干扰作用,而NDV对IBV没有干扰作用;接种IBV和NDV的小鼠,其产生IBV和NDV的抗体效价均低于单独免疫组,免疫的次序及免疫间隔时间对IBV和NDV的抗体效价均有影响,IBV对NDV的免疫效果具有较大的干扰作用。不同针混合免疫方式能提高IBV和NDV的抗体效价;接种IBV和NDV的雏鸡,免疫次序及免疫相隔时间对IBV和NDV的抗体效价均有影响,IBV对NDV的免疫效果具有较大的干扰作用;雏鸡和小鼠免疫血清HI试验数据表明,免疫次序及免疫间隔时间对IBV和NDV抗体的产生均有影响,但对NDV抗体的产生影响更明显,随着免疫间隔时间的增加,IBV和NDV的抗体水平呈增加趋势,雏鸡比小鼠更能敏感地反映出IBV对NDV的免疫干扰作用。混合注射时IBV和NDV的抗体水平均降低,IBV对NDV的免疫效果有干扰作用。因此,在同胚培养、小鼠及雏鸡的免疫中,IBV对NDV有干扰作用,而NDV对IBV无干扰作用。混合接种时IBV和NDV抗体效价均下降,IBV对NDV的免疫效果有干扰作用。免疫次序及免疫间隔时间对IBV和NDV抗体的产生均有影响,但随着免疫间隔的增加,IBV和NDV的抗体水平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研究蜂胶黄酮对宿主细胞抗病毒能力的影响。首先采用MTT法测定蜂胶黄酮对宿主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和PK-15细胞的安全浓度;然后将蜂胶黄酮从最大安全浓度250 μg/mL开始倍比稀释至15.6 μg/mL共5个浓度,将蜂胶黄酮分别与新城疫病毒(NDV)、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及猪细小病毒(PPV)一起加到相应长成单层的宿主细胞CEF或PK-15中,在感染后24、48和72 h分别用MTT法测定宿主细胞的存活率,代表蜂胶黄酮提高宿主细胞抗病毒能力的指标。结果显示,蜂胶黄酮可显著提高宿主细胞抗病毒能力,这种活性与其剂量正相关,即剂量越大作用越好。蜂胶黄酮提高宿主细胞抗有囊膜病毒NDV和TGEV作用主要体现在病毒感染的前期,而提高宿主细胞抗无囊膜病毒IBDV和PPV作用主要体现在病毒感染的后期。提示蜂胶黄酮可用于NDV和TGEV的预防及IBDV和PPV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猪业科学》2012,29(2):29
这项研究比较了芬兰长白×约克夏二元母猪与芬兰兰德瑞斯猪(FL)、挪威长白猪(NL)、挪威杜洛克×长白二元杂交猪(NDL)、瑞典新罕布什尔猪(SH)交配后所产猪的性能。重点是研究了里脊的横截面积、肌纤维的横截面积和数量、里脊肉的颜色和pH及里脊肉的水和蛋白质的比例。  相似文献   

15.
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疫苗病毒培养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是引起猪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应用于预防猪传染性胃肠炎(TGE)及猪流行性腹泻(PED)。在疫苗的生产过程中,要将形成良好单层的细胞进行传代,扩大培养后用TGEV和PEDV两种病毒按5%的接毒量分别感染相对应的ST细胞和Vero细胞单层,37℃条件下培养,繁殖病毒,待细胞病变(CPE)达到80%以上时收获含病毒细胞培养液,病毒液的含毒量应不低于10^7.0TCID50/mL。  相似文献   

16.
鸽副黏病毒Ⅰ型(PPMV-Ⅰ)是鸡新城疫病毒(NDV)的变异株,它不同于典型的NDV,它与NDV是两个不同宿主的适应株。具有NDV相似的特性,病毒表面的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能凝集鸡和某些哺乳动物红细胞,这种凝集作用可被特异性的血清所抑制。这种特异性被应用于血凝抑制试验检测血清中相应的抗体效价,以评价疫苗的免疫效果或疾病的诊断。虽然PPMV-Ⅰ与NDV存在极高的交叉反应,有生产场使用新城疫疫苗预防PPMV-Ⅰ感染,但在生产实践中证实这种免疫效果不够理想。为了比较两种疫苗对未免疫鸽的免疫效果,本实验室进行了鸽副黏病毒Ⅰ型灭活疫苗(S-1株)与鸡新城疫灭活疫苗免疫效力对比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当前流行的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基因型、致病性及其与传统新城疫病毒疫苗株(La Sota等)的核苷酸差异,试验从某发病鸡场病死鸡体内分离到1株疑似NDV毒株,经红细胞凝集试验(HA)和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HI)初步确定为鸡源NDV。参照GenBank公布的NDV F基因部分片段(登录号:JF950510.1)设计1对引物,通过RT-PCR技术扩增分离株的F基因并克隆、测序,测序结果与NCBI中NDV F基因序列进行比对,构建系统进化树并分析其基因型;通过测定鸡胚平均致死时间(MDT)、1日龄鸡脑内致病指数(ICPI)和6周龄鸡静脉致病指数(IVPI)判断病毒致病性;参照GenBank公布的NDV全基因组序列(登录号:JF950510.1)设计9对引物对分离株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并分析其基因组结构。结果表明,RT-PCR扩增得到F基因长约500 bp,基于F基因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分离株为基因Ⅶ型NDV;MDT、ICPI和IVPI分别为52.8 h、1.675和2.46,表明分离株属于强毒株。全基因组序列分析显示,分离株全基因组全长15 192 bp,与传统La Sota株基因组相比,序列多出6个碱基,核苷酸序列同源性82.8%。本研究成功分离到1株基因Ⅶ型NDV强毒株,且与传统疫苗毒株La Sota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8.
1997-2005年中国水禽新城疫分子流行病学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997—2005年从国内分离到的10株水禽源新城疫病毒(NDV)进行了生物学特性和遗传特性研究。致病指数MDT和ICPI测定结果表明10株分离株均属于强毒株。采用RT-PCR扩增了各分离株F基因主要功能区片段(535bp)并进行了序列分析。10株分离株F蛋白裂解位点的氨基酸组成均为^112RRQKRF^117,具有典型的强毒特征,与致病指数测定结果一致。参照国内外已发表的部分毒株的F基因序列,构建NDV的遗传进化树,分析毒株间的遗传进化关系。遗传进化树分析表明10株NDV分离株中有8株属于基因Ⅶd型,1株属于基因Ⅶc型,1株属于基因Ⅸ型。表明基因Ⅶ型NDV是造成中国水禽近年来发生新城疫的主要原因,与同期中国鸡群发生新城疫感染的流行特点一致。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新疆野鸟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感染情况,分析其分子特征和基因变异特点,防止新城疫的暴发和蔓延,本试验用9日龄SPF鸡胚进行病毒的分离传代,HA、HI试验和RT-PCR方法对位于"东非-西亚迁徙线"福海县的野鸟进行了NDV检测,分离到1株野鸟源NDV,并命名为NDV/Pintail/CH(XJ)/01/2016。结果表明,该NDV分离株F基因ORF长1 662 bp,编码553个氨基酸,F基因碱性裂解位点序列为112G-R-Q-G-R-L117,符合弱毒株特征;遗传进化分析显示,NDV/Pintail/CH(XJ)/01/2016与乌克兰鸽源分离株Doneck/3/968、比利时鸭源分离株Simeonovgrad核苷酸同源性均为99.7%,属于NDV ClassⅡ基因Ⅱ型。而上述3株病毒均与疫苗毒La Sota具有较高同源性(99.5%~99.8%)。本研究结果为家禽NDV外流进入自然环境提供了论据。  相似文献   

20.
关于水禽如野鸭、鹅和鸭等感染新城疫病毒(Newcastlediseasevirus,NDV)的认识,以前一般认为其易感性较差,多呈隐性感染,很少或不表现峨诊症状。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辨愈米愈多的报道显示水禽不再仅仅作为NDV的宿主和病毒贮存库,NDV对水禽的致病力逐渐增强,目前已有包括鸬鹚、鹅、鸭、企鹅等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