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为了解齐口裂腹鱼高迁移率蛋白B1(Schizothorax prenanti 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SpHMGB1)的序列特征及其与嗜水气单胞菌胁迫的相关性,实验根据齐口裂腹鱼脾脏TSA库中获得的序列设计引物,采用克隆技术克隆SpHMGB1的核心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检测嗜水气单胞菌在体和离体胁迫后组织和巨噬细胞中SpHMGB1的响应情况。序列分析结果显示,SpHMGB1开放阅读框长为615 bp,编码204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为23.5 ku,等电点为6.79,包含2个基本的HMG盒:A盒和B盒,以及一个酸性尾巴。SpHMGB1二级结构主要由47.06%的α-螺旋和50%的无规则卷曲构成。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SpHMGB1与鱼类HMGB1聚为一支,与斑马鱼和鲫的亲缘关系最近,氨基酸一致性分别为90.7%和90.4%。qPCR检测结果显示,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SpHMGB1具有不同的时空表达趋势,其中血液在72 h表达量最高,肾脏在6 h表达量最高,脾脏在120 h表达量最高;热灭活嗜水气单胞菌刺激巨噬细胞后,SpHMGB1的表达量在0.5~24 h下调,24 h表达量最低,细胞因子IL-1βTNF-α表达量均有上调趋势。qPCR检测结果提示,SpHMGB1可能参与齐口裂腹鱼细菌感染后的免疫响应。本实验可为进一步研究SpHMGB1在齐口裂腹鱼细菌性疾病中的免疫调节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钟国防  钱曦  华雪铭  周洪琪 《水产学报》2010,34(7):1121-1128
以初重为(41.26±1.09)g的暗纹东方鲀为实验鱼,配制5种玉米蛋白粉使用量为0%、5%、10%、15%、20%的实验饲料,玉米蛋白粉对饲料中鱼粉的替代水平分别为0%、7.4%、14.8%、22.2%和29.6%。用实验饲料饲养暗纹东方鲀60d,研究玉米蛋白粉替代鱼粉对暗纹东方鲀肝胰脏、头肾和脾脏组织的溶菌酶活性及其c-型溶菌酶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暗纹东方鲀肝胰脏、头肾和脾脏的溶菌酶比活力分别为9.14、42.12和40.49U/mgprot,头肾和脾脏组织中c-型溶菌酶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是肝胰脏的3.76和3.24倍。(2)玉米蛋白粉替代鱼粉显著影响暗纹东方鲀溶菌酶比活力。5%和10%组的肝胰脏和头肾组织溶菌酶比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15%和20%组肝胰脏和头肾组织溶菌酶比活力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5%和10%组的脾脏组织溶菌酶活力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15%和20%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和5%组(P<0.05)。(3)玉米蛋白粉对暗纹东方鲀c型溶菌酶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有显著影响(P<0.05)。肝胰脏组织中5%和10%组表达量显著高...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胆汁酸对齐口裂腹鱼幼鱼生长、脂肪沉积、脂肪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以360尾初始体质量为(12.74±0.14) g的健康齐口裂腹鱼幼鱼为对象,随机分为4组,每组设3个重复组,每个重复组放养30尾,分别投喂胆汁酸含量为0、75、150和300mg/kg的4种饲料,养殖时间为70 d。结果显示,随着胆汁酸含量的升高,齐口裂腹鱼的增重率(WGR)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在胆汁酸含量为150 mg/kg时达到最大,为226.63%;其肠脂肪酶(LPS)、肝酯酶(HL)、脂蛋白脂酶(LPL)和总脂酶(TL)活性均呈先升高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而脂肪酸合成酶(FAS)活性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齐口裂腹鱼肝脏LPL mRNA表达量呈先上调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FAS mRNA表达量呈先下调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肝脏、肌肉及全鱼中粗脂肪含量均随胆汁酸含量的升高呈先降低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胆汁酸含量对实验鱼的成活率及脂肪沉积效率无显著性影响。研究表明,本实验条件下,添加适量的胆汁酸可有效上调齐口裂腹鱼LPL mRNA的表达量,下调FAS mRNA的表达量,增强脂肪代谢酶活性,促进对饲料...  相似文献   

4.
异齿裂腹鱼广布于雅鲁藏布江,产卵期为每年的3—5月,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繁殖行为,Clock基因被认为是自然选择塑造日节律以及与动物繁殖等生活史特性有关潜在的目标基因,异齿裂腹鱼Clock蛋白C末端Poly-Q长度的变异可能与其产卵开始的时间关联。以采自雅鲁藏布江的异齿裂腹鱼为对象,采用反转录PCR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克隆异齿裂腹鱼Clock基因cDNA全长序列,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其在异齿裂腹鱼雌、雄个体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特征进行分析。试验结果显示:异齿裂腹鱼Clock基因cDNA全长为4291 bp(Genbank登录号MT774361),5′非编码区为539 bp, 3′非编码区为1046 bp,编码序列为2706 bp,共编码901个氨基酸,所编码的氨基酸在末端具有典型的Poly-Q结构;Clock基因在异齿裂腹鱼雌、雄个体的肝脏、脾脏、心脏、脑、性腺和肌肉中均有表达,且以性腺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肌肉次之,脾脏最低;Clock基因除在心脏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雄鱼高于雌鱼,在其他组织的相对表达量均表现为雌鱼高于雄鱼。异齿裂腹鱼雌、雄个体的Clock基因在性腺组织中均高表达,表...  相似文献   

5.
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是长江上游水域的珍稀鱼类, 近年来由于环境变化和疾病爆发野外齐口裂腹鱼数量急剧减少, 现已被列入长江上游二级急切保护的特有鱼类, 因此, 对齐口裂腹鱼的保护刻不容缓。建立齐口裂腹鱼细胞系是保护其种质资源的有效手段, 也可以在不伤害现有鱼群的条件下进行多种齐口裂腹鱼相关生物学研究。本研究建立了首个来源于齐口裂腹鱼的细胞系, SPG 细胞系。原代细胞分离自齐口裂腹鱼鳃丝组织, 呈均一的上皮状, 使用含 15%血清的 L-15 培养, 在 15 个月时间里成功传至 55 代。线粒体 COI 基因鉴定, 证明该细胞来源于齐口裂腹鱼, 核型检测细胞染色体数目为 2n=96。在液氮中保存 12 个月的细胞, 复苏后能保持 75%以上活力。EGFP-N3 质粒转染 SPG 细胞后观察到明显的绿色荧光蛋白表达。病毒类似物 poly(I:C)和大肠杆菌脂多糖 LPS 可引起细胞 IL-1β、IL-8、TNFa 和 TLR22 等免疫相关基因表达量升高。表明本研究建立的齐口裂腹鱼鳃丝细胞系可用于免疫学研究。此外, 此细胞系还将在种质保存, 外源蛋白表达和齐口裂腹鱼体外生物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分析感染水霉菌对巨须裂腹鱼脾脏转录组的影响,探索水霉菌感染巨须裂腹鱼的分子机制,实验随机选取生活在同一水域中的5尾健康和5尾感染水霉菌的巨须裂腹鱼,采用PDA琼脂培养基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巨须裂腹鱼水霉菌进行分离鉴定,并采用Illumina HiSeqTM 2000 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健康和感染水霉菌的巨须裂腹鱼脾脏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并对测序数据进行拼接、注释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结果显示,从巨须裂腹鱼皮肤上分离鉴定得到3株水霉菌;转录组数据显示,健康组和感染水霉病组分别获得46 619 504 条和43 912 876 条数据,与健康组相比,感染水霉菌组共有1 889 个基因发生差异表达,其中1 414 个基因上调,475 个基因下调,随机选取6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验证,验证结果与转录组测序一致。对健康组和感染水霉菌组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发现,上调基因主要富集于241个功能中,下调基因主要富集于60个功能中,上述基因主要涉及分子功能类、细胞组分类和生物过程类等生理功能;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免疫疾病、内分泌和代谢疾病、病毒感染性疾病、消化系统及排泄系统等。研究表明,感染水霉菌会影响巨须裂腹鱼脾脏组织多种基因的表达量,实验结果为进一步探索巨须裂腹鱼水霉菌的感染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旨在研究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connori)缩胆囊素(cholecystokinin, CCK)基因的摄食功能。本研究克隆得到了异齿裂腹鱼CCK基因的cDNA全长,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其属于CCK-1亚型。异齿裂腹鱼CCK的cDNA全长为773bp,其中开放阅读框(ORF)为372bp,可以编码123个氨基酸。异齿裂腹鱼CCK由1个信号肽和1个典型的CCK-8肽保守结构域组成,为亲水性蛋白,但没有跨膜结构。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PCR)检测异齿裂腹鱼CCK基因在组织中的分布情况,以及餐前餐后和禁食复喂对其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异齿裂腹鱼CCK在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脑中表达量最高,在肠道、心脏、肝、脾、肾、皮肤、鳃、眼和鳔中表达量相对较高,在肌肉中表达量最低。餐后CCK基因的表达量显著升高,禁食使异齿裂腹鱼CCK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下降,而复喂使CCK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上升,表明CCK基因既是异齿裂腹鱼的餐后饱感信号因子,又是长期调控摄食因子。本研究为异齿裂腹鱼的人工饲养和品种保护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高脂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对齐口裂腹鱼幼鱼肠道组织结构及几种脂肪代谢酶活性的影响,以360尾初始体质量为(12.74±0.14)g的健康齐口裂腹鱼幼鱼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实验鱼,分别投喂添加了0、75、150和300mg/kg胆汁酸的4种实验饲料,养殖时间为70 d。结果显示,胆汁酸浓度从0增大到75 mg/kg时,齐口裂腹鱼前肠和中肠管壁厚度及肠绒毛高度显著升高,前肠皱襞宽度显著降低。而当胆汁酸浓度再进一步增大时,实验鱼前肠和中肠管壁厚度及肠绒毛高度则升高不明显,其皱襞宽度也降低不显著。未添加胆汁酸的实验组中齐口裂腹鱼前肠和中肠纹状缘畸形或脱落现象严重,随着胆汁酸添加量的增加,逐渐减少至消失。齐口裂腹鱼肠道中脂肪酶(LPS)及肝胰脏中脂蛋白酯酶(LPL)、肝酯酶(HL)和总酯酶(TL)活性均随胆汁酸添加量的增加而呈先升高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且LPS、LPL活性均在胆汁酸添加量为300 mg/kg时最强(分别为2881.17 U/g和14.43 U/mg prot);HL、TL活性则在胆汁酸添加量为150 mg/kg时活性最强(分别为43.70和58.03 U/mg prot)。但LPS、LPL、HL和TL活性在150与300mg/kg组均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75~150 mg/kg的外源胆汁酸能提高齐口裂腹鱼幼鱼脂肪代谢酶的活性,促进对饲料脂肪的代谢和利用,还能改善齐口裂腹鱼幼鱼肠道结构,保护肠道健康。  相似文献   

9.
杨理想  向枭  周兴华  陈建  罗莉 《水产学报》2020,44(5):836-844
实验旨在探究不同核黄素水平对齐口裂腹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及免疫指标的影响;以540尾健康的齐口裂腹鱼[体质量(10.54±0.01)g]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分别投喂核黄素水平为0.67、2.96、5.83、9.05、11.58和23.42mg/kg的6种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养殖时间56 d。结果显示,齐口裂腹鱼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以及蛋白质效率(PER)均随核黄素添加水平升高呈先升后降趋势,并均在5.83 mg/kg组达到最大且显著高于其余组;饲料系数(FCR)呈先降后升趋势,5.83 mg/kg组达到最低且显著低于其余组;核黄素可显著影响实验鱼的成活率(SR)、肝体指数(HSI)和脏体指数(VSI);核黄素可显著影响实验鱼全鱼粗脂肪含量,但对其粗蛋白质、水分和粗灰分含量无明显影响。肝胰脏核黄素沉积量随着饲料核黄素水平的增加而升高;肝胰脏D-α-氨基氧化酶(DAAO)活性在5.83 mg/kg组时达到最高。血清溶菌酶(LYZ)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随核黄素添加水平的提高而呈先升高后稳定的变化趋势。丙二醛(MDA)含量则随核黄素添加水平的提高而呈先降低后稳定的变化趋势。说明核黄素可有效地提高齐口裂腹鱼随饲料的消化利用率,提高免疫及抗氧化能力,促进其生长。综合考虑,齐口裂腹鱼核黄素添加水平为5.32~5.89 mg/kg。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p38MAPK与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免疫功能的相关性,本实验运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获得尼罗罗非鱼埃及品系ntp38MAPK的cDNA全长序列,结果显示,该序列全长1789 bp,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长1086 bp,5′非编码区(Untranslated Region,UTR)长342 bp,3′UTR为361 bp。ORF编码361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41.598 kD,理论等电点为5.10。序列含有p38家族典型保守的Thr-Gly-Tyr(TGY)双磷酸化位点以及紧密相连的底物结合位点Ala-Thr-Arg-Trp(ATRW)。同源性以及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尼罗罗非鱼的p38MAPK与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和鲈(Dicentrarchus labrax)的相似性最高。采用qRT-PCR的方法研究了ntp38MAPK在各组织以及无乳链球菌感染过程中的表达差异情况,结果显示,ntp38MAPK在各组织均有表达,其中在肌肉的表达量最高,心脏、肝脏、脾脏次之,头肾中的表达量最低。无乳链球菌感染过程中,脾脏、头肾中ntp38MAPK的表达量在2 h开始上调,肝脏中4 h开始上调,8 h后肝脏、脾脏和头肾中的表达量都有所下降,24~72 h趋于平稳,表明ntp38MAPK在尼罗罗非鱼抵抗链球菌侵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无乳链球菌感染尼罗罗非鱼的脑膜炎模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脑膜炎是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的特征性临床症状,建立罗非鱼无乳链球菌脑膜炎模型,并制定相应的临床症状及组织病理学评分系统,对研究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的致病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方法:将健康罗非鱼43尾,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n=10)和试验组(n=33)。3组试验组根据不同感染剂量分为:106cfu组(n=11)、107cfu组(n=11)、108cfu组(n=11)。试验组分别将106、107、108CFU的无乳链球菌菌液腹腔注射罗非鱼复制脑膜炎模型。对感染罗非鱼的临床症状、剖检病变、脑组织(端脑、中脑、小脑、延脑)病理学进行判定,并结合细菌学检测,按照拟定的评分系统评价各组脑膜炎的造模效果,确定最佳造模方案。结果:各试验攻毒组罗非鱼感染后2天均出现不同程度死亡,未见明显神经症状。感染3天后鱼体开始出现异常活动的神经症状及突眼、角膜混浊等病理变化。病理组织学观察可见:蛛网膜下腔和脑软膜上有大量炎性渗出和染成蓝紫色微细颗粒的细菌团块,脑膜充血、水肿、疏松、增厚,有大量的中性白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脑实质基质疏松水肿,呈海绵状;脑组织炎性细胞浸润,胶质细胞增生等软脑膜炎、脑膜脑炎症状。比较各组得分发现,107CFU组的无乳链球菌攻毒罗非鱼造模效果最好:临床症状显著而组内罗非鱼差异性最小,组织病理学观察患病罗非鱼病情和缓适中、利于观察研究。结论:使用107CFU无乳链球菌腹腔攻毒罗非鱼可在第3天成功构建脑膜炎模型,造模率为100%。  相似文献   

12.
大黄鱼过氧化氢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对鳗弧菌感染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究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对大黄鱼机体的保护作用,实验基于大黄鱼基因组序列数据库克隆获得CAT基因1584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GenBank登陆号:KKF-14425.1),该序列编码527个氨基酸残基,包含与其他动物高度保守的酶活性中心序列FDRERIPERVVHAKGA、亚铁血红素结合信号序列RLFSYPDTH、3个催化位点残基His75、Asn148和Tyr358,以及12个NADPH结合位点等,理论分子量为59.98 ku,等电点为8.37。多序列比对显示,大黄鱼CAT氨基酸序列与其他鱼类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与同属于石首鱼科的军曹鱼和条石鲷同源性高达94%,在进化树中也聚类于同一进化分支,说明该序列为CAT家族成员。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大黄鱼CAT基因在所检测的7种组织(肝脏、脾脏、脑、肾、肌肉、鳃、肠)中均有表达,但在肝脏中表达水平最高(为肌肉中的6.68倍)。鳗弧菌感染后,大黄鱼肝组织中CAT基因的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明显,感染后12 h,达到最高(7.48倍),随后逐渐下降,到72 h已基本恢复到原始水平,注射PBS的对照组,CAT基因表达只略有上调,说明病原菌侵染可能引起鱼体产生大量活性氧自由基及H2O2,CAT基因则可以清除体内过量的活性氧,进而防止它们对细胞造成损伤。  相似文献   

13.
为构建嗜水气单胞菌ompA和flaA基因重组干酪乳杆菌并分别检测其表达产物对鲤生长及免疫效果的影响,实验将目的基因克隆至乳酸菌穿梭表达质粒pPG612中,并电转至干酪乳杆菌中,经诱导后包被饲料对鲤进行饲养56 d,称重并采集血清及组织,分析生长指标及免疫指标变化。在56 d饲养免疫结束后结果显示,生长指标显示重组干酪乳杆菌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表明重组干酪乳杆菌对生长无影响;免疫效果分析显示,血清中IgM表达水平显著上升。血清中AKP、LZM、SOD、CAT、C3和C4也均显著升高。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免疫后肝脏、脾脏、头肾及肠组织中的细胞免疫因子基因IL-1β、IL-8、TNF-α、 NF-κB、 TLR5及MYD88的表达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显著提升;其中TLR5及MYD88表达量在Lc-mcs-flaA组高于Lc-mcs-ompA组。攻毒后Lc-mcs-ompA与Lc-mcs-flaA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59%与54%,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表明,本实验构建的重组干酪乳杆菌Lc-mcs-ompA与Lc-mcs-flaA免疫鲤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反应,进而提高自身存活率,为预防鱼类嗜...  相似文献   

14.
团头鲂EST-SSR在厚颌鲂中的跨种扩增及杂交F1的鉴定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摘要:为了研究团头鲂微卫星引物在厚颌鲂中跨种扩增的适用性,并进行其杂交F1代的鉴定。本研究筛查了90个团头鲂EST-SSR位点在厚颌鲂中的扩增效果,同时选取了26对团头鲂与厚颌鲂微卫星引物对团头鲂自交子代、厚颌鲂自交子代及其正交和反交杂交F1代共4个组合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团头鲂90个微卫星位点中有76个(84.4%)在厚颌鲂中能够稳定扩增,随机选取50个位点在厚颌鲂30尾野生个体中扩增获得了13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为3.2,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72,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42。通过10对团头鲂EST-SSR与16对厚颌鲂SSR引物在4个组合中扩增后发现,4个位点(MP01, MP03, MP24和MP26)在团头鲂自交子代中无扩增产物,2个位点(MA163和MA189)在厚颌鲂自交子代中无扩增产物,其余20个位点均能在4个组合中稳定扩增,其中9个位点可单独有效鉴定出团头鲂自交子代、厚颌鲂自交子代及包括正交和反交在内的杂交F1代,其余位点可以通过组合鉴定出杂交F1代。杂交F1代中正交组合和反交组合无法通过本研究中的微卫星鉴别。  相似文献   

15.
刘晋士  卫育良  徐后国  朱永祥  梁萌青 《水产学报》2023,47(4):049611-049611
为探究大菱鲆对不同来源水解蛋白的利用效率,实验选取太平洋狭鳕和牛蛙下脚料为蛋白来源,分别制备水解鱼蛋白和水解牛蛙蛋白,以初始体重为(8.00±0.01) g的大菱鲆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56 d的养殖实验。实验设2个对照组,正对照组(PC)鱼粉含量为35.0%,负对照组(NC)鱼粉含量为26.5%;设2个实验组,水解鱼组(FPH)为26.5%的鱼粉和8.0%的水解鱼蛋白,水解牛蛙组(BPH)为26.5%的鱼粉和9.5%的水解牛蛙蛋白。结果显示,FPH组的终末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BPH组和NC组,与PC组无显著差异。摄食6 h后,食糜必需氨基酸中赖氨酸、精氨酸、苏氨酸和缬氨酸在BPH组的含量显著高于PC组;多数非必需氨基酸在BPH组含量最高,但无显著差异。质子偶联氨基酸转运载体PAT1和小肽转运载体PepT1的mRNA表达量分别在FPH组和BPH组都显著高于PC组和NC组;碱性氨基酸转运载体CAT1和y+L型氨基酸转运载体y+LAT2的mRNA表达量在各处理组中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鳕和牛蛙蛋白水解物均能提高大菱鲆的生长性...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织锦巴非蛤斧足颜色差异的分子机制,以指导高品质织锦巴非蛤的选育工作,本研究对织锦巴非蛤橘黄色和浅白色的斧足进行二代和三代转录组测序及差异表达分析。二代测序结果显示:6个样品的clean data均达到6.90 Gb,GC含量为35.30 - 38.21 %,Q30碱基百分比在94.43 %及以上;三代测序结果显示,橘黄色斧足组和浅白色斧足组分别得到16 968、21 611条高质量转录本,将其与各数据库进行比对,共获得5 058条有注释信息的全长转录本。以三代全长转录本作为参考序列,将二代数据比对回参考序列,鉴定到57个差异表达转录本,其中,橘黄色斧足组相对于浅白色斧足组有34个差异转录本表达量上调,23个差异转录本表达量下调。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随机挑选的12个差异表达转录本进行验证,其结果与转录组分析结果一致。随后,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脂肪酸的生物合成和代谢、肌肉成分、能量代谢等都影响织锦巴非蛤斧足颜色的调控,其中过氧化物酶体增值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ed receptors, PPARs)调节着脂肪酸的生物合成和代谢,肌钙蛋白(Troponin)是肌肉的重要组成成分,精氨酸激酶(arginine kinase, AK)参与了色素富集过程中的能量供应。由此推测PPARs、肌钙蛋白和AK在织锦巴非蛤色素富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罗晨皓  缪凌鸿  林艳  刘波  戈贤平 《水产学报》2023,47(6):069605-069605
为了探讨不同方法制备的肌醇及其添加量对建鲤生长性能、生理生化以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实验以蛋白含量34.64%和脂肪含量7.86%制备基础日粮(C),通过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400 mg/kg酶促法肌醇(C+400E-MI)和400 mg/kg化工法肌醇(C+400C-MI)配制3种实验日粮,选取当年繁育的健康的建鲤幼鱼[(1.5±0.01) g]进行为期10周的养殖实验。养殖结束后,测定其生长性能、肝脏抗氧化酶活性和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基础日粮中添加不同制备方法的肌醇均具有提高建鲤幼鱼的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和蛋白质沉积率的作用;能降低血浆中乳酸脱氢酶的含量,有效保护肝细胞。与对照组相比,添加400 mg/kg酶促法肌醇可以显著提高建鲤幼鱼肝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增加谷胱甘肽(GSH)的含量。添加400mg/kg化工法肌醇能够显著提高建鲤幼鱼肝脏GPX的活性,但同时也显著提高了丙二醛(MDA)的含量。进一步对基因表达的分析发现,2种肌醇的添加均显著降低了建鲤幼鱼肠道中促炎因子IL-6、TNF-α和IL-12在mRNA...  相似文献   

18.
为获知草鱼B细胞淋巴瘤基因-2(B cell CLL/ lymphoma-2, Bcl-2)基因序列及其在草鱼各组织和脂肪细胞中的表达变化,本研究通过cDNA快速末端扩增(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 RACE)技术获得了草鱼Bcl-2的全长cDNA序列,并采用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了Bcl-2在草鱼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为研究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对草鱼前体脂肪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本研究检测了100 μmol/L DHA处理后,草鱼前体脂肪细胞中Bcl-2基因的时序表达。结果显示,所获得的草鱼 Bcl-2 基因全长cDNA序列长度为1292 bp,包含133 bp 的5′非翻译区(untranslated region, UTR)和784 bp 的3′UTR;开放阅读框为375 bp, 编码124 个氨基酸。草鱼Bcl-2与鲤、斑马鱼Bcl-2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89.5%和91.1%,与人、原鸡、小鼠、野猪、欧洲牛、褐家鼠、家猫和犬等其他动物的氨基酸同源性为57.7%-62.0%。其编码蛋白的分子量为14.14KDa,等电点为4.68。Bcl-2基因在草鱼心脏、肝胰脏、脾脏、鳃、肾脏、肌肉、腹腔脂肪组织、脑、小肠、精巢10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腹腔脂肪组织、肾脏和精巢中表达丰度最高,在肌肉中表达最低。DHA处理草鱼前体脂肪细胞后,Bcl2基因表达在增殖阶段下调,而在分化阶段上调。研究表明,Bcl-2在草鱼各组织中广泛表达,且DHA对其在脂肪细胞中的表达具有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9.
倪锦  谈佳玉  郑晓伟  沈建 《水产学报》2022,46(3):486-493
为满足南极资源开发需求,解决目前船载南极磷虾脱壳加工装备无序发展,虾水配比关键技术缺乏导致脱壳运行稳定性差等问题.本研究采用机理分析法,基于国内某南极磷虾专业捕捞加工船的南极磷虾脱壳生产线,结合产业发展需求等,建立南极磷虾脱壳加工的标准化船载加工模式.采用机理分析法,结合质量守恒定律、狄克松准则及数据融合滤波算法等,构...  相似文献   

20.
宋博文  杨航  冷向军  徐禛  姚文祥  李小勤 《水产学报》2023,47(5):059613-059613
为确定大口黑鲈幼鱼对饲料中锰的需求量,在含锰5.2 mg/kg的半精制饲料中分别添加0、4、8、16、32和64 mg/kg锰(以MnSO4·H2O形式),制成6种不同锰水平的饲料(5.2、9.6、13.5、20.7、 38.3和67.9 mg/kg),投喂初始体重(16.00±0.07) g的大口黑鲈幼鱼10周。结果显示,在基础饲料中添加锰,可显著提高大口黑鲈幼鱼的增重率,降低饲料系数,各组增重率与饲料系数在锰含量达到13.5 mg/kg后基本稳定。随饲料中锰含量的增加,血清T-SOD、Mn-SOD活性和全鱼、脊椎骨中的锰含量上升,并在饲料锰含量达到20.7mg/kg后趋于稳定,而血清丙二醛含量则表现为下降的趋势。全鱼铁、骨铁、骨锌和全鱼锰沉积率随饲料锰含量的增加而下降。研究表明,在半精制饲料中补充锰可以促进大口黑鲈幼鱼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血清抗氧化能力、全鱼和骨锰的沉积。以增重率、饲料系数、全鱼锰和骨锰为评价指标,经折线回归分析,大口黑鲈幼鱼对饲料中锰的需求量分别为18.3、20.5、21.1和23.4 mg/kg干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