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9篇
林业   1篇
农学   24篇
基础科学   4篇
  1篇
综合类   91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109篇
畜牧兽医   12篇
园艺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31.
To study the susceptibility of multiple fresh water fish cell lines to channel catfish virus (CCV) and to evaluate and assess potentially pernicious impact of CCV on several rare and important economic fish species in China. Five cell lines established from several fish species including grass carp fins (GCF), epithelioma papulosum cyprini ( EPC), white sturgeon spleen ( WSS - 2 ), chinook salmon embryo ( CHSE - 214 ) and parental control channel catfish ovary (CCO) were tested and compared for their sensitivity to CCV infection. After virns infection, test cells were characterized by cell morphology, cytopathic effect (CPE) appearance time, and infectious virus titer.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ll these cell lines were sensitive to CCV, but at varied levels. Comparative viral challenge assays revealed that, among these five fish cell lines, GCF exhibited to be the most sensitive one to CCV infection, and infectious viral particles produced in this cell line is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that generated from parental CCO cells. EPC cells were also highly susceptible to CCV infection with a similar level of viral production as compared to CCO. Experimental data showed that all the test five cell lines were susceptible to CCV and present study suggests that CCV can be a potential pathogen to infect gYass carp, Cyprinus carpio and other fresh water fishes.  相似文献   
132.
利用海阳海域冬季水温偏高的优势,将北部海区养殖扇贝苗种运回海阳海区暂养,经过6个月的越冬期,有效的提高了栉孔扇贝的苗种规格。本文对栉孔扇贝苗种冬季高效培育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探讨了在海阳区暂养期间应注意的养殖场地、养殖器材、苗种运输以及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3.
根据CCVORF6基因序列,设计合适的引物,扩增ORF6基因,分别将其克隆到"自杀性"DNA疫苗载体pS-FV与常规DNA疫苗载体pcDNA3.1(+)中,转化感受态细胞DH5α后提取质粒,构建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自杀性"DNA疫苗ps-ORF6与常规DNA疫苗pcd-ORF6,利用转化后的大肠杆菌菌液为模板进行PCR扩增、提取质粒酶切鉴定以及序列测定等方法证实重组质粒构建正确。将重组质粒转染人胚肾细胞(293T),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表明ORF6均获得表达,但"自杀性"DNA疫苗的表达效果不如常规DNA疫苗,该研究为这2种疫苗进一步的鱼体试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4.
二倍体泥鳅与大鳞副泥鳅杂交能够顺利获得杂交后代,其正反交核型都为(2n=49),但杂交后代精巢表现出明显的发育迟缓现象,杂交泥鳅自交与回交实验表明,其雄性不可育。为了解二倍体泥鳅和大鳞副泥鳅杂交F1雄性不育的原因,实验通过计算机辅助精子活力分析系统(CASA)、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流式细胞技术分别对二倍体泥鳅(DD)、大鳞副泥鳅(PP)、其正反杂交F1(DP)和(PD) 4种泥鳅精子的形态结构与活力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激活30 s时,DD和PP的精子运动率分别为76.50%±0.70%和75.17%±8.60%,极显著高于DP (3.65%±1.75%)和PD (2.68%±0.63%),且杂交泥鳅的精子的平均运动速度(VAP)、平均曲线速度(VCL)、平均直线运动速度(VSL)等运动参数也极显著低于DD和PP,说明杂交泥鳅精子的活力极其低下。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对4种泥鳅精巢内细胞进行倍性鉴定,发现DD和PP精巢内大多为1N精子,而DP和PD精巢内除了正常单倍体精子外,还有大量的2N和4N以及少量的8N细胞。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  相似文献   
135.
长江中下游二倍体泥鳅4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2对微卫星引物对长江中下游4个二倍体泥鳅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个微卫星位点在武汉、洞庭湖、鄱阳湖和太湖4个种群中总共检测到64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2~11,平均等位基因数为5.3.每个种群的平均等位基因丰度(AR)为3.502~4.615,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395~0.517,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360-~0.515,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332~0.465,说明4个种群表现出中度的遗传多样性.在12个位点中有4个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HWE),每个种群均不同程度偏离HWE,表现为杂合子不足.种群间遗传分化系数(Gsr)为0.118,15.74%遗传变异源于种群间差异,表明种群间存在中度遗传分化.种群间遗传距离(D)为0.067~0.206,太湖与鄱阳湖种群间遗传距离最大.聚类分析表明,洞庭湖与鄱阳湖种群聚为一支、亲缘关系较近,武汉种群与太湖种群聚为另一支.  相似文献   
136.
根据CCVORF6基因序列,设计合适的引物,扩增ORF6基因,分别将其克隆到自杀性DNA疫苗载体pS-FV与常规DNA疫苗载体pcDNA3.1(+)中,转化感受态细胞DH5α后提取质粒,构建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自杀性DNA疫苗ps-ORF6与常规DNA疫苗pcd-ORF6,利用转化后的大肠杆菌菌液为模板进行PCR扩增、提取质粒酶切鉴定以及序列测定等方法证实重组质粒构建正确。将重组质粒转染人胚肾细胞(293T),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表明ORF6均获得表达,但自杀性DNA疫苗的表达效果不如常规DNA疫苗,该研究为这2种疫苗进一步的鱼体试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7.
苦荞麦的药理作用与食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都证实,苦荞麦具有减肥美容,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舒肝和胃的功效,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长期食用能增强人体免疫力,预防心血管疾病,抗菌消炎,防癌抗氧化。苦荞麦是集"营养、保健、医疗"于一体的天然功能食品。  相似文献   
138.
近太湖新银鱼个体虽小 ,生命周期只有 1年 ,但它却在湖北省徐家河水库成为最大的鱼类优势种群 ,形成较大的生产量 ,这是它所具有的独特生物学特性而决定的。经过多年研究 ,特别是通过对1 995年 5月至 1 996年 4月每月采的近太湖新银鱼的样本分析和研究发现 ,与同时生活在该水库的其它硬骨鱼类相比 ,近太湖新银鱼在繁殖方面表现出广泛的繁殖策略。主要表现为 :生殖腺成熟发育时间短 ,完成卵黄沉积的大生长期只需 50d左右 ;繁殖季节早 ,最早的繁殖时间为每年的 2~ 3月 ,繁殖高峰期为 4月中旬 ;繁殖力高 ,单位体重的怀卵量高出该水库其它鱼类 ,平均相对怀卵量为 4 40~ 1 2 2 3粒 /g ;繁殖周期短 ,仔鱼孵出后经过 1 0月即可成熟产卵  相似文献   
139.
140.
基于线性回归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等方法对珠江水系、长江水系、淮河水系、辽河水系、海河水系、松花江水系19个自然群体共646个个体的外部可量性状进行形态学比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鳞副泥鳅前驱长(DAC)/体长(LB)与纬度呈负相关(r=-0.782),尾柄长(LCP)/体长(LB)与纬度呈正相关(r=0.834)。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松花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的形态学无显著差异,同时松辽流域与其他流域在全长(LB)、尾柄长(LCP)以及前驱长(DAC)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判别分析结果显示,松辽流域和南方水系的判别准确率为100%,两者之间没有错判。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主成分1贡献率为38.1%,3个主成分可以解释大鳞副泥鳅不同地理群体形态差异的62.9%,这3个主成分主要反映在体高(HB)、体宽(WB)、尾柄高(HCP)、尾柄宽(LCP)。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七大流域大鳞副泥鳅大致分为南北两大支。南方水系和北方水系大鳞副泥鳅在外部形态上存在一定程度差异,根据75%识别和划分规则,认为松辽流域和南方水系部分群体的大鳞副泥鳅形态学差异可能达到亚种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