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3篇
  5篇
综合类   10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134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31.
为研究分离自黑龙江三江自然保护区的野生绿头鸭粪拭子中的一株新城疫病毒(命名为Mallard/CH/HLJ383/06)主要生物学特性及基因组序列,本实验对病毒F基因序列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该病毒分离株属于NDV基因Ⅲ型,病毒的1日龄雏鸡脑内致病指数(ICPI)为1.81,高于NDV中等毒力病毒株ICPI值,预示该病毒分离株毒力有增强趋势.15日龄SPF鸡致病性试验表明,该病毒分离株可导致雏鸡发病但不死亡,致病性仍低于与其ICPI值相近的基因Ⅶ型毒株.对该病毒分离株进行全基因组序列分析表明:该病毒分离株与Ⅰ系疫苗病毒Mukteswar、江苏2株基因Ⅲ型分离株(JS/7/05/Ch,JS/9/05/Go)结构蛋白氨基酸同源性高达99.0%~99.7%;与疫苗株Mukteswar相比,3株基因Ⅲ型病毒分离株在F蛋白中只有1个共同的氨基酸位点变异(A203T);HN蛋白中存在15个变异氨基酸,但位置各不相同;L蛋白中变异位点最多,为28个,其中有4个变异位点为3个分离株所共有.以上结果初步表明,Mallard/CH/HLJ383/06株可能是由疫苗株Mukteswar在野禽、家禽生态系统中传播进化而来,并由于宿主或免疫压力而发生毒力变异;分离株L蛋白氨基酸位点的变异,可能是导致病毒株毒力返强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2.
本研究从2003年-2006年我国东北地区收集的疑似新城疫病毒感染的鸡源病料中,分离鉴定出12株可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上产生病变的新城疫病毒,并对其进行了蚀斑纯化。应用RT-PCR方法扩增含病毒融合蛋白基因47nt~420nt片段,并进行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12株NDV分离株F蛋白裂解位点序列均为^112R-R-Q-K-R-F^117。重要中和位点、糖基化位点及半胱氨酸残基高度保守。与GenBank中30株NDV参考毒株F基因序列比较和分析后,发现12株NDV分离株均为基因VIId亚型毒株,为我国目前优势流行毒株;与不同地区及宿主来源的参考毒株比较的结果表明本次分离于东北地区的毒株没有明显宿主及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133.
本研究应用RT—PCR方法扩增到我国2005年-2006年8个省市12株IBV病毒核蛋白基因,并将其进行了克隆、序列测定及分析。以疫苗株H120作为参考毒株,对12株IBV分离株核蛋白基因序列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我国分离株的N基因及其局部功能区序列存在广泛的氨基酸替代现象。同时还发现毒株CK/CH/LSD/05I与疫苗株H120同源性最高(93.4%)。与GenBank中的11个IBV参考毒株核蛋白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本研究分离的大部分毒株(9株)分布于第1群中,可见我国主要的IBV分离株在N基因进化关系上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进化群。通过与S1基因系统发育进化树比较发现,毒株CK/CH/LSD/05I存在基因重组现象。以上结果表明我国2005年-2006年IBV毒株存在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现象。  相似文献   
134.
禽流感发生的流行病学分析与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详细阐述了禽流感病毒的特性以及禽流感流行的主客观规律,作者认为对禽类缺少检疫和监测,人、畜、禽间密切接触,候鸟迁徙等因素会造成禽流感爆发流行,并对如何有效防控禽流感提出了具体措施,指出对禽流感建立主动监测和预警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5.
以马传染性贫血病毒 (EIAV)疫苗毒感染驴巨噬细胞培养物 ,在病毒繁殖期提取细胞总 RNA,反转录后使用特异引物扩增病毒基因组拼接产物。将扩增产物克隆、测序并与基因组全序列比较 ,确定了编码 EIAV反式激活蛋白(TAT)的转录产物及阅读框架 ,发现至少有 2种拼接产物编码 TAT。比较 2种阅读框架 ,以保守序列作为模板扩增得到完整的编码 EIAV反式激活蛋白的基因。  相似文献   
136.
为了构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核蛋白(N)单链抗体(scFv),本研究通过提取杂交瘤细胞株6H3的总mRNA,采用RT-PCR法扩增出抗IBV N蛋白抗体的重链和轻链可变区基因,利用重叠延伸PCR将其重链和轻链通过一条寡核苷酸链连接起来扩增了单链抗体基因,并将其克隆于原核表达载体pET-30a,构建重组质粒,转化E.coli BL21(DE3),经IPTG诱导表达.对表达产物进行纯化复性后,用夹心ELISA和western blot检测表明scFv可与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核蛋白发生特异性结合.  相似文献   
137.
采取2005年大连某鸡场发病鸡群萎缩的输卵管进行处理,经鸡胚尿囊腔接种SPF鸡胚,分离到1株病毒。通过致SPF鸡胚病变特征、病毒对鸡外周血红细胞凝集特性、病毒粒子形态学特征、对SPF鸡致病性及死亡率等方面的研究,发现病毒经鸡胚传毒至第3代可致鸡胚生长发育障碍(侏儒胚)、胚体严重卷曲且大腿及尾部有点状出血;病毒囊液不凝集鸡的外周血红细胞;在电镜下呈球形,病毒囊膜表面有疏松排列的棒状纤突,具有冠状病毒粒子的形态特征;以105.5×EID50/0.1mL的病毒接种15日龄的SPF雏鸡,鸡群发病率为22/22(100%),死亡率为12/22(54.5%)。根据以上结果确定该病毒为冠状病毒,命名为CK/CH/LDL05Ⅱ。在此基础上,用RT-PCR对CK/CH/LDL05Ⅱ的核蛋白基因进行了克隆、测序和分析。与GenBank中26株IBV参考毒株核蛋白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该毒株与我国2004年分离IBV毒株CK/CH/LDL/04Ⅱ的N基因推导氨基酸同源性最高(97.5%),表明两者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这一结果不但从分子水平证实毒株CK/CH/LDL05Ⅱ是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而且表明该血清型的毒株最近连续2年...  相似文献   
138.
139.
将NS-1小鼠骨髓瘤细胞与经羊型布鲁氏菌M23菌种免疫的Bal B/C鼠脾细胞融合,获得一株分泌高滴度单克隆抗体的M2B 1D_2C-1杂交瘤细胞。染色体数为87~104,平均为97±3.4。分泌物以ELISA法检测,滴度在1:30,000以上。抗体经ProteJnA Sepharose-CL4B亲和层析法提纯,在十二烷基磺酸钠(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泳出一条区带。抗体用2-ME还原后出现两条区带,显示了抗M28的McAb均来自免疫鼠脾细胞的重链和轻链,是均一性的单克隆抗体(McAb)。本抗体与抗鼠IgG_3标准血清免疫扩散试验呈阳性反应。杂交瘤细胞连续传代所产生的抗体,滴度稳定,将为研究其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特性等问题提供了方便试剂。  相似文献   
1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