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畜牧兽医   6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51.
利用鸭胚从吉林省某鸡场表现产蛋量下降,产畸形蛋,血凝抑制试验诊断为产蛋下降综合征(EDS_(76))的病鸡输卵管、子宫中分离到两株病毒(CH—1和CH—2),经血凝试验、血凝抑制试验及电镜观察,证实为鸡产蛋下降综合征病毒.  相似文献   
52.
××种马场地处辽东半岛,是我国培育优良品种“金州马”的唯一基地。近几年来,该场屡见以化脓性肺炎为特征的病症。为了确诊和防制本病,我们深入马场作了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观察、病理剖检以及病原的分离、鉴定等项工作,现将调查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3.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发生于各种家禽和野禽的病毒性传染病,有多种表现形式。过去一直用欧洲鸡瘟或真性鸡瘟来描述这种致死率极高的急性出血性疾病,1981年在美  相似文献   
54.
为了探讨微小隐孢子虫子孢子表面蛋白 CP15 / 60重组质粒 pc DNA3 .1- 15 / 60 DNA疫苗诱导机体产生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的效果。用重组的 DNA疫苗于 BAL B/ c小鼠后腿胫骨前肌肉注射免疫 ,于 0、3、6周共免疫 3次 ,10 0 μg/次。免疫后不同时间检测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指标。并用 1× 10 6 卵囊进行攻虫试验。结果表明 pc DNA 3 .1- 15 / 60可诱导机体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 ,对 C.parvum卵囊攻击具有保护作用。微小隐孢子虫子孢子表面蛋白 CP15 / 60重组质粒 pc DNA3 .1- 15 / 60有可能作为侯选的隐孢子虫 DNA疫苗 ,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5.
番鸭细小病毒病是由番鸭细小病毒(Muscovy Duck Parvovirus,MPV)引起的番鸭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因该病主要侵害1~3周龄雏番鸭故又称3周病.早在1985年我国首次在福建发现了雏番鸭的细小病毒[1].1989年法国西部也发生了致死亡率为80%的番鸭疫病,并分离到病毒[2].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病愈鸭大部分成为僵鸭,给养鸭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番鸭细小病毒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56.
从辽宁省某猪场大批死亡的新生仔猪脑及内脏中分离到多株病毒,通过初步验证后选择其中一代表毒株进行了鉴定。该病毒株在PK-15细胞上连续传12代均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用适应PK-15细胞的病毒接种Veto细胞、猪肾传代细胞IBRS-2及SPF鸡胚成纤维细胞均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在电镜下可见到典型的伪狂犬病病毒粒子。该病毒对氯仿、乙醚敏感,在pH5.0-9.0下稳定,56℃30分钟即可灭活该病毒。该病毒能被伪狂犬病病毒标准阳性.血清中和。取处理后的病料上清液和传代病毒接种家兔均出现典型的伪狂犬病症状。用所分离病毒提取的DNA及培养病毒液经简单的预处理后作为模板,应用特异性引物进行PCR能扩增出伪狂犬病病毒1240bp的gD基因的特异性片段。结果表明,所分离病毒为伪狂犬病病毒,并将该毒株命名为猪伪狂犬病病毒IA株。  相似文献   
57.
为确定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IAV)eng gp90基因的遗传变异特性,本研究应用ELAV日本分离强毒株P337-V70实验感染了1匹健康马,经第2次感染后,实验马未呈现临床症状,gp90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被直接从这匹马的外周血和肝脏所获得的前病毒DNA扩增。  相似文献   
58.
将伪狂犬病病毒LY株的免疫糖蛋白基因(gD基因)分别克隆到核酸疫苗载体pIRESneo、pEGFP-C1的多克隆位点上,成功地构建了含有相应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pIgD、pFgD和PRRSVLX-1株的E基因的双基因共表达二联核酸疫苗质粒pID-E。将构建的各核酸疫苗质粒,通过脂质体法分别转染到BHK-21细胞中,经ELISA检测所有目的蛋白均得到表达,表达产物也均具有一定的反应原性。小鼠免疫试验证实这些核酸疫苗质粒具有很好的免疫原性,能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抗体,第3次免疫后,抗体阳性率为100%,pIgD抗体效价均不低于1∶160,最高可达1∶640。pIE与pIgD的联合应用时,不影响各自特异性抗体的产生。构建的含有PRRSVE基因和PRVgD基因的双基因共表达质粒pID-E,脂质体转染BHK-21细胞后,经ELISA检测,相应的PRRSV和PRV的目的蛋白均获得了瞬时表达;小鼠免疫试验表明E和gD2种糖蛋白基因能在小鼠体内共表达,且能诱导免疫小鼠产生针对PRRSV和PRV的相应中和抗体。上述研究为进一步探讨PRRSVE蛋白及PRVgD蛋白的免疫生物学特性,进而为开展PRRSV与PRV相关基因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联合表达及基因免疫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9.
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分离到 1株病毒 ,经鉴定为伪狂犬病毒弱毒株命名为LY株。应用蚀斑筛选方法对其进行了蚀斑克隆纯化 ,将克隆后的该毒株命名为猪伪狂犬病病毒LY -C6株。克隆株除对家兔有一定致病力外、对 5日龄乳猪及妊娠母猪都有很高的安全性。该克隆株对新生乳猪、断乳仔猪及妊娠母猪的最小免疫量分别为 1 0 2 80 、 2× 1 0 2 80 、 4× 1 0 2 80 TCID50 ,抗体中和指数达到 3 1 6可获得攻毒保护 ,对新生乳猪、断乳仔猪的免疫持续期为 2 40天 ,免疫妊娠母猪其后代可获高滴度的母源抗体 ,至少可使 2 8日龄的仔猪能抵御强毒的攻击  相似文献   
60.
鸡IL-2基因的克隆及GST-chIL2融合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Sundick等发表的鸡IL-2基因(chIL2)序列设计合成特异性引物,用RT-PCR从ConA诱导的鸡脾淋巴细胞扩增出450 bp的目的片段,酶切鉴定及序列测定结果表明为鸡IL-2基因。该基因包括鸡IL-2基因的全部开放阅读框,编码142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与GenBank鸡IL-2基因相比,在编码氨基酸的49位有一个氨基酸缺失;而与Broiler、SC、Chenren和Xiaoshan鸡在编码氨基酸上完全一致,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与Kestrel来航鸡、来航SPF鸡、Obese、Silky和Xianju鸡等有1-4个氨基酸的差异;与火鸡和鹌鹑的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69.9%和59.4%。将克隆到的基因插入到融合蛋白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中,得到重组表达质粒pGEX-IL2。将此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DH5α,经IPTG诱导,表达出了大小约为40 ku的GST-chIL2融合蛋白,其中GST部分为26 ku,鸡IL-2为14 ku,与预期的鸡IL-2成熟蛋白大小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