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2篇
综合类   3篇
畜牧兽医   39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从有肺炎症状的病猪中分离到1株H9N2亚型猪流感病毒(SIV)A/Swine/Shandong/1/02,对其进行了全病毒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毒株8个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序列均来自禽流感病毒(AIV),与我国目前家禽中流行的H9N2亚型AIV毒株具有很高的同源性,与A/Duck/Hong Kong/Y280/97(H9N2)的同源性为94.1%~98.9%,与A/Chicken/Beijing/1/94(H9N2)的同源性为94.5%~98.2%;推导的其血凝素(HA)裂解位点处的氨基酸序列为P—A-R—S-S-R,完全符合H9亚型AIV欧亚分支中的类A/Chicken/Beijing/1/94亚分支的特征;基因分析结果表明,该分离株的所有基因片段均来源于H9N2亚型AIV,它可直接感染猪,并导致发病,但它并未在猪体内发生重组。  相似文献   
32.
为了制备具有HI活性的HI亚型流感病毒特异性单克隆抗体(MAb),本研究以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SIV)株A/Swine/Guangdong/718/01(H1N1)为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经常规细胞融合后,血凝抑制(HI)方法进行检测,融合细胞经稀释克隆纯化后,获得11株能稳定分泌抗血凝素特异性HI MAb的杂交瘤细胞株。鉴定表明,所获MAb与其他具有血凝活性的病毒以及其他14个HA亚型的流感病毒均不具有HI交叉反应,表明这11株MAb均具有良好的流感病毒亚型特异性。其中A6F、2BBF和2BB与其他H1亚型流感病毒分离株的HI试验证实我国不同地区分离株之间的抗原性存在一定差异。11株MAb对H1SIV抗原的HI试验结果显示其HI效价有明显差异。叠加实验表明这些MAb分别识别HA抗原的不同表位。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表明,2BBF、8HB、1DH、7FC和2BB均可与2009年流行H1N1病毒A/California/04/2009HA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这些MAb特异性的研制为H1亚型流感病毒的疫情病原学快速诊断以及病毒抗原性变异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33.
本实验室于2016年在天津分离到一株猪流感病毒(SIV),命名为A/swine/Tianjin/312/2016(H1N1)(简称为TJ312株)。为了解该株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及遗传演化特征,本研究对经PCR分段扩增该病毒全基因组并测序,采用SeqMan软件拼接成全基因组序列经BLAST比对,得到与该SIV各基因节段序列同源性最高的病毒株,采用mafft分析其各基因节段编码氨基酸序列的分子特征,利用MEGA5.1软件分别构建该病毒8个基因节段的进化树。结果显示,SIV TJ312株各基因节段与2016年分离自天津的H1N1 SIV相应各基因节段的同源性在99%~100%。进化树结果显示该病毒株HA、NA和M基因均来自欧亚类禽H1N1 (EA H1N1) SIV谱系;PB2、PB1、PA和NP基因来自2009/H1N1流感病毒谱系;NS基因来自北美三重配H1N2 SIV谱系。蛋白分子特征分析结果显示,HA蛋白碱性氨基酸裂解位点序列为PSIQSR↓G,符合低致病性流感病毒分子特征;受体结合位点符合人源唾液酸受体(α-2,6唾液酸受体)的分子特性;NA蛋白aa275为H、aa295为N,且该蛋...  相似文献   
34.
加入WTO后,国外生物制品将冲击国内市场,本文就加入WTO后如何加强兽用生物制品质量监察,以全面提高我国兽用生物制品质量,达到发达国家同类产品的标准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5.
对黑龙江、吉林、辽宁、安徽、山东、内蒙、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浙江、湖北、福建、广东、海南、上海等省、市猪群进行了猪流感的血清学和病原学调查研究。从 130 6份猪鼻棉拭子样品和死亡猪肺、气管样品中分离到 39株H3N2亚型猪流感病毒 ,12株 H1亚型猪流感病毒及其它亚型猪流感病毒 ,病毒粒子在透射电镜下呈现典型的正粘病毒特征 ,有囊膜和纤突 ,多为椭圆形、圆形、或杆形 ,直径约 80~ 12 0 nm。对 1997- 2 0 0 1年 3895份猪血清的血清学调查结果表明 ,近年中国多个地区猪群存在抗SWTN77(H1)、SWCO77(H3)、DKAT6 9(H1)、TKUK6 3(H3)流感病毒抗体 ;1998年来自河北的猪血清中抗 SWTN77阳性率高达 33.3% ;1999年来自内蒙的猪血清中抗 TKUK6 3和SWCO77阳性率分别为 13.3%和 2 6 .7% ;2 0 0 0- 2 0 0 1年调查的所有省市的猪群中均存在抗SWCO77抗体 ,阳性率从 3.2 %~ 10 0 %。说明近年我国猪群中 H3亚型猪流感的污染相当普遍  相似文献   
36.
中国猪源HSN1和H9N2亚型流感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41,自引:5,他引:41  
猪是禽流感病毒"禽-猪-人"传播链中重要的中间宿主,了解猪流感的疫情动态将为动物流感及人流感的疾病预测及防制提供重要依据.1999~2001年间进行的血清学和病毒学监测发现我国猪群存在大范围的H1和H3亚型猪流感感染(李海燕等,2002).2002~2003年,我们进一步对来自全国14个省市的1936份血清进行了H9亚型猪流感的检测,同时在广东、福建等省进行了H5亚型猪流感的检测.2002年辽宁、广东、山东及重庆猪血清中出现H9亚型流感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3%、6.8%、5.1%和1.6%.2003年采集的猪血清H9亚型流感抗体均为阴性,同时发现广东、福建两省2003年出现H5亚型流感阳性猪群,阳性率分别为4.7%和8.2%.从2001~2003年收集和送检的样品中分离鉴定了6株H9N2亚型和2株H5N1亚型猪流感病毒,部分序列分析发现H9和H5亚型猪流感病毒均与我国分离的禽流感病毒高度同源.本研究进一步确证了我国猪群中存在H9N2亚型流感病毒,并且首次发现我国猪群已出现H5N1亚型流感病毒,为人类流感及动物流感的防制敲响了警钟.对这两个亚型流感病毒所具有的公共卫生和兽医公共卫生危害性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7.
H3N2亚型猪流感病毒中国分离株的克隆纯化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有限稀释克隆法对29株H3N2亚型猪流感病毒(SIV)不同地区分离株进行纯化,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8株对鸡呈现中等致病力,21株对鸡呈现低致病力。不同地区SIV分离株(第5代)的EID50差异较大,以安徽分离株最高,为10^-10.77/0.2mL,其他毒株在10^-5.5~10^-10.56/0.2mL之间。黑龙江省分离株和浙江省分离株的LD50高达10^-2.84/0.1mL,其他分离株在10^-1.17~10^-2.56/0.1mL之间。经鸡胚分离传代后,SIV分离株均能凝集0.7%人“O”型血、绵羊、兔、豚鼠、小鼠、大鼠及鸡的红细胞,其红细胞凝集谱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马、牛、驴、猪红细胞的凝集特性上。大部分SIV分离株为热不稳定型,部分毒株表现为中等热稳定型和热稳定型。从其抗原特性看,大部分SIV分离株表现为亲和相,对AIV参考毒株DKUK63和SIV参考毒株SWTN77表现出较高的HI滴度;部分分离株经鸡胚传代后,出现了相别的变异。  相似文献   
38.
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猪流感病毒参照序列设计了扩增神经氨酸酶(NA)基因的特异性引物.从猪流感病毒A/Swine/Inner Mongolia/547/01(H3N2)株感染的鸡胚液中直接提取病毒RNA,经RT-PCR扩增后将其克隆到pMD18-T载体上,进行序列测定和拼接.用HindⅢ酶切后,亚克隆到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MelBacB上,得到重组转移载体pMelBacNA,然后与线性化杆状病毒DNA(Bac-N-BlueTMDNA)共转染于sf9昆虫细胞.经3轮噬斑纯化,提取其DNA经PCR鉴定,获得重组杆状病毒株.SDS-PAGE结果显示,目的基因已获得表达,Western blot和神经氨酸酶活性检测结果显示表达产物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神经氨酸酶活性,为SIV亚单位疫苗和NA基因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9.
以小鼠为动物模型,对此前构建的表达H3N2亚型猪流感病毒(SIV)血凝素(HA)基因的重组伪狂犬病病毒(rPRV-HA)进行了免疫效力评价。按每只10^5.0 TCID50 rPRV-HA的剂量通过滴鼻接种8周龄雌性BALB/c小鼠(n=60),同时设Bartha-K61免疫对照组(n=60)、非免疫攻毒对照组(n=20)和非免疫不攻毒对照组(n=10)。于免疫后不同时间分别从rPRV-HA免疫组和Bartha—K61免疫对照组随机剖杀一定数量的小鼠,其余小鼠于免疫后第28天用10^5.0 TCID50同亚型SIV毒株A/Swine/Heilongjiang/74/2000(H3N2)进行强毒攻击。攻毒后第4、7、14天分别剖杀小鼠,进行间接免疫荧光、病毒分离、血清学和病理组织学检测。结果表明,重组病毒主要分布于肺脏;免疫后14d起,从rPRV—HA免疫组及Bartha—K61免疫对照组均可检测到针对PRV的荧光抗体;从rPRV—HA免疫组可以检测到针对SIV的荧光抗体和血凝抑制抗体,而各对照组均呈阴性。攻毒后从rPRV—HA免疫组小鼠未分离到攻击病毒,血凝抑制抗体显著升高,病理变化显著轻于对照组,表明rPRV—HA免疫小鼠可以抵抗同亚型SIV的攻击,可以作为rPRV—HA免疫效力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40.
应用已构建的真核表达质粒pCI-H1-HA、pCAGGS-H1-HA、pCI-H3-HA和pCAGGS-H3-HA作为DNA疫苗,利用BALB/c小鼠进行免疫保护试验,通过测定不同免疫期HI抗体滴度、分析攻毒后BALB/c小鼠体重变化及肺脏病毒含量,评价DNA疫苗的免疫效力。结果表明:构建的DNA疫苗均可诱导小鼠产生免疫力;BALB/c小鼠体重变化统计学分析显示,免疫组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pCAGGS表达载体构建的DNA疫苗免疫效果优于pCI表达载体构建的DNA疫苗(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