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农学   8篇
综合类   33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9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将不同剂量的法氏囊活性肽 (BS)冻干粉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IBD)弱毒疫苗混合 ,对 2 1日龄SPF鸡滴鼻点眼 ,另设免疫对照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 ,于免疫后 7d、10d、14d、2 1d、2 8d、45d、6 0d、75d和 90d采血 ,测定AGP抗体效价 ,并于免疫后 7、14、2 1、2 8d ,每组剖杀 2只 ,计算试验组囊指数与空白对照组囊指数之比 (BBIX) ,免疫后 30d用IBD JS株攻毒。结果表明 :免疫后 7d ,0 48mgBS IBD弱毒苗组AGP抗体阳性率为 5 2 9% ,比免疫对照组高 2 5 % ,BBIX数值也稍大 ;免疫后 45d抗体水平达到高峰时 ,0 96mgBS IBD弱毒苗组的抗体效价比免疫对照组高2个滴度 ,BBIX数值也稍大于免疫对照组。 30d后攻毒 ,各免疫组的攻毒保护率均为 10 0 %。整个试验期间 ,1 92mgBS IBD弱毒苗组的AGP抗体效价及BBIX数值与免疫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 :BS在增强机体免疫应答、提高对法氏囊的保护及损伤后的修复作用方面与其剂量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82.
利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细胞适应株在鸡胚CEF单层培养物上增殖后经超速冷冻离心制备抗原,以国产NC膜为载体建立了检测与诊断鸡IBD的Dot-ELISA方法。经与AGP、VN、ELISA等方法进行比较,表明本方法灵敏,快速,简易,特异性强,重复性良好。对IBD免疫抗体的检测结果表明,采用首次以IBD弱毒苗与灭能油乳剂苗同时免疫、再次用油乳剂苗加强免疫的接种程序,可获得显著而持久的抗体水平;带母源抗体(MAb)的雏鸡于21日龄首次免疫,效果良好;带MAb的鸡胚于18日胚龄接种IBD弱毒苗,雏鸡出壳后可在较长时间内获得良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8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单克隆抗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纯化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CA毒株和B87株混合抗原脾内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采用间接ELISA方法进行筛选,共检出31个原始阳性孔,阳性率为15.4%,选择其中3个孔,分别进行3次克隆,最后获得3株杂交瘤细胞,命名为B28、B34、C28。通过与其它禽源病毒的交叉试验证明,分泌的抗体均具有高度特异性。3株细胞的平均染色体数分别为94、87、89  相似文献   
84.
应用鸡胚培养、电镜观察、血清学试验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分离与鉴定了来自河南省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免疫鸡群He1、He2、和He3三株IBDV毒株。鸡胚传代试验表明,He1和He2株连续传代到第4代出现规律性死亡和IBD病变,而He3株在第1代时鸡胚即全部死亡,且出现IBD典型鸡胚病变。He1、He2和He3毒株对易感鸡致病力有一定的差异。病死率分别为20%、10%和40%,多数为弱毒株。免疫保护试验证明,用常规的IBDV血清I型病毒株B2疫苗对He1、He2和He3毒株的免疫保护试验,与对照组相比保护率分别为0%、0%和10%。未死亡扑杀的免疫试验鸡法氏囊有不同程度的病理组织学病变,表明I型毒株疫苗对IBD基本上无免疫保护作用。所分离的毒株可能是IBDV的变异株。  相似文献   
85.
为探讨紫黄散对人工感染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预防与治疗效果以及对鸡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将1日龄雏鸡适应饲养6 d后,随机分为6个处理,分别用A、B、C、D、E、F组表示。在14日龄时A、B、C组按高[C:90 mg/(mL.kg-1)]、中[C:45 mg/(mL.kg-1)]、低[C:4.5 mg/(mL.kg-1)]3个剂量灌服紫黄散,D、E、F组灌服生理盐水,每只鸡1 mL,连续灌服7 d,其中F组作为空白对照组,隔离饲养。在21日龄时对A组~E组进行攻毒,每只点眼0.2 mL传代毒液,F组0.2 mL生理盐水,临床症状以法氏囊发生病变和胸肌、腿肌出血为准。攻毒3 d后,阳性对照D组每只鸡肌注卵黄抗体0.5 mL,其他各组注射0.5 mL生理盐水。观察攻毒前、后鸡只的临床症状,每天记录各组的死亡数,最后统计死亡率。雏鸡饲养至试验的第24、28、40、42天,从各试验组中随机取10只分别无菌采集血液经离心机3 000 r/min离心,取其血清,-20℃保存,用于血液生化检测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结果表明紫黄散能明显降低IBDV感染雏鸡死亡率,B组与E组相比死亡率降低15.6%;用药B组血液生化指标有显著(P0.05)提高,部分时间点与E组差异极显著(P0.01)。表明紫黄散对抗IB-DV导致的免疫抑制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86.
4株不同毒力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活疫苗,分别接种30dSPF公维,4d后再接种鸡新城(ND)Lasota系活疫苗,同时每组捕杀5只,观察法氏囊损伤情况,另4组用同1天的SPF公无接种ND-Lasotq系疫苗4天后再接种不同毒力的IBD疫苗。试验结果表明,4株IBD活疫苗对雏鸡法氏囊不同程度损伤,并且对ND免疫抗体产生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7.
15日龄滨白鸡后海穴接种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双价细胞苗,采用免疫荧光组化跟踪抗原定位和免疫活性细胞的免疫形态学监测,以评价其免疫效果。同时与口服和肌肉免疫途径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后海穴穴位免疫优于口服免疫和肌肉免疫。本文对穴位免疫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8.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免疫保护试验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传染性法氏囊(IBD)新的流行趋势,本试验利用3种不同特点的IBD毒株制备多价活疫苗,50只SPF鸡随机分组使用不同免疫方法后攻毒,旨在探索法氏囊的损伤情况和多价苗的保护性能,结果显示多价苗免疫组对IBD的免疫效力测定明显优于其他试验组,免疫保护力达到90%,不同免疫组攻毒死亡鸡之间法氏囊变化、免疫器官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免疫组保护鸡之间差异显著(P<0.05),同一试验组攻毒死亡鸡和免疫保护鸡之间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89.
三种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活疫苗免疫效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用3种不同亚型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疫苗毒株制备单价、双价及三价活疫苗。将3种苗分别免疫10-14日龄的SPF鸡,于免疫后1-4周内用法氏囊标准强毒株攻击;攻毒后第3d、14d观察法氏囊病理变化并测定法氏囊重/体重比值;同时检测免疫鸡血清中和抗体水平。试验结果表明,双价及三价活疫苗有明显高的攻毒保护率;血清中和抗体产生早,抗体水平高。  相似文献   
90.
应用免疫SPA菌体花环法、MTT法和间接ELISA法对鸡传染性贫血病(CIA)-传染性法氏囊病(IBD)联合免疫种鸡后,其子代雏鸡外周血液T细胞数量和增殖功能以及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含量变化进行了动态研究。结果发现,CIA-IBD联合免疫种鸡后,其子代雏鸡外周血液T细胞数量和IgG、IgM、IgA含量均不同程度地高于未免疫的相应对照雏鸡,表明CIA-IBD联合免疫种鸡后,其子代雏鸡外周血液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明显增强。而CIAV、IBDV强毒攻击后,未免疫的子代雏鸡,其外周血液的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疫苗免疫的子代雏鸡,表明未免疫的子代雏鸡外周血液的免疫机能降低,这与未免疫雏鸡缺乏特异性抗体,强毒攻击后,雏鸡免疫器官组织广泛损害,淋巴细胞变性坏死等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