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1篇
林业   4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18篇
  21篇
综合类   56篇
农作物   11篇
水产渔业   79篇
畜牧兽医   24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21.

以‘吉富’、‘新吉富’、‘埃及尼罗’3种不同品系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为研究对象, 通过不同品系之间生长与高密度胁迫反应的比较, 探讨3种尼罗罗非鱼的生长特点与应激后生理响应的变化规律。将初始规格基本一致的3种品系尼罗罗非鱼饲养100 d, 吉富罗非鱼特定生长率最高, 新吉富其次, 两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 埃及尼罗罗非鱼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吉富罗非鱼(P<0.05)。吉富与新吉富罗非鱼的内脏比显著高于埃及尼罗(P<0.05); 3种尼罗罗非鱼的肥满度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养殖实验结束后, 进行48 h的急性高密度(100 g/L)应激实验。应激48 h, 吉富与新吉富罗非鱼血清总蛋白、葡萄糖、谷草转氨酶、胆固醇与溶菌酶活力/水平以及肝HSP70mRNA水平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应激48 h, 埃及尼罗罗非鱼血清皮质醇水平与应激前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 吉富与新吉富罗非鱼的皮质醇水平显著高于应激前(P<0.05); 埃及尼罗罗非鱼血清溶菌酶活力与肝HSP70 mRNA水平在应激后48 h内始终高于应激前(P<0.05)。研究结果表明, 短期高密度胁迫可提高3种尼罗罗非鱼血清葡萄糖与甘油三酯的利用, 并诱发肝损伤。埃及尼罗罗非鱼的抗高密度应激能力高于吉富和新吉富罗非鱼。

  相似文献   
22.
何杰 《农业工程》2014,4(2):11-13
近年来,甘肃省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迅猛,农机化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机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取得了长足发展,农机化经营的效益也逐步提高,为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甘肃农业机械化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促进甘肃农机化持续、健康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23.
强俊  杨弘  王辉  徐跑  何杰 《中国水产科学》2013,20(1):116-128
采用中心复合实验设计和响应曲面分析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探讨了温度(20~34℃)、饲料蛋白水平(25%~50%)及其互作效应对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幼鱼生长、饲料效率与血清能源物质(葡萄糖、甘油三酯和总蛋白)的影响。整个实验持续8周。结果表明,温度与饲料蛋白水平的一次效应对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有显著影响(P<0.05)。高温与饲料高蛋白水平会降低生长与饲料效率。温度的一次效应对血清葡萄糖、甘油三酯和总蛋白水平有显著影响(P<0.05)。饲料蛋白水平为37.5%时,随温度的升高,血清葡萄糖水平逐渐增加;甘油三酯和总蛋白水平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饲料蛋白水平对血清葡萄糖有显著影响(P<0.05),但对甘油三酯和总蛋白水平无显著影响(P>0.05)。温度与饲料蛋白水平的互作效应对饲料效率、血清葡萄糖、甘油三酯和总蛋白有显著影响(P<0.05)。温度对生长、饲料效率和血清甘油三脂与总蛋白水平的影响较饲料蛋白明显,而对血清葡萄糖的效应则与之相反。因子与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血清葡萄糖、甘油三酯及总蛋白水平这5项响应值间二次多项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分别达到0.958、0.955、0.971、0.977和0.870(P<0.01),可用于预测。综合以上实验结果,温度/饲料蛋白水平最优组合为29.9℃/40.3%,此时,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均较高,分别为2.748%/d和0.775,其可靠性达0.888。不同饲料蛋白水平下,水温对吉富罗非鱼血清代谢物质的影响也不同,增加水温有助于更好地利用饲料蛋白,提高血清中蛋白的分解与转化。  相似文献   
24.
为发挥控释氮肥与速效氮肥各自优势,从土壤氮素供应与作物生长角度探索其适宜配比,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控释氮肥配比(0,10%,20%,40%,80%,100%)尿素处理对土壤无机氮含量、微生物数量及水稻株高、干物质累积和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配施40%控释氮肥处理对水稻生育中后期土壤无机氮影响最优,NH4+-N和NO–3-N含量较单施尿素处理分别提高10.11%~17.02%和12.17%~17.21%。拔节至成熟期,40%控释氮肥处理土壤细菌数量最多,与单施尿素处理差异显著;放线菌数量以20%~40%控释氮肥处理较为丰富;真菌数量在80%控释氮肥处理下最大。水稻生育中后期,40%控释氮肥处理的水稻株高和干物质量较单施尿素处理提高4.73%~10.18%和13.7%~17.88%;水稻产量以40%控释氮肥处理最高,较单施尿素和单施控释氮肥分别提高13.59%和11.4%,且水稻有效穗数、千粒重和穗粒数显著高于单施尿素处理。综上,40%控释氮肥+60%尿素处理增加了土壤中无机氮含量,促进土壤微生物繁殖,水稻株高和干物质积累量大,优化了产量构成因子,达到了水稻增产目标,是值得推荐的控释氮肥配施处理。  相似文献   
25.
基于改进多父辈遗传算法的农机调度优化方法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农机装备跨区作业存在作业任务重、转移范围大、作业时效性强等问题,传统的农机调度缺乏科学合理的调配方案。该研究开展了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多机协同作业任务调度方法研究。首先对多块农田需连续进行多种生产任务的问题进行分析,建立在农机数量、转移距离、作业准备时间及作业时间等约束条件下的时间窗农机作业调度模型;然后以最小化作业时间为优化目标,提出改进多父辈遗传算法(Improved Multi-parent Genetic Algorithm, IMPGA)的优化方法求解农机作业规划方案;最后根据新疆塔城地区的农田数据及随机生成的农田任务进行模拟与仿真,并与标准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 GA)进行对比。结果表明:IMPGA和GA均能有效解决多任务多农机作业分配问题,IMPGA算法总体上优于GA,调度的最优时间和平均时间分别缩短2.47%和2.70%。该研究可为农机跨区作业提供合理的调度方案,也为规模化无人农场的生产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6.
于2012年5月至2013年11月,对池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全程投喂配合饲料,观测扣蟹和成蟹阶段的生长规律、成活率、早熟率、性腺发育速度、产量、规格分布和饲料系数等。结果表明:(1)扣蟹阶段雌雄生长差异不显著(P0.05),增重率(WG)和特定增长率(SGR)为先上升后下降,整个扣蟹培育阶段的平均SGR为1.9%/d左右;平均成活率和早熟率分别为10.0%和4.9%,雌体的早熟率显著高于雄体(P0.05);一龄早熟蟹和正常扣蟹的平均体重分别为19.8 g和7.5 g左右,一龄早熟蟹和正常扣蟹的平均产量分别为229 kg/hm~2和2433 kg/hm~2;扣蟹培育阶段饲料投喂主要发生在7—10月,占全部饲料用量的80%以上,饲料投喂量与扣蟹体重及池塘水温具有一定的关系,扣蟹阶段饲料系数(FCR)为2.15。(2)成蟹养殖过程中,自6月份起雄体体重大于雌体,整个养殖阶段雄体的SGR显著高于雌体(P0.05);雌雄成蟹最终平均体重分别为126.1 g和181.1 g,雌、雄及总体成活率分别为61.30%、53.47%和58.4%,产量分别为412.20 kg/hm~2、536.10 kg/hm~2和950 kg/hm~2;成蟹养殖的饲料消耗主要发生在7—10月,其中育肥前期(9—11月)的饲料用量占50%左右,整个成蟹养殖阶段的FCR为2.63。(3)池养成蟹的生殖蜕壳主要发生在8—9月,雌体比雄体早20 d左右;雌体的性腺发育主要发生在生殖蜕壳后的9—10月,雄体的性腺发育时间跨度较长,生殖蜕壳前性腺指数已达0.8%左右;雌雄成蟹性腺发育期间肝胰腺指数均呈下降趋势。综上,全程投喂配合饲料能保证池养中华绒螯蟹的正常生长发育,可大规模推广应用于中华绒螯蟹养殖产业。  相似文献   
27.
强俊  徐跑  何杰  王辉  李瑞伟 《水产学报》2011,35(12):1837-1848
采用中心复合试验设计(CCD)和响应曲面方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探讨了氨氮(0.02 ~ 2.00 mg/L)和养殖密度(1~5尾/10 L)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和肝脏抗氧化指标的联合影响.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氨氮和养殖密度的一次与二次效应对特定生长率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氨氮或养殖密度的上升,特定生长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氨氮与养殖密度之间存在互作效应(P<0.05),氨氮浓度为0.02 ~0.20 mg/L,养殖密度在1~2尾/10 L时,幼鱼特定生长率较高;而氨氮浓度高于0.20 mg/L,养殖密度在3尾/10 L左右时,生长速度较快.肝脏丙二醛(MDA)含量随氨氮浓度和养殖密度的上升而上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力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氨氮与养殖密度的一次效应对MDA含量和两种酶活力均有显著影响(P<0.05),二次效应对两种酶活力的表达有极显著影响(P<0.01);氨氮与养殖密度对CAT活力有互作效应,高浓度氨氮与高养殖密度环境会抑制SOD和CAT活力的表达.因子与响应值间二次多项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分别达到0.972 4、0.913 2、0.938 9和0.969 2(P<0.01),可用于预测;氨氮效应对生长和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较养殖密度明显.建议在罗非鱼的养殖过程中合理安排好养殖密度,保持溶氧充足,降低氨氮胁迫,提高罗非鱼的生长与抗病力.  相似文献   
28.
为了探讨鱼蛋白水解物对黄颡鱼生产性能的影响,以日本鳀粉为对照,以实用型黄颡鱼饲料配方模式为基础开展实验:1以30.5%鱼粉为对照(FM),在相同配方模式下,以6%鱼蛋白水解物(MPH6)替代20%的鱼粉;2以30.5%鱼粉为对照(FM),在无鱼粉日粮中分别添加3%(FPH3)、6%(FPH6)、12%(FPH12)鱼蛋白水解物;共设计5组等氮等能实验日粮,在池塘网箱中养殖黄颡鱼[初始体质量(30.08±0.35)g]60 d。结果显示:与FM相比,FPH12在SGR、FCR、PRR和FRR方面均无显著差异,而MPH6、FPH3、FPH6组SGR降低了15.45%~24.39%,FCR升高了32.14%~42.86%,MPH6、FPH6差异显著,在PRR和FRR方面,MPH6、FPH3、FPH6组PRR降低了21.11%~27.78%,MPH6组FRR降低了41.51%;全鱼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FPH3、FPH6、FPH12肌肉多种游离氨基酸水平显著高于FM,其中Thr、Val、His与其在日粮中的水平显著相关;FPH6组HSI显著低于FM,鱼蛋白水解物对CP、VSI、肠体比的影响不显著;血清AST、ALT、HDL、LDL、TP、CHOL、TG无显著差异,FPH3组ALB显著低于FM。研究表明:黄颡鱼日粮中,12%鱼蛋白水解物(干物质)与30.5%鱼粉在生长速度、饲料效率、血清生理指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等效性;过高的植物蛋白日粮影响了黄颡鱼的生产性能;饲喂鱼蛋白水解物日粮使黄颡鱼肌肉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升高,特别是呈味氨基酸的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29.
将3种不同规格的三疣梭子蟹[平均体质量分别为(101.26±5.36)g、(62.37±4.10)g和(24.37±2.10)g]各10只饲养于2.6m×1.8m×1m的室内水泥池单元格内,水深40cm,重复3组。每日17:00投喂鲜活的带鱼块,通过摄像机观察不同规格三疣梭子蟹的竞食行为,每组重复3次。结果表明:(1)不同规格三疣梭子蟹发现、抱持食物所需的时间相近,无显著差异(P0.05);(2)个体间竞食激烈,(101.26±5.36)g组蟹抢食的比率最高,抢夺(62.37±4.10)g组或(24.37±2.10)g组蟹所持有的食物;(101.26±5.36)g组蟹抢食的次数显著多于(62.37±4.10)g组或(24.37±2.10)g组蟹的抢食次数(P0.05),(24.37±2.10)g组蟹抢食的次数最少;(24.37±2.10)g组蟹被(101.26±5.36)g、(62.37±4.10)g、(24.37±2.10)g组蟹抢食的次数及总次数最高,显著多于(101.26±5.36)g组蟹(P0.05),(62.37±4.10)g组蟹次之,(101.26±5.36)g组蟹最少,后两组蟹无显著差异(P0.05),表现出明显的"大欺小"现象;(3)(101.26±5.36)g组蟹的食物占有率(45%)显著高于(24.37±2.10)g组蟹(近20%)(P0.05),而(62.37±4.10)g组蟹占有的食物数量介于(101.26±5.36)g组和(24.37±2.10)g组之间,(101.26±5.36)g组蟹啃食完食物所用的时间仅约为(24.37±2.10)g组蟹的1/5倍。  相似文献   
30.
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高密度精养池塘中日本囊对虾体内及浮游动物白斑综合症病毒携带量的动态变化,检测结果显示,两口池塘的日本囊对虾苗种均携带白斑综合症病毒,达2.43×10~5~9.42×10~5 IU/mg;浮游动物也携带微量白斑综合症病毒,达6.78×10~2~8.02×10~2 IU/mg。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日本囊对虾多个组织均携带白斑综合症病毒,平均病毒量为鳃肌肉肝胰腺胃;各组织病毒携带量的变化趋势不一致,肌肉、肝胰腺、胃等呈现明显的先降后升趋势,最低降至1.78×10~3 IU/mg,鳃白斑综合症病毒携带量的下降幅度较小,最低为7.29×10~4 IU/mg。浮游动物的病毒量在白斑综合症爆发前波动不明显,发病时急剧升高。综合认为,苗种携带是白斑综合症病毒的主要来源;当养殖进入中后期,底质变差、水温降至病毒适宜复制的温度时,易爆发白斑综合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