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8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51篇
林业   33篇
农学   54篇
基础科学   71篇
  56篇
综合类   368篇
农作物   55篇
水产渔业   54篇
畜牧兽医   223篇
园艺   69篇
植物保护   26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96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1.
在香梨果实生长发育期,通过定期测定果实横、纵径,对香梨果实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香梨果实横、纵径均呈持续增长趋势,横、纵径每10 d增长量呈现出2个相互重叠的增长高峰。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得出,60 cm地温是影响香梨果实膨大的主导气象因素。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了香梨果实日增长量与气象因子的回归模型,通过检验,模型效果较好,可为果园科学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2.
精细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而"3S"系统则是解决精细农业发展的有效技术手段,本文从介绍了GIS在农业方面的几个应用,国外GIS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对GIS在我国的发展前景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93.
张萌萌  张倩  张国琛 《安徽农业科学》2014,(11):3385-3387,3390
麦角硫因氨基酸是金针菇提取液中富合的一种天然抗氧化物质,可作为食品抗氧化剂使用.然而,国内对麦角硫因氨基酸研究甚少.介绍了金针菇提取液中麦角硫因氨基酸的特性、检测方法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前景,并提出其对生鲜肉类货架期的延长以及肉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4.
为探求循环曝气地下滴灌对温室番茄土壤水分及耗水特性的影响规律,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不同滴灌带埋深、曝气水平及灌水量对温室番茄土壤含水率、耗水量、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整个生育期内番茄耗水量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曝气处理番茄耗水量显著高于不曝气处理.相比于不曝气处理,曝气滴灌处理番茄产量提高10%,水分利用效率提升0.4%.15 cm滴灌带埋深、溶氧值30 mg/L以及75%ET0灌水量处理的番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64 951.3 kg/hm2和23.26 kg/(hm2·mm).结果表明,曝气处理对番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曝气对于土壤含水率有一定影响,且曝气处理有助于番茄对水分的吸收.滴灌带埋深和灌水量交互作用对番茄产量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滴灌带埋深和曝气量交互作用对番茄产量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灌水量与滴灌带埋深、灌水量与曝气水平交互作用分别对番茄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相似文献   
95.
为了明确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溴氰菊酯抗性品系对常用杀虫(螨)剂的交互抗性水平及生物适合度,为巴氏新小绥螨抗药性品系田间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应用玻片浸渍法测定了巴氏新小绥螨溴氰菊酯抗性品系对12种杀虫(螨)剂的交互抗性,采用种群生命表评价了其生长发育及繁殖情况。结果显示,相对于巴氏新小绥螨敏感品系,溴氰菊酯抗性品系(226.38倍)对供试的其他6种拟除虫菊酯类药剂均存在交互抗性,尤其对氯氟氰菊酯的交互抗性倍数最高,达到2 210.91倍。对噻虫嗪、毒死蜱和乙螨唑的交互抗性分别是116.46、110.71倍和20.43倍,对丁硫克百威、阿维菌素和哒螨灵无交互抗性。对其生物适合度研究发现,溴氰菊酯抗性品系相较于敏感品系,前若螨期和产卵前期显著缩短,产卵期和单雌总产卵量显著增加。上述结果表明,巴氏新小绥螨溴氰菊酯抗性品系对10种常用杀虫(螨)药剂产生了不同水平的交互抗性,且其繁殖率显著增加,推荐在田间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6.
控失尿素减施及不同配比对夏玉米产量及氮肥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添加纳米矿物类控失剂的控失尿素可通过吸附作用,减少施入土壤后的氮素损失,明确该控失尿素施用量、与常规尿素合理配比在夏玉米上的效应,可为夏玉米一次性施肥、氮肥减施增效提供依据。在不同产量水平(高、中、低产田)土壤上,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常规尿素(纯氮210 kg hm–2)、控失尿素常量及减施(减量10%,即纯氮189 kg hm–2;减量20%,即纯氮168kghm–2)、控失尿素与常规尿素配施(配比分别为7∶3、5∶5和3∶7)对夏玉米产量、地上部生物量、养分积累量、光合特性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施用可显著提高夏玉米产量,常量控失尿素施用下夏玉米增产率达22.96%~27.55%,在高、中产田上产量较常规尿素有显著提升。与常量控失尿素相比,控失尿素减施10%和20%通过提升穗粒数使得高、中产田夏玉米产量不降低,控失尿素减施20%处理下高产田氮肥利用率高达41.60%。控失尿素与常规尿素7∶3配施下的氮素积累量与常量控失尿素处理无显著差异,高产田和中产田夏玉米产量、秸秆干物重均未显著降低,同时可显著提高低产田夏...  相似文献   
97.
种植方式和密度对夏玉米子粒灌浆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倩  宋希云  姜雯 《玉米科学》2014,22(3):91-97
以郑单958为材料,在67 500株/hm2和82 500株/hm2两个种植密度水平下,以常规等行距种植方式为对照,设置3种不同缩行宽带种植方式(3行一带、4行一带、5行一带),进行连续两年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缩行宽带种植方式增产显著,其中,3行一带种植方式高密度水平下产量最高。通过Logistic方程拟合,缩行宽带各种植方式中,高密度下灌浆时间持续期均值较对照等行距方式增加1.2~10.2 d。无论是高密度还是中等密度条件下,3行一带种植方式平均灌浆速率(R)、最大灌浆速率(Rmax)、最终百粒重及渐增期灌浆速率(R1)均较高。因此,3行一带缩行宽带种植方式子粒灌浆特性较优。  相似文献   
98.
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材,设常温下喷施清水(CK)、常温下喷施苯肽胺酸(PA)、低温下喷施清水(LT)和低温下喷施苯肽胺酸(LT+PA)4个不同处理,低温处理7 d后将玉米幼苗移入常温环境下恢复3 d,测定各处理幼苗生长情况、细胞质膜透性、活性氧(ROS)、抗氧化酶活性和氮代谢相关指标。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幼苗叶片活性氧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增加,膜透性增大,胁迫前期会诱导酶促抗氧化防御系统活性增强,随胁迫时间延长,抗氧化酶活性均呈下降趋势;氮素吸收量逐步减少,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呈明显降低趋势,玉米幼苗生长受到严重抑制。叶面喷施苯肽胺酸可显著减少膜损伤来促进根系对NO3-的吸收和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同时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上升和GS/GOGAT代谢途径的正常运行在氮代谢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9.
选取某高校田径队20名队员(男、女各10人)为研究对象(分为A和B两组,每组男、女各5人),进行为期12周的不同组合力量训练(A组:最大抗阻训练法(85%~100%lRM半蹲)+30%快速蹲起跳5次;B组:次最大抗阻训练法(75%~85%lRM半蹲)+30%快速跨起跳5次),探讨了不同组合力量训练方法对田径运动员下肢爆发力的影响。训练12周后,2组学生助跑摸高(男P=0.034、女P=0.021)和原地摸高SJ(男P=0.041、女P=0.031)成绩具有显著性差异,且实验B组成绩提高幅度较大;2组学生原地摸高CMJ(男P=0.047、女P=0.040)成绩具有显著性差异,且实验A组成绩提高幅度较大。以上结果表明,次最大抗阻训练法能更有效提高田径运动员下肢爆发力。  相似文献   
100.
为了探索不同成熟型小麦品种实现高产的适宜氮肥基追比例,选用正常落黄型品种豫农416和早衰型品种西农979为试验材料,在总施氮量240 kg/hm2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基追比对两种成熟型小麦品种籽粒产量、旗叶SPAD值、叶面积指数及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施氮量下,氮肥基追比例对不同成熟型小麦籽粒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不同品种成产因素及产量的最适氮肥基追比不同。此外,增加追氮比例可明显提高早衰品种西农979各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及叶片SPAD值,有效延缓叶片衰老。本试验条件下,氮肥全部基施或全部追施的产量均较低,氮肥基追结合可以增加产量,正常落黄型品种豫农416获得最高产量的适宜氮肥基追比为5∶5,早衰型品种西农979实现最高产量的最适氮肥基追比为3∶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