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养猪》2018,(6)
为研究后备母猪60~100 kg生长阶段自由采食与限制饲喂对其生长和繁殖性能的影响,探讨合适的后备母猪饲养方式,试验选取大约克种猪80头,随机分为2组,分别按照自由采食或限饲方式进行饲喂。结果表明,在后备母猪60~100 kg体重阶段自由采食组与限饲组猪只肥育期日增重分别为947.31 g和817.78 g,差异极显著(P0.01);达100 kg体重日龄、100 kg体重背膘厚和料重比分别为172.4 d、9.2 mm、2.82和176.5 d、9.5 mm、2.67,差异不显著(P0.05);两试验组体尺性状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自由采食组后备母猪初情期和首配日龄显著晚于限饲组(P0.05);首次配种空怀及返情比例明显高于限饲组,首次配种分娩率自由采食组仅为78.9%,限饲组为89.2%。说明在后备猪生长发育后期可适当限饲,不会对后备母猪生长和繁殖性能造成不良影响,且可能使初情期提前,增强后备母猪配种前短期优饲效果,增加产仔数,但需注意妊娠阶段母猪营养的补充,降低胚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双肌臀大约克猪选育与杂交利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双肌臀大约克第2胎母猪6窝纯繁的窝产仔、35日龄育成仔数和个体重分别为11.5头、10.83头和11.80千克,24头仔猪(12头阉公)20~105千克的育肥全期日增重、每千克增重耗料和日龄为816克、2.81千克和161.2天,6头阉公猪105千克时的胴体背膘厚、眼肌面积和瘦肉率分别为17mm、40.63cm2和65.87%;与长白公猪和长·二母猪杂交的后代各24头的育肥全期日增重、每千克增重耗料及各6头阉公猪的背膘厚、眼肌面积、胴体瘦肉率分别为810克和730克、2.88千克和3.03千克及18.83mm和20.08mm、38.5cm2和35.92cm2、64.63%和59.53%.  相似文献   

3.
限饲/再营养的饲养策略应用到养猪业,可缩短达到屠宰体重时的年龄和提高最终的日增重(ADG),改善胴体和肌肉水平的蛋白质和脂肪沉积速率,从而提高猪肉的营养价值。126头杜洛克×(大白×长白)猪(母猪和阉猪,平均体重30 kg),同窝同性别仔猪按体重随机分组,自由采食组(AL)生长期(体重30~70 kg)和肥育期(70~110 kg,n=56)均自由采食。或限饲组按平均日采食量的65%(以体重为基础)在生长期限饲,肥育期自由采食(补偿生长,n=56)。在每个饲喂体系中,15头猪体重达到70 kg时屠宰,41头在110 kg时屠宰。另外,14头猪30 kg时屠宰用来计算组织沉积速率。限饲组在生长期平均日增重比自由采食组显著降低(-35%,P=0.001),但在肥育期比自由采食组显著增加( 13%,P=0.001),主要由于限饲使肥育期(补偿生长)的日采食量(ADFI)和增重:饲料比(G∶F)显著(P=0.001)比自由采食组好。这样,限饲组达到110 kg体重时比自由采食组早19 d。限饲组达到70 kg体重时比自由采食组瘦肉含量高(例如,限饲组和自由采食组的背膘厚分别为11.7 mm,13.5mm,P=0.023),而限饲组达到110 kg体重时比自由采食组背膘厚降低(限饲组和自由采食组的背膘厚分别为20.6mm,21.0 mm,P=0.536)。70 kg体重时,背最长肌(LM)的肌内脂肪含量(IMF)无差异(分别为1.25%,1.49%,P=0.118);但110kg体重时有差异(限饲组和自由采食组分别为2.19%,2.53%,P=0.034)。饲喂体系影响增重的组成成分。从30~70 kg阶段,限饲减少(P=0.001)胴体中的瘦肉和脂肪组织以及肌肉中的蛋白和脂肪含量。从70~110kg阶段,限饲显著增加(P=0.016)胴体中的脂肪组织而不是肌肉组织,但是肌肉中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不受影响。这样,限饲后的再营养促进皮下脂肪的沉积大于肌内脂肪的沉积。饲喂体系几乎不影响110 kg时的肉质。限饲显著降低(P=0.014)肉的多汁性及相关的肌内脂肪的评分,但不影响肉质其他方面的感官评分。提高肌内脂肪含量和提高猪肉品质或许调整限饲和再营养期的初始和持续期长短来实现。  相似文献   

4.
限饲/再营养的饲养策略应用到养猪业,可以缩短达到屠宰体重时的年龄和提高最终的日增重(ADG),改善胴体和肌肉水平的蛋白质和脂肪沉积速率,从而提高猪肉的营养价值。126头杜洛克×(大白×长白)猪(母猪和阉猪,平均体重30 kg),同窝同性别仔猪按体重随机分组,自由采食组(AL)生长期(体重30~70 kg)和肥育期(70~110 kg,n=56)均自由采食。或限饲组按平均日采食量的65%(以体重为基础)在生长期限饲,肥育期自由采食(补偿生长,n=56)。在每个饲喂体系中,15头猪体重达到70 kg时屠宰,41头在110 kg时屠宰。另外,14头猪30 kg时屠宰用来计算组织沉积速率。限饲组在生长期平均日增重比自由采食组显著降低(-35%,P=0.001),但在肥育期比自由采食组显著增加( 13%,P=0.001),主要由于限饲使肥育期(补偿生长)的日采食量(ADFI)和增重:饲料比(G∶F)显著(P=0.001)比自由采食组好。这样,限饲组达到110kg体重时比自由采食组早19 d。限饲组达到70 kg体重时比自由采食组瘦肉含量高(例如,限饲组和自由采食组的背膘厚分别为11.7 mm,13.5 mm,P=0.023),而限饲组达到110 kg体重时比自由采食组背膘厚降低(限饲组和自由采食组的背膘厚分别为20.6 mm,21.0 mm,P=0.536)。70 kg体重时,背最长肌(LM)的肌内脂肪含量(IMF)无差异(分别为1.25%,1.49%,P=0.118);但110 kg体重时有差异(限饲组和自由采食组分别为2.19%,2.53%,P=0.034)。饲喂体系影响增重的组成成分。从30~70 kg阶段,限饲减少(P=0.001)胴体中的瘦肉和脂肪组织以及肌肉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从70~110 kg阶段,限饲显著增加(P=0.016)胴体中的脂肪组织而不是肌肉组织,但是肌肉中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不受影响。这样,限饲后的再营养促进皮下脂肪的沉积大于肌内脂肪的沉积。饲喂体系几乎不影响110 kg时的肉质。限饲显著降低(P=0.014)肉的多汁性及相关的肌内脂肪的评分,但不影响肉质其他方面的感官评分。提高肌内脂肪含量和提高猪肉品质或许调整限饲和再营养期的初始和持续期长短来实现。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性别对关中黑猪胴体性状、肉品质以及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本实验选用10头体重为(6.34±0.14)kg的关中黑猪,公、母各半,公猪在7日龄阉割,使用商品日粮分栏饲养至100 kg左右屠宰,试验历时8个月。结果表明:去势公猪的平均背膘厚和胴体肥肉率显著高于母猪,而胴体瘦肉率、皮率和骨率极显著低于母猪;去势公猪的pH24、亮度、红度、黄度和肌内脂肪含量极显著高于母猪,大理石花纹显著优于母猪;去势公猪背最长肌的肌纤维细胞面积极显著低于母猪,而皮下脂肪细胞面积极显著大于母猪;去势公猪成脂基因PPARγ、aP2和SCD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母猪,而脂解基因ATGL的表达水平极显著低于母猪。以上结果表明,关中黑猪去势公猪的肉品质优于母猪,但胴体品质低于母猪,去势公猪脂肪含量高于母猪与其成脂能力强和脂解能力弱有关。  相似文献   

6.
1 性别的影响 许多遗传型猪种,在肥育期内,母猪比公猪少消耗约10%~12%的饲料,饲料转换效率约高4%,这表明母猪的饲粮应含有较高的营养素水平(如蛋白质或氨基酸),以弥补采食量的不足,而获得足够的日营养素食人量。美国有研究指出,日粮赖氨酸水平影响肥育公母猪的增重和胴体品质。用分别含有0.58%、0.66%、0.73%、0.80%赖氨酸水平的玉米-豆粕型饲粮饲喂体重51-105kg的肥育猪,结果表明公母猪对增加饲粮赖氨酸水平的反应是不同的。公猪除饲料报酬外,日粮赖氨酸水平由0.58%增加到0.66%对生产性能及胴体品质几乎没有影响,而母猪的增重率和饲料报酬相应提高6%和5%。饲粮赖氨酸水平由0.58%增加到0.8%使母猪的背膘厚降低9%,瘦肉增长率提高12%,眼肌面积增加9%,瘦肉率提高3%。结果还表明,在肥育期间,公猪与母猪的采食量不同,四种饲粮的平均采食量,母猪比公猪约少耗13%的饲料(母猪平均为2.60kg/d,公猪平均为2.95kg/d)。  相似文献   

7.
选取48头杜长大三元杂猪,24头公猪,24头母猪,85±3日龄,研究不同性别和免疫去势对猪生长性能、屠体性状和肉品质的影响。试验分四个处理组,手术去势公猪组(SCM),免疫去势公猪组(ICM),完整母猪组(EF),免疫去势母猪组(ICF)。手术去势组,选12公猪在5±3日龄手术去势;免疫去势组选12头公猪和12母猪分别在试验开始和试验第28天两次接种疫苗ImprovacsR。本试验猪的目的是生产干腌火腿,所以需要达到一定体重(平均126kg,167日龄)以及至少20毫米的背膘。试验全期0-82天,手术去势公猪组(SCM)饲料转化效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49)。屠宰后,免疫去势公猪组的屠体重要高于手术去势公猪组和免疫去势母猪组,其次是完整母猪组。免疫去势公猪与完整母猪相比,第十肋骨(P=0.05)处背脂较厚,臀中肌(P=0.043)中脂肪较多,手术去势公猪组和免疫去势母猪组脂肪含量介于前两者中间。完整母猪组(EF)与其他组相比有更高的瘦肉率(P=0.048),并且有25%的数量由于脂肪不够而被淘汰。免疫去势母猪组(ICF)肌肉红度(a*)显著高于免疫去势公猪组(ICM)(P0.001)。手术去势公猪组(SCM)与完整母猪组(EF)相比肌肉亮度值(c*)显著提高(P=0.03),氧化肌红蛋白(P=0.061)和正铁肌红蛋白(P=0.082)有降低的趋势。公猪和母猪免疫去势对其皮下脂肪和肌内脂肪的脂肪酸比例没有显著影响。结论,免疫去势猪更适合做干腌火腿,因为公猪免疫去势改善饲料转化效率,而对屠体性状和肉品质没有显著影响;而母猪免疫去势可以提高背脂厚度,降低屠体由于背脂厚度不达标而引起的淘汰率。  相似文献   

8.
宁乡猪生长肥育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针对宁乡猪早熟、易肥、蓄脂力强的种质特性和耐粗饲传统观念,按15~35kg、35~55kg、55~75kg和15~35kg、35~60kg、60~70kg体重阶段分别设计阉公猪和母猪“玉米-豆粕-鱼粉”型饲粮,探讨宁乡猪的肥育及胴体性能。结果表明,阉公猪生长肥育全期日增重达719.46g,阉公猪、母猪分别表现为前高、中低、后回升和前低、中高、后回落的日增重曲线。日增重、屠宰率、眼肌面积、瘦肉率阉公猪比母猪分别高48.74%、1.76个百分点、5.34%和0.44个百分点,料重比、6~7肋背膘厚、皮厚、三点均膘厚和肥膘率比母猪低22.89%、13.64%、9.43%、7.11%和2.55个百分点,表明阉公猪的生长肥育性能优于母猪。同时,与历史资料比较表明,宁乡猪生长肥育性能的可塑性强,优化饲粮是提高宁乡猪肥育性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上海某猪场法系大白母猪、阉公猪和公猪各30头的饲养试验,分析3种类别的猪在40~100 kg阶段日采食量、料重比、日增重、活体背膘厚、眼肌面积、眼肌高度的差异。结果显示,料重比,阉公猪分别比母猪和公猪显著高15.05%和11.85%;日增重,阉公猪分别比母猪和公猪显著低10.77%和8.93%;活体背膘厚,公猪分别比母猪和阉公猪高13.28%和3.21%;眼肌面积,阉公猪分别比母猪和公猪高1.76%和4.71%;眼肌高度,阉公猪分别比母猪和公猪高3.25%和6.49%。阉公猪从90~100 kg体重开始采食量明显高于公猪和母猪,提示在生产上应该在阉公猪到达90 kg时尽早上市销售,或者在这一阶段到来时开始限饲以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10.
课题以新丹系和老丹系为题材,运用GPS育种软件选育,经过1999-2003年共5年四个世代的测定与选择,其主要经济性状已达到育种目标.初产母猪平均产仔数11.5头,经产母猪平均产仔数12头.公猪达90千克,日龄为164.2天,体重25~90千克的日增重722.9克,料重比2.80,背膘厚2.1厘米;母猪达90千克,日龄为164.9天,体重25~90千克日增重702.7克,料重比2.86,背膘厚2.16厘米.运用GPS分析,5年选育累计日龄缩短15.1天,背膘降低6.4毫米,眼肌面积49.62平方厘米、胴体瘦肉率64.12%、肉质优良.  相似文献   

11.
选择体重100 kg左右的商品猪100头,阉公猪去势,母猪不去势,研究宰前体尺性状、活膘及宰后胴体性能和肉品质。结果表明:倒数3~4腰椎膘厚和倒数3~4胸椎膘厚,母猪组分别比阉公猪组降低5.97%(P>0.05)和7.32%(P>0.05);倒数3~4胸椎肌肉厚度,母猪组比阉公猪组提高7.09%(P>0.05);活体瘦肉率,母猪组比阉公猪组提高2.67%(P>0.05);皮脂率,母猪组比阉公猪组降低3.39%(P>0.05);瘦肉率,母猪组比阉公猪组提高1.36%(P>0.05);肉质性状,母猪组与阉公猪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总计84头母猪(PIC,Line1050)和它们所生仔猪被用于本实验,以确定泌乳料和教槽料采食对母猪和仔猪性能的影响。母猪按照分娩日期和胎次被分为3组,并按照2×2因子实验:母猪采食(自由采食与限饲)和仔猪采食(不喂仔猪料与喂仔猪料)共4个处理。仔猪被交叉寄养于每个实验组,以均衡窝重和窝仔猪数(>11头仔猪)。实验采用的是一种普通泌乳母猪料(ME 14.65MJ/kg,TID 0.97%lys),产仔后3d自由采食组母猪开始自由采食,限饲组母猪饲喂比自由采食组少25%的泌乳母猪料。饲喂仔猪料组仔猪采用的是加有1%氧化铬标记物的颗粒料(ME 14.64MJ/kg,TID 1.56%Lys),从3日龄喂到21日龄断奶。仔猪分别于3、7、14、21日龄称个体重,并每天计量仔猪采食量。在7、14、21日龄采集所有喂仔猪料的仔猪的粪便样本,同时通过仔猪粪便颜色区分采食仔猪料的仔猪和未采食仔猪料的仔猪。母猪在分娩后和断奶时称重,并测量P2点(距背中线6.5cm,最后肋骨)背膘。泌乳料采食和仔猪料采食没有相互作用,自由采食组母猪减少了体重损失(-15kg与-24kg;P<0.01),提高了仔猪窝重(P<0.04)和日增重(P<0.04),并比限饲组提高了断奶后14d内发情率(90%与71%;P<0.03)。饲喂仔猪料对母猪体重、背膘损失无影响(P>0.30),但会拖后母猪断奶后14d内发情间隔(5.4d与4.9d;P<0.09)。饲喂仔猪料有改善断奶窝重(61.2与56.7kg/d;P<0.09)和减少交叉寄养后仔猪死亡率(3.9%与7.3%;P<0.06)的倾向。自由采食母猪组和限饲母猪组仔猪采食仔猪料量差异不明显(2.24与2.28;P<0.93)。喂仔猪料组大约60%仔猪被确定采食了仔猪料,在被确定采食仔猪料的仔猪中有23%、20%和57%开始采食分别从3~7日龄、7~14日龄、14~21日龄。从断奶后0~28d,饲喂仔猪料与不喂仔猪料组在断奶后28d重(P<0.95)、日增重(P<0.86)、日采食量(P<0.93)和料重比(P<0.95)差异不显著。采食仔猪料的仔猪在断奶后28d重(P<0.16)和日增重(P<0.06)方面好于不吃仔猪料和不喂仔猪料仔猪。结论:喂仔猪料可以改善仔猪成活率但不能改进仔猪断奶前增重和母猪性能表现。泌乳母猪采食量低会对母猪性能和仔猪性能产生负面影响。让更多的仔猪采食仔猪料对改善仔猪断奶后性能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异亮氨酸水平对肥育猪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和肉品质的影响。选取体重为(77.0±0.1)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去势公猪72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猪。3组试验猪分别饲喂含0.25%(低异亮氨酸水平,表现为异亮氨酸缺乏,L-Ile组)、0.39%(NRC推荐异亮氨酸水平,N-Ile组,作为对照组)和0.53%(高异亮氨酸水平,表现为异亮氨酸超量添加,H-Ile组)标准回肠可消化异亮氨酸的饲粮。试验期为28 d。结果表明:饲粮异亮氨酸水平对肥育猪的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L-Ile组料重比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随着饲粮异亮氨酸水平的增加,肥育猪背最长肌肌内脂肪含量线性提高(P0.05),而剪切力线性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采食异亮氨酸缺乏饲粮的肥育猪的背膘厚、眼肌面积和肉色评分显著降低(P0.05),采食异亮氨酸缺乏或超量添加饲粮的肥育猪的热胴体重、屠宰率以及背最长肌滴水损失和黄度值均显著降低(P0.05);随着饲粮异亮氨酸水平的增加,血清甘油三酯含量线性提高(P0.05),血清尿素氮含量线性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采食异亮氨酸超量添加饲粮的肥育猪的血清葡萄糖含量显著增加(P0.05),采食异亮氨酸缺乏饲粮的肥育猪的血清中游离的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的浓度显著降低(P0.05),而采食异亮氨酸缺乏或超量添加饲粮的肥育猪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由此得出,饲粮中异亮氨酸缺乏对肥育猪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和肌内脂肪含量有负面影响,而超量添加异亮氨酸会显著改善肌肉的剪切力和滴水损失,增加肌内脂肪含量,但会以降低热胴体重、屠宰率为代价。  相似文献   

14.
紫苏籽提取物对杜长大猪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旨在研究生猪肥育期饲粮中添加紫苏籽提取物对猪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选取160头平均体重相近的杜长大肥育猪,随机分为2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肥育猪基础饲粮为玉米-豆粕型,粉料。对照组饲喂肥育猪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基础饲粮+200 mg/kg紫苏籽提取物,试验猪进行限饲喂养。预试期7 d,试验期56 d。饲养试验结束后每组选16头猪(公母各半)进行屠宰测定。试验结果显示,屠宰性能方面,屠宰率,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瘦肉率和眼肌面积都以试验组最高,分别显著提高5.91%(P0.05)和4.02%(P0.05);背膘厚,以试验组最低,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9.97%(P0.05)。肉品质指标方面,大理石纹评分、p H、粗蛋白质含量3个肉质指标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肉色评分、肌内脂肪含量和肌苷酸含量3个肉质指标都以试验组最高,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显著提高13.70%(P0.05)、13.5%(P0.05)和10.03%(P0.05);滴水损失以试验组最低,与对照组相比极显著降低19.08%(P0.01)。试验表明肥育猪饲喂200 mg/kg紫苏籽提取物显著提高瘦肉率和眼肌面积,显著降低背膘厚;肉品质方面,紫苏籽提取物显著提高了肉色评分、肌内脂肪含量和肌苷酸含量,极显著降低了滴水损失。综合考察肥育猪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相关指标表明,肥育猪饲粮中添加200 mg/kg紫苏籽提取物改善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效果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选择体重30 kg左右的长大莱商品猪65头,公猪去势,母猪不去势,研究性别对猪生长肥育性能、胴体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性别对试验猪30~100 kg期内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影响不显著;母猪组与阉公猪组相比,达100 kg体重的活体瘦肉率提高6.47%(P〈0.05),眼肌面积和瘦肉率分别提高26.08%(P〈0.05)和7.37%(P〉0.05),平均背膘厚、皮脂率和骨骼率分别降低16.11%、9.11%、12.79%;甘氨酸、丙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和脯氨酸含量分别提高6.38%(P〈0.05)、9.35%(P〈0.05)、7.96%(P〈0.05)、7.92%(P〈0.05)、10.53%(P〈0.05);亚油酸含量提高38.76%(P〈0.05);棕榈酸和油酸含量以阉公猪组较高,分别比母猪组提高8.74%(P〈0.05)和19.68%(P〈0.01)。  相似文献   

16.
新美系大白猪测定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美系大白猪测定选育。2003年组建基础群,经过三个世代的选育测定,其主要经济性状达到和超过保种选育指标。公猪30~100kg日增重达到936g,母猪912g;100kg体重背膘厚,公猪10.6mm,母猪11.5mn2,生长到100kg体重日龄公猪152d,母猪157d,饲料报酬为2.6:1,公猪屠宰率为70.3%,眼肌面积46.57%,瘦肉率66.85%;母猪屠宰率为71.5%,眼肌面积48.6%,瘦肉率67.32%。母猪初产仔猪10.3头,二胎为11.5头,经产为12.6头,猪群氟烷基因阳性率为2.03%。开展杂交利用效果好。且将种猪推广到全国20几个省市的218个种猪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7.
猪生长发育性状与肉质性状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 1 0个品种组合 79头猪的生长发育性状和肉质性状进行相关分析 ,以了解各性状的相关性。结果为 :活体背膘与水分、肌内脂肪、肉色、瘦肉率、眼肌面积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 0 33、0 4 1、0 2 4、- 0 6 0、- 0 4 4;眼肌面积与水分、肌内脂肪分别为 0 39、- 0 33;结束日龄与水分、肉色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 0 35、0 37。说明选择适宜的背膘、眼肌面积和饲养日龄 ,有可能得到较好的瘦肉率和肌内脂肪含量。能否解决两性状之间呈负相关的矛盾 ,尚须进一步研讨  相似文献   

18.
杜长大杂交猪生长发育性能的性别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应用三种非线性生长模型对公、母猪生长曲线进行拟合,估测生长参数.结果表明,杜长大阉公猪日增重、料肉比极显著优于母猪;背膘厚则母猪略薄于阉公猪(P>0.05).三种生长模型中以Gompertz模型的拟合度最高,公、母猪拟合度分别为0.9990和0.9984.  相似文献   

19.
本文应用三种非线性生长模型对公、母猪生长曲线进行拟合,估测生长参数。结果表明,杜长大阉公猪日增重、料肉比极显著优于母猪;背膘厚则母猪略薄于阉公猪(P>0.05)。三种生长模型中以Gompertz模型的拟合度最高,公、母猪拟合度分别为0.9990和0.9984。  相似文献   

20.
选择来源、日龄相近,体重约18 kg的健康去势荣昌猪及DLY公猪各48头,分别随机分为6个重复。分别于20、35、50、80 kg及结束(荣昌猪100 kg、DLY 120 kg)体重时,每个重复选择1头猪只进行屠宰,测定胴体及肉质性状。结果表明:随着体重增加,屠宰率、背膘厚及眼肌面积呈直线或二次曲线上升,胴体瘦肉率呈直线或二次曲线下降,荣昌猪肌肉组织及脂肪组织的发育均早熟于DLY;肉质随体重的增加呈改进趋势,荣昌猪在80~100 kg阶段趋于成熟,DLY在100~120 kg阶段趋于成熟;荣昌猪与DLY胴体性状差异较大,背膘厚、眼肌面积及胴体瘦肉率均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P<0.05或P<0.01);肉质性状荣昌猪优于DLY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