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播迅速,致死率高的传染病.雏鸭很容易受到感染,并且快速传播,导致大规模死亡,对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提高雏鸭的抗病毒效果,本文对雏鸭进行了试验研究,并且得出了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
干扰素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抗病毒、抗肿瘤作用,并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近年来,因其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干扰素已受到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重视,以鸭为代表的水禽干扰素研究也初见成效。本文从鸭干扰素的表达、抗病毒作用、免疫调节作用和在临床中的应用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关于鸭干扰素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3.
干扰素(interferion,IFN)是在特定的诱导剂作用下由细胞产生的一种具有高度生物学活性的糖蛋白,能使机体迅速获得抗病毒和抗肿瘤等多方面的功能[1].我国是世界上养鸭数量最多的国家,许多病毒性疾病(如鸭瘟)仍严重危害养鸭业,因此研究安全有效的鸭广谱抗病毒制剂有重要意义.目前对鸭IFN-α研究相对较少,对人IFN-α的研究表明[1-2],IFN-α除具有抗病毒活性外,还具免疫调节作用;近年,有学者[3-4]将其作为佐剂使用可显著提高疫苗效果.  相似文献   

4.
为表达重组鸭γ-干扰素(DuIFNγ),并鉴定其在体内、体外抗病毒活性,本研究根据大肠杆菌密码子的偏好性对GenBank中登录的DuIFNγ序列进行优化并合成,将其克隆至p ET30a-ELP表达载体中进行重组蛋白诱导表达,并利用类弹性蛋白多肽(ELP)的可逆相变循环特性进行纯化,结果显示,重组蛋白(rELP-DuIFNγ)正确表达,纯化后的rELP-DuIFNγ纯度达90%以上。通过细胞病变抑制法,在VSV/MDCK系统和VSV/DEF系统中检测rELP-DuIFNγ体外抗病毒活性,结果显示,rELP-DuIFNγ在VSV/MDCK系统和VSV/DEF系统中的抗病毒活性分别为为4.17×10~4U/mg和4.54×10~5U/mg。利用雏鸭感染DHAV-1,同时灌服rELP-DuIFNγ,观察并计算雏鸭发病时间与存活率,初步研究rELP-DuIFNγ的体内抗病毒作用,结果显示r ELP-DuIFNγ在体内可以延缓雏鸭发病时间、降低其发病率。以上结果表明,rELP-DuIFNγ在大肠杆菌中可高效表达,在体内外均具有一定的抗病毒活性。本研究为基因工程DuIFNγ制剂的研制及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体外抗鸭坦布苏病毒的药物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抗病毒药物对鸭坦布苏病毒的作用,选用5种常用的抗病毒药物(金刚乙胺、脱氧若卡素钠、病毒灵、利巴韦林、阿昔洛韦)进行体外抗鸭坦布苏病毒的药物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利巴韦林药物浓度为0.156 mg/m L~0.625 mg/m L时,在DF-1细胞中能抑制鸭坦布苏病毒的增殖、利巴韦林在体外对鸭坦布苏病毒具有抗病毒作用;而阿昔洛韦、金刚乙胺、脱氧若卡素钠、病毒灵等4种药物对鸭坦布苏病毒无明显抗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6.
樱桃谷肉鸭坦布苏病毒感染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5月,广西桂林市某樱桃谷鸭场的一批22日龄樱桃谷肉鸭群部分鸭只出现软脚、站立不稳或仰翻,并有部分鸭死亡;对发病鸭只使用抗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7.
IFN-γ也称免疫IFN,主要由CD4+ Th1细胞、CD8+T细胞和NK细胞产生,是体内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功能的重要细胞因子之一[1].IFN-γ不但具有抗病毒、抗肿瘤活性,也可作加强和改善机体 免疫应答的免疫佐剂,与病毒的保护性抗原基因共 表达可加强和改善机体免疫应答.在禽类IFN-γ的研究中,鸡、鸭等IFN-γ的相关性研究较深入,有 关鹅IFN-γ的研究报道较少[2-3].  相似文献   

8.
天然免疫是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视黄酸诱导基因-Ⅰ(RIG-Ⅰ)是细胞质内识别病毒双链RNA的一类模式识别受体,能够识别细胞质中的病毒RNA,诱导宿主细胞产生Ⅰ型干扰素等细胞因子,进而产生相应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目前对人、小鼠、猪等哺乳动物细胞中RIG-Ⅰ介导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的研究较为深入,对家禽RIG-Ⅰ的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鸭和鹅的RIG-Ⅰ相继被研究。鸭和鹅RIG-Ⅰ的发现、结构特点、组织表达及其抗流感病毒和其他禽类病毒作用方面的研究都有了新的进展,将为禽类抗病毒和免疫系统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抗病毒药物对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 DTMUV)的作用,作者对5种常见的抗病毒药金刚乙胺、脱氧若卡素钠、病毒灵、利巴韦林、阿昔洛韦进行抗鸭坦布苏病毒体外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利巴韦林药物浓度为0.156~0.625 mg/mL时在DF-1细胞中能抑制鸭坦布苏病毒的增殖,利巴韦林在体外对鸭坦布苏病毒具有抗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10.
《畜牧与兽医》2017,(7):69-73
根据鸭STING基因预测序列,设计了2对特异性引物,通过试验条件摸索,首次建立了基于SYBR Green荧光定量PCR检测鸭STING基因方法,并使用该方法对STING在鸭不同组织中的含量进行检测。结果:本研究建立的检测方法,能检测低至4.8×10~3拷贝数/μL的样品;其标准曲线线性范围是3.5×10~(-5)~0.27 ng/μL,具有良好的重复性。组织分布研究发现,STING在腺胃中表达量最高,在气管、肺脏和小肠中表达量较高,在脾、肾、法氏囊、肌胃、肝、盲肠呈中等表达,在肌肉和皮肤中表达量最低。本研究成功建立了鸭STING基因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为深入研究STING基因在鸭抗病毒感染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鸭乙型肝炎病毒是嗜肝病毒的一种,由于鸭容易获得,近年研究进展较快。本文就其流行病学,传播途径,体内分布,病理变化,分子生物学以及抗病毒药物的筛选等研究作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12.
鸭"传染性肿头症"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成都地区流行的以头颈肿胀为特征的鸭传染病进行研究,描述了该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解剖变化。通过人工感染试验、抗菌素、抗病毒药物、干扰素、康复血清治疗试验及鸭瘟疫苗紧急接种试验证明,本病是一种病毒传染病,并认为可能是一种不同于鸭瘟的新病,为本病病原鉴定、防治等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发病情况 2008年10月1日宿州市梅庵桥梅某养殖蛋鸭1200只,170日龄,发现大群个别鸭精神沉郁,拉黄色或绿色粪便,鼻和口流出粘液,个别鸭摇 头,连续几天突然死亡3~5只,用很多抗病毒中药无效,现带病鸭前来就诊.  相似文献   

14.
Mx蛋白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Mx蛋白是干扰素诱导表达的抗病毒蛋白家族中的成员之一。人、哺乳动物、鱼类、家禽体内都有Mx蛋白。Mx蛋白具有GTP酶活性 ,在其肽链氨基端均包含一个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的的三联GTP结合区域 ,羧基端存在有亮氨酸拉链区域。人和鼠的Mx蛋白有抗病毒活性。家禽中鸭的Mx蛋白无抗病毒活性 ;鸡的Mx蛋白的抗病毒活性受 6 31位氨基酸的影响 ,当 6 31位氨基酸为天冬酰胺时有抗病毒活性 ,为丝氨酸时则无抗病毒活性。文章最后对禽类Mx蛋白的应用和展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利用PCR技术将鸭维甲酸诱导基因Ⅰ(RIG-Ⅰ)helicase区和RD区部分编码序列分别进行扩增,并分别命名为c、d段;克隆到pET30a原核表达载体,构建了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ET30a-c和pET30a-d,通过转化BL21 (DE3)感受态菌、IPTG诱导、镍柱纯化表达蛋白,将纯化的c、d蛋白免疫小鼠制备单克隆抗体(mAb),采用ELISA、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对单克隆抗体进行鉴定分析.获得鼠抗鸭RIG-Ⅰ单克隆抗体有14株与原核分段表达的c、d蛋白有良好的反应性,其中3株与真核表达的RIG-Ⅰ蛋白有良好的反应性.制备的鼠抗鸭RIG-Ⅰ单克隆抗体为RIG-Ⅰ在抗病毒天然免疫信号转导途径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寡聚腺苷酸合成酶样蛋白(OASL)的抗病毒作用,明确该基因受病毒作用时在不同器官中表达的差异,试验采用PCR扩增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检测了正常鸭和病毒性肠炎鸭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和心脏5个器官中OASL基因的相对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在正常鸭和病毒性肠炎鸭的5个器官中均表达OASL基因。正常鸭以肝脏的OASL mRNA相对表达量(1.00±0.19)为标准,其他器官的相对表达情况为心脏(3.19±0.09)肾脏(1.77±0.18)肺脏(0.87±0.27)脾脏(0.62±0.0.20),心脏最高,脾脏最低。病毒性肠炎鸭以肝脏的OASL mRNA相对表达量(1.00±0.09)为标准,其他器官的相对表达情况为心脏(2.29±0.10)肾脏(1.64±0.14)脾脏(1.62±0.28)肺脏(0.80±0.18),脾脏的相对表达量高于肝脏,二者差异显著(P0.05)。说明病毒性肠炎鸭脾脏中OASL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鸭,提示受病毒影响鸭脾脏中OASL mRNA的表达被显著上调。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鸡源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V)对HBK无特定病原体(SPF)鸭的致病性,利用鸡源REV现地分离株REV-HN,分别接种鸭胚成纤维细胞(DEF)、鸭胚(尿囊腔和卵黄囊腔接种)和雏鸭(口腔接种),试验设空白对照组,雏鸭还设有同居感染组.接种REV后不同时间收获DEF和胚体,及雏鸭的外周血淋巴细胞(PBL)和免疫器官,提取基因组DNA,通过RT-PCR和PCR方法检测REV前病毒env基因.结果在DEF中未检测到特异性的env基因片段,而在卵黄囊接种后72 h鸭胚胚体和试验感染的雏鸭PBL中检测到.接种后30 d,在1羽感染REV的雏鸭肾、胸腺和法氏囊中检测到REV前病毒.本研究为利用SPF鸭研究REV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我县放牧鸭群中常发生放牧数小时后以头、颈、翅、腿部的麻痹和瘫痪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给养鸭业造成较大的损失,经临诊及相关试验综合分析,确诊为鸭肉毒梭菌毒素中毒。一.发病情况2002年7月份以来,我县某村放牧户鸭群开始发病,发病时间在放牧归来后数小时不等,经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中草药等治疗效果均不明显,病鸭在48小时之内死亡的较多,有的可拖至3~4天,约30%可以自行恢复。当时,由于天气干旱,使沙河水域比往年浅,发病鸭数量比往年明显增加。发病特点是越靠近上游放牧及放牧时间越长的鸭群,发病越多,而且肥壮鸭、大龄鸭较多,…  相似文献   

19.
禽流感(AI)是禽流感病毒(AI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天然免疫是宿主抵抗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在机体抗病毒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鸭和鸡是H5N1AIV感染和传播的主要宿主,但鸭对AI禽流感的抗性远大于鸡,目前公认与其机体天然免疫相关基因有关。比较这两种亲缘关系相近模式生物的遗传结构,可以揭示AI抗性差异的分子基础。本文比较分析鸭和鸡主要免疫相关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及其在AIV抗性差异方面的潜在作用,为AI防控新技术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动物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或不足的状态称为免疫抑制.近些年来国内外研究表明,免疫抑制性疫病在集约化程度高的大型猪场和鸡场中较为普遍,已对养猪业和养鸡业尤其对肉猪、肉鸡生产造成很大的直接和间接危害,成为制约养猪业和养鸡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感染、鸡传染性囊病、鸡网状内皮增生症、鸡传染性贫血等.然而,对于鸭传染性疫病,国内外尚未见报道鸭的免疫抑制病.我们依据近些年来,对危害我国养鸭业的主要疫病开展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感染检测和试验研究结果,发现鸭呼肠孤病毒、鸭流感病毒、鸭2型疱疹病毒、鸭圆环病毒可直接损害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细胞,与鸭免疫抑制相关.综合文献报道,本文将鸭呼肠孤病毒病、鸭流感、低毒力鸭瘟病毒感染、鸭2型疱疹病毒病、鸭传染性囊病、鸭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鸭圆环病毒感染一同归为鸭的免疫抑制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