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患病血鹦鹉鱼肾脏分离获得优势菌CVSX1,做分离纯化培养、生化与分子鉴定、人工感染试验和药敏试验,以期对该病有效预防和治疗。分离菌株血液培养菌落呈圆形,表面光滑,边缘整齐,颜色灰白色至略黄,周围有弱溶血环。经过涂片染色镜检,该菌株革兰氏染色为阳性圆形球菌,直径约为0.8~1.0μm,多数成堆,少数散在、成对或四联状排列。该菌株无荚膜或鞭毛,亦无芽孢,根据形态和生理、生化性状可初步鉴定为木糖葡萄球菌。菌株的16SrDNA序列比对表明,菌株CVSX1与已登录GenBank数据库的木糖葡萄球菌16SrDNA序列的相似性99%,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菌株CVSX1与葡萄球菌属的木糖葡萄球菌遗传距离最小。通过人工感染试验证明木糖葡萄球菌CVSX1对血鹦鹉幼鱼有较强的致病性。应用临床常用的抗生素对木糖葡萄球菌CVSX1进行药敏检测,菌体CVSX1对磺胺嘧啶、青霉素G、诺氟沙星、四环素高度耐药,对红霉素、丁胺卡那敏感,对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表现为中介。  相似文献   

2.
从齐口裂腹鱼(Sclizothorax prenanti肠道中分离出菌株Spc0408,采用常规形态特征的观察、生理生化试验、结合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该菌为革兰氏染色呈阴性,短杆形,无芽孢;该菌理化特性为具有动力性,H2S、尿素阴性、不发酵木糖、鼠李糖、山梨醇等;β-半乳糖苷酶、葡磷胨水、枸橼酸盐阳性;其16S rDNA长度为1 443 bp,GenBank数据库登录号为JF929912,与GenBank中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的相似性高达97%;系统发育树显示,菌株Spc0408和多株维氏气单胞菌聚为一簇.综合分离菌的生化特征及分子鉴定结果,判定该菌株是维氏气单胞菌,从而为气单胞菌的分类鉴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南极长城湾潮间带海绵共附生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及其疑似新种应用有利于放线菌生长的选择性培养基ISP2从长城湾海绵动物组织中分离出120株细菌,基于这些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开展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所分离菌株隶属于三个细菌门五大类群的11个目、22个属,表明长城湾海绵共附生细菌的种属分布较广、多样性非常高。其中红球菌Rhodococcus属占优势,另外包含α-变形菌纲Puniceibacterium属、放线菌门Aeromicrobium属、β-变形菌纲Limnobacter属等罕见种属。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比对分析表明,菌株HM145与Rhodococcus属模式种Rhodococcus qingshengii具有最高序列相似性97.0%,菌株HQ09与Puniceibacterium antarcticum有96.9%的最高相似性,为2株疑似新种,其分类地位和种水平上的分类学研究有待开展多相分类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4.
自健康西施舌内脏团中分离得到两株细菌,命名为NZT-1、NZT-2,并进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RNA基因分析.电镜观察结果显示,两株菌均为短杆状,革兰氏阴性;生化反应显示,菌株NZT-1为梅氏弧菌的概率为89.07%,NZT-2为梅氏弧菌的概率为66.21%,两菌株均产纤维素酶、蛋白质酶、右旋糖酐酶,NZT-1产淀粉酶;16S rRNA基因分析结果显示菌株NZT-1、NZT-2与弧菌属的EHP1菌株的核苷酸序列相似度分别为96%、95%,初步鉴定两株菌属弧菌属.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两株菌生长的最适pH范围为5.0~10.0,最适生长温度28℃.  相似文献   

5.
养殖大黄鱼低温弧菌病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江沿海深水网箱养殖大黄鱼冬天发生大量死亡,从病鱼体内分离出致病力较强的细菌GYC0227。人工感染试验证实这株菌为大黄鱼的病原菌。对细菌进行了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并进行了16S rRNA分子鉴定。PCR扩增获得了GYC0227菌株大小约1.5kb的16S rDNA部分基因片段,产物经回收纯化,克隆到pMD18-T载体,转化大肠杆菌TG1,对阳性克隆子进行酶切及PCR鉴定,并测序,将测定的序列递交NCBI进行BLAET同源序列比对,与溶藻弧菌的标准菌株的16S rDNA具有96%的同源性。结合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GYCD227菌株属于溶藻弧菌。该菌适应于低温生长,生长温度范围为7—25℃,并测定了其对14种药物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6.
齐口裂腹鱼维氏气单胞菌16SrDNA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齐口裂腹鱼病原菌的检测和生物学特性。从齐口裂腹鱼肠道中分离出菌株Spc0408, 采用常规形态特征的观察、生理生化试验、结合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并构建系统发育树。该菌为革兰氏染色呈阴性,短杆形,无芽孢。生化鉴定结果显示具该菌有动力性,H2S、尿素阴性、不发酵木糖、鼠李糖、山梨醇等;β-半乳糖苷酶、葡磷胨水、枸橼酸盐阳性等。菌株16SrDNA的长度为1443 bp,登录号为JF929912,其和Genbank中多株维氏气单胞菌相似性高达97%,系统发育树显示菌株Spc0408和多株维氏气单胞菌聚为一簇。结合分离菌的表型特征及分子鉴定结果,可以判定该菌株在分类上属于维氏气单胞菌,本研究可以对相关病原菌的分类鉴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杀鲑气单胞菌一新亚种的生物学特性及系统发育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石鲽(Kareius bicoloratus L.)细菌性败血感染症的病鱼(濒死及死亡不久)中分离到相应病原菌,进行形态特征、理化特性等较系统的表观分类学指征鉴定及代表菌株DNA中G+Ct001%的测定。同时,选择代表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的分子鉴定,测定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相关细菌相应序列的同源性,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表明,分离鉴定的60株菌为杀鲑气单胞菌的一个新亚种(subsp.nov.),定名为杀鲑气单胞菌杀鲽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flounderacia subsp.nov.)。代表菌株HQ010320-1及HQ010320-5的16S rRNA基因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杀鲑气单胞菌的同源性在99%和100%。  相似文献   

8.
网箱养殖大黄鱼假单胞菌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宁波、台州等地相继发生网箱养殖大黄鱼的大量死亡,主要症状为脾脏、肾脏有许多白色结节,大小为0.1~1mm。从病鱼体内分离出致病力极强的菌株GYCWS,人工感染试验证实为大黄鱼的病原菌,其半数致死量(LD50)为8.5×104CFU/ml。对该细菌进行了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并进行了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ID32GN)及16S rRNA分子鉴定。经PCR扩增获得了大小约1.5Kb的16S rRNA部分基因片段,产物经回收纯化,克隆到pMD18-T载体,转化大肠杆菌TG1,对阳性克隆子进行酶切及PCR鉴定确认阳性重组质粒,将测定的序列递交NCBI进行BLAST同源序列比对,与恶臭假单胞菌的16S rRNA基因(DQ201403、AY785244)具有较高的同源性(99%),该序列在Genbank上的登录号为DQ648602。结合细菌的生理生化特性,GYCWS菌株属于恶臭假单胞菌(Pseudo monas putida)。药敏试验结果表明,病原菌GYCWS对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氟派酸、四环素、链霉素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9.
从血鹦鹉肠道内分离、纯化、培养细菌,获得菌株0129B。经细菌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RNA序列分析,鉴定为坚强芽孢杆菌(Bacillus firmus)。该细菌为革兰氏阳性菌,杆状。在测定的20种生理生化指标中,葡萄糖、甘露醇、明胶、硝酸盐(还原)、甘露糖等5项指标为阳性,麦芽糖、阿拉伯糖、木糖等15项指标为阴性。根据细菌16S rRNA的分子生物学细菌鉴定方法,扩增出16S rRNA片段1 451 bp。为了解该益生菌对血鹦鹉溶菌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血清补体C3等3种免疫指标的影响,用添加0129B的饲料进行饲养试验。结果表明,0129B对提高血鹦鹉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作用显著(P<0.05),对提高溶菌酶活性和血清补体C3含量作用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0.
从周宁县某养殖场史氏鲟病灶样品中分离出1株多重耐药革兰氏阳性菌JY08,为了进一步研究其进化地位、耐药机制和潜在致病因子,采用形态学特征、16S rRNA基因序列、生理生化特征和系统发育树对其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菌株JY08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与腐生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aprophyticus)基本一致;16S rRNA基因序列与腐生葡萄球菌的相似度最高,为100%;系统发育树显示菌株JY08与腐生葡萄球菌腐生亚种(Staphylococcus saprophyticus subsp.saprophyticus ATCC 15305)聚为一支,结合全自动细菌鉴定仪生理生化特性鉴定结果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鉴定该菌株为腐生葡萄球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菌株JY08对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磺胺类和林可霉素类等大类中的17种药物具有耐药性;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和氯霉素类等11种药物敏感;对多粘菌素B和呋喃唑酮2种药物中度敏感。耐药基因和毒力因子分析结果显示菌株JY08携带了10大类103个抗生素耐药基因和61种毒力因子123个相关毒力基因。本文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评估该菌株潜在的具有感染能力的遗传特征提供科学数据,同时为该菌可能引起的疾病防控提供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11.
牙鲆格氏乳球菌感染症及其病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一次养殖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 L. Temminck et Schlegel)发生的病害进行了临床特征和病理变化等方面的检验.以5尾病(死)牙鲆做病变组织中的细菌检查及细菌分离,对分离做纯培养的10株菌(T030817-1至T030817-10)进行形态特征、理化特性等较系统的表观分类学指征鉴定;同时择代表菌株(T030817-1)进行16S rRNA基因分子鉴定,测定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相关细菌相应序列的同源性、构建了系统发生树.结果表明,10株分离菌均为乳球菌属(Lactococcus Schleifer et al 1986)的格氏乳球菌(L.garvieae).择代表菌株(T030817-1)做对健康牙鲆的人工感染试验,表明所分离鉴定的格氏乳球菌在被检牙鲆病例中具有相应原发病原学意义及较强的致病作用.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在供试37种抗菌药物中,对青霉素G等14种药物高度敏感,对链霉素等5种药物敏感,对苯唑青霉素等18种药物耐药.[中国水产科学,2006,13(3):403-409]  相似文献   

12.
日本鳗鲡腐皮病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从患腐皮病的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体表溃烂处分离到1株病原菌(322A),对其进行了人工感染实验和生理生化分析,测定了该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和促旋酶(gyrase)B亚单位gyrB基因序列,并分别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感染实验证实菌株322A具有致病性;生理生化分析鉴定该菌株属于气单胞菌属(Aero-monassp.);16S rRNA基因分析显示,该菌株与气单胞菌属细菌的同源性均在99%~100%,构建的系统树显示,菌株322A与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FJ462702))亲缘关系最近;gyrB基因分析表明,该菌株与A.hydrophila种内序列的相似性为96%~98%,种间序列的相似性为94%~95%,构建的系统树结果显示,该菌株与A.hydrophila(FJ608553、FJ608552、AF208259)聚为一个分支。综合上述实验结果,菌株322A可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  相似文献   

13.
从南极获得的260株低温细菌中筛选到107株具有蛋白酶活性菌株,其中5株菌所产蛋白酶的活性高于45U/mL。对其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菌株NJ276、NJ5—9、NJ16—70、NJ345属于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NJ341属于科尔韦尔氏属(Colwellia)。对其中NJ276、NJ341、NJ16—70、NJ345这4株产蛋白酶南极嗜冷菌的生长及分泌蛋白酶的部分酶活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4株菌最适生长、产酶温度均为10℃左右;培养2~5d,嗜冷菌生长、产酶量一直处于较高的状态。(2)4株南极嗜冷菌分泌的蛋白酶的酶活反应最适pH值为9。(3)菌株NJ276、NJ5—9分泌的蛋白酶最适酶活温度为50℃;菌株NJ341、NJ345分泌的蛋白酶最适酶活温度为40℃;在0℃时蛋白酶活性是最高活性的30%左右,蛋白酶热稳定性较差,因此菌株NJ341、NJ345分泌的蛋白酶属于低温蛋白酶。  相似文献   

14.
一株分离自浙江台州、舟山海水网箱养殖患结节病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的病原菌,经生理生化试验及形态结构观察显示,该菌株革兰氏阳性,好氧,具有弱抗酸性,菌体呈长或短杆状,或细长分枝状,过氧化氢酶阳性、氧化酶阴性,还原硝酸盐,不水解酪素、黄嘌呤、酪氨酸、淀粉和明胶,能以柠檬酸盐为唯一碳源生长.对其16S rRNA基因进行PCR扩增、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与诺卡氏菌属的菌株亲缘关系最近,与(鱼师)鱼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ea JCM 3360^T)的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达99.9%.据此鉴定结果认为,该菌株为(鱼师)鱼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ea).[中国水产科学,2006,13(3):410-414]  相似文献   

15.
草鱼肠道中香港海鸥型菌的选择性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广东省某市池塘采集商品规格(体重2.0~2.5k)的草鱼(Ctenoharyngodon idellus),利用加有头孢哌酮的麦康凯琼脂培养基,对其肠道中细菌进行选择性分离与鉴定。结果显示,12尾草鱼的肠道中,5尾可分离到具有以下特征的细菌:两端生鞭毛,菌体弯曲似海鸥状,革兰氏染色阴性,过氧化氢酶、氧化酶、尿酶和精氨酸双水解酶阳性,还原硝酸盐。不发酵、氧化或同化葡萄糖、甘露醇等15种常见的糖醇类,细菌形态、生化特性与报道的香港海鸥型菌相似,阳性率为41.7%。但在肌肉中未分离到此菌。进行分离细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与GenBank中登录的4株香港海鸥型菌序列的同源性为99.7%~99.9%。由菌的培养特征、形态特点、理化特性、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等多元鉴定的结果表明,从草鱼肠道中选择分离的细菌为香港海鸥型菌。药敏实验结果表明,所分离菌株对奥格门丁和亚胺培南的敏感性与报道的香港海鸥型菌有一定区别。  相似文献   

16.
乌鳢致病诺卡氏菌的鉴定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国良  徐益军  金珊 《水产学报》2008,32(3):449-454
2006年6月,浙江萧山养殖乌鳢(Ophiocephalus argus Cantor)暴发一种类似细菌性的结节病,从患典型症状乌鳢肝脏和肾脏中分离到纯度一致的菌株W060622.形态结构观察显示,菌株W060622革兰氏阳性,好氧,具有弱抗酸性,菌体呈长或短杆状,或细长分枝状.常规生理生化试验表明,该菌株具有诺卡氏菌属(Nocardia)的基本特性.对其16S rRNA基因进行PCR扩增、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与诺卡氏菌属的菌株亲缘关系最近,与鰤鱼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ea JCM 3360T)的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达99.9%.据此鉴定菌株W060622为鰤鱼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ea).  相似文献   

17.
异育银鲫类志贺邻单胞菌的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API 20E系列生化鉴定、生理生化特征、电镜观察和16S rDNA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方法,对从濒死的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Cyprinus carpio♂)肝脏中分离到的1株致病菌(革兰氏阴性杆菌,YCS07-01株)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菌株主要生化特性为氧化酶阳性,发酵葡萄糖产酸不产气,分解肌醇;不发酵蔗糖、甘露醇、鼠李糖等;β-半乳糖苷酶、精氨酸双水解酶、赖氨酸脱羧酶、鸟氨酸脱羧酶阳性。负染电镜观察,菌株为两端钝圆直杆状,无芽胞,无荚膜,有4根鞭毛,大小为0.8~1.0μm×3.0μm。在以该菌16Sr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FJ375179)和GenBank数据库内同源性较高的细菌16S rDNA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分离菌YCS07-01与类志贺邻单胞菌ATCC14029T(登录号X74688)的同源性为99%,并聚为一个分支。综合培养特征、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系统发育分析等将该菌鉴定为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us shigelloides)。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菌株对羧苄青霉素和万古霉素耐药;对头孢唑啉、四环素和氨曲南中度敏感;对丁胺卡那霉素、左氟沙星、头孢他啶、复方新诺明等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18.
对患病中华鳖(Trionyn sinensis)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实验。从患病中华鳖肝、肾、脾及腹水分离纯化病原菌,经理化特性测定及16S rR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开展人工感染试验,并利用K-B进行药敏特性分析。结果显示分离菌株HD01为本次引发中华鳖病害的病原菌,其对中华鳖的LD50为4.48×106CFU/g。HD01株理化特性与粘质沙雷氏菌一致,16S rRNA序列与粘质沙雷氏菌同源性为99%,综合判定分离菌株为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HD01株对氟苯尼考、多西环素、庆大霉素及苯唑西林等14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对青霉素、头孢拉定、新霉素等7种抗生素耐药。分离菌株HD01是中华鳖病原菌,养殖时可选用氟苯尼考、庆大霉素及多西环素等药物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临沂市某草鱼养殖场发生病害的原因,从患病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肝脏和肾脏混合组织中分离得到一株优势致病菌G-13,通过细菌形态学观察、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特征、16S rRNA基因测序,以及系统发育分析等完成菌株鉴定,并测定其耐药特性。形态特征显示G-13是一种短杆状的革兰氏阴性菌,在LB固体平板上形成乳白色、圆形、整体呈隆起状、边缘较为整齐、表面光滑湿润的菌落;16S rRNA系统发育进化分析发现G-13与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聚在一支,序列同源性高达100%;生理生化试验显示葡萄糖、精氨酸双水解酶、鸟氨酸脱羧酶、赖氨酸脱羧酶、氧化酶、无盐和3%NaCl胰胨水等7项指标为阳性,与假单胞菌属特征相近,确定分离株G-13为P.fluorescens。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菌株G-13对丁胺卡那、多西环素、四环素、新霉素、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13种抗生素敏感,对氨苄西林、头孢拉定、克林霉素、呋喃唑酮等7种抗生素耐药。  相似文献   

20.
鲹科鱼类在传统形态分类与分子遗传水平构建的系统分类存在争议,本文通过PCR扩增获得了鲹科(Carangidae)8属9种的线粒体16S rRNA基因片段序列约598bp碱基,结合来自GenBank的3种鲹科鱼类的相应片段序列,并以大斑石鲈Pomadasys maculates为外群,生成供系统发育分析的序列矩阵,利用MEGA version 3.0软件分析序列的碱基组成、差异百分比和转换/颠换值等,应用最大简约法和邻接法构建系统树。结果显示:(1)支持鲹科下设四个亚科(鲹亚科,鰤亚科,鲳鲹亚科,鰆鲹亚科)阶元的分类系统;(2)所测种类鲹亚科鲹属下不宜设亚属分类阶元;(3)及达副叶鲹与丽叶鲹亲缘关系近,16S rRNA基因片段序列碱基只有1.07%的差异,未达到分属水平,应同属于副叶鲹属的两个不同种,并建议丽叶鲹的中文名用“丽副叶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