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近年来,从临床接诊的病例分析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发病日龄多在4~55日龄之间,肉鸡、蛋鸡、麻鸡及草鸡均有发病,但以肉鸡为主,占发病鸡群的90%以上。有些鸡群多次发病,这在过去少见。所有的发病鸡群,除了个别未接种IBD疫苗外,其余鸡群分别饮水或滴鼻接种了国产或进口疫苗,有些发病雏蛋鸡和麻鸡曾免疫过两次。  相似文献   

2.
<正> 绍兴市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免疫程序,曾采用上海松江产法氏囊苗21日龄一次饮水免疫。但近两年来IBD在市属各县(区)流行不断扩大。不仅未免疫的鸡群发病,经过免疫的也发病。免疫一次的发病。免疫两次的也发病,发病日龄从12日龄至49日龄不一,死亡率1.03~40%,一般20%左右。严重影响专业场(户)的积极性和养鸡业的发展。为探索合理的免疫程序,提高免疫效果。自1988年开始,我们对IBD免疫程序和预防措施进行了一些试  相似文献   

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也称传染性囊病或腔上囊炎,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幼雏鸡和中雏鸡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也是以侵害法氏囊为主的一种急性免疫抑制性传染病。近几年,该病广泛存在于各养殖场区,对幼雏鸡及中雏鸡造成了相当严重的损失。尽管目前已有良好的疫苗免疫,但是一些不科学的免疫程序和操作方法致使免疫鸡群中仍有IBD发生。笔者在兽医临床上遇到许多免疫鸡群发生的IBD病例,现将免疫鸡群发生IBD的临床特点和应急处理方法及预防经验报道如下。1鸡群IBD免疫后发生IBD的类型特点1.1 IBD疫苗反应所致鸡群发生IBD…  相似文献   

4.
从死亡率高达55%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发病鸡群的病例中分离到一株IBD强毒。该强毒可使人工发病鸡36小时发病,发病率100%,死亡率60%。剖检可见到与野外病例相同的病理变化,如肌肉、心脏、腺胃出血,法氏囊呈“紫葡萄”样外观。免疫保护性试验、血清学试验、鸡胚接种和电镜形态学观察均证明该分离物为IBD病毒。并排除了新城疫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从而表明,我国鸡群中存在不同于经典IBD病毒的超强毒变异株。  相似文献   

5.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以下简称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主要侵害幼、中雏,破坏其免疫器官法氏囊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1流行特点IBD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感染率极高的特点。病鸡和带毒鸡是主要传染源,14~105日龄的幼雏和中雏易感,其中21~42日龄雏最易感,1~2日龄幼雏和成鸡也可呈隐性感染,且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鸡群一旦染上IBD,3天内可波及全群,感染率高达100%。虽IBD死亡率仅5%~30%(发病率为60%~80%),但由于IBD病毒破坏了法氏囊和淋巴细胞,致使免疫机能降低,使鸡新城疫、马立克氏病等疫苗达不到免疫效果,进而…  相似文献   

6.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一种以侵害免疫器官为主的免疫抑制性疾病,主要危害雏鸡和青年鸡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病死率为10%~70%.多年来,该病在全国广泛流行,接种疫苗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但仍有部分免疫鸡群发病,给养鸡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现就一地方株IBDV的分离与鉴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和鸡新城疫(ND)是严重危害养禽业发展的两大疫病.据调查,两病的混合感染率可达70%~80%,混合感染的发病鸡群,病死率在80%以上.因此,IBD和ND的免疫  相似文献   

8.
王宝国 《中国家禽》2001,23(10):29-29
鸡传染性法氏囊炎 (IBD)是一种主要侵害鸡免疫器官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由于病鸡免疫机能下降,很容易造成其他病原体感染。目前由于环境中野毒污染严重,致使免疫不当的鸡群常有 IBD发生。现将一例 IBD弱毒疫苗二免后肉鸡群发生 IBD并发肿头综合症的病例报告如下。 1发病情况   2000年 7月,辽宁省葫芦岛市某养鸡户饲养肉鸡 5000只, 14日龄进行 IBD弱毒苗饮水免疫, 24日龄进行二免。二免后第二天发现一栋鸡舍 (存栏 1500只 )中鸡群开始发病,三天内死亡约 300只,死亡率 20%。 2临床症状   病鸡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腹泻,排…  相似文献   

9.
1990年10月笔者对茂名地区两个种鸡场及30个养殖专业户的IBD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经过传染性囊病疫苗免疫的鸡群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病,影响了鸡群的生长,给鸡场、户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 一、发病情况及原因分析 从调查随机抽样的608个病例中,本病占128例,为发病鸡的21%。新发生的地区占40%~60%,老区占4%~30%左右,死亡率为5%~20%。从调查中发现有如下流行病学的特点:发病日龄:最早为12日龄,最迟为106日龄,通常是21~42日龄。品种:不管是肉鸡、蛋鸡,其发病率都较高。大多数鸡群都用了本病疫苗,进行了一次或二次免疫。病变不典型,病情较轻。新疫区比老疫区发病率高。  相似文献   

1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雏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鸡的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导致免疫抑制.因此如何选择免疫效力高、不产生免疫抑制、毒力适中的IBD疫苗,是目前防制法氏囊的关键[1~5].本研究通过测定3种IBD商品活疫苗在病理致病性上的差异以及免疫效力,来确定毒力适中、免疫效力高的IBD疫苗株,从而为防制IBD提供首选疫苗,这对于目前防制IBD的发病、流行以及避免鸡群免疫抑制的发生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为中等毒力高免疫力无免疫抑制的IBD疫苗的研制和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自1990年3月起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在我市广泛流行,约95%以上的鸡群发病,致死率一般在30%,严重者达50~70%。使用国内外生产的疫苗进行免疫接种,均不能控制本病。我们利用当地IBD病鸡组织研制的IBD油乳剂组织灭活苗进行了免疫试验,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1991年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在哈尔滨市呈暴发流行,发生IBD疫情108处,发病鸡167620只,发病率48%,死亡52481只,年均死亡率15.3%(死亡率范围10.8~72.3%),给养鸡单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我们根据琼扩试验(AGP)监测雏鸡IBD母源抗体的消长情况,制定了哈尔滨市商品蛋鸡、肉用仔鸡、种鸡三种IBD免疫程序。自1991年起在哈尔滨市及我省部分市、县的养鸡场、专业户的鸡群中推广试用,免疫8795万只鸡,免疫率均达90~100%。1992年以来IBD疫情在哈市得到稳定控制。从而在防制IBD工作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最大危害是引起免疫抑制,使鸡对多种疫苗的免疫应答反应减弱。近年来,该病在我省部分地区危害日益严重,其发病率为80%左右,死亡率约为10—50%。严重的是在鸡发生IBD时,许多鸡群又继发感染ND,从而增加了死亡率。目前对发病鸡群尚无有效药物,故养鸡单位对此深感焦  相似文献   

14.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在我国的流行非常广泛。本病主要侵害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因法氏囊被破坏,使鸡降低其对各种传染病的抵抗力并造成鸡对免疫接种的应答反应低下或造成免疫失败,患病鸡群常继发感染新城疫、大肠杆菌病、球虫病、白痢病等。2006年1月宣化区某鸡场发生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及白痢病混合感染,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1发病情况春光乡大北街村某户饲养肉仔鸡1500只,从2006年1月份起,鸡群开始发病,发病率85%,死亡率40%。以后经法氏囊苗免疫的鸡群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发病,发病率3…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近年来广西容县霞烟鸡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发病情况和流行趋势,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018年3月至2019年4月期间采自广西容县农村散养户中未免疫过IBD疫苗的245份病鸡血清样品进行了IBDV抗体的检测。结果显示,245份病鸡血清样品中IBDV抗体总体阳性率为46.12%(113/245),且不同日龄、季节、地区的病鸡血清样品中都检测到IBDV抗体的存在,说明IBDV在容县霞烟鸡的鸡群中普遍存在,提示IBDV仍是今后霞烟鸡群疫病防控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免疫抑制性传染性疾病。本病发病突然、传播迅速,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若诊治不及时可造成鸡群大规模的死亡。笔者在临床上遇到一例非免疫鸡群  相似文献   

17.
将三批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重组亚单位疫苗实验制品以9个肉仔鸡鸡群进行田间试验。免疫接种后第21天,在试验鸡群中随机抽取2%的鸡只进行攻毒保护试验。对每一试验鸡群都进行免疫效力评价和安全性评价。结果,在9个鸡群中,同一试验鸡群内免疫组的保护率与攻毒对照组的保护率之间差异均显著(<0.05);9个试验鸡群在免疫后食欲和精神状态均无异常改变,接种局部病变程度达2分以上的鸡仅占2.5%~6.0%。结果表明,将该疫苗接种于肉用仔鸡是安全的,并可诱导鸡只产生高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18.
1 前言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在易感鸡群中一旦流行便可100%感染发病,但临床症状轻重不一,死亡率差异很大,在研究法氏囊病毒的毒力及疫苗的免疫效果时,无法用临床表现和死亡率作为评价指标,但患病鸡群的法氏囊、脾脏、胸腺、肝和肾的病理变化有明显的规律可寻。对这些器官进行了动态的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病理组织学变化是评价IBD是否发生及其发病程度的客观、准确的指标之一。2 材料和方法2.1 IBD强毒株由平原县当地发病鸡群采集的法氏囊(经琼扩和核酸电泳鉴定为该毒),研磨后1:5稀释,反  相似文献   

19.
种鸡场IBD与ND免疫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吉学仁 《中国家禽》2001,23(3):40-41
近年来,某种鸡场常发生 IBD(法氏囊)和 ND(新城疫)免疫失败,鸡群常在 22~ 28日龄发生 IBD, 45日龄以后发生 ND。就此,自 1999年 3月以来,对 6批鸡群的 IBD和 ND免疫程序、 IBD免疫接种途径、免疫效果及对 ND免疫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分析和总结,现介绍如下。 1各批次鸡的免疫接种和免疫效果   第 1批, 3月 24日, AA父母代雏鸡, 8 550只,连云港市东辛祖代鸡场接雏, IBD和 ND均有母源抗体。鸡群饲养总体状况良好。 免疫效果:鸡群未发生 IBD和 ND。   第 2批, 5月 3日,罗曼父母代种鸡 14 000只…  相似文献   

20.
鸡传染性法氏囊炎(IBD)是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据调查,目前,该病在本地已占5~105日龄鸡发病死亡数的25%左右,危害十分严重。近年来,笔者参与剖检IBD病鸡共450例(内含混合感染病例),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1症状笔者对本地鸡群的群体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多为突然大批发病,2~3天内70%~100%的病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