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揭示民猪与大白猪肌纤维类型组成差异,试验应用Real-time PCR法检测了民猪和大白猪背最长肌中肌球蛋白重链(MyHC)Ⅰ、Ⅱa、Ⅱx、Ⅱb 4种亚型mRNA表达差异。结果表明:同日龄民猪和大白猪、同体重民猪和大白猪相比,民猪Ⅰ、Ⅱa、Ⅱx型MyHC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大白猪(P0.05),而Ⅱb型MyHC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大白猪(P0.05)。说明民猪肌肉中氧化型和中间型肌纤维含量高于大白猪,而酵解型肌纤维含量低于大白猪。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新吉林黑猪骨骼肌的肌纤维特性,采集4头120 kg育肥猪的背最长肌、腰大肌、臂三头肌及股二头肌组织,采用HE染色法对不同部位的肌纤维直径、横截面积及密度进行形态学观察,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肌肉部位快、慢肌纤维表达百分比,qPCR分析不同肌肉部位MyHCI/MYH7、IIa/MYH2、IIx/MYH1和IIb/MYH4基因mRNA水平的差异,试剂盒检测不同肌肉部位酵解酶乳酸脱氢酶(LDH)及氧化酶中的琥珀酸脱氢酶(SDH)、苹果酸脱氢酶(MDH)活力。结果显示:腰大肌肌纤维直径最小,密度最大,其次为臂三头肌、背最长肌,股二头肌直径最大,密度最小;臂三头肌、腰大肌、股二头肌、背最长肌的快肌比例分别为68.78%、69.37%、79.09%、85.93%左右;腰大肌与臂三头肌中MYH7、MYH2水平极显著高于背最长肌与股二头肌;腰大肌中MYH4 mRNA水平极显著低于其他3个部位肌肉,背最长肌中MYH4mRNA水平极显著高于股二头肌和与臂三头肌;各部位酵解酶LDH酶活力无显著差异,但以腰大肌、臂三头肌表达量更少;臂三头肌的SDH活力最高,依次为股二头和腰大肌,背最长肌酶活力最低;臂三头...  相似文献   

3.
选用荣昌(RC)猪和杜×长×大(DLY)杂交猪为试验动物,采用相对定量RTPCR测定10~120kg体质量时背最长肌中I、2a、2x和2b4种MyHC的基因表达,以探讨猪背最长肌肌纤维类型的发育性变化,并分析品种及营养对它的影响特点。结果表明:(1)10~20始,2个品种的背最长肌肌纤维类型的百分组成发生显著改变,MyHCI和2x型纤维比例显著降低,而2b型纤维比例显著提高;(2)20~120kg,背最长肌肌纤维的变化规律因品种和纤维类型而异,除MyHC2b外,2个品种的MyHCI、2a和2x型肌纤维的发育规律存在一定差异;(3)背最长肌肌纤维类型的百分组成在10~50kg阶段未见品种间显著差异,但在80kg,RC猪的MyHC2b型纤维比例显著低于DLY猪,而2a型纤维比例则正好相反;(4)饲粮营养水平对2个品种猪背最长肌肌纤维类型的百分组成均无显著影响。以上结果提示,2个品种的背最长肌肌纤维类型的发育性规律及组成存在差异,且纤维组成差异主要表现在80kg,RC猪的MyHC2b型纤维比例显著低于DLY猪,可能与其优良肉质相关。  相似文献   

4.
为分析不同海拔牦牛骨骼肌代谢关键酶的含量及其酶活性,本试验选取3个海拔高度(4 200、3 200和1 900 m)的牦牛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低海拔牦牛作为对照,运用电镜技术观测牦牛骨骼肌的线粒体相关指标,运用ELISA方法测定骨骼肌代谢关键酶乳酸脱氢酶(LDH)和琥珀酸脱氢酶(SDH)的含量、酶活性和LDH同工酶类型。结果显示,随海拔升高,肌红蛋白(Mb)和有氧代谢关键酶SDH含量和酶活性逐渐增强,中海拔和高海拔牦牛的Mb含量和SDH酶活性均高于低海拔牦牛且差异显著(P<0.05),高海拔牦牛SDH含量大于低海拔牦牛且差异显著(P<0.05);随海拔升高,无氧代谢关键酶LDH含量和酶活性逐渐降低,中海拔和高海拔牦牛LDH含量和酶活性均低于低海拔牦牛且差异显著(P<0.05);3个不同海拔牦牛5种LDH同工酶中LDH5占比最高,随着海拔升高,LDH1、LDH2、LDH4和LDH5含量逐渐下降,中海拔和高海拔牦牛LDH1和LDH2含量均低于低海拔牦牛且差异显著(P<0.05),高海拔牦牛LDH4和LDH5含量均低于低海拔牦牛且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5.
猪背最长肌肌纤维类型的发育性变化及其品种和性别特点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4种肌球蛋白重链的异构体(MyHC Ⅰ、MyHC2a、MyHC2x、MyHC2b)分别特征性地对应4种不同类型的肌纤维(Ⅰ、2a、2x和2b)。选用生长速度快,但内质较差的瘦肉型猪大白猪和生长速度慢,但内质较好的肥胖型猪二花脸作为实验动物,采用相对定量RT-PCR方法,测定了背最长肌中Ⅰ、2a、2x和2b4种MyHC mRNA基因的表达,以探讨二花脸猪和大白猪背最长肌中Ⅰ、2a、2x和2b4种肌纤维类型比例的发育性变化,并分析了其品种和性别特点。结果表明:(1)3日龄MyHcⅠ型和2a型肌纤维的比例较高,2b型几乎没有分化;(2)从3日龄到20日龄,肌纤维组成发生了急剧的变化,MyHCⅠ型和2a型表达下调,比例下降,2b型肌纤维显著上升(P<0.05),且品种间无显著差异;(3)90日龄以后,二花脸公猪背最长肌中MyHCⅠ型和2a型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大白猪,同时,大白猪背最长肌中酵解型肌纤维2b的比例增加迅速,显著地高于二花脸(P<0.05);(4)性别间比较,MyHCⅠ型纤维的比例无显著差异,90日龄和180日龄,二花脸母猪的MyHC2b的比例显著高于二花脸公猪(P<0.05)。以上结果提示,大白猪和二花脸猪背最长肌肌纤维类型的差异主要表现在90日龄后,大白猪Ⅰ型纤维比例的显著下降和2b型纤维比例的显著增加与其肌肉的快速沉积有关;而二花脸猪背最长肌较高比例的MyHcⅠ型和2a型纤维与其优良的内质相关。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长白山野猪与杜洛克猪杂交1代猪肌内脂肪代谢酶激素敏感脂酶(hormone-sensitive lipase,HSL)和苹果酸脱氢酶(malate dehydrogenase,MDH)活性的发育性变化规律及其对肌内脂肪沉积的影响,试验以5个体重组(20、35、50、70和90 kg)的长白山野猪与杜洛克猪的杂交1代猪(简称野杜F1代猪,各40头,公、母各半)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肌肉组织中脂肪代谢酶活性的发育性变化规律与肌内脂肪含量和肌肉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生长期随着体重的增加,肌肉组织中HSL和MDH的活性差异显著(P<0.05),野杜F1代猪HSL活性均高于莱芜黑猪的活性(90 kg除外),且在35 kg时,野杜F1代猪和莱芜黑猪差异极显著(P<0.01);肌肉组织中的MDH活性变化,野杜F1代猪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活性最高点在70 kg;在90 kg时野杜F1代猪中MDH活性极显著低于莱芜黑猪(P<0.01)。不同体重阶段,肌肉嫩度差异显著(P<0.05),且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呈不断升高的趋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野杜F1代猪90 kg时肌肉组织中MDH活性与肌内脂肪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7,P<0.01),HSL和MDH的活性与肌肉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结果提示,肌肉组织中的HSL和MDH对肌内脂肪的沉积量有一定的影响,可以通过控制其活性调节肌内脂肪的含量,且肌内脂肪的沉积量与肌肉嫩度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对猪体内发育30,40,60,80,95日猪囊尾蚴囊壁的已糖激酶(HK),丙酮酸激酶(PK),乳酸脱氢酶(LDH),苹果酸脱氢酶(MDH),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活性和葡萄糖(GLc),乳酸(LAC)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HK,PK,MDH活性和GLc含量在60,80,95日高于或显著高于30,40日(P>0.05,P<0.05),说明随虫体的生长发育糖代谢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8.
运输应激对2种Hal基因型猪肌纤维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二花脸与皮特兰杂交F2代猪为研究对象,应用组织学、组织化学方法与电镜技术研究运输应激对2种猪背最长肌琥珀酸脱氢酶(SDH)、乳酸脱氢酶(LDH)、糖原以及肌纤维超微结构的影响,并分析比较了2种氟烷基因(HalNN,Halnn)猪背最长肌各肌纤维类型。研究发现:(1)HalNN猪背最长肌SDH活性比Halnn猪的极显著高(P<0.01);(2)背最长肌LDH活性Halnn猪比HalNN猪的极显著高(P<0.01);(3)Halnn猪糖原含量比HalNN猪的显著高(P<0.05);(4)透射电镜显示HalNN猪背最长肌肌纤维超微结构形态较清晰完整,而Halnn猪肌纤维收缩剧烈,肌节混乱,明带暗带区分不明显,有的肌节甚至降解,线粒体不同程度肿胀和裂解,肌浆网不明显等。结果表明:氟烷基因野生型HalNN猪对运输应激相对不敏感;而阴性纯合子Halnn猪则对应激很敏感,其肌纤维损伤较大。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民猪和大白猪胴体和肉质性状之间的差异,试验以民猪和大白猪为研究对象,在相同的饲养方式及饲养条件下,选取大白猪(日龄180 d)、民猪(日龄180 d和240 d)各6头屠宰,分别测定活体重、活体瘦肉率、背膘厚、眼肌面积等胴体性状;测定pH值、肉色、滴水损失、剪切力、肌内脂肪含量等肉质性状。结果表明:胴体性状同体重与同日龄民猪和大白猪比较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民猪背膘厚显著高于大白猪,眼肌面积极显著低于大白猪,活体瘦肉率和生长速度显著低于大白猪;肉质性状同体重民猪和大白猪相比,民猪肌内脂肪含量极显著高于大白猪,滴水损失和剪切力极显著低于大白猪,肉色红度显著高于大白猪,肉色黄度、亮度和pH24h值与大白猪差异不显著;同日龄民猪肌内脂肪含量和肉色a*值显著高于大白猪,滴水损失和剪切力极显著低于大白猪,肉色黄度、亮度和pH24h值与大白猪差异不显著。说明民猪和大白猪具有较大的遗传基础差异,民猪生长速度慢、瘦肉率低,但肌内脂肪含量高、嫩度和保水性好、肉色鲜红,肉质明显优于大白猪。  相似文献   

10.
以40-90kg6个体重阶段莱芜猪和新莱芜猪共72头为试验对象,研究了不同组织中脂肪代谢酶活性的发育性变化规律及其与肌内脂肪含量、背膘厚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生长期随着体重的增大,肌肉组织中脂肪合成酶异柠檬酸脱氢酶(ICDH)活性显著高于苹果酸脱氢酶(MDH)活性(P〈0.01);ICDH活性在60-70kg时达到峰值,而后开始下降,MDH活性规律不明显;脂肪分解酶激素敏感脂酶(HSL)的活性先降后升,70~80kg时活性最高。(2)背膘中合成酶MDH活性显著高于ICDH活性(P〈0.01);MDH和ICDH活性都是先降后升,但总体升降幅度不大;HSL活性40~50kg基本稳定,而后逐步增强。(3)肝脏组织中合成酶ICDH活性显著高于MDH活性(P〈0.01);ICDH、MDH活性逐渐升高,至60kg以后其活性趋于稳定,脂肪分解酶HSL活性的发育性变化规律不明显。(4)肌肉组织中的MDH、HSL活性与肌内脂肪含量呈极显著相关(P〈0.01);肝脏组织中的MDH、ICDH与肌内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ICDH还与背膘厚呈极显著正相关;背膘组织中的MDH、HSL与背膘厚呈极显著相关(P〈0.01)。研究结果提示:肌内脂肪的沉积与背膘脂肪的沉积既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通过肝脏),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通过选择肌肉组织中脂肪代谢酶活性,在不显著影响皮下脂肪沉积量的前提下可望提高肌内脂肪的沉积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马身猪、晋汾白猪和杜长大猪骨骼肌肌纤维类型和能量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特性。【方法】选取6月龄马身猪、晋汾白猪和杜长大猪,屠宰后采集背最长肌和趾长伸肌,采用HE染色检测肌纤维的直径、密度和横截面积,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Ⅰ型、Ⅱa型、Ⅱb型和Ⅱx型肌纤维的标记基因(MYH7、MYH2、MYH4和MYH1),线粒体活性相关基因(ATP5A1、PGC1-α和PPARβ),电子传递链活性相关基因(UQCRC2、SDHA、NDUFA9),以及糖酵解活性相关基因(LDHA、LDHB和GK)的表达量。【结果】马身猪背最长肌肌纤维直径和横截面积均显著低于晋汾白猪和杜长大猪,而密度显著高于晋汾白猪和杜长大猪(P<0.05);马身猪和晋汾白猪趾长伸肌肌纤维直径和横截面积均显著低于杜长大猪,而密度显著高于杜长大猪(P<0.05)。马身猪背最长肌MYH7基因的表达量最高,晋汾白猪最低;马身猪和晋汾白猪趾长伸肌MYH7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杜长大猪(P<0.05)。马身猪背最长肌和趾长伸肌MYH2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晋汾白猪和杜长大猪,晋汾白猪趾长伸肌MYH2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杜长大猪(P<0.05)。马身猪背最长肌MYH4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低于晋汾白猪和杜长大猪,马身猪和晋汾白猪趾长伸肌MYH4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低于杜长大猪(P<0.05)。马身猪背最长肌中ATP5A1和PGC1-α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低于晋汾白猪和杜长大猪,晋汾白猪PGC1-α和PPARβ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低于杜长大猪(P<0.05);马身猪和晋汾白猪趾长伸肌中ATP5A1、PGC1-α和PPARβ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低于杜长大猪(P<0.05)。晋汾白猪背最长肌中UQCRC2、SDHANDUFA9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低于杜长大猪和马身猪(P<0.05);晋汾白猪和马身猪趾长伸肌中UQCRC2、SDHANDUFA9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低于杜长大猪,马身猪UQCRC2和SDHA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低于晋汾白猪(P<0.05)。晋汾白猪和马身猪背最长肌和趾长伸肌中LDHA、LDHBGK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低于杜长大猪(P<0.05)。【结论】马身猪骨骼肌肌纤维直径和横截面积都较小,Ⅰ型和Ⅱa型肌纤维标记基因的表达量较高;杜长大猪骨骼肌Ⅱb型肌纤维标记基因的表达量较高,氧化磷酸化和糖酵解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均较高。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亚低温对大鼠肝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试验将大鼠肝细胞系分成3组,分别进行32℃冷刺激0 h、4 h、8 h,应用ELISA法检测细胞乳酸脱氢酶(LDH)、琥珀酸脱氢酶(SDH)、苹果酸脱氢酶(MDH)活性和丙酮酸(PA)含量。结果表明:32℃冷刺激时,0小时、4小时和8小时的琥珀酸脱氢酶活性没有统计学差异,8 h组乳酸脱氢酶活性显著高于0 h组和4 h组(P0.05),4 h组和8 h组丙酮酸含量和苹果酸脱氢酶活性显著低于0 h组(P0.05)。说明对大鼠肝细胞进行亚低温刺激会导致大鼠肝细胞的糖酵解反应加快,而糖有氧氧化被抑制。  相似文献   

13.
二花脸和皮特兰猪应激状态下行为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氟烷显性基因纯合子(Hal^NN)二花脸猪和氟烷隐性基因纯合子(Hal^nn)皮特兰猪分别进行翻背和装车实验,分析装车前、后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1)3、10、17日龄二花脸猪的翻背实验评分(Backtest score,BS)均显著低于同日龄皮特兰猪(P〈0.001);(2)二花脸猪在装车前血浆皮质醇水平显著高于皮特兰猪(P〈0.01),肌酸激酶活性(Creatine kinase,CK)显著低于皮特兰猪(P〈0.001),而乳酸脱氢酶活性(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品种间差异不显著;(3)装车使皮特兰猪血浆皮质醇水平显著上升(P〈0.05),而二花脸猪血浆皮质醇水平在装车前后差异不显著;血浆中CK和LDH活性在装车前后无显著变化。结果表明,氟烷显性基因纯合子二花脸猪应对翻背和装车应激的敏感性均低于氟烷隐性基因纯合子皮特兰猪。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主要研究在饲粮中添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对育肥猪肌纤维类型的影响。试验选用156日龄"杜×长×大"三元杂交育肥猪180头,平均体重为(85.02±1.15)kg,按组间体重、性别比例一致的原则,将育肥猪随机分成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5公5母)。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上分别添加0.025%、0.05%EGCG的试验饲粮。研究结果表明:1)育肥猪饲粮中添加0.025%的EGCG,能显著下调背最长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的活性(P0.05),减少MyHCⅠ、PGC-1α和mtTFA蛋白水平和MyHCⅠ、Tnnt 1、Cytc和COXⅣmRNA的表达(P0.05);显著下调腰大肌LDH和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的活性(P0.05),显著上调Ⅰ型肌纤维比例(P0.05),显著下调MyHCⅠmRNA的表达(P0.05),而MyHCⅡa、MyHCⅡx、MyHCⅡb的mRNA显著上调(P0.05)。2)育肥猪饲粮中添加0.050%的EGCG,能显著下调背最长肌LDH和SDH的活性(P0.05),降低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P0.05),抑制AMPK的磷酸化、下调MyHCⅠ、PGC-1α、mtTFA和NRF-1的蛋白和mRNA表达(P0.05);显著下调腰大肌LDH和SDH的活性(P0.05),降低ROS水平(P0.05),下调MyHCⅠ蛋白和mRNA的表达、抑制AMPK的磷酸化和NRF-1的蛋白表达(P0.05),显著上调Ⅰ型肌纤维比例(P0.05)。综上,育肥猪饲粮中添加EGCG后,可能通过EGCG清除ROS后引起AMPK活性减弱,降低PGC-1α表达,最终导致线粒体生物合成下降和慢肌纤维形成减少。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粮中添加叶绿醇对小鼠骨骼肌代谢酶活性和肌纤维类型的影响。试验选择40只3周龄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单笼饲养。试验期分别在小鼠饲粮中添加0(对照组)、0.05%和0.50%的叶绿醇,并以添加0.48%硬脂酸为阳性对照组。试验测定小鼠平均体重,腓肠肌相对重量,腓肠肌中琥珀酸脱氢酶(SDH)、己糖激酶(HK)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及甘油三酯(TG)含量,并通过ATP酶染色法研究肌纤维类型。试验期28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0.50%叶绿醇,小鼠试验前2周平均体重显著降低(P0.05),腓肠肌相对重量显著增加(P 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0.50%叶绿醇显著降低小鼠腓肠肌中TG含量(P 0.05),显著提高腓肠肌中HK活性(P 0.05);饲粮中添加0.05%叶绿醇显著提高小鼠腓肠肌中SDH活性(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0.50%叶绿醇显著提高小鼠腓肠肌中Ⅰ型肌纤维比例(P0.05)。综合以上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叶绿醇可以提高小鼠腓肠肌相对重量,提高腓肠肌中SDH和HK的活性,增加腓肠肌中Ⅰ型肌纤维比例。  相似文献   

16.
金华猪和长白猪背最长肌不同肌纤维类型表达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国内外猪种肌纤维组成差异及其对肉质的影响,本实验以肉质优良的地方品种金华猪和肉质欠佳的外来良种长白猪为研究对象,在比较了180 d两猪种胴体性能及肉质差异的基础上,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探讨了两猪种背最长肌4种肌球蛋白重链(MyHC)亚型基因(Ⅰ、ⅡA、ⅡX、ⅡB)mR NA表达量在30、90、150、180 d的差异。结果表明:180 d金华猪活体重、瘦肉率、眼肌面积、滴水损失极显著低于长白猪(P<0.01);背膘厚、肌内脂肪含量极显著高于长白猪(P<0.01)。金华猪背最长肌中含有更多的氧化型肌纤维,特别是Ⅰ型肌纤维,酵解型肌纤维特别是ⅡB型肌纤维含量极显著地低于长白猪(P<0.01)。本研究初步揭示了两猪种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肌纤维组成的品种差异,为进一步通过营养调控肌纤维类型及组成,进而改善肉质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RNA-Seq技术筛选影响猪肌纤维性状的候选基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旨在探究影响肌纤维性状的候选基因和信号通路。本研究以马身猪和大白猪为研究对象,采用HE染色法分析6月龄马身猪和大白猪背最长肌肌纤维直径和密度,利用RNA-Seq分析马身猪和大白猪背最长肌组织中基因表达情况,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再通过qRT-PCR验证RNA-Seq结果的准确性。结果显示,马身猪背最长肌肌纤维直径极显著低于大白猪(P<0.01),而肌纤维密度极显著高于大白猪(P<0.01)。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在6月龄马身猪和大白猪背最长肌中,差异倍数在2倍以上的基因共105个,其中,马身猪相对于大白猪上调的基因有55个,下调的基因有50个。GO富集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与线粒体相关的细胞组分和骨骼肌分化有关的生物学过程中;KEGG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到与氧化磷酸化有关的信号途径。qRT-PCR和RNA-Seq对6个DEGs表达情况的检测结果表明它们的表达趋势相同,说明RNA-Seq结果准确可靠。结合差异基因表达丰度、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本研究发现,MYL3、MYH3、MYH6基因通过影响肌纤维的组成而影响肌纤维特性,ND6基因通过参与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过程影响肌纤维类型,MICU2基因通过维持线粒体Ca2+浓度的稳态影响细胞功能,编码转录因子的EGR1和FOS基因通过调节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等过程影响肌肉生长发育。本研究初步揭示了造成马身猪和大白猪肌纤维性状差异的主要原因,为猪肉品质的改善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莱芜猪肌肉肌纤维类型的组成与肉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2因子多水平有重复试验的方法,对14头纯种育肥莱芜猪不同屠宰体重(A因子)及不同解剖部位(B因子)的新鲜肌肉直接冰冻切片,并进行琥珀酸脱氢酶(SDH)的组织化学处理,结果表明:莱芜猪肌肉的结构单位肌纤维是异质的,即肌纤维类型有3种,红肌纤维(RF)、白肌纤维(WF)和中间型肌纤维(IF)。随屠宰体重的提高,肌肉中RF含量显著增大(P相似文献   

19.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基因多态性与猪部分生产性能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PCR-RFLP对南昌白猪(92头)和大约克夏猪(170头)的IGF-1基因的179bp片段进行了扩增,并用HhaI酶切,产生两个等位基因A(151+28bp)和等位基因B(116+35+28bp)。分析了不同基因型对个体初生重、2月龄重、4月龄重、6月龄重、料重比、背膘厚和瘦肉率等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南昌白猪中,AA型猪比AB型猪初生重大,差异显著(P<0.05);在大约克夏猪中,BB型猪比AB型猪的6月龄体重大,差异显著(P<0.05);AA型猪比AB型和BB型猪瘦肉率低,差异极差著(P<0.01)。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牦牛适应高原缺氧环境的分子机制,测定了麦洼牦牛心肌和骨骼肌中肌红蛋白(Mb)含量及乳酸脱氢酶(LDH)、苹果酸脱氢酶(MDH)活力,并对牦牛Mb进行了分离纯化和基因克隆测序。牦牛心肌和骨骼肌中Mb含量显著高于水牛和黄牛(P〈0.01);牦牛、黄牛和水牛心肌MDH/LDH活力比均显著高于骨骼肌;牦牛心肌MDH/LDH活力比显著高于水牛和黄牛,但在不同牛种骨骼肌之间无显著差异。各组织Mb含量与MDH/LDH活力比呈显著正相关。试验用RT-PCR方法从牦牛心肌中克隆了Mb基因,与普通牛相比,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9.5%,氨基酸序列完全相同;用盐析、CM-Sephadex阳离子交换层析、Sephadex G-50凝胶层析等方法分离纯化了牦牛Mb,SDS-PAGE显示其分子量约为17 k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