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研究鸭抗鹅细小病毒抗血清对鹅细小病毒病的防治效果,试验采用鹅细小病毒98E株鹅胚胚毒(活毒)免疫成年鸭,检测其抗体效价和并描绘抗体消长规律,利用琼扩效价为1∶32的鸭抗鹅细小病毒抗血清进行鹅细小病毒病预防和治疗试验。结果表明:首免第1周即可在血清中检测到抗体,加强免疫后第1周血清抗体琼扩效价即达到1∶128;攻毒后第25天,在预防试验中雏鹅死亡率为0,在治疗试验中雏鹅死亡率为56%。说明鸭抗鹅细小病毒抗血清对雏鹅细小病毒病的防治具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鸭细小病毒病是由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或番鸭细小病毒(Muscovy duck parvovirus,MDP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经典MDPV和GPV毒株引起的病鸭主要症状为腹泻、脚软、渗出性肠炎,三周龄内雏鸭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但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福建省、浙江省、安徽省及江苏省等地的雏半番鸭和樱桃谷鸭陆续出现一种新型细小病毒病,该病发病率10%~30%,病死率低于3%,临床症状主要为软脚、短嘴和生长障碍。通过对该病病原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及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发现该病原与鹅细小病毒亲缘性很近。本文通过比较新型鹅细小病毒(Novel goose parvovirus,N-GPV)与经典的MDPV和GPV在基因组、感染宿主范围和致病性的区别,为新型鹅细小病毒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鹅细小病毒病和鹅副黏病毒病的流行,于2009~2010年对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地区养鹅场(户)采用临床调查、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技术进行了鹅细小病毒病、鹅副黏病毒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鹅细小病毒流行季节为4~8月,发病率为60%~70%;鹅副黏病毒病流行季节为5~7月,发病率10%~20%。二者共同点是对雏鹅有高度的致病性,尤其10日龄以内雏鹅感染后,发病率和死亡率在90%以上,甚至可达100%。耐过者可自然康复,但康复鹅生长缓慢,产蛋种鹅感染后产蛋率明显下降。并对分离的鹅细小病毒和鹅副黏病毒毒株进行了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为鹅细小病毒病和鹅副黏病毒病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鹅细小病毒 (GPV)和鸭细小病毒 (MD-PV)是两种感染禽类的自主性细小病毒 ,由它们引起的鹅细小病毒病和雏番鸭细小病毒病是目前严重危害养鹅业和养鸭业的主要疫病。 GPV和 MDPV在形态结构、理化特性、免疫学特性甚至基因组结构等方面十分接近 ,但是二者在致病性上却有较大差异。对于这种差异 ,国内外学者从分子生物学角度进行了大量研究。文章主要从这两类病毒的基因组核苷酸序列、非结构蛋白基因、核衣壳蛋白基因、非结构蛋白和核衣壳蛋白的分子生物学上的同源性和差异性进行了综述 ,同时 ,对于禽细小病毒有待研究的方面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安徽省番鸭细小病毒病的流行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该省内部分番鸭群进行鹅细小病毒的血清抗体检测,同时对疑似病鸭进行了病原的PCR检测。结果发现,在被检测的44份血清样本中鹅细小病毒血清抗体阳性率高达34.1%;PCR检测结果显示,所检测的样品中,有2份为鹅细小病毒阳性,1份为番鸭细小病毒阳性,且3份被检样品均来自雏番鸭。该研究结果表明,该省番鸭群中存在鹅细小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感染,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6.
鹅细小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鹅细小病毒病,在我国又称小鹅瘟,是由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引起的一种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主要感染1月龄以内的雏鹅,雏番鸭也很易感染.GPV是细小病毒科、依赖病毒属成员、无囊膜的单链DNA病毒,病毒直径20~22 nm,是目前已知的动物病毒中较小、较简单的病毒之一.该病最早由我国学者方定一于1956年在扬州首次发现,并于1961年用鹅胚分离到病毒[1].自1965年以来,先后有许多国家有类似该病的报道[2],鹅细小病毒病以肠道栓塞为主要特征病变,近年来研究发现,小鹅瘟的发病日龄有所增大,超过30日龄占总发病率的14.3%,这可能与细小病毒毒力增强及基因变异有关[2].为了进一步研究GPV毒株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变异趋势,本研究对本世纪初黑龙江某鹅厂疑似小鹅瘟病鹅肝脏进行GPV分离鉴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鹅细小病毒病的实验室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鹅细小病毒病,在我国又称小鹅瘟,是由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引起的一种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主要感染1月龄以内雏鹅,雏番鸭。GPV是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无囊膜的单链DNA病毒。  相似文献   

8.
针对番鸭细小病毒VP3基因片段,通过PCR检测番鸭细小病毒核酸,利用RT-PCR和PCR方法排除鸭病毒性肝炎和鸭瘟感染,利用非免疫雏鹅接种试验排除小鹅瘟病毒感染,确诊引进的番鸭患鸭细小病毒病.  相似文献   

9.
小鹅瘟又称鹅细小病毒病,是4~30日龄雏鹅易发的一种急性亚急性败血症性传染病,病原为鹅细小病毒,主要病理变化为渗出性肠炎,主要感染4~30日龄雏鹅,由于该病病程短、传播快、死亡率高,对养鹅业造成的危害严重,是养鹅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相似文献   

10.
鹅细小病毒PCR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鹅细小病毒病是由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irus GPV)引起的雏鹅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的败血性传染病,主要侵害4~20日龄的雏鹅,而且鹅细小病毒病有30日龄后发病的,发病日龄有所推后。关于鹅细小病毒的检测,现已建立了许多方法,并且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主要有琼脂扩散试验、ELISA、免疫荧光抗体试验、黄牛精子抑制试验、中和试验等方法。自1995年Zadori等人发布了鹅细小病毒B株的全基因组序列之后,关于GPV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生要集中在小鹅瘟保守抗原基因片段的克隆表达的研究。PCR作为一种新的实验技术,在分子生物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上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快速特异、操作简便等优点。本研究旨在建立鹅细小病毒PCR快速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1.
鹅细小病毒病最早是由我国学者方定一于1956年首次在江苏发现,并于1961年鉴定其病原为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rius,GPV)。1967年匈牙利学者Derzsv又对本病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之后世界禽病学会将此病命名为Derzsy氏病。该病主要引起雏鹅急性肠炎以及肝、肾、心等实质脏器的炎症,致病性强,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2.
小鹅瘟(Gosling plague,GP)又称为鹅细小病毒病,是由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的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引起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高度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主要以严重下痢、渗出性肠炎和肠道栓塞为特征。发病雏鹅常表现为出血性、纤维素性及渗出性肠炎,最后形成肠内栓塞。该病主要发生于1月龄以内雏鹅和雏番鸭,具有传播快、  相似文献   

13.
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番鸭细小病毒(MDPV)和鹅细小病毒(GPV)全序列,分别设计并合成特异性引物MDPVF/R和GPVF/R,对细小病毒属成员GPV、MDPV、犬细小病毒(CPV)及鸭常见病毒病病原如鸭瘟病毒(DPV)、鸭病毒性肝炎病毒(DHV)、鸭呼肠病毒(DRV)、流感病毒(AIV)的核酸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引物特异性良好,引物MDPVF/R只能特异性扩增出MDPV的714 bp基因片段,引物GPVF/R只能特异性扩增出GPV的570 bp基因片段;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MDPV DNA最低检出量为17.5 pg,GPV DNA最低检出量为13.7 pg.该方法的建立对这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小鹅瘟又称鹅细小病毒病,是由鹅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病毒粒子呈球形或六角形,直径为20~22nm;无囊膜、二十面体对称、核酸为单链DNA。电镜可见有完整病毒粒子和病毒空壳。全国各养殖区均有发生。  相似文献   

15.
鹅细小病毒HG5/82株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研究通过对1982年黑龙江某鹅场发生的鹅细小病毒病疑似病例的肝病变组织病毒分离,进行回顾性研究.将肝脏加PBS研磨后,-70℃/37℃反复冻融三次,除菌过滤后接种12日龄鹅胚.发现病毒对鹅胚的致死时间为5~6 d,胚体体表有轻微出血点.鹅胚尿囊液经磷钨酸染色,可见具有典型特征的细小病毒粒子.将该病毒尿囊液在12日龄鹅胚中连续传16代,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胚体多集中在3~4 d死亡.病毒传至第三代时死亡胚体头、颈、背部出现较为严重的出血点,体表有水肿.第五代病毒尿囊液(命名为HG5/82)对12日龄鹅胚的ELD50为10-5.92/0.1 mL.将20只12日龄雏鹅分为三个试验组和一个阴性对照组,各组分别接种鹅胚尿囊液104.92ELDso、103.92ELD50、102.92ELD50及生理盐水,发现雏鹅接种HG5/82后4 d出现轻微腹泻,随后恢复正常.用套式PCR检测雏鹅肛拭子病毒的体外排放情况.发现三个试验组在接种病毒后1~20 d用套式PCR均可检测到病毒.对照组及试验组接种后20~56d没有检测到病毒.将套式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并于参考毒株进行比较,表明该序列具有GPV相应区域的共同分子特征,与GPV参考毒株B的相应序列同源性达93.6%.本研究结果表明,该分离毒株为典型的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对雏鹅的致病力较弱.  相似文献   

16.
番鸭细小病毒病又称雏番鸭"三周病",是由细小病毒引起,侵害雏番鸭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喘气和腹泻为主要症状.1985年以来,在我国的福建、广东、浙江、江西等省先后发生该病,对1-3周龄雏番鸭危害极大.1989年法国西部也发生了致死率为80%的番鸭细小病毒病,并分离到了病毒.广西从1996年开始在番鸭中也出现了类似疾病,为了明确病因,我们从广西各地采集疑似番鸭细小病毒病料,进行了病原分离和鉴定.  相似文献   

17.
鹅细小病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主要引起1月龄雏鹅和雏番鸭的细小病毒病,称小鹅瘟或Derzsy’s病。该病是一种传播快、死亡率高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对10日龄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在易感群中的致死率高达70%。该病以渗出性肠炎、小肠粘膜表层大片坏死脱落、肠道栓塞为特征性病变,是目前危害养鹅业的主要疾病之一。鹅细小病毒病最早是由我国学者方定一于1956年在扬州发现,并于1961年用鹅胚分离到该病毒。近年来,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广泛发生于中国、欧洲各国、以色列、越南和日本的家鹅和番鸭。  相似文献   

18.
新型鹅细小病毒病是一种由新型鹅细小病毒(novel goose parvovirus,NGPV)引起的病毒性传染病.临床上以鸭喙变短、舌头外伸、胫骨短粗、跛行瘫痪等为特征,又称短喙侏儒综合征(short beak and dwarfism syndrome,SBDS).该病发病率为10%~30%,可对我国养鸭业造成严重...  相似文献   

19.
番鸭细小病毒琼扩抗原研制及初步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应用番鸭细小病毒鹅胚适应毒M91毒株接种易感鹅胚,收获鹅胚尿囊液毒经浓缩后制成琼扩抗原。此抗原与抗番鸭细小病毒免疫血清和鹅细小病毒免疫血清有共同交叉反应并成功应用于番鸭细小病毒疫苗的免疫检测。  相似文献   

20.
猫细小病毒、犬细小病毒、貂细小病毒的特征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猫细小病毒、犬细小病毒和貂细小病毒是3种极为相似的细小病毒。最初人们主要根据患病水貂、猫、犬临床症状相似的特点,注意到它们之间可能有密切关系。时至今日,对这3种病毒的许多方面都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作者从猫细小病毒、犬细小病毒、貂细小病毒病共同特性、生物学差异和进化机制等方面对这3种病毒的特征进行了比较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