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细菌生物被膜(BBF)的存在大大增加了生物被膜(BF)内细菌的存活率和耐药性,生物被膜的研究已经成为研究细菌耐药机制及致病性的重要方向,了解细菌生物被膜形成中的影响因素及生物被膜的检测方法,对生物被膜的研究有重要意义。文章重点综述了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2.
《中国兽医学报》2014,(10):1693-1698
细菌生物被膜是指由于单一或多种类群细菌为了适应周围环境,由自身产生的多聚基质包围而形成,吸附于异物或组织表面,具有三维立体结构的膜样物,是细菌微菌落聚集体。生物被膜保护着细菌得以在恶劣环境中存活生长,较之浮游细菌,其更能抵抗宿主的免疫反应、抗生素及消毒剂的攻击。目前致病菌生物被膜形成在兽医学上的重要性极少受到关注,本文对细菌生物被膜的基础知识及动物重要病原菌已做的研究作一综述,旨在阐明病原菌形成生物被膜的机理,更加重视细菌生物被膜状态在动物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并针对细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重要的关键基因设计新型药物。  相似文献   

3.
大肠埃希菌生物被膜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菌生物被膜指多个细菌黏附于机体或物体表面,分泌胞外多聚物将其自身包裹其中而形成的结构。研究表明人类许多细菌感染与生物被膜有关,生物被膜具有极高的抗药性和免疫逃逸能力,这也是许多细菌感染难以根除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已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热点。大肠埃希菌是最重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论文从大肠埃希菌生物被膜的形态结构、检测方法、耐药机制、应对策略4个方面综述了大肠埃希菌生物被膜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细菌生物被膜(BBF)是指由附着于惰性或者活性实体表面的细菌细胞和包裹着细菌的由细菌自身所分泌的含水聚合性基质所组成的结构性细菌群落。生物被膜不仅是细菌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种重要的生存形式,而且生物被膜的形成是细菌对抗生素广泛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作为细菌的一种适应性生物学特性.生物被膜菌具有与浮游菌不同的结构和生长、代谢特点.凭借其耐药屏障保护细菌不被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并且能降低抗菌药物渗入细菌体内的浓度.导致生物被膜菌较浮游菌具有更强的耐药性,不易被抗菌药物所杀灭.造成临床上生物被膜菌相关性感染的慢性、难治性特点。  相似文献   

5.
细菌生物被膜(BBF)是一类由生物大分子包裹细菌而形成的具有特殊复杂结构的微克隆多细胞群体,由其感染所引起的疾病具有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等特点,在临床上有较大危害性。当前临床上用于治疗细菌生物被膜疾病的药物主要集中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文章综述了细菌生物被膜结构特点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药效动力学,并将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清除、抑制细菌生物被膜的主要机理归纳为阻碍细菌黏附过程、破坏细菌生物被膜基础结构和干扰细菌的群体感应系统。  相似文献   

6.
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s)是由细菌互相粘连、不可逆地固着于生物机体或物体表面并由细菌分泌的胞外基质包裹的微生物群落。生物被膜为细菌提供了一种保护性生活方式,其形成有利于微生物持续定植,抵抗宿主免疫系统清除,提高对抗生素的耐受性以及遗传物质的交换。细菌生物被膜的存在对生物医学、食品加工等方面极为不利,因此,迫切需要研发能够去除生物被膜的新技术。目前,噬菌体被认为是控制生物被膜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综述了应用噬菌体防控生物被膜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7.
细菌耐药性及生物被膜感染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抗生素的使用不当或滥用导致了细菌耐药性越来越严重,一些细菌出现了多重耐药甚至超级耐药的情况。为了抵抗宿主的免疫反应及抗菌药物的攻击,细菌聚集后会形成生物被膜。生物被膜的形成进一步加强细菌的耐药性,生物被膜感染是细菌性疾病迁延不愈的重要原因之一。寻找广谱、高效的抗菌和抗生物被膜的抗生素替代物是目前的研究热点。纳米银(silver nanoparticles, AgNPs)由于自身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在抗菌及抗生物被膜方面受到广泛的关注,其抗菌机制主要包括了破坏细胞壁和细胞膜、DNA损伤、氧化应激等,抗生物被膜机制主要包括抑制相关基因的表达、抑制聚集黏附、阻断群体感应等。论文综述了纳米银抗菌及抗生物被膜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开发新型抗菌药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血根碱体外抑菌作用及其对细菌生物被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旨在了解血根碱的体外抑菌能力及对细菌生物被膜的作用。通过管碟法测定不同浓度的血根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凝结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能力,并与国家允许添加的饲用抗生素盐酸金霉素比较;构建3种致病菌的细菌生物被膜;研究血根碱对其作用效果。结果表明:0.32 g/L的血根碱抑菌效果明显,并且优于盐酸金霉素;采用刚果红平板法及银染法鉴定细菌生物被膜;通过菌落计数发现,0.16 g/L血根碱可以清除细菌生物被膜。血根碱具有较强的体外抑菌能力,又能有效清除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形成的细菌生物被膜。  相似文献   

9.
侯博  王晨燕  周伦江 《畜牧兽医学报》2022,53(10):3326-3334
毒素-抗毒素(toxin-antitoxin,T-A)系统广泛存在于细菌基因组和质粒中,调控细菌的多种生理活动。细菌生物被膜是细菌适应应激环境(不利环境)而采取的一种生存策略,其具有极强的耐药性及免疫逃逸性,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具有广泛的危害性,严重威胁畜禽和人类的健康。本文对不同类型的T-A系统在细菌生物被膜形成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细菌T-A系统在生物被膜形成中的作用和调控关系,为生物被膜的清除和控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通过应用肉汤培养和刚果红琼脂法对细菌进行生物被膜形成实验,进一步应用阿利新蓝-刚果红染色法对细菌生物被膜进行染色显微观察,让学生在现有微生物实验教学条件下认识和了解细菌生物被膜的生物特性。结果表明:通过刚果红琼脂培养可以观察到细菌形成了几种菌落;通过染色显微观察,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清晰观测到形成生物被膜的细菌特殊形态。说明开设细菌生物被膜综合实验可以拓展微生物实验教学内容,尤其是细菌培养性状的观察这一章的实验内容,充分发挥微生物实验教学的平台作用。  相似文献   

11.
细菌生物被膜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被膜(Bf)是指附着于有生命或无生命物体表面,被一些大分子包裹的有组织的细菌群体,它富含多糖、多肽和磷脂等有机成分,极大地增加了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可引起人和动物感染。目前,防止感染策略是阻止微生物被膜菌落附着在物体表面,这将有助于改善临床严重传染病的治疗效果。此外,鉴别并抑制生物被膜形成基因也是控制此类感染的重要研究方向。文章对引起普遍关注的细菌生物被膜耐药性的分子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是革兰氏阳性菌,可以引起人和动物感染化脓性疾病及毒素性疾病。S.aureus能够附着在一些医用器材上和宿主组织中,建立成熟的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BF),从而引起持续性感染。细菌生物被膜一旦形成,不仅保护细菌免受宿主吞噬细胞的杀伤作用,而且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增强,同时细菌对低氧、低营养环境的耐受性也增强,这是细菌适应环境的一种自我保护形式,使对其的临床治疗变得更加困难。所以,研究S.aureus生物被膜的形成及调控机制,对预防与治疗S.aureus引起的感染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生物被膜的形成过程及耐药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BBF)是临床常见感染的主要致病原,可导致感染迁延不愈和反复急性发作。由于细菌生物被膜可以保护细菌抵御抗菌药物的杀伤和逃逸宿主的免疫,导致临床相关感染的难治性。所以,BBF耐药屏障的研究已成为国外医学、药学、微生物学专家关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引起猪的慢性呼吸道感染,给养猪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细菌生物被膜(BBF)是细菌为适应自然环境,吸附于生物材料或机体腔道表面保护细菌逃逸形成的细菌群落,由此引起的相关感染性疾病及慢性感染的反复发作称为细菌生物被膜病。App生物被膜(BF)属于菌体外具有空间结构的聚合物,其形成受多种基因调控,其中多药耐药外排泵和Ⅰ型分泌系统关键成分TolC基因缺失导致AppBF黏附减弱;Clp蛋白水解复合物的催化核心ClpP基因缺失引起BF形成受到抑制;App外膜脂蛋白VacJ促进BF的形成;活性酶LuxS基因缺失显示增强AppBF的形成,并减少细菌黏附能力;Adh基因缺失明显降低细菌的积聚、BF形成和对宿主细胞黏附。文章从分子水平上阐述AppBF形成或抑制机制,为探讨防制其生物被膜病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试验以55株乳源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研究对象,通过结晶紫染色法分析其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应用PCR技术检测乳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所携带的耐药基因和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结果表明,5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34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较强,17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较弱,4株无生物被膜形成能力;55株细菌中17株(31%)携带mec A耐药基因,17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分为9个ST型,均属于已发现的ST型,其中ST97和ST398为优势株。上述来源相近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型后,基本位于ST97和ST98两个大簇,说明该地区引起奶牛乳房炎的细菌型别相对较集中。生物被膜相关基因Ica A、Ica D、Ica R、Eno、Atl、aap、Bap和sig B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44%、36%、27%、89%、60%、42%、18%和25%。研究表明,乳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较强,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较强的菌株均携带多个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说明生物被膜的形成过程可能是受多个基因共同调节。  相似文献   

16.
试验通过标准微量稀释法测定大黄酸的亚抑菌浓度(MIC),利用结晶紫染色法考察大黄酸对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干预作用;以木糖葡萄球菌谷氨酰胺酶缺失株和咪唑甘油磷酸酯脱水酶缺失株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亚抑菌浓度药物大黄酸对各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考察药物在生物被膜不同形成时期对细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探索大黄酸干预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大黄酸对木糖葡萄球菌的MIC为64 mg/L;亚抑菌浓度的大黄酸具有抑制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能力,且随着大黄酸浓度增加,其干预作用越明显,抑制效果越好;以木糖葡萄球菌标准菌株作为参照,谷氨酰胺酶缺失株、咪唑甘油磷酸酯脱水酶缺失株形成生物被膜的能力极显著下降(P<0.01);在各亚抑菌浓度大黄酸中谷氨酰胺酶缺失株抑制率均显著降低,咪唑甘油磷酸酯脱水酶缺失株在低浓度大黄酸中抑制率也显著降低;药物大黄酸对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干预主要在6 h与12 h发挥显著作用,谷氨酰胺酶对生物被膜的抑制时间也在6 h和12 h。研究表明,亚抑菌浓度大黄酸可以显著抑制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通过谷氨酰胺酶、咪唑甘油磷酸酯脱水酶为靶点发挥干预作用;且大黄酸对生物被膜的干预时期在生物被膜形成的早期阶段,可能是通过抑制细菌黏附发挥干预生物被膜形成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作者介绍了具有颉颃细菌耐药性作用的物质的研究应用进展情况,包括灭活酶抑制剂、药物渗透促进剂、外输泵抑制剂、细菌生物被膜抑制剂、抗菌药物增强剂、耐药质粒消除剂等。  相似文献   

18.
为了考察大黄水提物对2型猪链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蛋白质表达的影响,探索大黄水提物干预猪链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作用机制,试验利用iTRQA技术测定亚抑菌浓度的大黄水提物干预2型猪链球菌生物被膜形成中蛋白质的表达,从参与细胞代谢活动和分子功能的角度分析细菌不同部位的差异蛋白,并对差异蛋白间的作用关系进行String分析。结果表明:药物对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57个蛋白表达产生影响,其中上调蛋白34个、下调蛋白23个。这些差异蛋白主要参与代谢、催化、RNA结合及蛋白质合成等活动。核糖体差异表达蛋白间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主要为50S核糖体蛋白和30S核糖体蛋白。说明大黄水提物可能是通过干扰QS系统、细菌的黏附及蛋白质表达来抑制2型猪链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分别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改良结晶紫法对65株文昌鸡源大肠杆菌进行15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检测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鉴定,以了解海南文昌鸡源大肠杆菌耐药谱型和生物被膜表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65株文昌鸡源大肠杆菌中89.23%具有多重耐药现象,64.62%具有交叉耐药现象;81.54%的菌株具有不同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只有18.46%的菌株无细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本试验结果表明,具有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菌株大都表现出多重耐药性,但交叉耐药性与无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菌株相差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旨在观察蒲公英水提物对猪链球菌的抑菌作用及其对生物被膜形成的干预作用。通过水提法提取蒲公英的活性成分,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蒲公英水提物中绿原酸的含量。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分别测定蒲公英水提物和绿原酸对猪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利用结晶紫染色(CV)和扫描电镜(SEM)检测蒲公英水提物和绿原酸对猪链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蒲公英水提物中绿原酸含量为5.833mg·mL-1;蒲公英水提物对猪链球菌的MIC和MBC分别为62.5和250mg·mL-1;绿原酸对猪链球菌MIC和MBC分别为2.5和10mg·mL-1。扫描电镜观察可见阴性对照组细菌镶嵌于生物被膜中,细菌周围有厚厚的黏液层,而蒲公英水提物和绿原酸均能使细菌生物被膜中的细菌数量和生物被膜的形态发生明显变化,细菌数量明显减少,未见有黏液成分和胞外基质,二者对猪链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均有抑制作用,均呈剂量依赖性。结果提示,蒲公英水提物对体外猪链球菌生物被膜形成具有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蒲公英水提物对体外猪链球菌生物被膜形成抑制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为绿原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