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8 毫秒
1.
细菌生物被膜(BBF)是指由附着于惰性或者活性实体表面的细菌细胞和包裹着细菌的由细菌自身所分泌的含水聚合性基质所组成的结构性细菌群落。生物被膜不仅是细菌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种重要的生存形式,而且生物被膜的形成是细菌对抗生素广泛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作为细菌的一种适应性生物学特性.生物被膜菌具有与浮游菌不同的结构和生长、代谢特点.凭借其耐药屏障保护细菌不被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并且能降低抗菌药物渗入细菌体内的浓度.导致生物被膜菌较浮游菌具有更强的耐药性,不易被抗菌药物所杀灭.造成临床上生物被膜菌相关性感染的慢性、难治性特点。  相似文献   

2.
《中国兽医学报》2014,(10):1693-1698
细菌生物被膜是指由于单一或多种类群细菌为了适应周围环境,由自身产生的多聚基质包围而形成,吸附于异物或组织表面,具有三维立体结构的膜样物,是细菌微菌落聚集体。生物被膜保护着细菌得以在恶劣环境中存活生长,较之浮游细菌,其更能抵抗宿主的免疫反应、抗生素及消毒剂的攻击。目前致病菌生物被膜形成在兽医学上的重要性极少受到关注,本文对细菌生物被膜的基础知识及动物重要病原菌已做的研究作一综述,旨在阐明病原菌形成生物被膜的机理,更加重视细菌生物被膜状态在动物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并针对细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重要的关键基因设计新型药物。  相似文献   

3.
密度感应(quorum sensing,QS)是广泛存在于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的一种密度依赖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自体诱导物(AI-2)通过信号分子的浓度变化直接或间接调控细菌目的基因的表达,细菌毒力因子的调控、生物膜结构的稳定、细菌的抗药性、生物发光效应等都受其影响,本文主要阐述了AI-2的作用机理及其与生物被膜形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试验旨在研究抗菌肽Temprine-La(S)(T-La(S))、Temprine-La(FS)(T-La(FS))、RGD-T-La(S)和RGD-T-La(FS)对2型猪链球菌(SS2)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作用。通过结晶紫染色法(CV)检测SS2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微量稀释法测定抗菌肽对SS2生物被膜的最小生物被膜抑菌浓度(MBIC)和最小生物被膜杀菌浓度(MBEC);结晶紫染色法和扫描电镜(SEM)检测抗菌肽对SS2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XTT法检测抗菌肽对SS2生物被膜代谢活性的影响;苯酚硫酸法检测抗菌肽对SS2生物被膜胞外多糖含量的影响;建立猪链球菌-斑马鱼感染模型,HE染色法观察T-La(FS)对斑马鱼脑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析抗菌肽对SS2生物被膜相关基因及对斑马鱼炎性细胞因子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SS2具有良好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T-La(S)、RGD-T-La(S)、T-La(FS)和RGD-T-La(FS)对SS2生物被膜的MBIC分别为31.3、15.6、7.8和15.6 μg/mL;MBEC分别为62.6、31.2、15.6和31.2 μg/mL;结晶紫染色结果表明,抗菌肽对SS2生物被膜的形成有抑制作用;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抗菌肽使SS2生物被膜中的细菌数量和生物被膜的形态发生明显变化,细胞外基质大量减少;XTT法结果显示,抗菌肽可显著降低SS2生物被膜的代谢活性;苯酚硫酸法结果显示,抗菌肽能有效抑制SS2生物被膜合成胞外多糖;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抗菌肽作用后降低了SS2生物被膜基因的转录水平;T-La(FS)作用后TLR2、MyD88及促炎性细胞因子基因的转录水平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P<0.01),抗炎性细胞因子基因的转录水平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P<0.01)。抗菌肽主要通过影响生物被膜相关基因转录水平和阻断胞外多糖的合成与分泌来抑制SS2生物被膜的形成,其中T-La(FS)可能通过抑制TLR2信号通路中TLR2和MyD88分子表达,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减轻脑膜炎的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5.
细菌生物被膜(BBF)的存在大大增加了生物被膜(BF)内细菌的存活率和耐药性,生物被膜的研究已经成为研究细菌耐药机制及致病性的重要方向,了解细菌生物被膜形成中的影响因素及生物被膜的检测方法,对生物被膜的研究有重要意义。文章重点综述了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导致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耐药菌所致的感染给人类健康及畜禽生产带来巨大威胁,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迅速发展,细菌转录组学的研究可帮助人们探究细菌耐药前后发生差异表达的基因以及筛选出具有调控作用的非编码RNA。本文以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和调控机制为出发点,从转录组水平探讨耐药细菌中外排泵系统、二元调控系统、代谢途径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情况和非编码RNA对细菌外排泵系统、细胞膜通透性和生物被膜的调控机制,以期为细菌耐药性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σ因子RpoN在鼠伤寒沙门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对两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较强的鼠伤寒沙门菌利用Red同源重组系统构建rpoN基因缺失株,利用原核表达载体构建回复株;比较野生株、缺失株和回复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和对环境应激抵抗力的差异,并通过建立的csgA和bcsA基因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编码生物被膜成分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显示,与野生株相比,△rpoN缺失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增强,主要由卷曲菌毛表达量显著增加引起。回复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与野生株相似。△rpoN缺失株在酸性应激和碱性应激条件下对外界环境应激的抵抗力均显著增强。RpoN为鼠伤寒沙门菌中生物被膜形成相关σ因子之一,为进一步研究沙门菌生物被膜形成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是革兰氏阳性菌,可以引起人和动物感染化脓性疾病及毒素性疾病。S.aureus能够附着在一些医用器材上和宿主组织中,建立成熟的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BF),从而引起持续性感染。细菌生物被膜一旦形成,不仅保护细菌免受宿主吞噬细胞的杀伤作用,而且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增强,同时细菌对低氧、低营养环境的耐受性也增强,这是细菌适应环境的一种自我保护形式,使对其的临床治疗变得更加困难。所以,研究S.aureus生物被膜的形成及调控机制,对预防与治疗S.aureus引起的感染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QseBC双组份调控系统是一种广泛存在于革兰氏阴性菌内部的双组份调控系统,在调控细菌毒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作者综述了QseBC双组份调控系统的组成及其在细菌致病性中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该调控系统在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放线杆菌、爱德华氏菌和嗜水气单胞菌致病性中的作用。对QseBC双组份调控系统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开发以细菌毒力为靶点的新一代抗菌药物,为解决细菌耐药问题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引起猪的慢性呼吸道感染,给养猪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细菌生物被膜(BBF)是细菌为适应自然环境,吸附于生物材料或机体腔道表面保护细菌逃逸形成的细菌群落,由此引起的相关感染性疾病及慢性感染的反复发作称为细菌生物被膜病。App生物被膜(BF)属于菌体外具有空间结构的聚合物,其形成受多种基因调控,其中多药耐药外排泵和Ⅰ型分泌系统关键成分TolC基因缺失导致AppBF黏附减弱;Clp蛋白水解复合物的催化核心ClpP基因缺失引起BF形成受到抑制;App外膜脂蛋白VacJ促进BF的形成;活性酶LuxS基因缺失显示增强AppBF的形成,并减少细菌黏附能力;Adh基因缺失明显降低细菌的积聚、BF形成和对宿主细胞黏附。文章从分子水平上阐述AppBF形成或抑制机制,为探讨防制其生物被膜病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抗菌肽(AMP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生物体中的小肽类物质,它是机体先天性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AMPs作为传统抗生素的替代品被广泛重视,然而细菌对于AMPs的抗性如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一样不容忽视。本文主要从浮游菌、生物膜和信号调节3个方面阐述细菌对于AMPs的抗性及机理。  相似文献   

12.
主要介绍了细菌生物膜的概念及其形成过程、细菌群体感应(QS)的概念以及革兰阴性菌的AHL-LuxI/LuxR型QS系统、革兰阳性菌的QS系统、LuxS/AI-2介导的种间QS系统、AI-3/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信息系统4种QS系统的调节机制。就QS系统在细菌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对生物膜的调控进行初步阐述,以期为乳酸菌的开发利用和致病菌耐药性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病原微生物荚膜多糖的生物学功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荚膜多糖(capsular polysaccharide,CPS)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细菌、支原体、部分真菌等菌体表面的碳水化合物。同时,荚膜多糖有助于菌体抵抗干燥和低温等不利环境,并通过在菌体表面形成物理屏障阻碍宿主补体的杀伤与吞噬作用。在长期多种应激-压力环境下,病原菌已进化出多种免疫逃避机制并促进宿主感染;在非病原微生物中,荚膜多糖可正向调节宿主免疫作用,并拮抗机体免疫因子,保护宿主免受病原菌引起的炎症性疾病。本文将结合本团队的相关研究工作,对荚膜多糖的结构、合成调控机制、生物学功能、免疫逃避机制和致病机制,特别是荚膜多糖正向调节宿主免疫系统及其应用潜力等方面作一综述,为病原菌致病机制的研究和疫病的有效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食品级细菌产生的胞外多糖成为研究热点,细菌胞外多糖不仅对产生菌自身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效应,而且具有优良的生物活性或加工性能。本文论述了细菌胞外多糖在生物膜形成过程中的部分作用以及它们在乳制品中的应用,并对相关领域的后续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假单胞菌是原料乳中常见的污染微生物,其会在乳品生产设备表面形成生物膜,导致设备腐蚀,且假单胞菌难以清除。同时假单胞菌形成的生物膜能促进假单胞菌耐热酶的分泌,还可以作为致病菌的生长基质,从而给乳品安全带来风险。本文总结了假单胞菌生物膜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和影响生物膜形成的环境因素,为假单胞菌生物膜的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17.
群体感应是一种微生物细胞间的通讯机制,它在细菌毒力因子表达、生物发光、孢子形成、生物膜形成等方面起关键调控作用。近年来陆续发现畜禽消化道菌群同样存在有群体感应现象。鉴于消化道菌群对畜禽消化、生理代谢、免疫功能等的重要作用,针对畜禽消化道细菌群体感应进行研究及调控对于提高畜禽生产水平及保障畜禽健康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述了细菌群体感应的分类及作用,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不同畜禽消化道中细菌群体感应的研究发现,归纳并总结了当前细菌群体感应相关的调控手段及其可能机制,以期为畜禽养殖中消化道细菌群体感应的研究及相关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菌群耐药已成为临床上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特别是革兰阴性菌引起的耐药现象尤为突出,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尽快阐明重要细菌复杂耐药表型的调控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双组分调控系统(two-component regulatory systems,TCS)存在于多种革兰阴性菌中,在细菌诸多生命活动中发挥关键作用,是细菌感知环境变化并产生相应调控的主要机制之一。TCS通常由两种蛋白组成,包括感受器蛋白(通常是组氨酸激酶)和反应调节蛋白(通常是转录因子),二者可通过磷酸化介导的协同作用,整合细菌周围的环境信号、调节细菌相关的基因表达及改变细菌的某些生理行为。近年来,探索细菌TCS介导的耐药性应答机制已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基于此,本文从TCS介导临床重要革兰阴性菌耐药的结构基础和作用机理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增进对细菌TCS的全面认识,为今后临床上药物的科学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条件致病菌铜绿假单胞菌(PA)是一种能形成生物膜的革兰氏阴性菌,作者综述了PA生物膜形成的生物学机制,包括菌体黏附、胞外多糖Psl和Pel、藻朊酸盐等参与细菌生物膜成熟的过程及群体感应系统调节相关因子表达,从而调控细菌形成生物膜应对不良环境。此外还概括了将生物膜作为靶点开发的药物等生物膜相关的研究进展。生物膜是菌体逃避有害刺激的护盾,研究其结构、形成及致病机理,了解PA产生耐药性的分子机制,对于通过调节生物膜形成或调控生物膜相关因子的表达进而优化PA的抗感染治疗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The opportunistic pathogen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s a gram-negative bacteria which can form biofilms.In this review,we summarized the biology mechanism of biofilms in Pseudomonas aeruginosa,including Pseudomonas aeruginosa adhesion,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 Psl and Pel,alginate participated in the biofilm maturation,and quorum sensing systems regulated the formation of biofilm in Pseudomonas aeruginosa,and the drug target on biofilm.The bacterial biofilms protected the bacteria from unsuitabl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Through researching the structure and the pathogenesis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and its resistance molecular mechanisms,we could adjust or regulate the expression of biofilm-associated factors,optimize the anti-infection treatment in Pseudomonas aeruginos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