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刘鑫  张东  林听听  周丽青 《水产学报》2020,44(6):907-914
为了解灰海马的细胞遗传学特征,便于今后开展灰海马的种质评价与鉴定、规模化人工繁育、亲缘关系研究及人工选育等工作,实验以雌雄灰海马的背鳍为材料,采用秋水仙素浸泡和常规热滴片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借助Photoshop图像软件,将同源染色体配对、拼贴,做出染色体核型图。采用Image J软件的自定义曲线测量功能,以着丝粒的中心位置为起点,顺着染色体弯曲的形态,到染色体臂末端为终点,测量线段长度,得出图片中染色体的臂长,根据相同放大倍数下标尺的测量值,换算出染色体的实际臂长。根据臂比值,将染色体进行配对、分类后,得出灰海马的染色体核型公式。结果显示,灰海马的背鳍组织可作为其染色体制备的理想材料,实验选用的染色体制备方法能获得图像清晰、形态良好的细胞分裂相。此法简单、效果好,解决了海龙科鱼类染色体制备的难题;灰海马具有22对染色体,二倍体染色体数目2n=44,雄鱼的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2sm+20st+22t,雌鱼的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1m+2sm+20st+21t,雌鱼存在性染色体异型的现象,因此灰海马的性染色体为ZW/ZZ型。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石首鱼核型微观结构上的变化,实验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比较定位了厦门白姑鱼和大黄鱼18S rDNA和5S rDNA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厦门白姑鱼与大黄鱼在宏观核型以及18S rDNA和5S rDNA染色体分布等3个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厦门白姑鱼的核型公式为2n=48t,臂数FN=48;单对18S rDNA信号分布于1号染色体臂间;单对5S rDNA信号分布于3号染色体近着丝粒区域。大黄鱼的核型公式为2n=2sm+4st+42t,臂数FN=50;单对18S rDNA信号分布于18号染色体短臂端部;5S rDNA信号9~11对,除一对分布于臂间外,其余全部分布于着丝粒端或短臂端部。综合其他石首鱼核型数据可以推断:厦门白姑鱼呈现原始核型特征,而大黄鱼核型是原始核型经染色体重排和/或转座衍生的特化核型;石首鱼宏观核型和18S rDNA分布模式总体保守,仅少数物种存在变化,而5S rDNA位点的分布模式存在高度的种间变化。本研究首次揭示了石首鱼物种间核型微观结构的变化,为进一步开展石首鱼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光倒刺鲃与中华倒刺鲃染色体组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佩贞  朱必凤  刘主 《水产科学》2006,25(5):240-245
采用植物血球凝集素(PHA)体内注射,肾组织细胞体内短期培养,空气干燥法制备了光倒刺鲃、中华倒刺鲃的染色体。并对其组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光倒刺鲃的染色体组型公式是2n=100=18m 30 sm 26 st 26 t,NF=148;中华倒刺鲃的染色体组型公式是2n=100=18m 28 sm 28 st 26 t,NF=146。  相似文献   

4.
鱼类染色体核型和系统进化分析在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丰富苏丹鱼(Leptobarbushoevenii)种质资源研究内容,本研究以苏丹鱼为研究对象,采用染色体冷滴片制备法分析了染色体核型特征,运用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了其系统进化关系,探讨了鲃亚科鱼类种属间亲缘关系。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显示:苏丹鱼二倍体的染色体数为2n=50,其中包含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8条、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 14条、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 2条和端部着丝粒染色体(t) 1条,核型公式为2n=16m+28sm+4st+2t,染色体臂数(NF)为94。14种鲃亚科鱼类的线粒体16SrRNA基因比对分析结果表明:鲃亚科鱼类的种间遗传距离为0.016~0.134,平均遗传距离为0.074;苏丹鱼与粗须白甲鱼(Onychostomabarbata)的种间遗传距离最大(0.134),与泰国短吻鱼(Sikukiastejnegeri)的种间遗传距离最小(0.090);系统进化关系结果显示:苏丹鱼位于进化树的基部,与四须鲃属亲缘关系较近。本研究结果可为苏丹鱼种质资源鉴定、品种改...  相似文献   

5.
去除卵膜及受精膜是成功制备棘皮动物染色体的关键步骤。为找到高效去除海胆卵膜与受精膜的方法,使用三氮唑(2 g/L)、盐酸海水溶液(pH 4.75)、二硫苏糖醇(3×10-3 mol/L)和对氨基苯甲酸(3×10-3 mol/L)等4种化学试剂分别对中间球海胆()卵子及各时期胚胎进行处理,比较了不同试剂、处理时间或处理时期的去膜率、去膜后受精率和胚胎畸形率等指标的差异;利用常规空气干燥法对经去膜处理的囊胚期胚胎制备染色体,并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三氮唑、盐酸海水溶液、二硫苏糖醇和对氨基苯甲酸等4种试剂对中间球海胆的卵膜和受精膜均有去除效果,其中2 g/L三氮唑处理未受精卵30 min的去膜率为85.50%,去膜后受精率为97.25%,畸形率为1.75%,去膜效果优于其余处理组。利用经该方法去膜后的早期囊胚进行染色体制备效果较好,获得了61个分散良好、形态完整的染色体中期分裂相。核型分析表明,中间球海胆的二倍体染色体数为2n=42,核型公式为:2n=20m+20sm+2st,NF=84,即有10对中部着丝粒染色体,10对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1对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臂数为NF=84。本研究可为海胆染色体制备及染色体操作育种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黄条魳(Seriola aureovittata)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黄海北部沿海捕获的野生黄条(Seriola aureovittata)为实验材料,经过体内注射植物血球凝聚素(PHA)和秋水仙素,取头肾细胞,经空气干燥法制片,Giemsa染液染色后,观察黄条的染色体核型和特征.本研究分析了21条黄条的80个中期染色体核型,结果显示,黄条核型有48条染色体,2n=48占所观察分裂相的比例是81.25%;第1对染色体有次缢痕和随体.核型公式为2n=48=6sm+4st+38t,其染色体臂的数量为54,单倍体染色体总长度约为51.97 μm.黄条染色体核型比较独特,具有3对亚中部染色体和2对亚端部染色体;不同于以往报道的其他属鱼类的染色体核型特征.通过比较分析认为,黄条为进化上的高位类群中的特化类群.本研究为属鱼类的细胞遗传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并为黄条种质资源保护及未来人工养殖等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洞庭湖土鲶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HA 和秋水仙素体内注射法,研究洞庭湖土鲶的染色体核型.试验结果表明,洞庭湖土鲶染色体组由58 条组成,按着丝粒位置可分为4组,m 组有12对染色体,sm 组有8 对染色体,st 组有7 对染色体,t 组有2对染色体,每个染色体均有相应的同源染色体.洞庭湖土鲶的2n=58,NF =98,其核型公式为:2n =24m+16sm+14st+4t.  相似文献   

8.
二、三倍体乌克兰鳞鲤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二、三倍体乌克兰鳞鲤为材料,采用植物血球凝集素(PHA)体内注射,肾组织细胞短期培养,常规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其核型分析结果:二倍体乌克兰鳞鲤染色体2n=100核型公式为:26m+30sm+30st+14t,染色体臂数NF=156;三倍体乌克兰鳞鲤染色体的核型公式为3n=150=39m+45sm+45st+21t,染色体臂数NF=234,二、三倍体染色体数之比为1:1.5.二倍体核型与已报道的鲤鱼染色体核型相似.未发现性染色体.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主要水域鲫鱼倍性及其地理分布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本文对黑龙江主要水域鲫鱼倍性及其地理分布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黑龙江水域不同倍性的鲫鱼在分布上有一定的地区性。黑龙江省西部为2倍体种群分布区;东部、北部和西部一些湖泊为3倍体种群分布区;松花江、牡丹江一带则是3倍体和2倍体种群的混栖分布区。另一个分布的特点是河流类型的水域,一般是2倍体、3倍体种群的混栖区,而湖泊、水库类型水域,则大多是3倍体种群分布区。此外本文还就鲫鱼的分类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以东海沿海捕获的野生真蛸(Octopus sinensis)为实验材料,用含秋水仙素终浓度为0.005%的海水活体暂养的方法,取鳃和肾脏细胞,利用热滴片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对其核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真蛸的二倍体染色体条数为60条,核型公式为2n=14 m+26 sm+12 st+8 t,其染色体臂数(NF)为100。未发现带有随体和次溢痕的染色体和异型染色体,推断真蛸可能为常染色体性别决定类型。本研究可为蛸属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及真蛸种质鉴定和资源保护提供基础资料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东海沿海捕获的野生真蛸(Octopus sinensis)为实验材料,用含秋水仙素终浓度为0.005%的海水活体暂养的方法,取鳃和肾脏细胞,利用热滴片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对其核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真蛸的二倍体染色体条数为60条,核型公式为2n=14 m+26 sm+12 st+8 t,其染色体臂数(NF)为100。未发现带有随体和次溢痕的染色体和异型染色体,推断真蛸可能为常染色体性别决定类型。本研究可为蛸属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及真蛸种质鉴定和资源保护提供基础资料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两种方法分析大鳞鲃染色体核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耿龙武  姜海峰  徐伟 《水产学报》2018,42(3):334-344
染色体核型分析是细胞遗传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为了获得准确、便捷的染色体核型分析方法,以引进耐盐碱品种大鳞鲃为实验材料,取头肾细胞冷滴片法制备染色体标本,采用E-ruler测量软件和Photoshop图像软件结合完成了染色体核型分析,并与常规方法的测量结果、核型分析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E-ruler软件与常规方法对伸展平直染色体的测量无显著差异,前者对弯曲形态染色体的测量结果更为准确;Photoshop图像软件能剔除染色体中期分裂相照片的背景,准确判断着丝粒的位置,快速、便捷地完成染色体核型图拼贴。研究表明,利用E-ruler软件和Photoshop软件相结合可获得准确、清晰的核型分析结果,本方法适用于其他鱼类和生物的染色体核型分析。染色体分析结果显示,大鳞鲃的染色体组为二倍体,未发现与性别有关的异型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100=12m+38sm+38st+12t,NF=150。同鲃科其他鱼类的核型相比,大鳞鲃与国内几种倒刺鲃核型类似,具有鲃亚科进化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3.
虹鳟染色体C显带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体内注射PHA和秋水仙素,肾细胞短期培养,常规空气干燥法制备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的染色体.对其肾细胞染色体数目统计分析表明,虹鳟染色体组有60条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34m+10sm+16st,t,其染色体总臂数(NF)为104.虹鳟的染色体C带类型为着丝粒C带,多数染色体的着丝点区均显示出一个深浅不同的C带.  相似文献   

14.
为获得具有单一克隆特性的能稳定传代培养的罗非鱼巨噬细胞系,本研究从尼罗罗非鱼腹腔中分离纯化巨噬细胞,采用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筛选单克隆细胞的方法建立了尼罗罗非鱼巨噬细胞系,并对其进行了EBV感染鉴定、电镜观察、端粒酶活性检测、致癌性评估、核型分析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研究表明,EBV已整合到尼罗罗非鱼巨噬细胞中且稳定表达,经30代稳定传代,该细胞系仍维持较好的增殖状态;该细胞系表面不平滑,有明显的钝圆形突起和细长的伪足,表现为典型的巨噬细胞形态;端粒酶活性显著高于未经感染的巨噬细胞,而与He La细胞差异不显著,且该细胞系不具有致癌性,说明永生化细胞系构建成功。核型分析结果发现,该细胞系具有44条染色体,其核型公式为2 n=2 x=44=4 sm+17 st+1 t。PCR检测发现,该细胞系存在CD33和CD205的转录本,这些都是单核巨噬细胞的标志物,经18S r RNA检测证明该细胞系来自尼罗罗非鱼巨噬细胞。永生化尼罗罗非鱼巨噬细胞系已被成功建立,该细胞系为研究罗非鱼链球菌HSP70-肽疫苗的高保护率,以及罗非鱼的免疫防御机制提供了工具。  相似文献   

15.
橙色莫桑比克罗非鱼和荷那龙罗非鱼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体腔注射PHA-空气干燥法对橙色莫桑比克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和荷那龙罗非鱼(O.hornorum)染色体数量、形态和核型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显示:两种罗非鱼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均为2n=44,都具有1对特大的染色体,未发现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对和异型染色体。两种罗非鱼的染色体组型形态基本相似,它们的核型公式为2n=44,6sm+24st+14t,NF=50,用常规染色体染色的方法难以区分。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罗非鱼的常规核型差异不显著,在分类地位上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16.
琴鱼的核型、C带和银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德华 《淡水渔业》2007,37(2):16-19
采用秋水仙素-低渗-空气干燥法和银染,以肾细胞为材料,对琴鱼(Ctenogobius giurinus)染色体的核型、C带和银染(Ag-NORs)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琴鱼2n=44,核型组成为2n=8m+12sm+24t,NF=64,没有异型性染色体分化;(2)所有染色体着丝粒为阳性C带,而且第1对染色体短臂也呈C带阳性,其着色强度与该对染色体上的着丝粒C带相同;(3)Ag-NORs数目在不同细胞中表现出多态性,数目为1~2个,出现1个Ag-NORs的频率最低(9.8%),出现2个Ag-NORs的频率最高(78%),Ag-NORs主要出现在m1对和sm3对同源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17.
以青蛤成体鳃组织和性成熟的雌、雄青蛤性腺为材料,采用常规制片方法,分别制备青蛤二倍体染色体和单倍体染色体,统计染色体数目。结果显示,青蛤二倍体与单倍体染色体数目分别为2n=38和n=19;核型分析发现,青蛤核型组成为11m+6sm+2st,NF=76,未发现性染色体和随体染色体。本研究以青蛤成熟性腺为制备材料,成功制备单倍体染色体,与青蛤二倍体染色体互相印证,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进一步丰富了对青蛤染色体数目及核型组成的认知。同时,也为青蛤染色体水平全基因组测序组装提供更加科学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8.
鱼类染色体核型分析在种质资源保护、遗传图谱构建、鱼类分类和育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黄带拟鲹 (Pseudocaranx dentex, Bloch & Schneider, 1801)是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遗传育种价值的水产资源物种, 目前与该物种遗传背景相关的研究尚属空白。本研究采用热滴片法制备了黄带拟鲹鳃和鳍条组织的染色体标本, 经 Giemsa 染液染色, 观察其染色体核型特征。分析了 4 尾黄带拟鲹幼鱼的 106 个中期细胞染色体核型, 经统计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 48 条的中期细胞分裂相占所观察细胞分裂相的 86.79%, 48 条染色体均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 核型公式为 2n=48t, 染色体臂数 NF=48; 染色体相对长度最大为 5.921±0.276, 最小为 2.052±0.210; 未观察到异型性染色体, 也未观察到随体和次缢痕。与已报道的其他 14 属 33 种鲹科鱼类染色体核型特征比较, 认为黄带拟鲹为鯵科鱼类系统进化中的高位类群。本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鲹科鱼类染色体核型数据库, 也为系统开展黄带拟鲹细胞遗传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9.
团头鲂核型与DNA含量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PHA体内培养法,取鱼体肾细胞用空气干燥法制备团头鲂染色体标本。经核型分析,团头鲂的核型为2n=48,26m 18sm 4st,臂数(NF)为92。用流式细胞仪测量外周血红血球细胞核的DNA含量为2.66pg/N。实验结果分析表明团头舫染色体数及DNA含量是稳定的,其核型公式与有关文献的报道略有差异。  相似文献   

20.
滁州鲫染色体组型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滁州鲫是安徽省滁州市城西水库中的一地方性天然种群。研究表明,滁州鲫具有2种不同的染色体组型。A型的染色体组型是3n=160=31m+21sm+45st+63t,总臂数=212;B型的染色体组型是3n=158=30m+26sm+42st+67t,总臂数=2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